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美史话摘 要鄂伦春族服饰较为完整地反映了狩猎民族的服饰文化,从服饰造型、材质、图案、功能等方面产生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民族符号,承载着鄂伦春族在漫长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民风民俗。鄂伦春族服饰的符号提炼与文化深耕,有助于鄂伦春族增强民族自信、凝聚团结力量、传承优秀文化,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积蓄精神动力。关键词鄂伦春族;服饰;符号;文化内涵中图分类号J523.5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2095-7556(2023)20-0009-03 本文文献著录格式:高明君.鄂伦春族服饰的符号特征与文化内涵J.天工,2023(20):9-11.高明君 东北师范大学鄂伦春族服饰
2、的符号特征与文化内涵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JJKH20221186SK。作者简介:高明君(1983),男,朝鲜族,吉林敦化人,艺术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传统服饰文化的现代转型。鄂伦春族属于典型的狩猎民族,他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服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服饰符号,蕴含了鄂伦春族形成与发展过程中的集体记忆。一、鄂伦春族的族源研究鄂伦春族有语言而无文字,相关文献资料基本都是中原地区的,且东北地区多个民族之间的文化特征差异较小,导致学界对鄂伦春族的族源问题尚存几种不同观
3、点。(一)鄂伦春族溯源肃慎说陈玉书认为鄂伦春族源于肃慎、靺鞨一系1;乌力吉图认为鄂伦春族属于肃慎、挹娄的苗裔,靺鞨的近亲和女真的旁支,也就是后来统称为索伦人的一部分2。这一观点在姜维公的中国东北民族史中得到支持和沿用。李德山认为,明清时期还有部分没有被纳入满族共同体的女真人和处在边远地区的女真部落,便发展演变成了今天的鄂伦春、鄂温克、赫哲等民族3。(二)鄂伦春族溯源室韦说这一观点先由鄂伦春族简史编写组提出,后由徐芳田、孟淑卿二位学者从经济文化和生活方式等方面推论鄂伦春族和室韦部是相似的4;方衍从地理位置、居住方式、生产生活、婚丧习俗等方面进行了论证,认为“鄂伦春族是曾散居于黑龙江以北广大地区的
4、钵室韦人的后裔应该是无疑问的”5。(三)鄂伦春族溯源玄夷说傅朗云先生认为,鄂伦春族来源于传说中的玄夷人6。玄夷是传说中的九夷之一,按肤色称为玄夷,善捕鱼。(四)鄂伦春族溯源综合说吴雅芝综合分析了以早期通古斯语言为依据的“女真说”以及以生产生活为依据的“钵室韦说”,再结合“嘎仙洞”石刻发现为鄂伦春族溯源“室韦说”所提供的有力证据,认为鄂伦春族溯源应将“女真说”和“室韦说”统一起来7。二、鄂伦春族服饰的符号特征鄂伦春族服饰是鄂伦春人生活的一部分,也是鄂伦春族重要的文化符号。米特福德和威尔金森在符号与象征中认为:“符号向我们传递的是一种可以进行瞬间知觉检索的简单信息。”8因此,我们在研究鄂伦春族服饰
5、时,要关注、提取其令人印象深刻的符码,强化那些可以被我们瞬间感知的信息。我们暂时将鄂伦春族服饰按照首服、衣服、足服、配饰这四项进行分类,提取鄂伦春族服饰的符号特征。(一)鄂伦春族的传统首服鄂伦春族的传统首服主要有布帽、皮帽、毡帽和狍头帽四种。夏季,鄂伦春族男子戴一种尖顶布帽,称“巴里”。布帽的后帽檐可垂至颈部,既能遮挡阳光,又能防止蚊虫叮咬。鄂伦春族女子夏季戴一种称为“奇哈顿”的环形头箍,用布或者薄皮缝制而成,绣有各种花纹,装饰着贝壳、鱼骨、纽扣,并在左右两侧缀35串彩珠。冬季,鄂伦春族女子戴皮帽,或者是镶嵌着猞猁皮、狐狸皮的毡帽。鄂伦春族女子戴的皮帽在鄂伦春语中9天工 2023 年第 20
6、期叫“阿嗡”,帽子上面有四个耳,左右大,前后小。平时翻在上面,冷的时候放下来。鄂伦春族最具特色的帽子是狍头帽,带犄角的可称作狍角帽,鄂伦春语称“灭塔哈”。狍头帽用完整的狍头皮制作而成,一般要经过选材、剥皮、熟皮、整形、缝制等步骤。传统的狍头帽通常选用单叉角的狍头,现在为了更加美观,会选用三叉角的狍头。狍头帽不仅能够抵御严寒,还可以在狩猎时起到很好的伪装效果,是鄂伦春族狩猎文化的显性产物。鄂伦春族首服的符号特征突出表现为造型元素,狍头造型的帽子,既能够体现鄂伦春族原始的审美观念和高超的手工技艺,还具有被人瞬间感知的民族识别功能,属于鄂伦春族服饰的典型符号。(二)鄂伦春族的传统衣服鄂伦春族的传统衣
7、服主要有皮袍、布袍、皮裤、皮套裤等。冬季,鄂伦春族男女都穿着用绒毛狍皮缝制而成的皮袍,鄂伦春语称“苏恩”,多为右衽形制,一般采用狍皮的本色。男子皮袍会在下摆留有开叉,有前后、左右开叉之分,也有四面开叉的。女子皮袍没有前后开叉,装饰要比男子皮袍多,在皮袍的领口、袖口和衣襟部位用薄皮镶作宽边,宽边外侧常装饰黑色细边,宽边和细边之间再用彩线刺绣图案。鄂伦春族女子在皮袍各部位装饰的图案达 20 多种样式,最受喜爱的有云卷纹、鹿角纹、弓箭纹、南绰罗花纹等。鄂伦春族男女在夏天都穿布袍,形制和装饰与皮袍一般,只是主料材质不同。鄂伦春族男子下身穿狍皮短裤,裤长过膝,后来改穿长裤。外出狩猎时,还要在裤子外面穿皮
8、套裤。皮套裤无裆,就是两个裤管,上面有皮条,可以系在腰带上。鄂伦春族传统衣服上的符号特征突出表现为图案元素。装饰在鄂伦春族衣服上的云卷纹、鹿角纹、弓箭纹、南绰罗花纹等图案,不仅是鄂伦春族熟悉的视觉元素,还承载着鄂伦春族关于生产方式与生活环境的族群记忆。(三)鄂伦春族的传统足服鄂伦春族的传统足服为皮短靴、皮长靴和布靴。鄂伦春族冬季穿的靴子用各种野兽的腿部毛皮拼缝而成。皮短靴称作“奇哈密”,用砸软的犴皮或狍脖皮做靴底,用熟化的狍腿皮拼缝称靴靿,呈浅黄色,靴子前尖有均匀的褶皱并稍微上翘。皮长靴称作“温得”,一般用鹿皮或犴皮做底儿,鹿或犴腿皮拼缝成靴靿,长度至膝。鄂伦春族夏季的布靴叫“奥劳其”,是用熟
9、化的犴皮或狍脖皮做靴底,用棉布做靴靿,靴长至小腿,男女老少都会穿。鄂伦春族传统足服上的符号特征主要表现在材质元素方面。犴皮、鹿皮与狍皮等动物毛皮的结合使用,反映了鄂伦春族狩猎生产的对象丰富。(四)鄂伦春族的传统配饰鄂伦春族的传统配饰主要有腰带、挎包、手套和眼罩。鄂伦春族穿袍服的时候要扎腰带,男子扎皮带,年长妇女扎素色布带,年轻女子扎彩色布带,并搭配毛皮缝制而成的挎包。鄂伦春族的传统手套称“考浩烙”,用冬季绒毛狍皮缝制而成,分为拇指和四指两部分,用狍肚薄皮做成手套的靿。“考浩烙”前端呈卷曲状,便于猎人骑马时拉拽缰绳或持物。并且,“考浩烙”还在掌面腕部留有一条缝,便于鄂伦春族猎人在严寒的环境中射击
10、或处理猎物。鄂伦春族猎人佩戴一种特殊眼罩,用柳树条编制成框架,框架上面用马尾编织成网状眼罩,在沸水中煮几分钟,晒干后抽出柳条框架而成。这种眼罩是鄂伦春族猎人在严酷的生活条件中创造出的实用物品,目的是防止被积雪晃伤眼睛。鄂伦春族传统配饰的符号特征主要表现为功能元素。鄂伦春族的“考浩烙”和眼罩等配饰,不仅解决了在严寒环境中的生存问题,还兼备独特的造型,更好地适应人的需求,属于鄂伦春族服饰的又一典型符号。三、鄂伦春族服饰的文化内涵鄂伦春族服饰从产生到定型,纯朴的鄂伦春族或许从未刻意思考服饰的造型、材质、图案、功能等元素蕴含哪些文化内涵,但延续至今的鄂伦春族服饰已然包含了深沉的文化情感。我们需要通过系
11、统的论述,尝试赋予鄂伦春族服饰能够被认可的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正如贡布里希所言:“语言陈述是为了传达意义,而自然中的事物只能由我们赋予意义9。”(一)鄂伦春族服饰造型的文化内涵狍头制成的狍头帽,不仅适应了冰雪严寒的气候条件,起到了御寒的作用,而且从外观上就给人一种庄重、稳健、朴素、大方的美感10。狍头帽的造型在狩猎活动中有效发挥了伪装作用,使鄂伦春族猎手能够很好地隐蔽于自然,待到猎物靠近时,一举击中目标。因此,在鄂伦春族心目中,狍头帽逐渐成为一种对智慧和勇敢的炫耀。此外,狍以行动敏捷而著称,机警灵活,受到惊吓时,尾巴内侧白色的毛便会炸开翘起,对同类产生警示的作用。狍翘起的白色尾毛,也可以在种群
12、活动中产生视觉引导的作用,像信号灯一样,引导种群幼崽跟随。狍的这些行为特征可以引申出敏捷、机警和团结的内涵。基于上述不同视角对“狍”和“狍头帽”的分析,能够赋予鄂伦春族敏捷、机警、团结的内在精神,也10 工美史话赋予了鄂伦春族服饰穿着者庄重、稳健、朴素、大方、智慧与勇敢的隐性文化内涵。(二)鄂伦春族服饰材质的文化内涵鄂伦春族服饰上至帽子,下至靴袜及各种生活用品,基本都可以用动物毛皮精制而成。鄂伦春族善于在生活中积累经验,探索、运用自然界的规律,根据不同季节动物毛皮的特质,有针对性地制作适用于不同季节的服饰。秋冬两季的兽皮毛长而密,皮厚而结实,抗寒力强,很适合做冬装,也可以将皮张铺开直接使用。夏
13、季的兽皮毛质疏松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11。鄂伦春族将兽皮制衣的传统延续至今,把兽皮制作的整套古老技艺呈现在今人面前,对于鄂伦春族兽皮文化研究,乃至我国各民族兽皮文化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虽然社会的进步改变了鄂伦春族的生活方式,但鄂伦春族通过动物毛皮在服饰中的呈现,表现出他们适应自然、改造自然、运用自然的深层文化内涵。(三)鄂伦春族服饰图案的文化内涵鄂伦春族服饰图案是鄂伦春族发现美、创造美的真实表现,是他们长期观察生活、感受生活、凝练情感的产物。他们将生活中最为重要的事物进行整理加工,形成抽象的图案元素,以能被群体共同辨识的符号样式作用于服饰。鄂伦春族认为天上的云彩是很美好的东西,有祥瑞
14、的内在含义,因此将云卷纹刺绣、拼贴、装饰在服饰之上,能够给穿着者带来好运。鄂伦春族对于“云”的理解,与中华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鹿角纹多为对称式,有直角纹饰和弯角纹饰两种,一般出现在鄂伦春族服饰的开衩部位。鹿角纹反映了鄂伦春族原始的狩猎对象和狩猎生活,同时,鹿也象征着美丽、爱情、健康、吉祥、幸福、长寿。弓箭纹也反映了鄂伦春族的狩猎生活,是狩猎工具在服饰上的符号再现,象征着鄂伦春族无畏的勇气和坚韧的毅力,寄托着鄂伦春族对平安、健康、吉祥的生活期盼。“南绰罗花”在鄂伦春族语言中表示“最美的花”。一种说法认为南绰罗花是野生杜鹃花,象征着鄂伦春族热情、豪放、与世无争、不畏艰险的高尚品格。另一种说法认为南绰
15、罗花是兴安百合花,代表着鄂伦春族坚贞和高尚的情操,象征着鄂伦春族姑娘的美丽纯洁,也象征着爱情和幸福。总体来看,鄂伦春族服饰上的图案符号象征着鄂伦春族的道德观念和精神文明,这些图案符号影响、规范着鄂伦春族的意志和行为,传递着鄂伦春族的美好生活范式,是鄂伦春族显化的道德规范和价值标准。(四)鄂伦春族服饰功能的文化内涵“考浩烙”这种带靿的二指手套不仅具有保暖功能,还具有一定装饰功能。更重要的是,“考浩烙”结合猎人的工作性质,在手套的掌面腕部设计了一条缝口,使猎人在处理猎物时,可以把手从缝口中伸出,同时手套仍在保护手背的温度,充分地考虑到人的需求,强调了人的重要性。兴安岭地区遍布山野的积雪经过阳光的照
16、射,会形成异常强烈的紫外线光折射,若人眼直视积雪,容易引发雪盲症。为保护鄂伦春族猎人的眼睛不被积雪伤害,鄂伦春族用柳树条和马尾等材料制作出网状眼罩,使猎人的双眼不会直接暴露在积雪覆盖的环境中,用智慧解决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可见,鄂伦春族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中掌握了适应发展的力量和智慧,创造出具有保护功能的民族服饰,在林海雪原中适应自然、改造自然、利用自然,努力与自然和谐共处。四、结束语综上所述,鄂伦春族服饰较为完整地反映了本民族的狩猎文化,在服饰造型、材质、图案、功能等方面形成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民族符号,并承载着鄂伦春族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行为习惯和民风民俗,彰显了鄂伦春
17、族的高尚品格,证实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人与人和谐发展的道路正确。参考文献:1陈玉书.关于鄂伦春族的来源J.文史哲,1962(4):59-62.2乌力吉图.鄂伦春族源考略J.内蒙古社会科学,1984(5):84-86.3李德山,栾凡.中国东北古民族发展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4徐芳田,孟淑卿.鄂伦春族源流简述J.黑龙江民族丛刊,1986(4):24-27.5方衍.黑龙江少数民族简史M.北京: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3:79.6傅朗云,杨旸.东北民族史略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83:169.7 吴雅芝.最后的传说:鄂伦春族文化研究 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9-10.8米兰达布鲁斯米特福德,菲利普威尔金森.符号与象征M.周继岚,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6.9 贡布里希.象征的图像 M.杨思梁,范景中,译.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14:29.10白晓清.鄂伦春人的狍头帽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1):75.11刘玉亮.中国北方捕猎民族纹饰图案与造型艺术:鄂伦春族卷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11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