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社会公德1清,有哪些缺失公德的现象,呢?,人与动物都是大自然的朋友,-,名牌大学学生虐熊案思考,案 例,一、公共生活及其特点,社会生活,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当今世界公共生活领域更广泛、更重要,1、公共生活,2、职业生活,3、婚姻家庭生活,开放性性,透明性,封闭性,隐秘性,第,一,节 公共生活与公共秩序,二、公共生活需要,公共秩序,(一)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二)有序的公共生活是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必要,前提,(三)有序的公共生活是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的,基本保证,(四)有序的公共生活是
2、国家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由一定规则维系的人们公共生活的一种有序化状态,工作、教学、营业、,交通、娱乐、网络等秩序,今年上海市已逾千人死于车祸,2006-11-05 08:24:42来源:,解放日报,本市共发生各类道路交通事故5929起,造成1022人死亡、6059人受伤,与去年同比,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都大幅下降,但造成群死群伤的重特大交通事故依然多发。,郊区交通事故多、三年以下驾龄驾驶人事故多、出租及旅游客运车辆事故上升重点整治酒后驾车、无证驾车、违法超速、客货车超员、超载等,今年广东已发生4万多起道路交通事故,河南省第三季度车祸死亡1189人。,三、维护公共秩序的基本手段
3、最基本的手段:道德、法律,其他的手段:,纪律、民间风俗、礼仪、,宗教教规与戒律,第二节 公共生活中的道德规范,一、社会公德及其特点,1、社会公德含义,人类调整社会关系的基本社会准则主要包括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和社会公德。其中社会公德即社会公共道德,是指社会全体成员为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的正常秩序、调节人们之间正常关系而必须共同遵守的最起码、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保证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维护社会安定祥和的一个重要条件。公共道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2、社会公德的基本特征,继承性,社会公德是人们在社会共同生活中长期遵循、久而久之形成的一种良好社
4、会风气和习惯,因此它反映和维护的是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一个阶级消亡了,它的阶级道德准则也会随之消亡,一个阶层的社会地位变化了,该阶层人们的道德标准往往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但是社会公德的内涵则相对稳定,轻易不会发生变化。另一方面,社会公德都会在一定程度上融入特定社会的文化传统而被一代代地传承下去,在传承中,它也会不断地接受后世人们的继承和扬弃,从而缓慢地发生一些用以适用新社会、新情况的变化。,基础性,社会公德是社会道德体系的基础层次,具体内容上看,社会公德反映的不是某些个人、团体、党派、阶级阶层的道德要求,而是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因此,它应当并且也能够为社会全体成员所认可和遵守。,广泛性,社
5、会公德是维系社会共同生活得以正常进行的最基本、最起码的行为准则,它适用于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任何人都应当把社会公德作为其行为的最低标准,所以,社会公德从其适用对象上看具有广泛性。,简明性,社会公德的内容和要求往往简单明了、具体可行。对社会公德,不需要任何复杂繁琐的规定,也无需作高深的理论论证,人们可以一看就懂、一听即明,做起来也是简易可行。当然,这是就人们对社会公德的践行能力而言的简易,具体到一个特定的个人,他是否真的时刻能做到,则又不那么简单了。若一个人对社会、对他人没有一定的、最起码的社会责任感和道德自制力,一些看起来极其简单的行为也并不容易做得到,比如,不随地吐痰、不乱穿马路、不踩踏绿地
6、不在公共场所吸烟等等。,二、社会公德的主要内容,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指出,我国现阶段社会公德基本要求主要有: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一)文明礼貌,即行为文明、礼貌待人。文明行为是道德行为的表现形式之一,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遵循社会公德,去处理一般的道德关系的行为,是人的行为符合一定的道德要求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外部特征。礼貌待人强调的是个人在社会交往中的文明行为。要求在人际交往中,尊重他人,讲究一定的礼仪规范。社会公共生活中的文明礼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二)爱护公物,公共财物是劳动人们血汗的结晶,是社会发展、改善社会成
7、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基础,爱护公共财物是爱护社会主义的物质财富。爱护公共财物,既是尊重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的表现,更是维护社会整体利益的必然要求。,多媒体资料:毁容的长城20分钟,(三)、保护环境,由于生产和生活空间的不断扩大,科技的进步,人口的增加,自然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人类的生态环境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地球是人类的家园。地球的命运,就是人类的命运。大气、水源的污染,森林的乱砍乱伐,珍稀动物的肆意捕杀、水生资源的过度捕捞,矿产资源的盲目开发等等,都直接威胁到自然界的生态平衡,进而影响的人类的生存、发展。所以,保护环境,珍惜资源是每一个社会成员应尽的道德责任。,(四),助人为乐,在社
8、会公共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困难和问题,总有需要他人帮助、接济的时候。,由于历史原因及其客观条件的限制,也由于自然灾害及一些突发事件的影响,加上我国还有一部分人生活在贫困之中,一些人的生活还处于温饱线之下,部分地区的适龄儿童连上学都得不到保证。因此,,助人为乐、,扶贫救困理应是社会主义社会公德的必然要求。,助人为乐、,扶贫救困作为一项道德要求,要求个人发扬社会主义的人道主义,在必要的条件下给予需要帮助的人以物质上的资助、精神上的安慰或经济发展方面的扶持,使全社会成员都能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驻沪外国领事的夫人们又在举行一年一度的义卖献爱心活动。多年来,她们不仅坚持捐款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
9、上学,而且为孤老和残疾人定期募集,给予他们生活上的资助。,(五)遵纪守法,自觉遵守纪律以及法律规范是社会公德的最基本的要求,是维护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条件。在社会生活中,人们为了顺利地进行社会活动,就必须自觉遵守纪律和法律。大学生应当全面了解公共生活领域中的各项法律法规,熟知校纪校规,自觉遵守有关的纪律和法律。,三、社会公德的实践与养成,(一)我国当前社会公德的基本现状,1、继承和发扬传统道德中社会公德的优良传统。,2、改革开放为社会公德的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3、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公德的主流和存在的问题。,(1)当代大学生具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社会,责任感,(2)少数大学生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不文明,
10、行为,(二)在实践中增强公德意识,践行公德规范,1、社会公德意识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2、大学生应当积极参与各项社会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公德意识和责任意识。,3、从小事做起,践行社会公德规范。,四、网络生活中的道德规范,正确使用网络工具,健康进行网络交往,自觉避免沉迷网络,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网络生活已经成为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网络是把双刃剑,当前网络活动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已经对社会公共生活秩序和公共安全产生了极大的危害。,多媒体资料:,如何看待网络成瘾12分钟,大学生应当加强网络生活中的公德自律,(1)正确使用网络工具,不涉足不良网站,不浏览不良的内容。,(2)开
11、展健康有益的网络交往活动,树立自我保护意识。,(3)理性对待网络生活,注意自身的身心健康。,(4)养成网络自律精神,“不逾矩”。,(一)指引作用,规定人们必须做什么,允许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二)预测作用,告之,人们应该如何做,某种行为可能引发的后果。,(三)评价作用,判定,衡量人们的行为是否正当、有效、合法。,(四)强制作用,制裁、惩罚犯罪、强制罪犯接受改造。,(五)教育作用,宣传教育群众,惩戒违法。,第三节 公共生活中的法律规范,一、公共生活与法律规范,二、公共生活中的相关法律规范,(一)治安管理处罚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1、立法时间:2005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自20
12、06年3月1日起施行。,2、立法目的与意义:,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行为;,规范、指导公安机关和警察的执法行为。,3、基本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与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性质、情节以及,社会危害程度相当;,公开、公正,尊重和保障人权,保护公民的人格尊严;,坚持教育与处罚相结合,4、违反治安管行为的种类,扰乱社会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情节轻微尚不够刑事处罚),5、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颁发的许可证,限期出境或驱逐出境,6、处罚程序,调查,(告之权利,表明身份,回避,传唤,询问),决定,执行,对处罚不服的可申请行政复议、提起行政诉讼,
13、7、公安机关和警察执法的主要行为规范,严禁刑讯逼供,严禁采用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手段收集证据,严禁体罚、虐待、侮辱,严禁超时限制人身自由,严禁罚没款物不开收据或不如实填写收据,(二)集会游行示威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1、立法时间:1989年10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颁行;1992年国务院颁布集会游行示威法实施细则,2、立法目的:在维护社会安定和公共秩序的前提下,充分保障宪法赋予公民的集会、游行、示威的权利和自由。,3、基本原则,政府依法保障原则,权利义务一致原则,和平进行原则,4、适用范围,集会:是指聚集于露天公共场所,发表意见、表达意愿的活动。,游行:是指在公共道路、露天公共场所列队
14、行进、表达共同意愿的活动。,示威:是指在露天公共场所或者公共道路上以集会、游行、静坐等方式,表达要求、抗议或者支持、声援等共同意愿的活动。,文娱、体育活动,正常的宗教活动,传统的民间习俗活动,不适用本法。,5、程序,申请:,负责人必须在举行日期的五日前向主管机关递交书面申请。,许可:,主管机关接到集会、游行、示威申请书后,应当在申请举行日期的二日前,将许可或者不许可的决定书通知其负责人。不许可的,应当说明理由。逾期不通知的,视为许可。,确因突然发生的事件临时要求举行集体、游行、示威的,必须立即报告主管机关;主管机关接到报告后,应当立即审查决定许可或者不许可。,不予许可的情形,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
15、本原则的;,危害国家统一、主权和领土完整的;,煽动民族分裂的;,有充分根据认定申请举行的集会、游行、示威将直接危害公共安全或者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三)环境保护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1、立法时间:1989年12月26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2、立法目的:保护和改善生活环境与生态环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体健康,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3、基本原则,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整治原则,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原则,4、基本制度,环境规划制度,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度,环境影响评价制度,“三同时”制度,限期治理制度,排污申报登记制度,排污许可证制度
16、排污收费制度,(四)道路交通安全法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1、立法时间:2003年10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通过,自2004年5月1日起施行。国务院制定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同时生效。,2、立法目的:维护道路交通秩序,预防和减少交通事故,保护人身安全,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财产安全及其他合法权益,提高通行效率。,3、基本原则,依法管理原则,以人为本、与民方便原则,4、主要交通规则,机动车、非机动车:,机动车、非机动车实行右侧通行;,机动车上道路行驶,不得超过限速标志标明的最高时速;,机动车通过交叉路口,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或者交通警察的指挥通过;,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
17、交通标志、交通标线或者交通警察指挥的交叉路口时,应当减速慢行,并让行人和优先通行的车辆先行;,驾驶非机动车在道路上行驶应当遵守有关交通安全的规定。非机动车应当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在没有非机动车道的道路上,应当靠车行道的右侧行驶。,机动车、非机动车应当在规定地点停放。未设停放地点的,不得妨碍其他车辆和行人通行。,行人、乘车人,行人应当在人行道内行走,没有人行道的靠路边行走。,行人通过路口或者横过道路,应当走人行横道或者过街设施;通过有交通信号灯的人行横道,应当按照交通信号灯指示通行;通过没有交通信号灯、人行横道的路口,或者在没有过街设施的路段横过道路,应当在确认安全后通过。,行人不得跨越、倚
18、坐道路隔离设施,不得扒车、强行拦车或者实施妨碍道路交通安全的其他行为。,行人通过铁路道口时,应当按照交通信号或者管理人员的指挥通行;没有交通信号和管理人员的,应当在确认无火车驶临后,迅速通过。,乘车人不得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物品,不得向车外抛洒物品,不得有影响驾驶人安全驾驶的行为。,5、事故处理基本规则,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停车,保护现场;,造成人身伤亡的,车辆驾驶人应当立即抢救受伤人员,并迅速报告执勤的交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未造成人身伤亡,当事人对事实及成因无争议的,可以即行撤离现场,恢复交通,自行协商处理损害赔偿事宜;,不即行撤离现场的,应当迅速报告执勤的交
19、通警察或者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仅造成轻微财产损失,并且基本事实清楚的,当事人应当先撤离现场再进行协商处理。,交通事故赔偿规则,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失的,由保险公司在机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责任限额范围内予以赔偿。,超过责任限额的部分,按照下列方式承担赔偿责任:,机动车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有过错的一方承担责任;双方都有过错的,按照各自过错的比例分担责任;,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
20、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6、严重交通违法行为,醉酒后驾驶机动车或营运机动车的;,未取得机动车驾驶证、机动车驾驶证被吊销或者机动车驾驶证被暂扣期间驾驶机动车的;,造成交通事故后逃逸,尚不构成犯罪的;,强迫机动车驾驶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和机动车安全驾驶要求驾驶机动车,造成交通事故,尚不构成犯罪的;,违反交通管制的规定强行通行,不听劝阻的;,故意损毁、移动、涂改交通设施,造成危害后果,尚不构成犯罪的;,非法拦截、扣留机动车辆,不听劝阻,造成交通严重阻塞或者较大财产损失的。,(五)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1、立法时间:,2000
21、年12月28日全国人大会常委会制定通过,2、立法目的:,兴利除弊,促进我国互联网的健康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公共利益,,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3、基本原则,促进网络发展与加强监管相结合的原则,信息自由与社会公共利益有机结合的原则,与现代网络发展相适应、与传统法律规范相协调的原则,4、网络违法行为,(1)破坏互联网运行安全的行为,侵入国家事务、国防建设、尖端科学技术领域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攻击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致使计算机系统及通信网络遭受损害;,违反国家规定,擅自中断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服务,造成计算机网络或者通信系统不能正常运行。,(
22、2)破坏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行为,利用互联网造谣、诽谤或者发表、传播其他有害信息,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或者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通过互联网窃取、泄露国家秘密、情报或者军事秘密;,利用互联网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利用互联网组织邪教组织、联络邪教组织成员,破坏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实施。,(3)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的行为,利用互联网销售伪劣产品或者对商品、服务作虚假宣传;,利用互联网损害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利用互联网编造并传播影响证券、期货交易或者其他扰乱金融秩序的虚假信息;,在互联网上建立淫秽网站、网页,
23、提供淫秽站点链接服务,或者传播淫秽书刊、影片、音像、图片。,(4)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 的行为,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非法截获、篡改、删除他人电子邮件或者其他数据资料,侵犯公民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问卷:校园中十大不文明行为调查,姓名,学号,班级,_,大学生是朝气的青年群体,但是大学生的形象却并不像公众期望的那么美好,不文明行为在各大校园都屡见不鲜。请你归纳出你的学校存在的最让你厌恶的十大校园不文明行为。,投票项,投票,得票,1、带手机进入会场、课堂和其他学习场所,并随意接听,肆意让手机铃声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以及喧闹讲话等影响课堂纪律的行为,2、随地吐痰、在教室内乱扔垃圾,不打扫寝室,缺乏环保意识,3、食堂买饭买菜插队,4、在校园公共场所情侣过分亲密,5、作息时间,在宿舍打牌、唱歌、看VCD等,影响他人的正常休息,6、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关心集体,在宿舍走廊打球、踢球,7、乱停乱放自行车,8、在教室占了位置却不使用,以至于他人无法使用,9、语言不文明,出口成脏,不懂得尊重他人,10、毁坏公共设施(如水电设施等),浪费水电和粮食,11、迟到、早退、旷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