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科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
基本要素和途径
(课题研究实行方案)
一、 组织机构
课题负责人:
课题研究重要成员:
课题研究单位:
实验研究主题:学科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和途径
二、课题研究的背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容和实践规定,它凝结了社会主义先进文
2、化的精髓,是从价值层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集中表达。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价值体系中的基础和核心,是国民素质中最具有决定作用的因素。
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哺育,既是青少年素质全面和谐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社会长远发展的重要保证。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哺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指出“哺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研究素质教育体系中的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哺育,是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紧迫而现实的课题。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1、修订与验证教育渗透社会
3、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层次性目的与内容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2、探讨符合实际的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和方法。
3、形成适合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系列活动与教育反思。
4、有效提高学科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水平,提高学生道德品质。
四、 核心概念的界定
研究重要围绕三个问题展开:1、贯彻课程标准,发挥各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发掘学科教育中“立德树人”的策略。2、学科教育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素与规律。3、小学学科教育教学的特点。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渗透于学科教学是对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很好地补充,变班主任单一的管理教
4、育为全员育人,使得学校的德育全面化和立体化。通过这样的渗透与分化结合,德育的阵地扩大了,德育与学科教学之间的联系紧密了,把学生感觉枯燥无味的德育说教通过不同学科的自身特点溶解于课堂教学之中,使之起到润物无声的效果。所以只有这样、才干在学校教育中占领德育高地,才干真正贯彻立德树人的主线任务,才干真正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每一位受教育者心中,才干使得每一位受教育者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起到教书育人的作用。关于在学科教育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重要有以下途径:
1、把“立德树人”作为学科教育的最终目的,德为才本,立德为先。“立德树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教育教学中
5、的基本规定,在小学各个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应当坚持“立德树人”的主线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小学生核心价值观哺育要以人为本,要重视引导和满足青少年的需要,把对的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他们的成长所需有机融合,解决他们在生活、学习、情感中价值选择的困惑与迷茫,从而树立对的的人生发展方向,增强他们接受、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驱力。
2、在各个学科中开发隐性德育资源,同时贯彻综合实践性课程,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是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显性教育其教育形式是正面的、直接的、灌输式的。隐性教育是一种通过间接性、隐蔽的、潜在的、渗透的方式
6、潜移默化影响学生的教育形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哺育仅仅依靠显性教育难以实现哺育目的。隐性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通过无意识的非特定心理反映影响学生,达成教育无痕,这是教育抱负境界。充足开发各学科隐性教育资源,把价值观教育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完善学科的课程功能,充足发挥教师家长的人格因素,加大实践活动中的亲历性接受、开发校园文化熏陶等隐性教育资源,实现教育过程的自然化和情境化、达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我校将《弟子规》作为校本课程,让学生在祭奠传统文化的基础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从2023年开始,我校坚持一周“一古诗,一名言”,旨在提高学生文化祭奠,贯彻德育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nbs
7、p; 3、在学科教育中设计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把握学科渗透的规律。小学学科教学是指现阶段小学教育中所有学科的具体教学实践活动。重要涉及语文、数学、外语、科学、品德、综合实践、音乐、美术、体育、信息技术教育等学科,不同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准确把握学科的知识结构规律和能力提高规律,并且发掘知识层面之上的对学生人生观和世界观能产生积极影响的因素,寻找学科教学与德育结合的契机,因势利导,在知识输送的同时,推动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渗透。
总之,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分解渗透到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增长德育的形式,丰富德育的内容,扩大德育的阵地,不同学科互相促进,共同作用,形成教
8、育合力,德育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六、课题研究程序和环节
1. 理论学习、资料搜集与整理阶段:一方面进一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理论、研究各学科特点以及学生阶段性特性,加强价值观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强化自己的理论水平;另一方面重要搜集现有的与本课题相关的文献资料,对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整理、归类分析,拓宽视野,理性借鉴。
2.调查研究及实践阶段:第一、所有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都要进行具体实践,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之中探究学科教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结合,体验、归纳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第二、本阶段重要通过进一步课堂,和老师座谈,在学生中进行调查等方式来总结分析
9、不同学科的特点,分析立德树人在不同学科教学中贯彻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探讨立德树人策略与学科教学互相结合的方法和规律。
3.分析综合阶段:通过对前期搜集资料的整理分析,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教学的学科特点和小学生的年龄、身份特点,综合考虑小学德育在学生良好品德和健全人格形成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完毕结题报告,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切实可行的理论体系,用来指导立德树人在学科教学中的贯彻执行。
七、研究成果预期形式
1、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案例精选。
2、各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策略初探。
3、在学科教学中有效渗透德育的策略研究结题报告(最终形成结题报告)。
4、各学科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字性资料和图片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