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一节 概述,一、定义:妇幼心理学是研究妇女和儿童的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二、研究对象:,儿童(婴儿期、幼儿前期、幼儿期、童年期),女性(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老年期),妇幼心理学重点研究的对象是学龄前儿童和青春萌动开始后的女性。,第二节 儿童心理特征及心理卫生,一、心理年龄特征,心理年龄是指人的整体心理特征所表露的年龄特征,与实际年龄并不完全一致。,儿童心理发展也跟一切事物发展一样,是一个不断矛盾统一;量变质变的发展过程。儿童时期,(,从出生到青年时期,),
2、心理发展全部过程的总的矛盾、总的质变是由软弱无能、不识不知的状态,(,一种质的状态,),转化为具有一定的思想观点、知识文化和劳动能力的独立社会成员的状态,(,另一种质的状态,),。,儿童心理发展的各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也称之为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在儿童发展的各个不同年龄阶段中所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第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如阶段的顺序,,每一阶段的变化过程和速度,大体上都是稳定的、共同的。,第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也具有可变性,。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是受社会和教育条件所制约的。首先,由于社会条件不同,儿童心理
3、年龄特征的发展是不完全相同的;其次,教育条件不同,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发展也是不完全相同的;再次,由于社会和教育条件在儿童身上所起的作用不尽相同,因而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速度上,彼此之间可以有一定的差距。这也就是所谓的可变性。,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心理学界对儿童心理发展年龄阶段的划分尚无统一的观点,划分的标准各不相同。如柏尔曼主张以内分泌腺的发育为依据;皮亚杰以儿童智力与思维的发展为依据;埃里克森以个性特征作为划分标准;艾利康宁和达维多夫以儿童不同时期的主导活动作为划分标准。这些划分标准都存在片面性。,我国通常根据现行学制,结合儿童心理发展矛盾运动的特点与儿童主导活动的变化,将儿童心理
4、发展分为,6,个阶段:,1,、婴儿期(,0,1,岁),2,、幼儿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期或先学前期),3,、幼儿期(,3,6,、,7,岁,又称学前期),4,、童年期(,6,、,7,岁,11,、,12,岁,又称学龄初期),5,、少年期(,11,、,12,岁,14,、,15,岁,又称青春前期或学龄中期),6,、青年初期(,14,、,15,岁,17,、,18,岁,又称青春中期或学龄晚期),各阶段儿童心理年龄特征与保健,(一)婴儿期心理年龄特征,婴儿出生的前半年,主要是通过各种感官的发展认识事物,从而发展了各种心理活动。随着婴儿月龄的增长,心理功能有了一定的发展。如个月的婴儿,开始出现主动的视
5、觉集中,并开始形成视觉条件反射。如看到奶瓶时会手舞足蹈,高兴时会大笑、“咿呀”做语,会玩自己的小手,听到声音能较快地转头,能注意镜子中的自己。个月的婴儿开始认人,能认识妈妈,开始认生,不喜欢生人抱,能辨别出妈妈的声音,听到熟悉的声音表示高兴并发音回答,能做简单游戏,如藏猫猫、看镜子等。,6,个月的婴儿:开始无意识地发出“爸”、“妈”等音,开始能理解大人对他说话的态度,并开始感受愉快、不愉快等情感。开始对陌生人表现出惊奇、不快。,8,10,个月的婴儿对母亲或照料他的成人的依恋达到了情感的高峰。,婴儿期心理保健:,1,、提倡母乳喂养,满足婴儿情感需要,2,、提供适宜的信息刺激,促进婴儿感知觉的发展
6、3,、引导婴儿动作及语言的发展,4,、注意断奶的心理卫生,(二)幼儿前期(,1,3,岁)的心理年龄特征,此期是语言发育的关键时期,一般到幼儿前期末,已初步掌握了母语。但此期的语言常具有情景性,其内容常与实际活动相联系。,幼儿的认识有明显的具体形象性,抽象概括性才开始发展。心理和行为带有无意性。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个性,指一个人比较经常、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幼儿前期心理保健,1,、提供丰富适宜的语言环境,2,、促进动作活动的精细化、复杂化,并增强独立性的发展,3,、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4,、注意矫正不良的心理行为问题,幼儿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1,),违拗,。由于幼
7、儿独立性和自我控制感的发展,在某一时间他们会表现出极端的 反抗行为。他们对家长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回答“不”。家长会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威胁,而且担心孩子将来会不适应社会的要求。这种行为是幼儿正常发展的表现。如果家长能够理解和尊重儿童,反抗阶段会很快度过,反之,家 长越强迫儿童服从命令,儿童越会表现出违拗行为。解决违拗问题的好方法是避免让孩子有回答“不”的机会,例如家长不要问“你想吃饭吗?”。而应直接告诉小 儿“坐到桌边来,现在该吃饭了”。同时,让孩子有选择的机会,以满足其自我控制的需求,例如:“该洗澡了,你想用红色的毛巾还是黄色的毛巾”等,孩子会做 出选择,而不是反抗。,(,2,),发脾气,:几乎
8、每个幼儿都有大发脾气的时候,他们赖在地上,踢腿,挥舞手臂,大声哭闹,还可能摒气直至缺氧昏倒,这在生理上是无害的。发脾气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幼儿已经独立并且知道自己的需求,但是还不知道如何用语言或合适的方法表达其感受。发脾气常常是由于疲劳,如在睡觉前或长时间外出时发生。还可能由于家长对他们提出不切合实际的要求或反复批评孩子的某些行为。家长应分析小儿发脾气的原因,采取预防措施。对正在发脾气的小儿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不给他(她)以特别的注意,但应避免自我伤害。事后家长应安抚幼儿,给其洗洗脸和手,给玩具以转移注意力。不惩罚幼儿,但要告诉他们这种行为不可 取。如果发脾气是由于成人拒绝小儿的要求而引起的,成人
9、则应坚持原则。,(,3,),吮拇指和咬指甲,:吮手指是婴儿与生俱来的反应,它能带给孩子安全感和满足。吮指和咬指甲多在安静、寂寞、饥饿、睡眠、身体疲倦而自寻安慰时出现,应随年龄增长而消失。有的小儿由于心理上得不到满足,或没有得到父母充分的爱而逐渐形成吮手指或咬指甲自娱的习惯。,4,岁以后仍然吮手指而且较频繁时,可能影响牙齿、牙龈和下颌的发育。家长应积极寻找原因,给孩子更多的爱和安全感。可不予以注意。除非问题特别严重,否则强化其行为。,(,4,),退缩行为,:产生原因可能是体弱多病、先天素质较差;或家长对小儿过渡呵护、溺爱,为小儿包办一切,对小儿的独立性行为缺乏鼓励与支持;或在培养儿童规则意识的时
10、候不讲究方法,采用恐吓、威胁、暴力等不良手段,一味强制小儿服从;或限制其结交朋友,妨碍儿童动力性的发展。家长应避免以上做法,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三)幼儿期心理年龄特征,此期最突出的心理特征是:在幼儿前期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独立意识发展,并初步形成参与社会实践的愿望和能力(具体表现在愿意帮助父母干活,也已有能力给父母拿板凳、吃饭前拿筷子等),独立生活能力有了很明显的发展。为此,成人和社会也对他们提出了较高要求,如要求小孩住进寄宿幼儿园,逐渐担当起自我服务性的简单职责,包括自己穿衣、吃饭、收拾玩具等,还要在老师指导下充当卫生值日员等。这些活动显示了他们已经具备了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能力。,幼儿期心理
11、保健,1,、充分利用游戏,促进儿童心理发展,2,、因势利导培养儿童独立性,3,、科学教育方式、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4,、注意儿童入园难、任性等心理卫生问题,幼儿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入园难,:大多数幼儿刚入园时,由于不熟悉幼儿园环境,对一切都感到陌生,因而产生不同程度的畏惧心理,不少儿童表现出害怕入、哭闹着要回家等。但天后,由于对老师、小伙伴及周围环境都已熟悉,就不再哭闹,自觉地入园。但也有少数孩子继续留恋家庭,抗拒入园。有的赖床不起,有的诉说肚子痛。即使家长让其暂留家中,仍表现忧心忡忡,抑郁寡欢。直至家长表示“同意”再不上幼儿园,就会立即变得欢快。,抗拒入园的原因主要是父母溺爱、娇惯、对外交
12、往过少、缺乏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性格孤僻或幼儿教师态度过分严肃,都会使儿童对入园感到恐惧和不适。应针对原因采取相应措施。,(四)童年期心理年龄特征,此期的小儿的心理特征是发展勤奋的个性及克服自卑感。学龄期小儿脑的发育基本与成人相同,在智力方面也有许多新的能力发展,尤其是认知发展较快,初步能够逻辑地系统地将规则应用于文化知识,渴望从学校的学习中得到乐趣,将主要的活动方式转为学习,而不再以游戏为满足。他们集体意识很强,不再喜欢父母对他们的过分照顾,而愿意和老师同学相处,喜欢靠自己的能力完成任务和从事活动。所以成人应适时给予他们更多鼓励,尽量调动小儿的感觉器官,使其对周围一切感兴趣,从而不断丰富他们
13、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引导小儿自己去发现问题和探索问题,并运用已有的感知经验独立解决问题。学龄期小儿上学后通过学习、劳动及集体活动,情感不断丰富。良好的环境和教育下,他们会产生团结、友爱、互助、上进心的积极情绪,并逐步形成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童年期心理保健,1,、帮助儿童适应小学学习生活,2,、建立正确的学习动机,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3,、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激发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4,、注意心理卫生问题的干预,童年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干预措施,1,、攻击性行为,攻击行为是指因为欲望得不到满足,采取有害他人、毁坏物品的行为。儿童攻击行为常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
14、或玩具)等。儿童的攻击行为一般在,3,6,岁出现第一个高峰,,10,11,岁出现第二个高峰。总体来说,攻击方式可分为暴力攻击和语言攻击两大类,男孩以暴力攻击居多,女孩以语言攻击居多。男孩的攻击性强于女孩。,攻击行为不仅影响他人,更会妨碍孩子一生的发展。如果攻击行为延续至青年和成年,就会出现人际关系紧张、社交困难。另外,攻击行为与犯罪有一定关联。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罪犯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攻击性行为原因:,遗传因素,有些攻击性强的儿童可能存在有某些微小的基因缺陷。,家庭因素,有些家长惯于用暴力惩罚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结果孩子也以同样的方式来对待其他儿童,表现出攻击行为。
15、环境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通过一系列实验证明,攻击是观察学习的结果。大众传媒的不良影响是产生攻击行为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如果儿童经常看暴力影视片、武打片、玩暴力电子游戏,会使孩子的攻击性心理得到加强。,攻击行为的对策:,1,、创造不利于攻击行为的环境,2,、,教育孩子懂得渲泄自己的感情,3,、培养孩子丰富深厚的思想情感,4,、对孩子的攻击行为进行冷处理,5,、引导有攻击行为的孩子进行移情换位,6,、家长以身作则做孩子的表率,家长必须注意自身修养,不要因自己对某些事情不顺心而在孩子面前毫无顾忌地攻击别人。夫妻之间要避免争吵打骂,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对孩子教育要求要一致,既不可打骂也不可溺爱。,谢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