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6法考政治马原易错专项模拟题附答案解析与考点总结 一、单选题(共20题) 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B. 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有能动的反作用 C. 物质和意识是平行的,互不依赖 D. 物质和意识都是独立的,互不相关 2:下列哪项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 人的认识是主观的 D. 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3: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是什么? A. 劳动价值论 B. 价值规律 C. 剩余价值 D. 资
2、本积累 4: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A. 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 C. 生产力 D. 生产关系 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是? A. 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B. 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C. 认识的唯一来源 D. 认识的基础 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概念不属于认识论范畴? A. 真理 B. 实践 C. 认识 D. 意识 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A. 历史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 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C. 历史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3、 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 事物是孤立的 D. 事物是矛盾的 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实践论?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唯物史观? A. 历史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 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C. 历史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11: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唯物辩证法? A. 事
4、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 事物是孤立的 D. 事物是矛盾的 12: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认识论? A. 认识是主观的 B. 认识是客观的 C. 认识是实践的 D. 认识是永恒发展的 1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A. 历史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 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C. 历史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1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 事物是孤立的 D. 事物是矛盾的
5、 15: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实践论? A.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C.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唯物史观? A. 历史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 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C. 历史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17: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唯物辩证法?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 事物是孤立的 D. 事物是矛盾的 1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认识论? A. 认识是主
6、观的 B. 认识是客观的 C. 认识是实践的 D. 认识是永恒发展的 19: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A. 历史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 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C. 历史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 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 2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个观点不属于辩证唯物主义?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 事物是孤立的 D. 事物是矛盾的 答案: 1. A 2. C 3. C 4. C 5. A 6. D 7. C 8. C 9. D 10. D 11. C 12. A
7、 13. C 14. C 15. D 16. C 17. C 18. A 19. C 20. C 解析: 1.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包括:物质决定意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事物是永恒发展的、人的认识是主观的、事物是客观存在的。 3.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强调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基础。 4.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5.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6. 意识不属于认识论范畴,它是认识的基础。 7.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活
8、条件决定的,而不是上层建筑。 8.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矛盾的。 9.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10.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11. 辩证唯物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矛盾的。 12.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观的,但不是唯一的。 1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不是上层建筑。 14. 辩证唯物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矛盾的。 15. 实践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标准。 16. 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17. 辩证唯物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
9、矛盾的。 18. 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观的,但不是唯一的。 19.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20. 辩证唯物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永恒发展的、矛盾的。 二、多选题(共10题) 21:在下列选项中,属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有: A. 唯物主义历史观 B.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C. 人的认识是主观的 D.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E. 事物是孤立的 答案:ABD 解析:选项A正确,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强调历史发展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选项B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强调联系的观点。选项C错误,马克
10、思主义哲学认为人的认识是主观的,但同时也强调主观认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选项D正确,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强调发展的观点。选项E错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 22:关于剩余价值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B. 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 C.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D. 剩余价值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剥削劳动者的结果 E. 剩余价值是劳动者自愿放弃的部分 答案:ABCD 解析:选项A正确,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选
11、项B正确,剩余价值是由劳动者的剩余劳动创造的。选项C正确,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选项D正确,剩余价值是生产资料所有者剥削劳动者的结果。选项E错误,剩余价值不是劳动者自愿放弃的部分,而是剥削的结果。 23:在历史唯物主义中,下列哪些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A. 经济基础 B. 上层建筑 C. 生产力 D. 生产关系 E. 人民群众 答案:ACD 解析:选项A正确,经济基础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选项B错误,上层建筑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而不是决定性因素。选项C正确,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决定生产关系。选项D正确,生产关系
12、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它反映生产力水平。选项E错误,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推动力量,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2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的含义包括: A. 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B. 人们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 C.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D.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E.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ACD 解析:选项A正确,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选项B错误,实践不包括改造主观世界的认识活动。选项C正确,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选项D正确,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选项E错误,实践不是认识的目的,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25:在辩证唯物主义中,矛盾的基本属
13、性包括: A. 对立统一 B. 同一性和斗争性 C. 矛盾的普遍性 D. 矛盾的特殊性 E. 矛盾的解决 答案:AB 解析:选项A正确,矛盾的基本属性是对立统一。选项B正确,矛盾的基本属性包括同一性和斗争性。选项C错误,矛盾的普遍性是矛盾的一个特点,但不是基本属性。选项D错误,矛盾的特殊性是矛盾的一个特点,但不是基本属性。选项E错误,矛盾的解决是矛盾发展的结果,但不是基本属性。 26:在认识论中,真理的基本属性包括: A. 客观性 B. 相对性 C. 绝对性 D. 真理的客观标准 E. 真理的相对标准 答案:ABD 解析:选项A正确,真理具有客观性,即
14、真理不依赖于人的意识。选项B正确,真理具有相对性,即真理是具体的、历史的。选项C错误,真理没有绝对性,因为认识是不断发展的。选项D正确,真理的客观标准是实践。选项E错误,真理没有相对标准,因为相对性是真理的一个特点。 27:在历史唯物主义中,社会基本矛盾包括: A.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B.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C.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D. 生产关系的调整 E. 上层建筑的变革 答案:AB 解析:选项A正确,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基本矛盾之一。选项B正确,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社会基本矛盾之一。选项C错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生产力的一个方面,但不是基本矛盾。选项D错误,生产
15、关系的调整是解决基本矛盾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基本矛盾本身。选项E错误,上层建筑的变革是解决基本矛盾的一种方式,但不是基本矛盾本身。 28: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认识过程的三个阶段包括: A. 感性认识 B. 理性认识 C. 实践 D. 理论 E. 应用 答案:ABC 解析:选项A正确,感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个阶段,是认识的初级形式。选项B正确,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二个阶段,是认识的高级形式。选项C正确,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三个阶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选项D错误,理论是理性认识的结果,但不是认识过程的阶段。选项E错误,应用是理论的应用,但不是认识过程的阶段。 29
16、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些观点属于辩证法? A.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 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 事物是孤立的 D. 事物是矛盾的 E. 事物是静态的 答案:ABD 解析:选项A正确,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选项B正确,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永恒发展的。选项C错误,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而不是孤立的。选项D正确,辩证法认为事物是矛盾的。选项E错误,辩证法认为事物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 30: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下列哪些观点属于历史唯物主义? A. 历史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B. 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 C. 历史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D. 历史是由人民
17、群众创造的 E. 历史是偶然的 答案:ABD 解析:选项A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选项B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选项C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而不是上层建筑。选项D正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是由人民群众创造的。选项E错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历史发展是有规律的,而不是偶然的。 三、判断题(共5题) 31: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观点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这一观点是马克
18、思主义哲学的基础之一。 32: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从工人那里获取剩余价值。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它指出资本家通过支付工资购买劳动力,然后从工人的劳动中获取超出其工资的剩余价值。 33: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决定性作用。 正确( ) 错误( ) 答案:错误 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而不是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的物质基础。 34: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正确( ) 错误( )
19、 答案:正确 解析: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一观点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即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才能验证理论的正确性。 3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正确( ) 错误( ) 答案:正确 解析: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这种观点强调了事物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四、材料分析题(共1题) 【给定材料】 近日,我国某城市为了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推出了一系列城市环境整治措施。以下为相关政策及其实施情况的报道: 1. 市政府出台《
20、关于城市环境综合整治的通知》,明确要求对城市绿化、道路设施、公共设施等进行全面检查和维修,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 2. 针对市民反映的噪音扰民问题,市政府决定在居民区周边增设隔音设施,并对违规排放噪音的商户进行处罚。 3. 为了减少城市垃圾,市政府推广垃圾分类政策,并在全市范围内设立垃圾分类回收站点,鼓励市民参与垃圾分类。 4. 针对城市交通拥堵问题,市政府计划扩大公共交通覆盖范围,优化公交线路,并鼓励市民使用绿色出行方式。 【问题】 1. 分析市政府推出城市环境整治措施的目的和意义。 2. 针对上述措施,提出一些建议,以促进城市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答案要点及解析
21、 1. 答题要点: - 提升市民生活质量; -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 - 减少噪音污染; - 推广垃圾分类; - 缓解交通拥堵。 解析: 市政府推出城市环境整治措施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减少噪音污染,推广垃圾分类,以及缓解交通拥堵。这些措施对于提高城市整体环境水平、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答题要点: - 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环保意识; - 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政策落实; - 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整治合力; - 优化公共交通,提高出行效率; - 鼓励企业参与,共同推进环境整治。 解析: 为了促进城市环境整治工作的顺利进行,建议
22、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环保意识;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整治合力;优化公共交通,提高出行效率;鼓励企业参与,共同推进环境整治。 【参考解析】 市政府推出城市环境整治措施,旨在提升市民生活质量,改善城市基础设施,减少噪音污染,推广垃圾分类,以及缓解交通拥堵。以下是对上述措施的分析和建议: 一、目的和意义 1. 提升市民生活质量:通过改善城市环境,为市民创造一个宜居、舒适的生活环境。 2. 改善城市基础设施:确保城市基础设施的正常运行,提高城市服务能力。 3. 减少噪音污染:通过增设隔音设施,减少噪音扰民,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4. 推广垃圾分类:引导市民参与垃圾分类,减少垃圾污染,促进资源循环利用。 5. 缓解交通拥堵:优化公共交通,鼓励绿色出行,缓解城市交通压力。 二、建议 1. 加强宣传,提高市民环保意识: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环保知识,引导市民养成环保习惯。 2. 加大监管力度,确保政策落实:加强对相关政策的执行监督,确保整治措施落到实处。 3. 加强部门协作,形成整治合力:各相关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推进环境整治工作。 4. 优化公共交通,提高出行效率:扩大公共交通覆盖范围,优化公交线路,提高出行效率。 5. 鼓励企业参与,共同推进环境整治:引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参与城市环境整治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