1、小学数学教学目标的制定与落实一、目标是教学的灵魂v全面考虑三维目标v准确把握学习要求二、确定恰当的数学教学目标v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v学段目标具体要求v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三、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与落实技巧v充分挖掘预期目标的多元价值v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层级递进v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动态生成目标是教学的灵魂v在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具有统帅全局、导向和调控的作用。因此,实现数学课堂教学高效化的首要任务是:制订全面、具体、适切的三维教学目标,并将它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始终。自我解读:在使用教材时,什么是可变的,什么是不可变的?变与不变的依据是什么?这关键取
2、决于教学目标,因为目标才是教学的灵魂。教师只有深刻理解教材才能准确把握教学目标,不仅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教材钻得深,悟出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能做到游刃有余,正所谓“深入浅出”。v全面考虑三维目标。全面考虑三维目标。教学目标的内容范围与课程目标应该是一致的,具体可分为三个领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教学设计中要重视针对过程性目标设计教学,通过在教学活动中“经历过程体验”来实现三维目标。自我解读:数学教学进行目标设计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突显三个维度的目标,一节课的设计紧紧围绕这三维目标展开,让学生经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体验其
3、中的数学奥妙,进而增进对数学的情感,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一年级上册比一比教材分析:地位和作用这些内容是学习认数、计算和量的准备性知识。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初步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编排特点低年级儿童在入学前,通过对各种物体的感知,已经积累了有关“比多少”的感性经验。教材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提供了生动有趣的情境,创造了观察、操作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的感性经验基础上,充分体验“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并通过合作交流,体会互相学习的乐趣。实际情况“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
4、认识,但是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多少。教学实践教师应给学生创造条件,放手让学生去观察、操作、尝试。要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在做中理解知。可以用“小猪帮小兔盖房子”的童话故事引人教学,因为这个故事一方面为教学知识提供背景,同时还渗透了互相帮助、乐于助人的思想品德教育。通过比较小兔和砖(一只小兔对一块砖,4只小兔正好对着4块砖)。小猪和木头(把猪和木头一个一个地对起来,木头多余1根),引出“同样多”和“多”、“少”的念,使学生直观地看到:一只小兔搬一块砖,砖没有剩余,小兔和砖就是“同样多”;一只小猪搬一根木头,还多余一根,就是木头比小
5、猪多,小猪比木头少。再让学生(合作学习)结合学具摆一摆、比一比,在动手操作中正真理解“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v教学目标v1初步感知“同样多”、“多”、“少”的含义。v2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v3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同时体验学数学学习的乐趣。v准确把握学习要求。数学课程标准中给出了各个目标水平对应的行为动词,教师应在深入理解和把握学习水平要求的基础上,准确、具体地选择和使用相应的行为动词。自我解读:准确,就是要准确反映课标的要求,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体现对当前教学内容的数学理解要求;二是符合学
6、生的认知发展需要。具体,就是要用可操作性的语言,对“了解”“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等作出具体界定,而不能只是抽象地说“理解”“掌握”。只有这样教学目标才能真正起到教学的定向作用。在标准中,这些动词的具体含义如下:(显示层级递进关系)v了解(认识):从具体事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景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v理解:描述对象的特征和由来,阐述此对象与相关对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v掌握:在理解的基础上,把对象用于新的情境。v运用:用已掌握的对象,选择或创造适当的方法。灵活运用能综合运用知识,灵活、合理地选择与运用有关的方法完成特定的数学任务。v经历(感受):在特定
7、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感性认识。经历(感受)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v体验(体会):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认识或验证对象的特征,获得经验。v探索:独立或与他人合作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发现对象的特征及其与相关对象的区别和联系,获得理性认识。探索主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对象的某些特征或与其他对象的区别和联系。确定恰当的数学教学目标v课程标准总体目标从四个方面具体阐述:v知识技能经历数与代数的抽象、运算与建模等过程,掌握数与代数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图形的抽象、分类、性质探讨、运动、位置确定等过程,掌握图形与几何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收
8、集和处理数据、利用数据分析问题、获取信息的过程,掌握统计与概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积累综合运用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等解决简单问题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思考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v问题解决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
9、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发展创新意识。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v情感态度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体验获得成功的乐趣,锻炼克服困难的意志,建立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体会数学的特点,了解数学的价值。养成质疑的习惯,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学段目标具体要求v第一学段(1-3年级)v知识技能v1、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常见的量;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了解估算。v2、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轴对称,认识物体的相对位置。掌握初步的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技能。v3、经历
10、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过程,了解简单的数据处理方法。v数学思考v1、能够理解身边有关数字的信息,会用数(合适的量纲)描述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现象。发展数感。v2、再讨论简单物体性质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v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对简单的调查数据归类。v4、会思考问题,能表达自己的想法;在讨论问题过程中,能够初步辨别结论的共同点和不同点。v问题解决v1、能在教师的指导下,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和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v2、获得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方法,知道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v3、体验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v4、初步学会整理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v情感态度v1、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务
11、(现象)有好奇心,能够参与数学活动。v2、在他人帮助下,体验克服数学活动中的困难的过程。v3、了解数学可以描述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有密切联系。v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询问“为什么”的习惯。学段目标具体要求v第二学段(4-6年级)v知识技能v1、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理解分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理解估算的意义;掌握用方程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解简单方程的方法。v2、探索一些图形的形状、大小和位置关系,了解一些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体验图形的简单运动,了解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掌握测量、识图和画图的方法。v3、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
12、,掌握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技能;体验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掌握简单的计算等可能性的方法。v数学思考v1、能够对生活中的数字信息作出合理的解释,会用数(合适的量纲)、字母和图表描述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初步形成数感,发展符号意识。v2、在探索简单图形的性质、运动现象的过程中,初步形成空间观念。v3、能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收集与表示数据,归纳出有用的信息。v4、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清楚地表达思考的过程与结果;在与他人交流过程中,能够进行简单的辩论。v问题解决v1、能从社会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v2、能探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v3、能借助于数字计算器解决简单的
13、计算问题。v4、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v5、能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经历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过程的活动。v情感态度v1、愿意了解社会生活中与数学相关的信息,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v2、在他人的鼓励和引导下,尝试克服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相信自己能够学好数学。v3、在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v4、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实事求是、勇于质疑等良好品质。思考v对比两个学段的目标具体要求,体现了新课标一种怎样的设计思路?正确地处理好“课程标准”、教材与学生水平三者之间的关系。v教学目标的设计是数学教学设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应从全局出发,确立明确的目标,进行系统设计
14、,融合统一,整体提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我们现有的教学应该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采用多种有效学习方式进行学习。所以,设计教学目标时,应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教材为准绳,以课程标准为水平尺,同时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v(1)正确认识并适当把握三维目标的关系v(2)多元不表示一节课的目标设计与实施要面面俱到v(3)对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认识不能停留于浅表。v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目标的作用落到实处。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策略与落实技巧v教学目标具有三大功能:期望功能,调控功能,激励功能。期望功能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总过程的出发点和归宿。教师在策划教学活动时,要对预定达到的境地和标准进行规划,同时
15、也希望学生通过学习而使行为发生变化,这就是教学目标的期望功能。调控功能教学目标既为教学活动指明方向,又可作为教学活动的依据,进而引导教学活动的展开。激励功能教学目标使学生明确了学习方向,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与求知的欲望。要使教学目标的这些功能得到发挥,我认为关键条件是必须使教师的主观性与实际的客观性相统一。v充分挖掘预期目标的多元价值。实现课堂教学目标多元价值,数学教育目标的实现不仅仅是关注知识体系的建构和完善,而应更多地关注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发展。加深案例圆锥的体积教师提供多组实验材料,通过小组多次实验,学生发现了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之间存在的体积关系,充分体
16、验了自自主探究、验证猜想、发现规律等学习活动的快乐。这时,教师又将这个圆锥缓缓地插入等底等高的圆柱中,原本满满的水被挤了出来。师:“看到这个现象,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或者得到什么结论?拓宽案例圆的面积:经测量学校的圆形水池的周长约是20米,你能知道这个水池的面积吗?v 2v学生计算反馈:班上几乎所有的同学都列出了3.14(203.142)这时,一个平时不太发言的学生举手:“老师,我觉得还可以用(202)(203.14)来进行计算。”看到他的计算方法,班上同学面面相觑,不一会儿,课堂中爆发出一阵哄笑案例分析v对于圆锥体积的推导,当学生能通过反复的实验逐步得出等底等高的圆柱与圆锥之间的体积关系,这已经
17、可以认为是达成了教学目标,在此情感的体验和知识的建构都得到了较好的实现,但当教师通过一个动作,再次抛出问题时,学生的思维再次被激活,探究的欲望再次被点燃,有效地使学生的学习从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并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引向深处。(体现学习的“再创造”)v对于这个课堂中的插曲,教师充分认识到了教育的价值,在掌握了一定的计算公式后,学生往往会将过程置之脑后,而事实上数学的过程更重要,在此教师通过设计使学生感受到了。这位同学能够在全班同学的方法不一致时,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这是一种敢于质疑和发表独立见解的良好品质,教师对他的肯定将会对他一生的学习有益。而对于这一阵哄笑的讨论,也许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倾听
18、别人意见的重要,尊重他人的重要,这也许是数学课堂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形成的契机。也许根据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没有开展讨论的必要,但是如果适度关注了这个学习活动中隐含及延伸的教育价值,那么这样的调整正是实现了多元的价值目标。(独立思考、敢于质疑、标新立异、相互倾听、和谐发展)体现课堂教学目标层级递进。v课堂教学目标层级递进可以有两种理解,首先是就知识技能的习得是有层级的。掌握知识的一般途径是感知、理解、巩固和运用,对于数学新授知识的掌握也要经过这四个阶段。数学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这种低到高逐次递进的不同认知水平,反映出由知识转化为能力,并逐步内化的要求。v案例可能性大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人教
19、版实验教材三年级上册“可能性大小”v教学目标:v1、知识目标:经历可能性的试验过程,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v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获取数据、利用数据进行猜测与推理的能力;并能列出简单试验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v3、情感目标:在活动交流中培养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v教学重点:学生通过试验、收集和分析试验数据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v教学难点:利用可能性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v概念理解的逐层完善;课堂练习的逐步拓展;问题解决的个性体验,充分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层级递进。(行为动词、目标要求、实践过程、实际效果)关注课堂教学目标动态生成v目标的设定要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和学生状态分析、
20、对可能的期望发展分析的基础上,目标有“弹性区间”,既顾及学生之间的差异性,也考虑到期望目标与实际结果之间可能出现的差异,这样的目标设计才会创造出开放的生成性的动态过程。v呈现的学习材料具有探究的空间。v案例圆柱体的认识教师提供半径为2cm、3cm、4cm的圆各两个,长方形(长13cm)、正方形(边长26cm)、三角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底19cm)等平面图形,有包装纸的椰子汁罐头等圆柱体实物,请学生小组合作,可以选择合适的图形做成一个圆柱体,并通过制作思考能发现有关圆柱体的哪些特征,也可以利用现有的实物进行研究。(选择、思考、计算、问题解决方法多样化、个体差异、结果差异)v提供有结构的材料v案
21、例移多补少使两部分相等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复杂问题从简单想起”的策略,第一行有8个,第二行有20个,你认为移动几个可以使两行的个数相等。首先研究“移动个数与什么有关”,提供研究表(一)移动的个数与什么有关?1、摆一摆,填一填:第一行、第二行移动的个数2、想一想,你能从表中发现什么?3、请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伴交流。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移动的个数刚好是相差数的一半。那么这个研究结果是否正确呢?教师提供了研究表(二)移动个数与相差个数有什么关系?1、填一填:第一行、第二行相差的个数?移动的个数?教师再提供研究的问题:2、想一想,你能从表中发现什么?3、请把你的想法与小组同伴交流。学生通过研究发现了相差个数
22、是移动个数的两倍,移动个数是相差个数的一半。(问题猜想验证模型解释与运用,渗透方法和步骤,个体差异、结果差异)v解决问题的策略具有生成的空间v案例这杯水有1/2吗?教师捧着一个玻璃杯(圆柱体)走进教室,杯中盛有约一半的水。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些水占整个杯子的1/2吗?学生众说纷纭教师:“大家都有自己的猜测和判断,但是究竟如何,该怎么办呢?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学生1:拿一把尺子量一量杯子的高度,再量一量水的高度,看水的高度有没有杯子高度的一半。学生2:再找一个和它一样的杯子,倒同样多的水,然后倒进这个杯子,看能不能倒满。学生3:拿一根小棒插到杯子的底部,看湿的部分有没有一半。学生4:我在刚才同学
23、的基础上想到只要用一个有点硬的纸条插到杯子的底部,再拿出来对折一下,就能看出湿的部分有没有一半了。学生5:如果这只杯子有盖子,我可以在现在水的高度处标上记号,再把水杯倒过来,看看水的高度有没有超过这条线。学生6:受到刚才同学的启发,我觉得办法还可以更简单,只要将杯子斜过来,让水刚好到杯口,看看有没有形成象对角线一样,如果是那就刚好可以证明杯子里的水有1/2。思考:案例从哪些方面体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案例分析v案例1】由于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学生通过自主的选择,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发现了圆柱体底面、侧面展开形状、以及底面和侧面之间的关系等特征,并且在探究的过程中掌握了学习和研究的方法。v【
24、案例2】教师在这里提供的材料是有结构的,经过了精心的设计,有着丰富的内在联系,材料围绕了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假设猜想分层探究验证建立数学模型解释与运用”的过程精心设计,学习活动从直观到抽象,由猜想到验证,环环相扣,将探究活动引向深入,并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掌握了科学的方法和步骤。v【案例3】学生是多么的智慧,学习又是展现了如何美丽的风景,对于1/2的理解深入人心,而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正面的判断,转化的思想,逆向的思考,连接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各种策略的呈现源于提供的现实问题,而这个现实问题的解决有着开放的空间,从而较好地实现了课堂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请给认识物体和图形这堂课设计教学目标v认识物体
25、和图形本节课的内容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一年级(上册)认识物体和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v“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转换,它是人们更好地认识、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开始,主要是从形状这一角度来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和图形。这部分教材包括两部分内容: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和平面图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初步认识。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学生直接接触的大多是立体图形,所以把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编排在平面图形之前,这是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本课主要
26、学习立体图形的认识,这部分知识的编排,教材是按三个层次进行处理的:知识的引入知识的教学知识的应用,符合学生掌握知识的规律。在知识的引入和应用这两个环节上,注意体现数学知识的现实性和生活化。首先,教材从现实生活中引出数学内容,让学生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这些物体都是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看到的,这样编排可以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从小就培养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和习惯。然后,教材通过列表的方式让学生学会辨认和区别四种立体图形。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考虑到学生认识事物都有一个从形象表象抽象的过程,所以对于每一种图形,都按三个层次编排:从实物引入抽象为一般模型给出图形名称。最后,让学生说出身边哪些物体的形状分别是这四种立体图形,使学生尝试具体的学习过程。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