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6年备考教师资格之中学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能力提升试题高频卷附答案 单选题(共150题) 1、教师教学《安塞腰鼓》一课时,发现学生对民族风情有浓厚的兴趣,准备给学生推荐关于各地不同风情的文章。下列不适合的是( )。 A.沈从文《云南的歌会》 B.琦君《春酒》 C.萧乾《吆喝》 D.魏明伦《变脸》 【答案】 D 2、教师教学“有趣的对联”时。为增加教学内容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讲述了乾隆和纪晓岚给一位老叟所写的一副对联——“花甲重逢还长三七岁月,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 A.120岁 B.121岁 C.140岁 D.141岁 【
2、答案】 D 3、教师设计“报告文学”专题阅读,准备向学生介绍以下篇目。下列作品符合要求的是( )。 A.周立明《动物游戏之谜》 B.夏衍《包身工》 C.林庚《说“木叶”》 D.梁实秋《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答案】 B 4、《鸿门宴》课后的“研讨与练习”有一道题:“许多读者认为项羽是因为在鸿门宴上不杀刘邦而失去天下。你同意这个看法吗?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的观点。”对这一题目设置分析不正确的是的( ) A.借助读后感,学生能够掌握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B.重在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C.学习活动设计能够引领学生全面、深入地解读文本 D.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体
3、验 【答案】 B 5、以下选项中不属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实施建议中“教学建议”的内容的一项是( )。 A.针对高中语文课程的特点实施教学 B.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C.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D.全面发挥语文课程的功能,促进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答案】 B 6、初中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学过的文言文中虚词“乃”的用法。下列归纳错误的是( )。 A.《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代词,我) B.《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副词,竟然)
4、 C.《狼》: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副词,于是,就) D.《送东阳马生序》: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副词,才,这才) 【答案】 A 7、教师在讲授《陈涉世家》中“为天下唱,宜多应者”这句时,讲到“唱”在这里是个通假字,通“倡”,是“带头、倡导”的意思。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什么是通假字,教师请他们在课下搜集之前学过的通假字。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B.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 C.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屈原列传》) D.治国无法则乱,守
5、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察今》) 【答案】 D 8、在学习曹禺的《雷雨》后,教师建议学生搜集并阅读曹禺的其他剧作,以便对曹禺有更为全面的认识。下列作品不适合的是( )。 A.《王昭君》 B.《北京人》 C.《上海屋檐下》 D.《原野》 【答案】 C 9、教师在讲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时,让学生说出其他包含节日的诗作,以下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B.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C.王安石《元日》 D.李清照《醉花阴》 【答案】 A 10、某教研室组织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6、年版)》,大家围绕“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的学习目标与内容展开研讨。下列对该任务群学习目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阅读写作经历,发挥想象,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力求有自己的发现 B.从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作 C.用自己喜欢的文体样式和表达方式写作,与同学交流写作体会,尝试续写或改写文学作品 D.选用评论方式,写出自己的阅读感受和见解,养成写读书提要和笔记的习惯 【答案】 D 11、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磨难促人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
7、A.老舍《骆驼祥子》 B.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C.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答案】 C 12、阅读苏教版高中必修(3)《谏太宗十思疏》教学实录的片段,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教师做到了将影视资源与课文有机整合到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B.教师布置课后作业也是一门艺术,既能总结本课所学,又为下一课做了良好的铺垫 C.教师在课堂上东拉西扯,不仅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损教师为人师表的形象 D.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让学生的情操在思考中得到陶冶 【答案】 C 13、教师讲授完某教材
8、中“对联”这一知识后.要求学生根据学到的相关理论选出与“长空有月明两岸”对仗工整的一项,以下符合要求的是( )。 A.秋水不波行一舟 B.梨花带雨雨沾衣 C.银湖鱼跃数点星 D.月明两岸雁声惊 【答案】 A 14、在“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研习”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理解近体诗内部诗歌格律的差异,以下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琵琶行》与《孔雀东南飞》均属于古体诗中的长篇乐府诗 B.杜甫的《登高》与王维的《竹里馆》均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 C.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与杜牧的《秋夕》均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D
9、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唐代之前的诗歌均属于古体诗 【答案】 B 15、某教材设置了“品味诗歌中的传统文化”专题,教师在教学这一专题时提到,许多诗歌中都蕴含着有趣的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为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此类诗歌内容,感受诗歌中的独特文化与丰富趣味,教师举出以下例子,其中不适合的是( )。 A.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B.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C.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柳永《雨霖铃》) D.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 【答案】 C 16、学习诗歌《天仙子》
10、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 B.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 C.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阐发与评价文本内容或形式 D.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索、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答案】 B 17、教学《雷雨》时,教师要求学生揣摩人物语言的潜台词,体会人物语言内涵的丰富性。针对以上教学要求,下列教师的教学安排不恰当的是( )。 A.教师设置隋境,要求学生表演剧本,体会人物语言的深意 B.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逐步思考说话者潜台词的深意 C.教师组织学生小
11、组讨论,揣摩潜台词,把握人物的个性 D.教师引导学生一一找出剧本中的潜台词,逐字逐句分析 【答案】 D 18、老师在讲解通假字的时候,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通假字,特举出以下例子,下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发闾左適戍渔阳 B.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C.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D.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答案】 D 19、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
12、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20、教学《紫藤萝瀑布》时,教师讲到“在山川溪泉中听见回荡的心声,在花草树木间发现人生的影子”主题,指导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的是( )。 A.贾平凹《一棵小桃树》 B.刘湛秋《雨的四季》 C.梁启超《最苦与最乐》 D.叶圣陶《苏州园林》 【答案】 B 21、通过《再塑生命》,学生认识了海伦·凯勒,教师引导学生去阅读相关的表现女性人格魅力的文学作品,下列推荐不合适的是( )。 A.
13、托尔斯泰一《安娜·卡列尼娜》 B.川端康成一《伊豆的舞女》 C.夏洛蒂·勃朗特一《简·爱》 D.海伦·凯勒一《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答案】 B 22、阅读某教师的教研论文片段,按要求答题。 A.教学节奏的把握要参考高中学生的生理发展状态 B.课堂教学的高潮要在学生承受能力范围之内形成 C.教师的语言具有艺术性与节奏感可使课堂富有和谐的音乐美 D.有趣的提问可以加强学生的有意注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答案】 C 23、阅读《囚绿记》的教学实录(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的提问层层深入,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B.教师提问略显繁琐,不利于整体把握
14、内容 C.以学生为授课导向,重视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D.教师适时鼓励学生,增强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 【答案】 B 24、阅读综合性学习《马的世界》活动方案的片段,按要求答题。 A.其环节展示作品能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兴趣 B.整体活动设计未能体现出语文综合性学习的特点 C.专题研究中的历史传说没有脱离语文学习的范畴 D.多种活动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 【答案】 B 25、学习鲁迅《故乡》时,在讲解“然而圆规很不平,显出鄙夷的神色”时,为了引导学生掌握“借代”这种修辞方式,教师列举使用该修辞手法的其他语句来说明。下列语句中,不能作为例子
15、使用的是( ) A.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B.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答案】 C 26、教师教学《雨霖铃》(寒蝉凄切),讲到“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时,告诉学生“长亭”这一意象往往代表离别的愁情意绪,并举出其他示例帮助学生理解。下列词句不适合的是( )。 A.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李白《菩萨蛮》) B.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周邦彦《兰陵王·柳》) C.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辛弃疾《八声甘州》) D.长亭晚送,都似绿窗前
16、日梦(晏几道《减字木兰花》) 【答案】 C 27、在“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研习”教学活动中,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区分古体诗与近体诗,理解近体诗内部诗歌格律的差异。下列关于中国古代诗歌格律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琵琶行》与《孔雀东南飞》均属于古体诗中的长篇乐府诗 B.杜甫的《登高》与王维的《竹里馆》均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律诗 C.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与杜牧的《秋夕》均属于近体诗中的七言绝句 D.如《诗经》《古诗十九首》等唐代之前的诗歌均属于古体诗 【答案】 B 28、教师在讲到王安石的《登飞来峰》中“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一句时,举了一句与
17、其意义相近且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下面最恰当的一句是( ) A.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C.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D.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答案】 A 29、教学《劝学》,教师设计教学目标:①掌握重点文言实词,积累文言词汇;掌握比喻论证的方法;②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文言文及初步分析的能力;③了解学习的意义、态度和方法,培养谦虚好学的风气。 A.体现了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的整合统一 B.教师对文言文教学的基础性要求理解不准确 C.教学设计遵循了教材的特点和文言文教学规律 D.整体设计考虑了学情,符合
18、学生的认知水平 【答案】 B 30、阅读教师在执教《桃花源记》时的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以陶渊明的《饮酒》导入新课,新旧知识练习,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B.教师用学生推荐的形式让学生书写和朗读,说明课堂上要完全听从学生的意愿 C.教师随文教授字词的读音,让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D.教师对学生的书写、朗读做出恰当的、适时的评价,有助于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 【答案】 B 31、(2018年真题)理中丸是临床常用的中成药,其处方的君药是( ) A.党参 B.炮姜 C.饴糖 D.土白术 E.炙甘草 【答案】 B 32
19、学习完《窦娥冤》后,学生对文中窦娥的三桩誓愿进行总结,以下总结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血溅白练。这桩誓愿是希望到刑场上围观的人群立刻了解她的冤屈 B.三桩誓愿表现了窦娥对统治阶级昏庸判案的愤怒 C.三桩誓愿也表现了当时人民仇恨罪恶统治,要求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 D.三桩誓愿层层深入地表现了窦娥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和乐观态度 【答案】 D 33、教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时,教师指出该篇目是一篇议论性的文章,并且在课上罗列了以下类似文体的篇目进行类比学习,其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寡人之于国也》 B.《伤仲永》 C.《劝学》 D.《小石潭记》
20、 【答案】 D 34、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B.教师需要有整体把握教材的能力,才能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思想内涵 C.教学方法的选取需契合不同教学内容的特点 D.不设唯一答案,学生难以形成明确、理性的认知 【答案】 D 35、某版教材中有这样一段话:“学习这个单元,要注意反复吟咏,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注意不同的作品在创作手法上的独特性,还要注意不同诗体的节奏,感受由此产生的不同情趣。”从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来看,这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个系统?( ) A.助读系统 B.练习系统
21、 C.范文系统 D.知识系统 【答案】 A 3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着力培养学生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来解决未知问题的好习惯 B.这则教学设计突出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借助工具书,认识词中的重要字音、字词 C.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比较阅读让学生理解文章重要词语的深刻含义 D.这则教学设计要达成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答案】 A 37、某教师在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评价建议”部分时,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其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阅读评价重视对
22、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 B.写作评价重视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习惯,鼓励表达真情实感 C.综合性学习评价着重考查学生学习方法的运用、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D.语文课程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 【答案】 C 38、研读修辞的知识时,为使学生了解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教师搜集了古代文人运用修辞手法的诗句。下列不符合要求的是( )。 A.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B.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杜牧《泊秦淮》) C.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自居易《琵琶行》) D.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
23、诗》) 【答案】 C 3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A.借文学大师的评价,引导学生鉴赏和品味它的特别之处,为学生的品味鉴赏设置了方向 B.面对学生们不同的看法教师没有片面地否定、而是巧妙地引导,并借此让学生把思考点集中到对王国维看法的评析上 C.教师将自己解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剖析出来,呈现给学生,然后提问,再引领学生去思索。这就让教师在这个细节的处理上成为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和学生形成了垂直性互动 D.三个学生都对王国维的看法提出了异议,并陈述了自己的看法和思考的过程。学生1概括出了“压抑、凄凉”,学生2琢磨出了“惆怅和悲怆”,表述方式不同,可是殊途同归——情感可以说完全
24、一致 【答案】 B 40、阅读某教师《再塑生命的人》教学反思(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以游戏导入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B.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合作能力 C.教师引导学生做游戏扰乱了课堂秩序,破坏了安静的学习环境 D.教师营造了情感交融的氛围,鼓励学生进行自主性的学习活动 【答案】 C 41、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古文中的词类活用”专题研究,为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掌握情况,教师给出一些示例让学生分类。下列不能与其他三项归为一类的是( )。 A.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 C
25、范增数目项王 D.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答案】 C 42、《社戏》一课,有一道课后练习:“课文结尾说:‘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对这个结尾应该怎样理解?你在生活中有这样的体会吗?” A.让学生找到抓住文章重点的突破口 B.让学生感受作者对故乡社戏的无比热爱 C.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体会理解作者的感情 D.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品味“好豆与好戏” 【答案】 B 43、学习多篇文言文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实词“间”的意义,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 A.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候) B.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26、间或) C.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空隙) D.从郦山,道芷阳问行(从小路) 【答案】 C 44、阅读《变色龙》的课堂小结环节的教学实录,按要求回答问题。 A.结合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生发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发散迁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提升学生思维能力 B.将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进行了有机联系,将读和说两种能力要求合理整合,将课堂知识积极向课外拓展延伸 C.反复提到“和原文衔接”“和原文一致”“和原文中心思想吻合”等要求,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拓展,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挥 D.教师通过教学小结将学生思维发散开来,既巩固了当堂课的教学效果,又培
27、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 【答案】 C 45、阅读以下教学片段。回答问题。 A.因本段在语言与内容上均有相当难度,故教师设计了以上三个环节来帮助学生理解 B.这一环节最大的问题在于频繁转换情境、使学生的思维缺乏连续性、稳定性 C.教师在创设一个情境、提出若干问题后,没必要一定要给学生留下思考时间 D.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环环相扣、思路清晰。充分利用了课堂教学时间 【答案】 C 46、学习诗歌《天仙子》,教师要求学生结合全词表达的感情,理解“云破月来花弄影”这一名句,对这一活动分析正确的是( ) A.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语言风格和创作特点 B.引导学生
28、理解古典诗歌内容,体察作者情感 C.从不同角度和层面体察、阐发与评价文本内容或形式 D.基于知识积累和生活经验思索、领悟与阐释文本意蕴 【答案】 B 47、李清照《醉花阴》中有词云:“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下列对“人比黄花瘦”的妙处解说得较为恰当的是( )。 A.“西风”起时的黄花本已很瘦,而此时人比黄花还瘦,以花衬人,更为生动传神地表达出“销魂”之深 B.黄花娇小瘦弱。人比黄花瘦是说人比黄花更好看 C.“人比黄花瘦”中将花与人相比,突显出人更加瘦弱 D.花人相映,互为衬托;以人比花,更为形象 【答案】 A 48、在校本课程“阅读与感
29、悟”的主题活动中,教师向学生推荐了几篇以对比手法揭露“人性美丑”的外国文学作品。下列作品中,适合的是( )。 A.《茶花女》 B.《苔丝》 C.《巴黎圣母院》 D.《红与黑》 【答案】 C 49、阅读某教师有关《雨巷》一课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中十分重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答案】 C 50、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白发三千丈”一句所运用的夸张修辞手法时,为
30、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修辞手法的作用,拟找出类似句子举一反三。下列适合的是( )。 A.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B.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C.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答案】 A 51、学习海伦·凯勒《再塑生命的人》后,教师向学生推荐其他表现“磨难促人成长”主题的文学作品。下列适合的是( )。 A.老舍《骆驼祥子》 B.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C.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D.莎士比亚《威尼斯商人》 【答案】 C 52、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教师作为交流与探究活动的组织者,只能
31、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对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筛选 B.“学生点评”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活跃了课堂气氛 C.这种由此及彼的点评方式,强化了课内知识的能力迁移、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D.“小组讨论”最能充分体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探究精神 【答案】 A 53、阅读《望天树》教学实录(节选),回答问题。 A.教师设计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的要求 B.读懂文本、理解文本是阅读教学的最终目的,教师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联想 C.阅读是吸收的过程。而写作是表达的过程,课
32、后作业的设计注重了学生对自然和社会观察与思考的培养.注重了读写的有机结合,也注重并延伸了语言的有效训练 D.阅读和写作的结合。课内知识和课外知识的结合,鼓励学生多观察自然、社会、生活与提倡学生有自己独特的思考和体验结合.多样化地落实教学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答案】 C 54、老师在讲解艾青《我爱这土地》时,让学生赏析诗中的句子,下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未用“珠圆玉润”之类的词语而用“嘶哑”来形容鸟儿鸣唱的歌喉,使人体味到歌者经历的坎坷、悲酸和执著的爱 B.关于“土地”“河流”“风”“黎明”的一组诗句,抒写了大地遭受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
33、往和希冀 C.“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两句诗形象充分地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而且隐含献身之意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两句诗中的“我”指喻体“鸟”,而不是诗人自己 【答案】 D 55、下面是某教师执教《故乡》一课的教学片段。 A.能够使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的阅读 B.多渠道开发文章内容,多途径质疑、设疑 C.能够使学生从不同层次发现问题 D.能够使学生用不同的方法发现问题 【答案】 B 56、在学习《核舟记》时,学生发现课文下面有很多对文中重要实词、虚词的解释,从语文教材的构成来看.这
34、属于语文教科书的哪一系统?( ) A.范文系统 B.知识系统 C.助读系统 D.作业系统 【答案】 C 57、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第一课时引导学生认识作者和了解文革背景、能提高第二课时的学习效率 B.第二课时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逐步引导学生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和思考,但教师要完成几个主要问题的思考和对忏悔自责精神的理解和拓展,就必须加进对作者和文革背景的详细介绍 C.没有关注课文“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应从这篇文章“以小见大”的写作特点入手,多找几个例子,引导学生揣摩这种写法 D.拓展内容能紧扣文章主旨,有对他人忏悔、反省的理解和思考,更有对自己的反省
35、思考 【答案】 B 58、阅读《雨巷》教学反思(节选),按照要求答题。 A.诗歌教学应在情境渲染下发挥学生的联想和想象,领会诗歌的意境、体会感情 B.情境教学法是诗歌教学最主要的教学方法 C.诗歌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不应该是课堂教学的重难点 D.语文课是开放的。同一内容可从多角度解读 【答案】 C 59、教师开设“古文中的修辞手法”专题活动,指出在诸多修辞手法中不直接说出事物本身,而用与其密切相关的事物的名称来代替的修辞手法被称为借代。借代的本体与借代的事物对象之间的特征具有相关性。教师举出曹操《短歌行》中的诗句,请学生选出运用了借代这一修辞手法的诗句
36、下列诗句中,符合要求的是( )。 A.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B.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C.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D.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答案】 B 60、阅读下面某教师在创新教学设计大赛上的教学设计(片段),按要求答题。 A.以人物的外貌和动作为切入点分析人物性格,符合教学要求 B.着眼于学生的宏观阅读及分析能力的培养 C.课堂的设计重点突出提纲式教学 D.没有多方面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氛围、学习方式等 【答案】 D 61、教师引导学生鉴赏古代诗词时,告诉学生古人在写诗作词时往往会用一些有固定含义和文学意味的词语,并以“流水”抒发情人相思之苦
37、的意象为例进行讲解。下列不适合用来举例的是( )。 A.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刘禹锡《竹枝词》) B.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自居易《长相思》) C.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令》) D.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一剪梅》) 【答案】 C 62、学习完《边城》,教师要求学生自选文体和角度描述对这座边城的印象,并在课堂上展示,让其他学生来评价。对这一教学活动过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能够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涵 B.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有利于提高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C.注重了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学习,做到了以
38、学生为主体 D.描述对边城的印象,注重了对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答案】 D 63、教师教学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时指出,诗中涉及多个意象,其中大多数能够体现出陶渊明隐居之后的田园生活。为加深学生对田园隐逸类意象的理解,增加学生积累。教师为学生举出了同类意象的例子。下列意象中,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采薇 B.东篱 C.捣衣 D.五柳 【答案】 C 64、阅读《荷花淀》教学反思(节选),按要求答题。 A.填鸭式教育就是把知识一味灌输给学生,与之相对的是启发式教育 B.一切教育的影响必须通过学生的主动积极性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育的
39、一切活动都必须以调动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使学生能够主动学习、善于学习 C.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学生是课堂的主导 D.一切为了学生,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不再以权威者的身份出现 【答案】 C 65、在学习杜甫的《登高》时,看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时,学生问落下的应该是树叶才对,应该把“木”改成“叶”。下列教师评价中能够促进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一项是( )。 A.这个问题问得好、其他同学也有这么认为的吗 B.有批判意识,敢质疑教材,很好,请为他鼓掌。 C.有点道理、看看这首诗中还有没有其他类似的错误 D.有自己的想法,这一点值得表扬,能根据作者当时的心境
40、说一下“落木”和“落叶”的区别吗 【答案】 D 66、教学《安塞腰鼓》时,教师上课前先播放了一段腰鼓舞蹈,在学生们看得津津有味时,自然地导入新课。对该教师运用多媒体的方式,下列评价不恰当的是( )。 A.多媒体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气氛 B.多媒体的使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教师可以更加方便地给学生提供教学信息 C.多媒体会占据课堂时间,不利于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D.多媒体可以对传统单一的教学手段有所弥补,激发学生兴趣 【答案】 C 67、教师在讲授朗读技巧与朗读情感表达时,举例说明汉语中儿化音具有表达亲切、喜爱情感,表示轻、微、小等意义的特点,以下
41、不符合要求的一项是( )。 A.朵儿 B.妻儿 C.米粒儿 D.铁丝儿 【答案】 B 68、教师在讲授完高中语文课文《荆轲刺秦王》一课后,对荆轲这一人物形象进行总结时说:“这篇课文通过荆轲刺秦王这一悲壮的历史故事,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政治情况,表现了荆轲重义轻生、反抗暴秦、勇于牺牲的精神,塑造了侠义英雄荆轲的形象。”这时有学生指出,不能说荆轲是侠义英雄,也不能说秦是“暴秦”。针对这一情况,最恰当的做法是( ) A.肯定学生的独特见解,询问还有没有相同看法的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布置成课后作业,下节课组织讨论 B.肯定学生的质疑精神,但否定这种观点,再次强调自己的归纳
42、要求学生准确识记 C.肯定学生大胆质疑的精神,延长下课时间,组织五分钟的讨论 D.请学生阐明原因,如果觉得合理,吸取并重新归纳,如果不合理,让学生记住自己的总结 【答案】 A 69、学习完《雨巷》一诗,教师布置了两项作业:“归纳鉴赏本诗的收获,并写成《(雨巷)鉴赏小记》;以‘邂逅雨巷’为题,把这首诗改写成300字左右的散文或记叙文。任选其中一题认真完成。”对该教学环节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诗能养人。该作业就是让学生汲取诗歌营养的过程 B.这两项作业是在初读感知、细品赏读的基础上把知识内化的过程 C.充分考虑了学情.符合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学习规律 D.给学生
43、学习的自主权.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答案】 B 70、学习完《劝学》一课后,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文中“而”字的用法,其中说法错误的一是( )。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递进连词,却) 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递进连词,而且)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锲而舍之,朽木不折(假设连词,如果) D.蟹六跪而二螯(并列连词,又、和) 【答案】 A 71、在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解诗词的题材内容分类时,了解到学生对咏史诗非常感兴趣。为了加强学生的记忆,教师给出了一些示例,请学生说出与诗句相关的历史人物。下列学生的回答中,错误的是( )。 A.江东子弟多
44、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项羽 B.或为渡江楫,慷慨吞胡羯——岳飞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李广 D.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西施 【答案】 B 72、教师在讲授完《寡人之于国也》后,要求学生注意“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这种句式的特殊性,并归纳同类用法的句子。下列语句中,含有相同用法的一项是( )。 A.甚矣,汝之不惠 B.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D.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答案】 C 73、教学《雷雨》,教师导入: A.以最动人心魄的情节开题,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B.在导入中步步设疑,让
45、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了负担 C.导入设计思想巧妙,教师的语言平淡一点也可 D.学生是学习者,探究者的身份不符合高中学情 【答案】 A 74、某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的选文为《动物游戏之谜》《宇宙的边疆》《物理学家的教学历程》,对这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的是( )。 A.重视精神科学的培养,关注科学探索的过程 B.感受科学家在探求真理中表现出来的人格魅力 C.学习科普文的写作方式,能够运用这种体裁进行文本创作 D.注意审美鉴赏。感受科学思维及其语言表达的特殊美感 【答案】 C 75、阅读下面某教师对新课程标准实施后语文课堂教学的看法,按照要求答题。
46、 A.这是一种为追求课堂气氛,用“牧羊式”取代“填鸭式”的课堂活动 B.语文教师采用了“活动式”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一味追求让学生或分组讨论,或交流情感,或表演角色,而把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或其中的“一员”,导致讨论交流的泛化、肤浅化 C.这种教学学生可以有效地接受信息、掌握知识、创新思维,活动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D.语文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课堂交流 【答案】 C 7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A.在自由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达成总结课文内容及写作特点的目标,体现了教师将课堂还给学生.把学生视为课堂教学主体的教学思想 B.学生
47、自由地诵读课文并领悟文章内容和写作特点,从学生回答的实际情形来看,大家很好地掌握了赋体的特征 C.如果学生不能了解赋的问题特点,在阅读中必然难以读出应有的节奏感.故教师应把对赋的教学放在教学之初,而不能放在结束部分 D.在教学中教师反复强调诵读课文,这体现了在古诗文教学过程中诵读教学是最主要的教学方式 【答案】 C 77、古代诗词鉴赏课上,教师讲到古人作诗常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为帮助学生加深理解,教师举例进行说明。下列适合的是( )。 A.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B.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C.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D.草树知春不久
48、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答案】 C 78、某位初中语文教师在教学某版教材中的课文《再别康桥》一课时,设计的教学目标如下: A.设置的教学目标远远低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B.两个教学目标落脚点均在对这首诗歌形式的品味与鉴赏 C.教学目标忽略了学生阅读这首诗时自己独有的情感体验及阅读感受 D.教学目标忽略了指导学生体会诗歌的独特魅力.比较在传递情感方面与其他文体语言的不同点 【答案】 A 79、文言文复习课上,教师建议学生归纳词类活用现象。下列学生归纳的句子中,不包括词类活用的是( )。 A.凌万顷之茫然(《赤壁赋》) B.乃使其从者衣褐(《廉颇蔺相如列
49、传》) C.如鸣珮环,心乐之(《小石潭记》) D.既东封郑(《烛之武退秦师》) 【答案】 A 80、阅读某位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一课时的教学结束语,回答问题。 A.在他人的故事中,反省自己;在感慨唏嘘中,汲取正能量,以此来砥砺学行 B.达成“在品文中,感受一代大师梁启超的风采,学习其爱国热情及做任何事都充满激情、积极投入的精神”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C.总结文本写作特点,重申文章思想内容,增加知识储备 D.补充拓展梁任公语言特点,人物背景及人生态度,达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 【答案】 A 81、某必修教材编排有借景抒怀诗专
50、题“景中观情”。按照该教材专题单元的要求,下列诗词作品不属于该专题单元的一项是( )。 A.杜甫《秋兴八首·其一》 B.于谦《石灰吟》 C.高适《别董大》 D.柳永《雨霖铃》 【答案】 B 82、教师在讲授刘禹锡的《陋室铭》中“何陋之有?”一句时,提到了宾语前置的句法现象,并准备列举其他宾语前置的句子,引导学生掌握这类句式的特点。下列不适合被选用的是( )。 A.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邹忌讽齐王纳谏》)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C.夫晋,何厌之有(《烛之武退秦师》) D.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答案】 D 8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