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元的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及与神经元的差别。,2.神经元间功能联系突触传递,经典的突触传递,:突触的分类和,微细结构,;,突触传递的过程,;,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动作电位在突触后神经元的产生,;,突触的抑制和易化,:,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和回返性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易化,;,突触传递的特征,;突触的可塑性。,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递质和受体的基本
2、概念,,,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3.反射 条件反射与非条件反射;反射弧的组成及反射的基本过程。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辐散和聚合原则,链锁状和环状联系。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第一节 神经元与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和神经纤维,1、神经元的功能形态特征,(一)神经元,人中枢神经系统内有1000亿个神经元,胞体,突起,树突,轴突,长:神经纤维,短,树突棘,轴丘,终扣,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3、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4、神经纤维的轴浆运输,5、神经末梢的营养作用,双向性,绝缘性,完整性(不衰减性、不可融合性),相对不疲劳性,顺向轴浆运输,逆向轴浆运输,二、神经胶质细胞
3、大胶质细胞 小胶质细胞,(二)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1、支持作用,2、参与绝缘并构成血脑屏障3、参与创伤的修复,4、参与神经递质代谢,5、调节细胞外钾浓度,6、分泌神经营养因子,(一)神经胶质细胞的生理特性,1、静息电位高,2、不能产生动作电位,3、分裂能力强,4、胶质细胞间有低电阻性缝隙连接,神经元间的联系,第二节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一、信息传递的两种方式,(一)化学性突触传递,1、经典突触的信息传递,(定向性突触),轴-胞突触,轴-树突触,轴-轴突触,树-树突触,1)突触连接形式,突触前膜,:递质、受体,突触间隙,:水解酶,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2)突触结构,突
4、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Cl,-,(主),K,+,通透性,Ca,2+,内流,IPSP,EPSP,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3)突触传递的过程,4)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去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抑制性递质引起的突触后膜的局部超极化。,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主),K,+,通透性,EPSP,Na,+,内流、,K,+,外流,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
5、),Ca,2+,内流,去极化,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抑制性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Cl,-,(主),K,+,通透性,IPSP,Cl,-,内流、,K,+,外流,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Ca,2+,内流,超极化,慢突触电位,5)前膜变化(递质释放与回收),蛋白激酶II,突触蛋白I,2、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定向性化学突触传递),3、化学性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递,突触延搁,对环境变化敏感,可塑性,强直后增强,习惯化与敏感化,长时程增强与抑制,(二)电突触传递,1、电突触传递的结构缝隙连接(连接子与连接蛋白),2、电突触传递的方式与特点,信息传递快而
6、固定,潜伏期短,几乎没有突触延搁,双向性,3、电突触传递的生理意义同步活动与物质交流,二、突触传递对突触后神经元的影响,(一)易化作用(突触后电位的总合),(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三)突触后神经元的抑制,1、突触后抑制,交互抑制,(1)交互抑制:,意义,:,调控其它N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保证反射活动的协调性。,兴 奋 冲 动 传 入,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N元,抑制性中间N元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N元,突触后膜产生,IPSP,兴奋一N元,突触后膜产生,EPSP,(2)回返性抑制:,意义,:,调控N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N元,抑制性中间N元
7、释放抑制性递质,原兴奋的,N元抑制,突触后膜产生,IPSP,兴奋,效应细胞,突触后膜产生,EPSP,回返性抑制,A,B,2、突触前抑制(或易化),三、化学性突触传递的中介物质,(一)神经递质的特点,突触前有前体和相应的酶系统,能释放到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产生生理效应,突触后有降解酶系,受激动剂和拮抗剂的影响,神经递质标准,神经递质的代谢,神经递质的转运体,神经调质,递质的共存,神经递质的合成、储存、释放、清除和再利用,1.,单线式,2.会聚式,四、神经元间的联接形式,3.分散式,4.环路式和链锁式,一、反射(reflex)及反射弧(reflex arc):,(一)反射,:在CNS参与下,
8、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二)反射弧及其信息传递,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第三节 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传递及特点,(一)条件与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二)单突触与多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二、反射分类:,(一)传入信息的作用,兴奋,易化,抑制,三、反射中枢的作用,(二)中枢的信号处理,信息辐散,信息会聚,信息延长,1.反射时与中枢延搁,2.总和,3.后放,4.局限化与扩散,四、反射活动的一般规律,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它们是怎样形成的?其发生机制有何异同?,2.何谓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和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简述其产生机制。,3.举例说明中枢神经元有哪些连接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