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劳动经济学,Click to edit Master title style,劳动,经济学(第六版),劳动经济学,Labor Economics,第,10,章 劳动就业,市场经济:,劳动经济学,3,就业,充分就业,第,10,章 劳动就业,劳动力资源配置和利用的条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目标,关系到一国社会经济稳定,10.1,劳动,就业及其,性质,10.2,就业,理论,10.3,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10.4,中国,城镇就业制度,劳动经济学,4,第,10,章,劳动就业,10.1,劳动就业及其性质,10.1.1,就业与就业者,劳动经济学,5
2、国际劳工组织:一定,年龄阶段,内的人们所从事的为,获取报酬,或为,赚取利润,所进行的活动。,美国:劳动者在一个星期内干,1,个小时,以上的,有报酬,的工作,或者在一个星期内干,15,个小时,以上,无报酬,的工作。,1,)就业,10.1,劳动就业概述,10.1.1,就业与就业者,劳动经济学,6,就业,(,employment,),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年龄范围,内的具有,劳动能力,的社会劳动者,进入或已经参加某种合法的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经济活动。,10.1,劳动就业概述,就业,劳动经济学,7,达到一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劳动权利能力、劳动行为能力),从事社会劳动而
3、非家务劳动,(得到社会承认,合法),从事的劳动有收入或报酬,(非公益劳动或义务劳动),10.1,劳动就业概述,2,)就业者,劳动经济学,8,就业者,就业活动的主体,在有关劳动法规规定年龄之内,符合下列情况,:,正在工作中的人(在规定时间内,从事有报酬或为收入而工作),有职业但是临时没有工作的人,如疾病、劳动争议等,雇主或自营人员,或正在协助家庭经营企业或农场而不领取劳动报酬的家属工人,10.1,劳动就业及其性质,10.1.1,就业与就业者,劳动经济学,9,就业者是指达到,法定劳动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劳动者,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种,社会活动,,并获得赖以为生的,报酬收入,或,经营收入,。
4、不包括从事经济活动的就读学生!,劳动经济学,10,10.1,劳动就业,及其性质,就业与相关概念,劳动经济学,11,10.1,劳动就业,及其性质,10.1.2,充分,就业,充分就业,(full employment),是在某一工资水平下,所有,愿意,接受这种工资的人都能得到工作。(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劳动者个人角度的充分就业,市场均衡角度的充分就业,10.1,劳动就业,及其性质,部分发达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劳动经济学,12,国别,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内容及排列次序,美国,充分就业,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平衡国际收支,英国,充分就业,实际收入的合理增长,低通货膨胀率,国际收支平衡,日本,
5、稳定物价,稳定的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充分就业,收入均等化,资源合理分配,加拿大,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反通货膨胀,10.1,劳动就业及其性质,10.1.3,劳动就业的性质,劳动经济学,13,1,)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劳动,2,)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就业,3,)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就业,10.2,就业理论,劳动经济学,14,10.2.1,传统的西方就业理论,1,)萨伊的就业理论,1803,年,,政治经济学概论,,“市场法则理论”,以货币为媒介的物物交换过程中,买就是卖,卖就是买,因为,供给本身也就创造了需求,。,10.2,就业理论,劳动经济学,15,10.2.1,传统的西方就业理论,
6、1,)萨伊的就业理论,(,1,)通常情况下,依照价格机制的自发调节,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会趋于供求均衡,趋于充分就业。,(,2,)供求关系对均衡的偏离是暂时的,因此暂时的失业也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它可以自动恢复到均衡状态。,(,3,)政府不应干预经济,即使政府要干预经济,也仅限于“鼓励生产”而已。,10.2,就业理论,劳动经济学,16,10.2.1,传统的西方就业理论,2,)马歇尔和庇古的就业理论,1890,年,,经济学原理,,自由放任原则,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只要劳动力市场没有人为阻力,就可以通过,工资的自由涨落,和,劳动力供需之间的自发调节,,达到充分就业。,忽视总需求不足对社会生产的
7、破坏性,10.2,就业理论,劳动经济学,17,10.2.2,凯恩斯就业理论,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进一步加深,尤其是在,1929-1933,年的大萧条中,有,4000,多万工人长期失业。,1936,年,,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放弃了市场调节自然平衡的观点,主张以,国家干预经济生活,来摆脱失业和萧条的困境。,10.2,就业理论,劳动经济学,18,10.2.2,凯恩斯就业理论,一国的国民经济在任何一个时期都有一个具有,唯一决定性,的就业量,它是全体厂商在他们效用最大化的情况下提供给该国居民的。,社会就业总量与总需求价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社会就业总量与总供给价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10.2,就业理论
8、劳动经济学,19,10.2.2,凯恩斯就业理论,社会就业总量与总需求价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社会就业总量与总供给价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L,就业量,P,价格,0,10.2,就业理论,劳动经济学,20,10.2.2,凯恩斯就业理论,放弃传统自由放任政策,,扩大政府职能,,采取政府干预和调节经济的一系列措施。,放弃节约原则,提倡,浪费性消费,,甚至用建金字塔或战争来增加财富消耗。,有效需求不足是造成失业的原因,补救办法可采取,增加投资与提高消费,的“双管齐下”策略。,放弃传统的健全财政的原则,鼓励扩大政府开支,发行国债,实行,赤字财政和温和的通货膨胀,,以刺激经济,增加有效需求,应对经济危机,达到并
9、保持充分就业。,10.2,就业理论,劳动经济学,21,10.2.3,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1,)货币学派的就业理论,从需求方面探讨如何抑制总需求的过度膨胀,将失业率降至正常水平。,弗里德曼,“自然失业率”,10.2,就业理论,劳动经济学,22,10.2.3,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1,)货币学派的就业理论,自然失业率:在市场机制,自发调节,下达到总需求与总供给,均衡,时的失业率。,是不会受货币因素影响而发生变动的,因而是一种不可逾越的“自然失业率”,即使政府强行扩大总需求,也不会消除“非自愿 失业”,只会加剧通货膨胀。,10.2,就业理论,劳动经济学,23,10.2.3,货币学派
10、和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1,)货币学派的就业理论,10.2,就业理论,劳动经济学,24,10.2.3,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2,)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从供给方面寻求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的途径。,通货膨胀时期,供给不足成为经济的主要问题,10.2,就业理论,劳动经济学,25,10.2.3,货币学派和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2,),供给学派的就业理论,大幅度、不断地降低个人所得税和企业税的税率,以刺激人们的工作劲头和资本投资,实行相对的有节制的货币管理,取消财政和货币政策的调节作用,更多地依靠市场经济的内在动力,减缓政府开支的增长速度,并为私人投资提供资金,10.3,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劳
11、动经济学,26,10.3.1,人口因素,1,)人口数量影响就业者供应量,2,)人口构成影响就业结构合理性,10.3.2,科学技术进步因素,1,)科技进步与就业容量,2,)科技进步促使就业多元化发展,10.3,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劳动经济学,27,10.3.3,经济因素,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劳动就业总体水平,2,)经济形式是解决社会就业的前提条件,3,)不同的产业结构决定了劳动者的就业结构,10.3.4,劳动制度因素,1,)国家劳动就业方针政策,2,)用工制度,3,)工资制度和政策,10.3,影响劳动就业的因素,劳动经济学,28,10.3.5,国家宏观政策因素,一个国家确定什么样的社会经济发展
12、战略目标和战略思想,对就业有很大的影响。,10.3.6,心理因素,影响劳动就业的心理因素包括劳动者的就业意识、就业意愿、职业评价、择业动机,以及对一系列就业行为过程及其结果的估计等。它是人们对就业问题的基本认识和根本态度。,10.4,中国城镇就业制度,10.4.1,中国城镇就业制度及其改革,劳动经济学,29,1,)中国就业制度发展沿革,(,1,),1949,年至,20,世纪,50,年代中期:就业制度建立期,(,2,),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文化大革命,”,:就业计划制度期,(,3,),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后:就业计划制度改革期,10.4,中国城镇就业制度,10.4.1,中国
13、城镇就业制度及其改革,劳动经济学,30,2,)传统就业计划制度的特点,(,1,)劳动者就业由政府包揽。,(,2,)劳动力配置靠行政调配,价值规律不起作用。,(,3,)企业没有用工自主权,只能执行国家用工计划。,(,4,)工资、福利、保障全部由国家负担,企业没有分配自主权,而且员工的收入在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压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不能反映劳动的价值。,(,5,)劳动力流动受到严格控制,企业不能辞退员工,人员实行“能进不能出”的政策。,10.4,中国城镇就业制度,10.4.1,中国城镇就业制度及其改革,劳动经济学,31,3,)我国城镇劳动就业制度的改革,(,1,)多方就业,(,2,)双向选择,(,3,)
14、合同用工,(,4,)合理流动,10.4,中国城镇就业制度,10.4.1,中国城镇就业制度及其改革,劳动经济学,32,4,)我国城镇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中国城镇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大力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推动市场机制在劳动力资源开发利用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市场实现充分就业和劳动力的合理配置与流动;劳动管理的建立是以劳动契约为基本形式,通过劳动关系双方的自我调节和政府的适当干预,保持劳动关系的协调和相对稳定;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是运用法律手段、经济手段及必要的行政手段进行间接管理和宏观调控,做好指导和服务工作;通过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最终实现企业自主用工、劳动者自主择业和自主流动的“三自”劳动就业模式。,10.4,中国城镇就业制度,10.4.2,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一项长期战略任务,劳动经济学,33,1,)中国就业问题解决的概况,(,1,)就业总规模不断扩大,(,2,)就业结构逐渐优化,(,3,)就业选择逐渐市场化,(,4,)重点人群就业常态化,2,)解决就业问题是我国宏观经济管理中一个重要的长期战略性任务,劳动经济学,Labor Economics,第,10,章 劳动就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