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1 ,大小:32.11KB ,
资源ID:1267616      下载积分:8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26761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a199****6536】。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解读.doc)为本站上传会员【a199****6536】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解读.doc

1、认知行为疗法在戒毒学员中的应用抑郁治疗的个案报告1 理论基础心理咨询是指针对心理失常的人,通过心理商谈的程序和方法,使其对自己与环境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改变其态度与行为,并对社会生活有良好的适应。对于戒毒学员来说,其戒毒康复治疗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生理脱瘾、心理脱瘾和回归社会。而重点和难点是使戒毒学员成功进行心理脱瘾,并使其回归社会后保持良好的操守。心理脱瘾是一个技术性很强的环节,其主要教育方式就是大量的心理辅导与咨询工作。而回归社会,除去道德规范教育和工作技能学习,更重要的是使学员在心理上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唯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摆脱对毒品的依赖、防治复吸。认知行为疗法兴起于上个世纪60年

2、代,在70年代后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说,认知行为疗法集心理学各流派疗法之大成,其技术基础是行为疗法和认知疗法,但其对早期经验的关注具有明显的精神分析色彩,同时其对来访者自我的积极肯定又带有明显的人本主义倾向。其基本观点是:异常心理问题的出现是由于错误认知模式的形成,再以这种错误的认知模式去评价环境或自我评价,就会成为偏离,从而产生异常的情绪,再进一步导致不良的行为、不良的反应方式。因而,认知行为疗法具体包括三个步骤:第一步是认知的重塑,第二步是情绪的转变,第三步是行为的改造。患有抑郁的戒毒学员具有几个特征:一是很多毒品具有致幻的效果,这种幻觉往往延续到了日常生活中,甚至改变人

3、的认知。针对这种情况,澄清其认知、帮助其分清楚现实与虚幻是非常必要的。二是吸毒和抑郁情绪引发的躯体化症状使其自主思维能力和自主运动能力受损。此时其治疗方案要求咨询者要有高度的主动权和操纵权。综合以上特征,具有完整的理论和技术系统以及严格的程序并且要求咨询者掌握全局的认知行为疗法与患有抑郁的戒毒学员是十分匹配的。2 基本情况 2.1 个人信息来访者为南昌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戒毒学员赵某,男性,30岁,未婚,南昌市本地人。2.2 成长经历1985年出生,与此同时,父亲开始经商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母亲原为一家私企的行政主管,1991年生下第二个儿子,照顾其到4岁后与人合资经营一家婚庆公司。因而赵某

4、从小家境优渥,吃穿不愁。但父母忙于生意,他出生不久就由奶奶抚养,直到13岁时奶奶去世才回家与父母和弟弟一起生活。赵某从小性格内向、刻苦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偏上。父母对他要求比较严格,但还不至于严苛,因此对他的成绩比较满意,尤其是与性格顽劣、成绩糟糕的弟弟相比较时。中考考上了一所不错的高中,之后更加刻苦,但成绩反而下滑为中等。高考时压力很大,考上了二本。父母都觉得可以接受,但他决心要考上一本,于是复读一年,最终仍是二本,并且成绩还比应届时低了几分,赵某无奈接受。在外地读大学期间,开始吸食摇头丸。大四时,赵某越来越差的脸色和越来越大的开销终于引起了父母的注意。父亲发现他吸食摇头丸后,第一次也是唯一

5、一次动手打了他。然后迅速为他办理了休学手续,送进自愿戒毒所戒毒。戒毒成功后,赵某决心重新做人,完成了大学学业。但考研失败和找工作失败的接连打击使赵某失去了信心,干脆待在家中无所事事。不久后再次开始吸食冰毒,父母忍无可忍,最终报案。赵某于2013年6月被送到南昌市强制隔离戒毒所一大队继续戒毒。2.3 入所表现赵某入所以来表现良好,虽然有轻度抑郁,但情绪一直比较稳定、配合也很积极。直到去年8月,赵某开始出现终日闭门不出、不说话、不吃饭、不上课、不劳动的行为,并伴有头晕、心悸、失眠等生理症状。随后的心理测试结果也出现了异常。联系赵某的家人并询问其意见后,干警建议赵某进行心理咨询。2.4 心理测试症状

6、自评量表SCL90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赵某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抑郁和精神病性几个维度上均呈阳性,其中,躯体化和抑郁得分更是高达3.92和4.15。埃森克人格问卷结果显示,赵某掩饰性过高,测试结果不可信。2.5 心理治疗方案通过前期的资料收集和咨询过程中的进一步了解,初步判断赵某为抑郁。考虑到赵某并非主动自愿咨询,有可能不配合,加之他性格内向、防御性高,不宜采用长期深度治疗。最终咨询者选用艾利斯的合理情绪疗法(REBT)和贝克的认知行为疗法(CT)制定治疗方案。3 治疗过程3.1 第一阶段咨询关系的建立(第一次咨询)第一次咨询在2014年10月19日上午9:0010:00。赵某进门后,选

7、择了背靠墙的独立座椅(另一个选择是一张与座椅呈90度角的小型沙发),职业敏感驱使咨询者状似无意地问了一句:“更喜欢这个椅子?”他愣了一下,然后点头。咨询者递给他一杯水,他似乎有一些紧张,咬着杯沿喝了一小口。与此同时,咨询者仔细观察了他的外表:瘦而高,但佝偻着腰,脸色苍白,没有什么表情;衣着非常整洁、干净。喝完水后他将杯子用双手握在手中放在大腿上,低着头,向后虚靠着,双脚脚踝交叉。咨询者又微笑着问了一句:“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吗?”他又是一愣:“什么?”说出了第一句话,同时抬起了头,咨询者解释:“可以告诉我为什么选择这张椅子吗?”他又低下了头,沉默了一会儿,“嗯,我喜欢这个扶手。”通过这种类似于聊天

8、的轻松谈话,我们的咨询开始了。例行地交代过咨访双方的称呼和保密原则后,咨询者与赵某聊起了他的家人,大部分时候都是咨询者提问、赵某回答,并且回答大都是寥寥数语。同时,咨询者注意到,赵某反应迟钝、听力受损、短期记忆缺陷等抑郁症状十分明显。他的头一直低着,只有在咨询者问他问题的时候才会偶尔抬起来。不久,咨询者发现,赵某的话语虽然不多,但存在很多与已有资料矛盾、前后矛盾或含糊不清的地方。例如:(在谈到父母对他的管教的时候)赵某:爸妈对我很好,很关心我(后来在另外一个话题中无意提到)赵某:他们(指父母)很严厉,对我总是不满意,其实我已经很努力了,但他们没有(后来咨询者重复提问)咨询者:你和爸爸关系怎么样

9、?赵某:很好啊,像兄弟一样!咨询者:你们平时在一起都聊些什么呢?赵某:乱聊呗,什么都说。再例如:咨询者:与弟弟关系怎么样?赵某:很好啊!咨询者(结合收集到的资料):弟弟大学学的什么专业啊?现在在哪儿工作?赵某:好像是物理什么的吧,现在具体在哪儿工作也不清楚。咨询者:怎么会不清楚呢?赵某:去年才工作的,那时候已经进来了,没问。咨询者:那弟弟来看过你吗?赵某:来过很多遍。我不让他来,他这种人一辈子都不该来这种地方。(后来咨询者重复提问)咨询者:但弟弟还是经常来看你是吗?赵某:对,其实每次他要来我都不知道呢。很明显,赵某与父母还有弟弟的关系并不是如他所说的“很好”,他经常不经意地回避与家人有关尤其是

10、与弟弟有关的话题,这种回避在他的日常生活中可能也会出现。他经常掩饰自己与家人相处的细节,他甚至有可能在用“很好”这种高度模糊化的语言来“欺骗”和“麻痹”咨询者和自己。另外,在谈话过程中,赵某经常使用两个口头禅“嗯”和“怎么说呢”,这是典型的掩饰性话语,目的在于利用这个时间组织语言。这些不配合的行为是心理咨询的主要阻力之一。第一次咨询的深度和真实度都有欠缺,但也有很大收获。第一,抑郁者通常心情极度失落,自我价值感严重丧失,甚至会失去生存的欲望。赵某虽然对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但他还没有出现自杀的念头,甚至愿意与咨询者交谈,说明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有强烈的生存与成长愿望,这是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根本动力。

11、第二,赵某的心理问题根源很有可能在于他的家庭和成长经历。鉴于此,在本次咨询结束之前,咨询者引导赵某开展了下面一段对话:咨询者:以前做过心理咨询吗?赵某:没有。咨询者:那我再强调一遍,我们的谈话是完全保密的,我绝对不会把今天的谈话内容告诉第三方。赵某:嗯,谢谢。咨询者:那么,我可不可以知道,你今天为什么要来这里?赵某:他们(指干警)叫我来的。咨询者:你说的是“叫”不是“强迫”,我是不是可以理解为其实你并不反对和反感?赵某:可以这么说。咨询者:很高兴听见你这么说。今天和你聊天很愉快,你觉得呢?赵某(微笑):很好啊挺舒服的。咨询者:既然如此,我看得出来,其实你还有很多话想要对别人说,我很愿意做这个倾

12、听者。一个星期后,我们还有机会见面,你可以想想到底要跟我说什么。3.2 第二阶段认知的重塑和情绪的转变(第二、三次咨询)第二次咨询在2014年10月26日上午9:0010:00。这一次赵某的精神状态和衣着没有什么变化,但坐姿发生了细微的改变。他仍旧选择了独立座椅,结合成长经历和他的回答,可能是由于座椅的扶手给了他一定的安全感。坐下后他没有再把杯子捧在手中,而是双手交握,但是这两个看起来不同的动作抽象化后并不存在本质区别都是形成一个包围圈,将自己的身体与他人隔离开来,这是一个表示缺乏安全感和表达防御性态度的标志。与此呼应的是,赵某开口的第一句话就是“你真的不会告诉别人吗?”伴随的肢体动作是他挺身

13、前倾。咨询者以严肃的态度再次申明了保密原则。随后,令人欣喜的变化出现了,他的双腿渐渐分开,背也直接靠在了椅背上,整体看起来没有开始那么拘谨,显得轻松很多。而咨询者将这一信息及时反馈给了他:“看起来你比之前放松了不少啊!”而赵某只是笑笑,整体的氛围进一步放松了。在随后的谈话中,咨询者发现,赵某的心理问题是非常复杂的,抑郁只是一个表面现象,或者说结果。其成因和伴随问题主要是低安全感和低自我效能感。事实上,认知行为疗法的开创者贝克认为,自动思维是在特定情景下产生的认知中最肤浅的认知,它来源于一个人的核心信念。每个人都有很多观点,但这些观点都围绕着一个或者多个核心信念发展。为了了解和帮助赵某了解其核心

14、信念,咨询者在之后的咨询中大量运用箭头向下技术进行提问。赵某:其实我爸妈对我很好。咨询者:是的,我记得上次你也是这么说的。但是我也记得他们对你也很严格是吗?赵某:嗯。(皱眉)怎么说呢,我觉得严格没有问题,关键是沟通。咨询者:为什么这么认为呢?赵某:爸妈真的对我很好,在钱上从来没有亏待过我,但是这并不是我想要的。咨询者:那么你想要的是什么呢?赵某:不知道是不是我的错觉,我总觉得他们不够爱我。一出生就把我扔在奶奶家,好不容易能和爸妈住在同一个屋檐下,他们的眼里从来就没有我,只有弟弟。虽然说弟弟年纪小,爸妈关心多一点也是正常的,我也应该让着他一点,但是(沉默)咨询者:后来呢,你有没有试着和你爸妈坦诚

15、地谈一次。赵某:没有,我不敢。咨询者:为什么不敢呢?害怕他们会打你吗?赵某:不是,爸爸只打过我一次,就是第一次发现我吸毒的时候。他们虽然严格,但从来不动手。(无奈地笑)其实,我倒希望他们动手打我,这样至少说明他们是在乎我的。咨询者:那到底为什么不敢呢?赵某:我也不太清楚。就是觉得,如果我说了,就会变成事实,爸妈会更不喜欢我。通过以上对话,我们可以看出来,赵某极度渴望父母的爱,但是这种渴望是建立在主观臆断的基础上。事实上,即使父母更偏爱弟弟,也不会如赵某所说“眼里从来就没有我,只有弟弟”。这种主观化和极端化是错误认知的来源之一,因此要针对这种错误认知模式进行追问和盘诘,于是咨询者采用了具体化、对

16、质和假设检验等技术。咨询者:根据你刚才的描述,我是不是可以这么认为,你的这些想法就是觉得父母不够爱你甚至眼里只有弟弟没有你都是你自己的感受,父母从来没有这么说过,你也从来没有和父母说过?赵某:的确是这样。但是虽然他们不说,我也不说,不代表事实就不是这样,他们的意思就是这样。咨询者:没错。他们不说,你也不说,确实不代表事实就不是这样,但也不代表事实就是这样啊?我记得你刚刚说过,你害怕和爸妈说了这些想法后,就会变成事实,这是不是意味着,其实你也知道这些想法并不是事实!?赵某(抬起头,表情少许愤怒):你怎么知道不是事实,我爸妈我比你更清楚。咨询者:既然你很清楚,那么能告诉我详细一点吗?赵某:哼,弟弟

17、一出生就可以有爸妈陪着长大,我却要被他们抛弃十三年。好不容易可以回家了,我能感觉到他们对我远远没有对弟弟那样亲密。弟弟犯错了,爸妈会打他;弟弟考试成绩好,爸妈会表扬他;爸爸再忙,都会抽时间陪弟弟去游乐园。但是对我(低下头,语气沮丧)总是淡淡的,不打不骂也不表扬,好像我是一个无关紧要的人。咨询者:那么你犯错的时候,你爸妈的反应是怎样的呢?赵某:就是口头上教训我一顿,然后叮嘱一句,你已经长大了,道理也明白,我们就不多说了。还有叮嘱我要为弟弟做一个好榜样。咨询者: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理解爸妈的话,我们可不可以这样想,爸妈并不是不在乎你,只是认为你“已经长大了”,是一个懂事并且有身为哥哥的责任感的儿子,

18、这番话并不是不在乎你,而是信任你呢?赵某(抬起头,面露疑问):是这样吗?咨询者:难道不可能吗?可能正是因为信任你,在发现你吸毒的时候,强烈的落差让你爸爸第一次打了你。赵某:的确有这种可能。咨询者:你和你爸妈在年龄和阅历上都存在很大差距,你的想法不一定就是他们的想法。但是由于你先假定“他们不爱我”,那么自然所有事你都会顺着这个方向去想,就像戴了有色眼镜一样。随后,咨询者用同样的方法引导赵某对父母的表扬、陪弟弟去游乐园、将自己送到奶奶家抚养等事情进行重新解释。最后,咨询者布置了一个家庭作业。作业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回忆什么时候觉得父母是爱自己的,把这些事情和场景写下来;第二部分是先设定父母是很

19、爱很爱自己的,在这个前提下,将自己之前认为父母不爱自己的表现重新解释。这次咨询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真实度。不同于上一次的掩饰,此次赵某初步自我暴露,却仍然不自觉地开启了自我防御机制,与咨询者产生了冲突。事实上,在整个咨询过程中,这种抗拒和冲突不止出现一次,但是咨询者及时地运用对质和具体化技术,按照既定的方案逐渐改变了赵某的错误认知。另外,根据第一次咨询所得,咨询者就已发现赵某不仅与父母之间存在问题,与弟弟之间也有问题。而在本次咨询中,赵某也有意无意地透露出对弟弟的芥蒂。同时,咨询者发现一个疑点,那就是为什么赵某入所一年一直表现良好,去年8月弟弟来看望他后,突然抑郁加重。带着这些收获和疑问,咨询者将

20、下次咨询的方向确定为赵某与弟弟之间的关系。第三次咨询在2014年11月2日上午9:0010:00。这一次赵某的精神状态改善了很多,面色变得红润(据干警所述,过去两周赵某已经开始逐渐恢复进食和上课)。甚至在进门后,赵某主动与咨询者打了招呼,并且笑着说“又到咨询时间了”。显然咨询进展很顺利,而且赵某也开始期待和享受这个过程。在后来的谈话中,他的肢体动作和语言相较于前两次明显增多,并且更加多样。他主动将上次布置的作业交给咨询者,整整5页纸。赵某:如果不是自己亲手写下来,我都不知道爸妈原来为我做了这么多!咨询者:对啊。那你现在还认为你爸妈不爱你吗?赵某:不,他们是爱我的,只不过以前我很少注意到。甚至之

21、前我认为的那些他们不爱我的证据其实恰恰是爱我的表现。咨询者:没错。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ABC 理论。简单地说,就是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只不过有的人用错误的方式去理解,结果他就产生了不好的情绪和不好的行为,而那些用正确方式去理解的人就不会这样。赵某(沉思稍许):我明白。咨询者:不过,你不用过分自责,这种“错误的方式”的形成虽然有你个人的原因,也有环境的原因。心理学上还有一个依恋类型理论,是说婴儿时期孩子与父母的关系看似简单,其实几乎决定着孩子以后能不能信任别人和相信自己。试想一个无助的婴儿,不能得到父母细致及时的照顾,很容易对别人产生不信任的感觉,觉得别人不会帮助自己;同时也会怀疑,是

22、不是自己不够优秀,所以别人才不帮助自己,慢慢地就也不相信自己了。所以,这不是你的错。赵某(沉思稍许):我明白,谢谢!我也知道这不是我父母的错,他们毕竟不懂这些。而且如果不是为了工作,他们也不会舍得把孩子托给老人,我现在也不会有这么好的生活。咨询者:你真的变了很多!我真为你高兴!通过以上对话可以看出,这份家庭作业促使赵某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做了一个更深刻细致的思考,并成功地巩固了第二次咨询中刚刚建立起来的正确认知模式。随后,咨询者引导赵某谈起他的弟弟。经过前两次的坦诚交流,赵某的防御性明显降低,开始向咨询者表露自己与弟弟最真实的关系。原来,弟弟小时候顽劣不堪、成绩糟糕不假,但是进入初中后,弟弟虽然

23、依旧贪玩,成绩却名列前茅。初二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后,更是认真学习。这种认真与赵某的悬梁刺股不同,是一种劳逸结合。所以赵某其实一直很羡慕甚至嫉妒弟弟,无论是年幼时因为顽劣而挨打还是因为长大后因为优秀而受到父母表扬,都是他不曾得到过的。反观自己,两次高考失利令他倍受打击;进入大学后人际交往的困难让他的心情雪上加霜。终于弟弟以全校第一的成绩被重点高中录取,父母打电话时那种不自觉欣喜的口吻成了压垮赵某的最后一根稻草,学会吸烟的他发现烟草已经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于是在同学的引诱下开始吸毒,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赵某清楚地知道吸毒就如同自杀,但长期以来巨大的心理压力已经让他不堪重负,他天真地以为可以用这种方

24、法逃避。但是等他发现这种方法犹如饮鸩止渴时,一切都来不及了。不吸食时的生不如死是推力,吸食后的飘飘欲仙是引力,共同将赵某推向吸毒的深渊。被送到自愿戒毒所后的赵某心情十分复杂,有终于被发现的坦然、有害怕令父母失望的恐惧、有面对弟弟时的愧疚和自卑、有对渺茫前途的绝望,种种负面情绪令赵某知耻而后勇,加上吸食时间不长、毒瘾未深,很快就戒掉了。咨询者:我能够理解戒毒的过程有多么痛苦,如果是我,我未必坚持得下来。赵某:的确很痛苦!咨询者:你很坚强,也很勇敢!不过既然已经切身体会过这种痛苦,为什么还要吸呢?赵某:考研失败,工作找不到。这就算了,偏偏那年他考上了大学,嗯,武汉大学。我当时就想,上天为什么这么不

25、公平,同一个父母,方方面面的待遇却差那么多。但是我没想到,不公平的还在后头呢!(叹气)果真是同人不同命!(沉默)咨询者:后来发生了什么?赵某:后来我还是没忍住,又开始吸,而且这次吸得更凶,冰毒。每次吸完,我都能看见自己风风光光考上大学、毕业,再风风光光考上研究生。咨询者:那再后来呢?赵某:后来我爸妈看我的眼神越来越绝望、越来越厌恶,弟弟每次放假回家也和我越来越疏远。终于,爸妈受不了了,就报了案。(沉默稍许)本来打算,老老实实地在这儿呆两年,出去之后他们要是还认我这个儿子,我就回去重新做人;不认的话就拿点钱,到外地做个小生意。咨询者:那可不可以告诉我,为什么去年8月开始,你似乎变得消极了呢?赵某

26、:我弟来看我,我才知道,人家还没毕业就已经被大公司聘用了,我当时我甚至觉得,他就是想看看我现在有多狼狈,也让我看看他现在有多风光!咨询者:那现在你还这么认为吗?赵某:不。上次在写父母爱我的表现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其实不仅是爸妈,弟弟也很关心我,我们一家四口虽然分开了那么多年,但也一起生活了那么多年,哪儿来什么深仇大恨。再仔细想想,一直以来面对他我觉得很羡慕甚至嫉妒,确实如此,但他从来没有说过瞧不起我这个哥哥,不过是我胡思乱想。咨询者:你很聪明,懂得举一反三。更重要的是,你的真诚善良让我很佩服!赵某每一次的打击和堕落都来自与弟弟的比较,这是因为弟弟是与他最亲密的同质个体,加上对弟弟抢走父母宠爱的

27、嫉妒,很容易让他产生“一定要超过弟弟”的想法。因为这种胜利带来的不仅是心理上的优越感,更有“争得父母喜爱”的现实利益。将对自我的定位建立在他人(父母)的评价和与他人(弟弟)的比较基础上,导致的结果就是自我判断标准的外化。而一旦这些外在的标准裁定“你是一个失败者”,弱小的自我就会认定“自己是一个失败者”,这也就是赵某低自尊的原因。与此同时,一系列人生重要事件的失利,让赵某觉得自己不仅永远比不过弟弟,甚至很多自认为力所能及的事都做不到了,对每一件事都抱着“必定会失败”的信念去做,最终恶性循环,形成赵某的低自我效能感。即使赵某已经认识到了弟弟并无恶意,但他与弟弟之间的症结并不在此,而是自卑心理。鉴于

28、此,咨询者仍然给赵某布置了家庭作业:写下20个自己的优点。早年的经验令赵某产生了错误的认知模式和负面的情绪体验,之后两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给赵某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但是长期缺乏家庭沟通与社会交往,压力无处宣泄,最终导致了赵某的抑郁。小心翼翼地“讨好”父母、与弟弟暗中“较量”、繁重的学业任务、不擅长的人际交往,赵某的心理能量投向各个方面,并且每个方面都耗费巨大,最终却全部失败。这种坚持了二十年的努力和信念轰然垮塌,彻底地压垮了赵某。由于赵某的错误认知模式与负面情绪体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因此在治疗的过程中对两者的治疗必须同时进行、相辅相成。虽然这个过程的用时超过了预定方案,但是收获颇丰。

29、首先,通过对其早年经验的重新解释,改变了其两个核心错误认知模式。其次,紧随着认知模式的改变,虽然不能抹去消极情绪的记忆,却让他对现在和未来的态度变得积极。最后,谈话本身就是一种压力宣泄的方式,让赵某放下了过去的包袱。3.3 第三阶段行为的改造(第四、五次咨询)经过前两个阶段的治疗,赵某的认知和情绪都有了显着的改善,为了检验和巩固这些可喜的成果,需要将其及时地转化为行为。第四次咨询在2014年11月9日上午9:0010:00。赵某快步走进咨询室,虽然依旧很瘦,但面色红润、带着微笑,腰背也挺得很直。随意地坐下后,手肘交叉放在大腿和膝盖上,身体前倾做好谈话的准备,后来甚至舒适地翘起了二郎腿,目光也不

30、再游离闪躲。当咨询者问及上次留下的家庭作业时,赵某露出犹豫和担忧的神色,原来是他只写了17个优点。赵某:虽然我只写了17个优点,但是我已经知道,自己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的人。(羞涩)咨询者:当然,至少就我所知,你是一个很努力、很坚强、很聪明、很善良、很好的人!不过,我还是想知道,你究竟是只想到了17个,还是不止这么多,但因为一些其它原因而没有写上去?可以告诉我吗?赵某(羞涩而不安地看着咨询者):其实不止这么多,但我不好意思写上去。我怕别人觉得我咨询者:我再次强调我们的保密原则。相信我,我们的谈话内容包括这些作业不会有第三方知道的。(赵某沉默地低下了头)咨询者:我能理解你的担忧。如果在社交场合,让

31、我将自己的优点全部数出来给人看,我也会觉得不好意思,这是正常的。但是,话说回来,现在只有我们两个人的情况下,没有利益关系,没有社交顾虑,你有什么好担心的呢?只要你写的都是事实,就不怕人说,对吗?(半开玩笑式)以我自己为例,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就是厚脸皮,因为这是事实,所以我敢说。(赵某抬起头笑了)咨询者:好了,说回正事儿。(严肃而真诚)其实我觉得自己最大的优点是包容,这不仅是职业道德要求,也是我的自带特征。我相信人性本善,我也相信每一个不美好的事情背后都有一个美好的理由,所以我愿意包容所有不那么美好的东西。更何况,我们现在是在讨论美好的东西,我很乐意!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你的这些优点吧!在随后的

32、讨论中,咨询者帮助赵某将这些优点进行了细化整合。赵某:我明白,我不比任何人差!咨询者:为什么你现在这么认为呢?赵某:因为我有这么多优点,很多优点还是周围的人所没有的。咨询者:那如果拿掉这些优点呢?没有了这些优点,或者换了一个优点,你就比别人差了吗?(赵某沉默,咨询者安静地等待)赵某(抬起头,微笑):我知道了,即使没有这些优点,我也不比别人差,因为我就是我,独一无二的,没有必要和别人比个高下。咨询者(微笑):你真的很有领悟力!的确,重要的不是你有多少优点,而是你根本无需和别人比较,因为别人即使再优秀也不能替代你。剩余的时间里,咨询者与赵某用启发法和脑力激荡法探讨了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既有与家人

33、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也有与其他人沟通的方法和技巧。事实上,两者有很多重合与相似的地方。由于咨询室中难以高度模拟家庭关系,而赵某的外显症状除了与家人的人际关系不良,还有由此延伸出的与其他人(例如:同学、朋友)的人际关系不良,因此咨询者对赵某的行为改造从更为表面化的与其他人的人际沟通入手。最后,咨询者给赵某的家庭作业是:确定一个与自己关系一般的学员,运用今天所学和他进行交往,并记录下自己所用的方法与技巧和对方的反应与回应,越频繁越详细越好。对于这个作业,赵某显得有点为难,但仍然承诺尽力做好。第五次也是最后一次咨询是在2014年11月16日上午9:0010:00。赵某的外观和精神状态依旧很好,但相较上

34、次多了一丝惊喜的神色,并且一进门就先将作业交给咨询者才坐下。在得知这是最后一次咨询时,赵某表露了遗憾和不舍的情绪。赵某:我都已经习惯了每个星期天来这里,好像赴一个老朋友的约会一样!咨询者:很高兴你把我当做一个老朋友,和你聊天我也很愉快,而且得到了锻炼!不过没关系,以后我们还是会经常见面不是吗?赵某:希望如此。(沉默稍许)那,如果以后我有什么问题,还可以来找你吗?咨询者:谢谢你对我的信任!我很愿意帮助你,但是我更希望你能够自己帮助自己,这样我会更高兴!而且,你不是刚刚多了一个新朋友吗?赵某(笑):对啊,我也没想到会这么顺利。以前也从来没发现,老张(作业中与赵某进行交往的学员)是这么随和的一个人。

35、咨询者:没错,这次与人交往觉得困难吗?赵某:有点小问题,老张是一个比较慢热的人,开始确实很尴尬,但慢慢的就好了。咨询者:那么,如果换一个人,你能不能和他相处好呢?赵某:我(犹豫)不知道,不过好像确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咨询者:没关系,慢慢来,这已经是一个好的开端了。不过,一定要记得,这些沟通技巧只是装饰,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虽然效果并不如预期完美,但是可以看出赵某已经卸下了害怕与人交往的包袱,能够使用这些人际沟通的方法和技巧,甚至坦诚其实与人交往“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咨询者趁热打铁,将这种状态迁移到家庭中。咨询者:设想一下,如果你用这种心态和方式与家人主动交流,你们之间会不会就没有这么多误

36、会和不满呢?赵某:这两个是不一样的。咨询者:怎么不一样呢?赵某:别人交流得不好就算了,但是家人,抬头不见低头见,想要放弃都不行。而且,家人太亲密了,摩擦也特别多。咨询者:所以就更需要交流啊!还记得刚才和你说的吗,与人交往时最重要的是什么?(赵某面露疑问)咨询者(微笑):是自己的内心。(赵某不好意思地笑了)咨询者:这样吧,我们模拟一下你们日常相处的情境,你自己细细体会。记得,最重要的是自己的内心,但技巧也不可忽视。随后,由咨询者扮演赵某的父母和弟弟,与其合作演出了两场心理微小剧,让赵某即时迁移运用了与家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最后,咨询者给赵某布置了最后一次自我检查的家庭作业:在下次父母或弟弟来探望

37、自己时,和他们开诚布公地谈一次。4 治疗结果经过一个月的治疗,赵某的抑郁症状渐渐消退了,开始与人交往,也开始正常上课和劳动,并在2014年11月25日进行了心理测试。症状自评量表SCL90心理测试结果显示,赵某在躯体化、抑郁和精神病性三个维度上的阳性症状消失,其中躯体化得分虽然处于临界值1.83,但相较之前情况大为改善,并且生理症状的消失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而赵某有进一步好转的趋势。赵某的贝克抑郁自评量表得分为8分,抑郁症状已经基本消失。2014年11月27日,赵某的父母来探望时,赵某谈起了这次心理咨询,双方相谈甚欢。赵某对父母表示了感激和歉意,并发誓自己这次一定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赵某的父母

38、也十分感动,并表示会一直支持他和等儿子回家。5 结论与反思本次针对抑郁情绪的短期心理咨询取得了显着的效果。但是仍存在很多不足:第一,抑郁是一种发病较早、病因复杂的疾病,想要根治需要大量的搜集数据、结合身心特征、制定详细的方案,并且需要多方面的全力配合。而作为短期治疗,这些都不能得到保证。同时抑郁病情反复并且病程多迁延,因而往往长期预后不良。所以短期内的成就并不能完全保证抑郁的根治。第二,虽然咨询者大量采用开放式提问和启发式提问,但在矫正错误认知模式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大量咨询者个人的认知方式,短期咨询尤其如此。这样虽然短期内来访者接受了咨询者的认知方式,但长期下来极有可能导致来访者逐渐抛弃

39、与自身原有认识方式不相符的内容甚至导致来访者自身认知方式的错乱,最终功亏一篑。第三,治疗方案中行为改造的力度不足,易导致治疗效果的消退和心理问题的反复。这主要是由于赵某的心理问题植根于家庭,虽然也伴随着与其他人人际关系的不良,但这种延伸的影响并未给赵某造成过多的困扰,也不是赵某心理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这种心理问题是经历了数十年才逐渐形成并最终爆发,因此行为的改变也需要在家庭的环境中逐渐矫治。而咨询环境与家庭环境相似度非常低,即使取得效果也难以延伸到家庭环境中。另外治疗时间的限制也是一个考虑因素。第四,是咨询者本身的不足。通过整个治疗方案可以看出,咨询者并未严格遵循正式的程序和使用系统的技巧,

40、这是由于治疗受到了咨询者主观经验和来访者客观条件的双重限制。11 读书的好处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达尔文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陈寿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高尔基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歌德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笛卡儿17、学习永远不晚。高尔基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刘向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培根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