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生理学,血液,.,目 录,CONTENTS,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血细胞生理,生理性止血,血型与输血原则,e,小结及思考,.,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学习目标:,1.,掌握血细胞比容、血量、血浆胶体渗透压的概念、正常值和意义以及血浆的,pH,值,2.,熟悉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和血液的功能,难点:血浆渗透压,PS:,古时,“,滴血认亲,”,,这个说法是正确的吗?,医院看病,大多时候要抽血,为什么?,.,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一、基本组成与血量,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流体组织,在心血管系统内循环流动。,
2、水:,91%93%,血浆,溶解于水中的物质:气体、电解质、小分子有机化合物,血浆蛋白,:,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血液,RBC,:男(,4.0-5.5,),10,12,/L,、女(,3.5-5.0,),10,12,/L,血细胞,WBC,:(,4.0-10.0,),10,9,/L,PLT,:(,100-300,),10,9,/L,血量: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相当于,每公斤体重有,70-80mL,.,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一、基本组成与血量,血浆蛋白,: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差别就是前者蛋白质含量多,正常成人血浆蛋白含量为,65-85g/L,。,其中:白蛋白(,A,):,40-48
3、g/L,分子量最小,最多,球蛋白(,G,):,15-30g/L,,分子量较大,较少,纤维蛋白原:分子量最大,最少,A/G=1.5-2.5,意义?,生理功能:运输功能;缓冲功能;参与机体免疫功能;参与血液凝固、抗凝和纤溶过程;,维持血液的胶体渗透压,;营养功能,.,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一、基本组成与血量,血细胞比容,:指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40%-50%,;女性:,37%-48%,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判断贫血指标之一,红细胞比容:指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容积百分比,.,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二、血液的理化性质,1,、比重,全血的比重约,1.050-1.060
4、血液中红细胞越多,比重越大,血浆的比重,约,1.025-1.030,,血浆蛋白越多,比重越大,红细胞的比重,约,1.090-1.092,,,RBC,内的血红蛋白含量越高,比重越大,2,、黏,滞性,全血的相对黏度为,4-5,,取决于血细胞比容的高低、血流切变率,血浆的相对黏度为,1.6-2.4,,取决于血浆蛋白含量,.,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二、血液的理化性质,3,、血浆渗透压,1,)渗透压概念:溶质分子通过半透膜的一种吸水力量,,其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与溶质分子量、半径等特性无关。,晶体渗透压,胶体渗透压,血浆渗透压,正常值,298.7mOsm/(kg.H,2,O),1.3,m
5、Osm/(kg.H,2,O),300,mOsm/(kg.H,2,O),特点,血浆渗透压的,主要部分,血浆渗透压的次要部分,产生原因,80%,来自于,Na,+,、,Cl,-,蛋白质,,75-80%,来自于白蛋白,作用,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亲,这个表格很重要哦!,.,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PS,:,1,、血浆中电解质含量与组织液基本相同,因此他们的晶体渗透压基本相等,2,、血浆与组织液的最大不同是血浆蛋白,因此他们的胶体渗透压不同,3,、渗透压的高低与溶质的数目成正比,而与颗粒种类及大小无关。由于蛋白质分子质量大而数目少,电解质分子量小而数目多,因此,血浆渗透压主要
6、由晶体渗透压决定,。,记忆:,1.“,晶体,”,是透明的,所以,“,晶体渗透压,”,由亮晶晶的,“NaCl”,产生,2.“,胶体,”,是黏糊糊的,所以,“,胶体渗透压,”,是由蛋白质维持的。并且只能由血管,“,盛装,”,,因此它是维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4,、血浆的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HCO,3,-,/H,2,CO,3,=20:1,取决于血液中的缓冲物质以及肺和肾的正常功能,缓冲物质主要包括:,HCO,3,-,/H,2,CO,3,(主要),、蛋白质钠盐,/,蛋白质、,Na,2,HPO,4,/NaH,2,PO4,。此外:红细胞内还有
7、血红蛋白钾盐,/,血红蛋白、氧合血红蛋白钾盐,/,氧合血红蛋白、,K,2,HPO,4,/KH,2,PO4,、,KCO,3,-,/K,2,CO,3,等,.,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小结:,1,、,血液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2,、,血浆与组织液的主要差别就是前者蛋白质含量多,,A/G=1.5-2.5,3,、正常成年,男性:,40%-50%,;女性:,37%-48%,,,反映血液中红细胞的,相对,浓度,判断贫血指标之一,4,、血浆渗透压,大小取决于溶质颗粒数目的多少,5,、血浆渗透压主要由晶体渗透压决定,6,、正常人血浆的,pH,值为,7.35-7.45,,,HCO,3,-,/H,2,CO,3,=20:
8、1,.,血液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课后练习题:,1,、红细胞比容是指,。,2,、维持血管内外水平衡有重要作用的是,。,3,、血浆晶体渗透压主要来自于,。,4,、血浆渗透压的高低主要决定于,。,5,、机体细胞内液与组织液通常具有相同的,。,思考题:为什么正常成人男性红细胞参考值比女性高?,.,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Blue Concise,General Academic Graduation Defense Template,.,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学习目标:,掌握:,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与功能;红细胞的生成原料与影响因素;贫血及产生原因,2,、白细胞的功能,3,、血小板的功能,
9、熟悉:,1,、白细胞的分类与正常值,2,、血小板的正常值,.,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红细胞(,RBC,),一、,形态,及,正常值,男性(,4.0-5.5,),10,12,/L,女性(,3.5-5.0,),10,12,/L,新生儿,6.0,10,12,/L,血红蛋白(,Hb,),:,男性(,120-160,),g/L,女性(,110-150,),g/L,新生儿(,170-200,),g/L,二、红细胞,生理特性及功能,:,1.,可塑变形性,:红细胞在外力作用下变形的能力,取决于:红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比值越大,变形能力越大,例: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血细胞生理,2.,渗透脆性,:红细胞在
10、低渗盐溶液,中发生膨胀、破裂的特性,0.42%NaCl,开始溶血,0.35%NaCl,全部溶血,3.,悬浮稳定性,:红细胞能相对稳定地悬浮于血浆中不易下沉的特性,用红细胞沉降率(,ESR,)表示,简称,血沉,正常值:,男性(,0-15mm/h,)女性(,0-20mm/h,),影响因素:红细胞叠连 血浆成分的改变,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酸碱度的变化,.,血细胞生理,三、红细胞的生成与破坏,1,、,生成部位,:正常成人,(,红,),骨髓,2,、,原料,:蛋白质、铁,3,、,成熟因子,:叶酸、,VitB12,例:,小细胞低色素贫血,、,巨幼细胞性,贫血,4,、生成调节:,促红细胞生
11、成素(,EPO,),肾脏合成,影响因素:,组织缺氧、,贫血、肾血流量减少,性激素:,雄激素,促进,雌激素,抑制,四、红细胞的破坏,平均寿命,120,天,在,脾、骨髓,被巨噬细胞吞噬而破坏,外周血,中,单位体积内,红血蛋白浓度(,Hb,),、红细胞计数(,RBC,)和(或)血细胞比容(,HCT,)低于相同年龄、性别和地区的参考区间,.,血细胞生理,血细胞生理,白细胞,分类生理特性及功能 见教材,31,页表,3-2,类型,百分比,主要生理功能,粒细胞,(,4.0-10.0,),10,9,/L,中性粒细胞(,N,),50%70%,早期炎症细胞;吞噬细菌和异物,嗜酸性粒细胞(,E,),0.5%5%,限
12、制过敏反应(,型变态反应);参与蠕虫的免疫反应,嗜碱性粒细胞(,B,),0%1%,释放肝素参与抗凝作用;释放组胺和过敏慢反应物质引起,型超敏反应,淋巴细胞,20%40%,T,淋巴细胞:参与细胞免疫;,B,淋巴细胞:参与体液反应,单核细胞,3%8%,吞噬病原微生物和衰老及死亡细胞;识别和杀伤肿瘤细胞;加工处理并呈递抗原,.,血细胞生理,血细胞,血小板,一、形态和数量,来源于骨髓成熟的巨核细胞胞质脱落下来的小块胞质,平均寿命:,714,天,正常值:,(100300,),10,9,/L,大于,100010,9,/L,易发生血栓,小于,5010,9,/L,出血倾向,二、,生理功能,1.,维持血管内皮的
13、完整性,2.,参与生理性止血和血液凝固,3.,有利于受损血管的修复,.,血细胞生理,小结:,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与功能?,2.,红细胞的生成原料、部位与影响因素?贫血及产生原因?,3.,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4.,缺铁和缺乏叶酸、,VitB12,各导致什么贫血?,.,血细胞生理,课后习题:,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2.,红细胞在血管外的破坏的主要场所是,。,3.,肾性贫血的原因是,。,.,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影响因素,加速或促凝,延缓或抗凝,接触面,粗糙,光滑,温度,适当的升温,低温,化学物质,维生素,K,草酸盐、柠檬酸盐、肝素,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表,3-4,血液凝固
14、的加速与延缓,抗凝物质,:,血管内皮光滑,血流速度快,血小板不易黏附聚集,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凝血酶:,与某些凝血因子结合并使之灭活而抗凝,肝素: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学习目标,:,掌握:,1.,血液凝固的概念、基本步骤,2.,血清与血浆的区别,3.,内源性凝血与外源性凝血的区别、抗凝因素和主要抗凝物质的生理作用,熟悉:纤维蛋白溶解的概念及其意义,.,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定义,: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实质:,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纤维蛋白的过程,纤维蛋白呈丝状,相互交织成网,把
15、血细胞和血液的其他成分网络在内,形成血凝块,血清:血液凝固后,血凝块逐渐回缩,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区分要点,:,血清中缺乏纤维蛋白原,和在血液凝固过程中被消耗的,某些凝血因子,.,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二、凝血因子,12,种加前激肽释放酶(,PK,)、高分子量激肽原(,HMWK,),编号见教材表,3-3,注意:,1.,除,Ca,2+,(F,),外,其他均为蛋白质,2.,存在部位:除,F,存在于,组织,外,其他凝血因子均存在与,新鲜血浆,中,3.,依赖,VitK:F,、,F,、,F,、,F,4.,被消耗的:,F,、,FV,、,F,、,FI,5.,最不稳定:,FV,、,F,.,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
16、解,见教材,32,页图,3-3,三、,基本过程,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 凝血酶的形成 纤维蛋白的形成,纤维,.,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示意图:,见教材,33,页图,3-4,区分,内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发生条件,血管损伤或血管内凝血,组织损伤,启动因子,接触异物,血液及血液外的组织因子,共同途径,F,F,不同因子,F,、,F,、,F,、,F,F,、,F,F,的激活,被,F,a-Fa-Ca,2+,复活物激活,被,F,-Fa-Ca,2+,复活物激活,凝血速度,较慢(约数分钟),速度较快(约十几秒),正反馈,.,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影响因素,加速或促凝,延缓或抗凝,接触面,粗糙,
17、光滑,温度,适当的升温,低温,化学物质,维生素,K,草酸盐、柠檬酸盐、肝素,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表,3-4,血液凝固的加速与延缓,抗凝物质,:,血管内皮光滑,血流速度快,血小板不易黏附聚集,血液中含有抗凝物质,抗凝血酶:,与某些凝血因子结合并使之灭活而抗凝,肝素: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四、纤维蛋白溶解(纤溶),.,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小结,:,1.,红细胞、血红蛋白的正常值与功能?,2.,红细胞的生成原料、部位与影响因素?贫血及产生原因?,3.,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功能?,4.,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5.,血清与血浆的区别?,6.,内外凝血性途径的相同点与不同点?,7.,主要抗凝物质是?,.,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课后习题:,1.,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2.,红细胞在血管外的破坏的主要场所是,。,3.,肾性贫血的原因是,。,4.,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启动因子是,。,5.,内外源性的共同途径开始于,因子。,名词解释:,1.,贫血:,2.,血液凝固:,请思考:外科手术用温盐水纱布压迫止血的机理?,.,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