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课兰亭集序,第四单元情动于衷而形于言,第1页,1.,积累文言基础知识,重点掌握多义实词。,2.,品赏作者笔下景物清雅朴素之美,并进而了解作者对山水钟情性灵。,3.,体会作者思想感情及其改变,认识作者深沉感叹中所蕴涵主动情绪。,【,学习目标,】,第2页,预读先学,多读厚积,品读研析,内容索引,第3页,预读先学,第4页,一、给以下加颜色字注音,(1),癸,丑,(,),(2),会稽,(,),(3),修,禊,(,),(4),清流激,湍,(,),(5),流,觞,(,),(6),游目,骋,怀,(,),语言知识强化,u,ku,i j,x,tu,n,sh,n,chn,第5页,二、识记文中基础知识,
2、1.,写出下面通假字及意义,虽,趣,舍万殊:,_,2.,写出以下加颜色词古义,(1),是,日也,古义:,_,今义:形容词,对,正确,(,跟,“,非,”,相对,),。,(2),茂林,修,竹,古义:,_,今义:修理,整改。,通,“,趋,”,,趋向,前往。,代词,这。,高。,第6页,(3),所以,游目骋怀,古义:,_,今义:连词,表因果关系。,(4),信,可乐也,古义:,_,今义:书信。,(5),向,之所欣,古义:,_,今义:方向。,用来,实在。,过去。,第7页,(6),列坐其,次,古义:,_,今义:次序在第二,副;质量差,品质差。,(7),及,其所之既倦,古义:,_,今义:连词,连接并列名词性词语
3、近旁,旁边。,等到。,第8页,(8),曾,不知老之将至,古义:,_,今义:曾经。,(9),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_,今义:文雅。,竟然。,这次集会诗文。,第9页,修,禊事也:,_,茂林,修,竹:,_,修,短随化:,_,3.,解释以下加颜色词意义,(1),修,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家贫,无从,致,书以观:,_,听妇前,致,词:,_,(2),致,动词,治,从事某种活动,形容词,高,形容词,长,名词,情趣,动词,得到,动词,表示,第10页,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_,征敛无,期,:,_,与老人,期,,何后也:,_,外无,期,功强近之亲:,_,(3),期,列坐其,次,:,_,陈胜、
4、吴广皆,次,当行:,_,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_,(4),次,动词,会合,名词,程度,动词,约会,名词,古代丧服名称,名词,近旁,旁边,动词,编排,动词,驻扎,第11页,兰亭,集,序:,_,少长咸,集,:,_,虫,集,冠上:,_,(5),集,未尝不,临,文嗟悼:,_,东,临,碣石:,_,故,临,崩寄臣以大事:,_,(6),临,许多文章或诗歌编辑在一起,形成一本名词,书,动词,聚集,动词,停留,动词,面对,动词,至、到,副词,将要、快要,第12页,4.,掌握以下加颜色词语活用类型,并写出其含义,(1),足以,极,视听之娱:,_,(2),群,贤,毕至,,少长,咸集:,_,_,(3),曾不
5、知,老,之将至:,_,(4),引认为,流,觞曲水:,_,(5),所以,游,目,骋,怀:,_,(6),固知,一,死生为虚诞:,_,(7),齐,彭殇为妄作:,_,(8),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数词用作形容词,一样,相同,副词用作动词,穷尽,尽享,均为形容词用作名词,贤,有贤德人;少,,年轻人;长,年长人,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老之境,动词使动使用方法,使,流,动词使动使用方法,游,使,放纵;骋,使,开畅,数词意动使用方法,把,看做一样,形容词意动使用方法,以,为齐,第13页,虽,趣舍万殊:,_,虽,世殊事异:,_,5.,写出以下加颜色虚词意义和使用方法,及其所,之,既倦:,_,犹不能不以,之,
6、兴怀:,_,夫人,之,相与:,_,足以极视听,之,娱:,_,向,之,所欣:,_,(1),之,(2),虽,与,“,所,”,连用,指所到达情景、地步,代词,指,“,向之所欣,已为陈迹,”,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结构助词,,音节助词,不译,连词,即使,连词,即使,第14页,所以,游目骋怀:,_,所以,兴怀,其致一也:,_,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_,欣,于,所遇:,_,终期,于,尽:,_,(3),于,引,以,为流觞曲水:,_,亦足,以,畅叙幽情:,_,犹不能不,以,之兴怀:,_,(4),以,(5),所以,介词,在,介词,对,介词,到,介词,把,目标连词,用来,介词,因,用来,,带有名词性,
7、原因,第15页,6.,说出以下句式类型,(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_,(3),当其欣于所遇:,_,(4),亦将有感于斯文:,_,(5),晤言一室之内:,_,(6),引认为流觞曲水:,_,(7),死生亦大矣:,_,定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介宾短语后置句,省略句,省略介词,“,于,”,省略句,省略介词宾语,“,之,”,判断句,第16页,7.,翻译以下文中句子,(1),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译文:,_,_,(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
8、译文:,_,_,以前感到欢快事,顷刻之间就成了陈迹,尚且不能不因为它而引发心中感触;何况寿命长短听凭造化,最终终将以生命结束为最终结局。,人们彼此相处,很快就度过一生。有发自内心,在室内,(,跟朋友,),面对面地交谈;有把情怀寄托在所喜好事物上,不拘形迹,放纵逍遥。,第17页,(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译文:,_,_,(,我,),原来知道把死和生看做一样是荒诞不经,把长寿和夭折等同起来是凭空编造。,第18页,三、名言警句,1.,课文名句,(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2),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认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3),是日也,天朗气
9、清,惠风和畅。,(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第19页,2.,课外名句,相关,“,生死,”,名句,(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2),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第20页,文本常识积累,一、作者介绍,王羲之,(321379),,东晋著名书法家,字逸少,琅玡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曾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
10、世称王右军。他卓越书法艺术取得了后世普遍赞扬,人称,“,书圣,”,。他书写兰亭集序,笔法妍丽劲健,为千古书家之范,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著有王右军集。,第21页,二、背景展示,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农历三月初三日,这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王羲之与谢安、孙绰、许询及王羲之子侄献之、凝之、涣之、元之等,41,位文人墨客在兰亭修禊雅集。王羲之、孙绰等,26,人当场赋诗,共得,37,篇。王羲之将这些诗句聚集起来,结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了一篇序,共,324,字,原来无题目,今题,“,兰亭集序,”,是后人所加。,第22页,三、文学常识,1.,永和:东晋皇帝司马聃,(,晋穆帝,),年号,从
11、公元,345,年,356,年,共,12,年。,2.,禊事:古代习俗,于农历三月上旬巳日,(,魏以后定为三月初三日,),,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实际上这是古人一个游春活动。,3.,流觞曲水:用漆制酒杯盛酒,放入弯曲水道中任其飘流,杯子停在谁面前,谁就饮酒。这是古人一个劝酒取乐方式。,第23页,品读研析,第24页,凡是大仁大智者都愿寄情于山水,青山能够沉淀人思想,绿水能够洗涤人心灵,使原本被世俗蒙蔽双眸明亮如初,使原本扭曲浮躁心灵恢复平静,使尘世烦恼成为过眼云烟。千年往事兰亭盛会便是一次文人与山水结合人生乐事,也是一次人格与精神境界升华。,“,书圣,”,王羲之从这次盛会中体悟到
12、了什么呢?他想经过这篇序文传达出哪些人生感悟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书法艺术与文学艺术珠联璧合、堪称绝世之作兰亭集序吧!,课堂导语,第25页,通读,整体感知,(1),在图示中,“,记叙、抒情、说明,”,后空缺处罚别填上相关内容,(,每个空格限四个字,),。,(2),在最右边空缺处罚别填上表示作者情感改变一个字。,答案,答案,兰亭盛况,人生感叹,作序目标,乐,悲,第26页,1.,本文是一篇书序,从文中哪些内容能够看出来?本文最能表现作者观点句子是哪一句?,答案,答案,(1),作为书序,本文介绍了作诗缘由、作诗情形、成书经过和本书意义。,(2),死生亦大矣。,深读,重点探究,第27页,2.,作者写兰亭景
13、色时突出了什么特征?与作者,“,情,”,有何关系?,答案,答案,文章写兰亭景色突出了,“,淡雅,”,特征,阴历三月江南,山涧水渚之间,绿树成荫,鲜花吐艳,但在作者笔下,全部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只言其,“,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而已:一切尽显淡雅。而这景物正是作者淡雅心境客观反应。东晋之时,玄学盛行,名士们对山水观赏,不但,“,目遇,”,,而且,“,神游,”,,到自然中去,并认真观察思索,不只是怡情养性,还能够,“,明理,”,和,“,悟道,”
14、第28页,答案,(1),开头写宴集之乐,而后由宴集想到人生,想到人生苦短,不禁,“,痛,”,从中来;接着作者批判当初流行人生虚无消极态度,慨叹死生重大意义,从而发出深沉悲叹,文章由生之乐而转向死之痛;最终以悲叹作结,感情起伏有致,情真意切。,(2),即使作者对生死思索最终并没有上升到哲学高度,也没有得出通达彻悟解释,但在情感改变过程中,暗含着作者对人生眷恋与热爱,是勇于直面人生、客观务实而又旷达人生态度反应。,3.,在本文中,作者情感是怎样起伏改变?这种改变表示了作者对人生哪种看法?,答案,第29页,4.,文中有一句,“,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你对这句话是怎样了解?,答案
15、第30页,答案,东晋是名士风流时代。他们崇尚老庄,大谈玄理,不务实际,思想虚无,寄情山水,笑傲权贵。他们思想消极,行动无为,就像浮萍之于流水,随波荡漾,漂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认为,死了就死了,无所谓,因为死就是生,生就是死,,“,一死生,”,,,“,齐彭殇,”,。对此,作者作了委婉批评。我也认为,生和死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起来,生有各种各样生,有些人活得窝窝囊囊,有些人活得志得意满;死也有各种各样死,有些人死得默默无闻,有些人死得轰轰烈烈。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臧克家说:,“,有人死了,他还活着;有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毛泽东说:,“,生伟大,死光荣。,
16、生与死怎么能够等同呢?正如作者所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作者这么写,表明了他对生死问题看重,他是想以此来启发那些思想糊涂所谓名士,不要让自己生命轻易地悄悄逝去。,第31页,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感叹,“,老之将至,”,,人生无常,情调有些低沉,你以为作者在文中所抒发悲伤之情是否是消极消极?,答案,延读,思维拓展,第32页,答案,(,观点一,),有些消极。文末承接上文,“,死生亦大矣,”,“,痛,”,而来,询古问今,由己悲人。古人、今人都对这同一话题有一样感叹,都防止不了生命殒灭规律,魏晋时代,士大夫多崇尚老庄哲学,意志消沉,不思进取,这对王羲之不会没有影响。,(,观点二
17、),悲叹并不等于消极。文章由观赏良辰美景、流觞曲水而引发乐与忧、生与死感叹,,“,情随事迁,感叹系之,”,,愉悦闲适情绪顿时转向激荡,流露出一丝感伤情绪,但到篇末,深入探求生命意义和价值,产生了珍惜时间、眷恋生活、热爱文明思索,又趋于平静。正因为人生无常,时不我待,所以他才要著文流传后世,以承袭前人,启示来者。,第33页,多读厚积,第34页,景物描写,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景物描写很有特色。在作者笔下,全部浓艳之物皆不见踪影,唯山、水、林、竹、天、风而已。看山,言其,“,崇,”“,峻,”,而舍其青翠;绘竹,言其,“,修,”,而舍其绿;写水,言其,“,清,”,而舍其碧;叙气候,亦只言其,“,天朗气
18、清,惠风和畅,”,而已。,读技法,勤练笔,第35页,【技巧点拨】,我们怎样才能让景物描写有更有特色呢?,第一,抓住景物特征,全方面细致地观察和刻画。,第二,把握写景次序,写出层次。描写景物次序通常有两种:时间次序和空间次序。,第三,展开合理想象。,第四,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最终,要注意精心锤炼语言。,第36页,【迁移利用】,请你写几段文字,描述自己印象深刻景物。不少于,300,字。,答案,第37页,答案,(,示例,),为了看日出,我经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响声。,天空还是一片浅蓝,很浅很浅。转眼间天边出现了一道红霞,慢慢地在扩大它范围,加强它亮光。我知道太阳要从
19、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果然过了一会儿,在那个地方出现了太阳小半边脸,红是真红,却没有亮光。这个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终,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一刹那间,这个深红圆东西,突然发出了夺目标亮光,射得人眼睛发痛,它旁边云片也突然有了光彩。,第38页,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轻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亮光。,有时天边有黑云,而且云片很厚,太阳出来,人眼还看不见。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光芒,透过黑云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金边。以后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
20、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不但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明亮了。,这不是很伟大奇观吗?,第39页,1.,书本素材,【点击文本】,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说:,“,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这表示了作者对人生深沉思索:生就是生,死就是死,二者不能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该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读素材,善积累,第40页,【利用示例】,人总是要面对死亡,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显得如此渺小而脆弱。所以,谁都无法回避对死亡思索。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意识,于是他很快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
21、之是这么诗人。他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生命更是倍加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箴言。,第41页,2.,课外素材,史铁生:在死神眼下笑看生死,史铁生,21,岁因冰雹冻雨,致双腿残疾,以后又不幸患上尿毒症。,59,年生命历程,他近,40,年在轮椅病榻上度过。他生命总徘徊于泥沼,踯躅于低谷。坏掉肾脏全靠透析维持。常年透析,无穷尽针刺,血管成了蚯蚓状,躯体如同蜂窝。但残酷病魔没磨灭其意志,困苦生活未困顿其精神,史铁生不懈地读书、思索、写作,一直坚持、坚守、坚忍不拔。他说:,“,生命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静而又激
22、动地观赏这过程漂亮和悲壮,从不屈中取得骄傲,从苦难里提取幸福,从虚无里创造意义。,”,第42页,有坚韧壮行,生命怎能不屹立挺拔?他达观到超脱,指导自己人生路径:,“,左右沧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他在作品里思索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展现了他自己怎样在生活中活出了意义,这些或许都是他过往经历留给他精神财富。他曾表示:,“,对待生死我选择一个乐观态度,让我如此幽默地对待生死还得感激卓别林。,”,第43页,【选材感言】,数十年间,史铁生在轮椅上年复一年地沉思默想,度过了绝望而迷茫青年时光,也成熟了他中年深沉思想。在他长篇小说务虚
23、笔记和散文病隙碎笔中,他思索着生与死、残缺与爱、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人生问题,这些关于生死、关于生命、关于生活透彻思索,都是他留给文学界和读者精神财富。他写作意义和价值,已经超越了文学本身。透过他文字,我们能够思索东西有很多,他作为一个残疾人,远比健全人思索得更宽广、更透彻。他超脱,但关注现实,关注对生命意义终极思索。,第44页,永和九年那场醉,祝勇,东晋永和九年暮春,时任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王羲之,同朋友在山阴兰亭举行了一次声势浩大文人雅集,行,“,修,褉,”,之礼,曲水流觞,饮酒赋诗。酒酣耳热之际,王羲之提起一支鼠须笔,在蚕茧纸上,写下一篇兰亭集序。,读美文,会赏析,第45页,1 600
24、多年后,我们依然能够呼吸到那年春天明媚。东晋时代郊游,畅饮,酣歌,书写,都变得轻快起来,少了,“,建安七子,”“,竹林七贤,”,波折和吞咽,连呼吸吐纳都通畅许多。王羲之到了兰亭,才算是找到了真正自己,或者说,就在王羲之仕途困顿之际,那份从容、淡定、逍遥,正在会稽山阴之兰亭,等候着他。,曲水流觞式风雅,让后世许多帝王将相艳羡不已,纷纷效仿,而王羲之最向往,却是拯救社稷苍生功业。他曾官至会稽内史、右军将军,但官场浑浊,容不下一个清风白袖文人书生。他,入世,却不按官场既定方针办,他不倒霉,谁倒霉呢?果然,王羲之被官场风暴,径直吹到会稽。,第46页,离开政治漩涡建康,让他既失落,又欣慰。他离自己理想
25、越来越远,却离自然越来越近。和朋友们相约雅集那一天,天朗气清,惠风和畅,全部刀光剑影都被隐去了,岁月被这缕阳光抹上一层淡金光泽。唯有此时,人才能沉下来,呼应着自然启发,想些更玄远事情,,“,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从这文字里,我们看到王羲之焦灼表情终于松弛下来。我们看见了他侧脸,被蝉翼般细腻和透明阳光包围着,那样柔和。他突然间缄默了,面对天地自然,面对愈加深邃时空,他对生命有了超越功利思索,那份高兴自无须说,而他忧伤,则是缘于这份,“,乐,”,,来得快,去得也快,因为人生命,就如这暮春里落花,不论怎样灿烂,转眼之间,也会消逝得无影无踪。,第47
26、页,死亡是对生命最大限制,在这个限制面前,王羲之潇洒不起来。兰亭集序里文字开始时还是明媚,是被阳光和山风洗濯通透,是呼朋唤友、无事一身轻轻松,但写着写着,调子却陡然一变,文字变得沉痛起来,那是因为对生命追问到了深处,便是消极,是一个与生俱来、又无法摆脱孤独。兰亭集序寥寥三百二十四字,把一个东晋文人复杂心境一层一层地剥给我们看。庄重繁荣背后,是永远凄凉。打感人心,是美,更是这份凄凉。,唐太宗痴迷于兰亭集序,主要原因就在于它道出了人生大悲慨,触及了他最敏感那根神经,就是存在与虚无问题。唐太宗以他自私,把王羲之兰亭集序真迹带走了,令后世文人陷入永久叹息中而不能自拔。,第48页,但人们依然想把它,“,
27、追,”,回来,他们创造了一个新方式去,“,追,”,,那就是临摹。,历朝历代,太多书者,都加入到浩浩荡荡临摹阵营中,他们密密麻麻地站在一起,好像依次传递着一则古老寓言。但这并非机械重复,而是在复制中,渗透进自己格调和时代审美趣味。于是兰亭集序借用了一代又一代人手,反重复复地进行着表示,王羲之兰亭集序,像一个人一样,经历着成长,蜕变,新陈代谢过程。世界上没有一个文化,像中国文化这么陷入深深文字崇敬。这种崇敬,经过对兰亭集序重复摹写,复制,表现得无以复加。,第49页,公元,6,世纪一天,一个叫周兴嗣员外侍郎接到梁武帝圣旨,要他从王羲之书法中选取,1 000,个字,编纂成文,要求是这,1 000,个字
28、不得有所重复,周兴嗣煞费苦心,终于完成了任务,中国历史上有了第一篇千字文。从此开始,每代人开蒙之际,都会读到这么文字:,“,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琅琅诵读之声,一直延续至今,从未中止。每个人在学习知识起始阶段,都会与那个遥远王羲之相遇,王羲之字,也成为每一代中国人必修课,贯注到中国人生命记忆和知识体系中。,第50页,兰亭集序,一页古老纸张,就这么形成了一条漫长链条,在岁月长河中环环相扣,从未脱节。在后世文人、艺术家参加下,兰亭集序早已不再是一件孤立作品,而成为一个艺术体系。它让我们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强大有机体,有着超强生长能力。兰亭集序流传过程
29、与中国人时间观和生命观完全同构,每一次死亡,都只不过是新一轮生命开始。,第51页,王羲之或许不会想到,正是他对良辰美景流连与悼念,对生命流逝、死亡降临愁绪,使一纸兰亭集序从时间囚禁中逃亡,取得了自由和永生。假如说时间是流水,那么这一连串兰亭集序就像曲水流觞,酒杯流到谁面前,谁就要端起这只杯盏,用古老韵脚抒情,而那新抒情者,不过是又一个王羲之而已。死去王羲之,就这么在以后朝代里,不停地复活。,第52页,由此我产生了一个奇特想象,有没有数个王羲之坐在流杯亭里,王羲之身前、身后、身左、身右,都是王羲之。酒杯也从一个王羲之手中,辗转,k,到另一个王羲之手中。这不是醉话,也不是幻觉,既然兰亭集序能够被
30、复制,王羲之为何不能被复制?王羲之身后那些接踵而来临摹者,莫非不是死而复生王羲之?大大小小王羲之、长相不一样王羲之、来路各异王羲之,就这么在时间深处摩肩接踵。很多年后,我来到会稽山阴之兰亭,迎风坐在那里,一扭身,就看见了王羲之,他笑着,把一支笔递过来。这篇文章,就是用这支笔写成。,(,摘自祝勇故宫风花雪月,东方出版社出版,),第53页,【读后启悟】,王羲之兰亭集序值得称道地方很多,人们普通从文学及书法角度来探讨其魅力与意义,本文即使也大略谈及了兰亭集序文本中所透露出生死观,也简明梳理了这幅书法作品对后世巨大影响,但此文重心并不在此,本文以此为介质,探讨了中国文化成长、蜕变及新陈代谢过程。王羲之
31、用兰亭集序表示出自己对生死深刻认识,他思索引发后人对人生思索,后人在此基础上融入了个人感受和时代审美,使这种思索延续、发展,成为中国文化主要组成部分。作者能跳出普通人对待兰亭集序思维窠臼,从大文化视角重新审阅这篇作品对于中国文化意义,表示出了作者匠心独具。,第54页,传统文化与关键价值观关系之十二,友善,1.,名句,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北宋,张载正蒙,乾称,译文,百姓,都是我弟兄姊妹;万物,与我都是天地所生。,读国学,厚素养,第55页,解读,张载是北宋时期儒家学者,发扬儒家仁义修身等思想,主张将自我完善与对社会使命相结合,提出了著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32、张子语录,语录中,),人生理想,为后世所推崇。正蒙是张载用以阐述哲学理论著作,其中乾称中部分文字,经过阐发天地万物为一体观点,强调了仁爱培养要从个体向家庭推广,并进而影响社会。这篇文字被张载刻在其教育学堂西面墙壁上,所以又称西铭。在他看来,天地万物既然是一体,所以人与人之间就应该相互友善对待,相亲相爱,这么才是天地原来状态,人类也才会有更加好发展。这一观点对中国文化影响极大,近代启蒙思想家严复、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都对之有所继承和发扬。,第56页,2.,名句,交善人者道德成,存善心者家室宁,为善事者子孙兴。,明,方孝孺幼仪杂箴二十首,柱铭,译文,和善良人交友能够提升自己道德,心存
33、善念人家族能够友好安宁,做善事人子孙能够繁衍兴盛。,第57页,解读,明代大学者方孝孺,因为卷入了明成祖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政权争夺,,成为政治牺牲品,被夺取政权朱棣,“,灭十族,”,,制造了当初大惨案。他之所以能够在政权更替中果断拥护朱允,炆,“,正统,”,信念,正是由儒家思想道义观所决定。胡适先生曾高度评价:,“,方孝孺是明初一个了不起人。我们圣人孔夫子在二千五百年前,就提倡,有杀身以成仁,毋求生以害仁,,这是我们传统。在中国历史上,为独立思想、独立人格而殉道不少。方孝孺就是为主张、为信仰,为他思想而杀身成仁一个人。,”,方孝孺认为好人会有好报,即使他人生结局悲惨,但他美名传扬千古,,“,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正是善良终极价值。,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