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一讲 机械运动,第1页,考点一,长度、时间测量,(,重点,),命题角度刻度尺和停表使用及读数,例,1,如图所表示是小明做物理试验时,使用一些工具。,第2页,(1),图甲是用刻度尺测量橡皮长度,所用刻度尺分度值,是,mm,,正确视线方向是,,橡皮长度是,cm,。,(2),图乙是用停表测量校运动会上男子,3 000 m,比赛成绩,从,开始计时到此刻经历时间是,min,s,。,第3页,【,思绪点拨,】,(1),刻度尺读数要领:,第4页,(2),停表读数要领:,【,自主解答,】,(1)1,B,2.50,(
2、2)5,37.5,第5页,长度测量需估读、停表秒针计时起点要分清,(1),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务必估读到分度值下一,位。若物体末端恰好对准某个整数刻度,则从整数刻度,到分度值下一位要用零补齐。,(2),使用停表测量时间,对,于量程最大值为半分钟秒刻度盘,若分针所对准刻度,没有超出半分钟,则秒针起始时刻为,0,;若分针所对准,刻度已超出半分钟,则秒针起始时刻为,30 s,。,第6页,1(广东)如图甲所表示,圆形物体直径是_cm;,如图乙所表示,秒表读数为_s。,1.20,175,第7页,命题角度误差和错误,例,2,小明利用分度值为,1 mm,刻度尺测量一个物体长,度,四次测量数据分别为,2.35
3、 cm,、,2.36 cm,、,2.63 cm,、,2.36 cm,,则测量结果应记为,(,),A,2.36 cm B,2.357 cm,C,2.425 cm D,2.4 cm,第8页,【,思绪点拨,】,(1),对比屡次测量值中准确值判断有没有错误数据,若有必舍。,(2),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屡次正确测量值平均值,使平均值位数与测量值位数一致。,【,自主解答,】,A,第9页,考点二,参考物选取及运动状态判断,(,重点,),例,3,(,怀化改编,),小明乘坐高铁回家,列车开启后,坐在车上小明以为站在站台上安全员在向后运动,他所选择参考物是,(,写出一个即可,),;以车窗为参考物,火车上座
4、椅是,(,选填“静止”或“运动”,),。,第10页,【,思绪点拨,】,(1),依据参考物判断物体运动状态:判断关键是比较研究物体和参考物位置是否发生改变。,(2),依据物体运动状态判断参考物:关键是看研究对象相对于哪个物体位置改变或不变,该物体即为参考物。,【,自主解答,】,列车静止,第11页,2(徐州)在商场里,当你站在上升自动扶梯上,时,关于你是运动还是静止说法中正确是(),A运动,B静止,C相对自动扶梯是静止,D相对商场地面是静止,第12页,考点三,速度公式,v,相关计算,(,重点,),例,4,一列火车长,200 m,,已知它用,2 h,跑了,144 km,。问:,(1),这列火车在这段
5、时间内平均速度是多大,合多少米,每秒?,(2),若火车仍以此速度经过长,1.6 km,山洞,则整列火车,驶出山洞要多长时间?,第13页,【,思绪点拨,】,(1),知道火车行驶旅程和时间,依据公式,v,计算出火车平均速度,再进行单位换算即可。,(2),首,先要明确火车过山洞时经过旅程为山洞长加上车长,即,s,s,洞,s,车,,然后依据公式,t,求出火车驶出山洞需要时,间。,第14页,【,自主解答,】,解:,(1),由,v,可得,火车速度:,(2),火车过山洞时经过旅程:,s,2,s,洞,s,车,1 600 m,200 m,1 800 m,由,v,可得,整列火车驶出山洞时间:,第15页,平均速度不
6、是速度平均值,平均速度是用来粗略地描述物体做变速运动平均快,慢程度。平均速度是某段时间内总旅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平均值,即 而不是,第16页,3(淮安)如图所表示是木块在水平面上运动时每隔相,等时间曝光一次所得到照片,曝光时间间隔为0.02 s,木,块从1位置到3位置运动距离是_cm,木块从1位置到,4位置运动速度为_m/s。,3.60,0.9,第17页,考点四,运动图像了解,例,5,(,自贡,),如图所表示是某物体做直线运动时旅程时间图像,由图像判断以下说法错误是,(,),A,5 s,时,物体经过旅程为,2.5 m,B,整个,20 s,时间内,物体平均速度为,0.2 m/s,C,物体在,
7、20 s,内都做匀速直线运动,D,物体在,0,5 s,时间内速度比,10,20 s,内速度大,第18页,【,思绪点拨,】,观察两坐标轴含义,纵坐标表示旅程,横,坐标表示时间,依据图像中图线形状,判断物体运动,情况。再结合选项中说法,利用速度公式,得出正确选,项。,【,自主解答,】,C,第19页,【,解题技巧,】,第20页,4,(,扬州,),某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s,t,图像如图,所表示,以下描述正确是,(,),A,0,t,1,做加速直线运动,B,t,1,t,2,做匀速直线运动,C,0,t,1,比,t,2,t,3,运动旅程长,D,0,t,1,比,t,2,t,3,运动速度大,第21页,考点五
8、长度、时间、速度估测,例,6,(,攀枝花改编,),以下估测中,最靠近生活实际,是,(,),A,一支新铅笔长度约为,17 cm,B,你指甲宽度约为,1 dm,C,复兴号高铁列车运行速度可达,350 m/s,D,人正常眨一次眼时间约为,10 s,第22页,【,思绪点拨,】,首先要对选项中包括几个物理量有个初步了解,对于选项中单位,可依据需要进行对应换算或转换,排除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答案。,【,自主解答,】,A,第23页,估测题惯用方法,(1),直接判断法:利用记住与本身或生活实际亲密,联络物理量值,直接确定答案。,(2),单位换算法:把,不熟悉单位换算成熟悉能感知大小单位,
9、使答案一,目了然。,(3),比较法:利用自己熟悉物理量作为标准,估,测出不熟悉物理量,从而得出结论。,(4),估算法:利用能,够估测物理量选择相关公式估算出另外物理量。,第24页,试验,测量物体运动平均速度,(6,年,1,考,),试验原理:,_,。,试验器材及作用,第25页,1,停表作用:,测量小车运动时间,。,2,刻度尺作用:,测量小车运动旅程,。,3,刻度尺与停表使用和读数。,4,金属片作用:,确保小车终点一直在同一位置,。,5,斜面作用:,使小车取得下滑速度,。,第26页,试验操作关键点及注意事项,6,斜面倾角不宜太大也不宜太小:,倾角太大会使小车滑行太快,不易测量时间;,倾角太小会造成
10、各阶段测出平均速度太靠近。,7,增大斜面倾斜程度目标:,增大小车平均速度,。,8,小车“头对头”或“尾对尾”测量。,第27页,试验分析,9,小车运动状态判断:从斜面顶端由静止运动到底端,全过程是加速直线运动。,10,小车从斜面顶端运动到底端过程中,(,不计摩擦,),,机械能及其转化: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重力势能减小,动能增大,机械能不变。,11,速度公式,v,相关计算。,第28页,12,回声测距:依据,来测量距离。,13,物体运动平均速度与质量无关。,14,屡次测量目标:,减小误差,。,第29页,试验评定,15,小车经过终点后停顿计时,造成时间测量值偏,大,,,平均速度偏,小,。,16,小车没
11、有从斜面顶端静止释放,造成时间测量值偏,小,,平均速度偏,大,。,第30页,例 如图所表示是“测平均速度”试验装置,请回答以下问题。,第31页,(1),试验器材:除了斜面、小车、金属片,还需要,_,、,_,。,(2),试验原理是,_,。,(3),试验中为了方便计时,应使斜面坡度较,_(,选填“大”,或“小”,),。,刻度尺,秒表,小,第32页,(4),如图所表示是测平均速度时某次试验过程。图中秒表,每格为,1 s,,该次试验中,小车经过全程平均速度,v,1,_m/s,,,s,2,旅程恰好是全部旅程二分之一,小车经过,上半段旅程平均速度,v,2,_m/s,。,(5),由试验看出,小车在下滑过程中
12、速度越来越大,是在做,_(,选填“匀速直线”或“变速直线”,),运动。,0.18,0.15,变速直线,第33页,补充设问,(1)在试验前必须熟练使用秒表,假如小车抵达金属片后还,没有停顿计时,则会使所测量平均速度偏_。,(2)为了测量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平均速度,某同学让,小车从斜面中点由静止释放测出小车抵达斜面底端时间,,从而计算出小车运动过程中下半程平均速度。他做法正,确吗?_,理由是 _,_。,小,不正确,所测时间不是运动过程中下半程,时间,第34页,(3),若小车经过上半段和下半段旅程平均速度分别为,v,1,、,v,2,,则二者大小关系为,v,1,_,v,2,。,(4),小车由顶端下滑,撞击底端金属片后停顿运动,说明力,能够改变物体,_,。,(5),从斜面某一位置释放小车,在下滑过程中小车与金属片,是相对,_(,选填“运动”或“静止”,),,该过程小车,_,能减小,,_,能增大。,运动状态,运动,重力势,动,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