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网站或本人删除。,一、刮痧发展史,(一)、第一代刮痧:民间刮痧,(二)、第二代刮痧:台湾吕继蒙教授的经络刮痧-一周一次,中途间断。,(三)、全息刮痧:96年张秀勤教授发展,全息:-全部信息,局部包含全体,如“月季花、吊兰花的种植”.,49年来自于德国的物理技术,照相机底片任何一个碎片都能反应完整的全像,后来科学家发现各科各行都有全息现象,动植物都有全息现象(斑马、钓的花纹),(四)经络基础知识,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中医认为,经络是运行气血、网
2、络脏腑肢节、沟通人体内外环境的通路。黄帝内经把经络的功能归纳为:,行气血、营阴阳、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关于经络的生理功能,具体有以下几点:,一是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器官。(书第一页)二是运行气血,濡养脏腑组织,:“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三是感 应传导针刺或是其他刺激,并可以将营养药物传导传输至病变部位。四是调节人体机能平衡。,刮痧具有疹、治、防同步的作用。,在通常情况下,经络系统处于自动化优化调控状态,随时识别并自动调整机体阴阳气血的失衡倾向,使机体随时保持着阴阳气血的相对协调平衡。一旦机体阴阳气血失衡,人体就处于病态了,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针刺、按摩、
3、刮痧等来激发或提高经络系统的调节机能,使机体的阴阳气血重归平衡协调,于是便达到了恢复健康的目的。在内经里叫“调虚实”、“处百病”。,五、材料介绍:,1、水牛角:性凉,舒筋活络。(结实;怕长时间水泡,否则会变形,如果用酒精易裂)。,2、玉:有十几种矿物质;有滋润脏腑的作用(手上戴玉,可以按摩经络)-玉石出痧快,有份量,但怕摔)。,现在的保健要生活化,玉板随身带。,3、书:图文并茂,使用方便。,4、油:中草药分离提取,当归和精油的香味,活血化淤,消炎止痛,拍痧时要多涂些油。,六、特点:自然疗法,无副作用。,非药物疗法,无副作用;疗效显著,立竿见影;早期诊断、诊治防同步;操作简便,易于普及。,医疗保
4、健,防病治病。高医治未病-投资小,效果好。,六、刮拭方法:,面、角、点、按、拍、历、疏,(1)、面:手持刮扳的前1/2或后1/2,倾斜45度。自上而下。(牛角用前后1/3)。刮身体平躺部位:背、腹部。,(2)角:刮叶前、后腺、肩周炎(多用于肩部)。,单角:用于肩部、叶前、后腺。,如肩周炎。,双角:用于背部夹击穴。,(小孩子偏食、喜欢吃偏凉的东西,可以在背部脾胃处刮),(3)点:点按90度压下抬起,用于没有骨骼的部位,用于人中、膝眼穴,(4)拍法:肘,膝双四窝,拍打一定要涂刮痧油。,(常感冒、心脏弱、嘴唇特别黑、常手麻的人、腿发软、风湿性关节炎等),(5)按揉:倾斜皮肤20度,順、逆时针都可,不
5、离皮肤。,(6)历刮:用于头部的全息区,如握毛笔状持板,在头部短距离磨来磨去(如擦橡皮擦),头部穴区在骨骼上要用点力度。,(7)疏理全身:可以保健,还用于治疗结束之前,用于大面积疏理。,疏理要从上到下一直到指尖,一定要缓慢,手部、腿部都一样。,七、诊断,疼:是脏腑在呐喊;,酸痛:是气血虚,胀痛:是气滞-是实症,易好,刺痛:是血淤,结节:(是时间长),热症:脸上长的东西是红的、痧是鲜红的、长痘、口疮等,实症:肌肉发达,嗓门大(张飞型)-正气不足、邪气有余。,淤症:血液不流通,掌色暗紫等;刮痧可预防脑血栓、半身不随等。,八、美容知识:-,全息经络刮痧美容是21世纪中医美容技法的精粹,操作简便,快捷
6、舒适,效果显著,无副作用,也是家庭美容保健的好方法。,面部美容:,全息经络刮痧美容法有诊断、治疗和预防多种作,用。其诊断作用是通过面诊、痧诊、阳性瓜等诊断方法,判断产,生损美性疾患的亚健康经络和脏腑;,其治疗作用是,根据诊断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表里同调。,预防作用,是可以养颜美容、延缓面部肌肤的衰老。,脸上长痘、斑都是内部脏腑的反应,如何在对应的身体进,行调理:,一、面诊,看光泽:有光泽(在裸妆的情况下),目前身体正气充足,看颜色:和五腑相连,心-红 肝-青 脾-黄 肺-白 肾-黑,3、面部循行经脉:一共有九条 任督二脉+肝经+大小肠、三焦、胃、胆、膀胱,胃经:是面部最长的经脉,年青脸色不好,
7、就是胃不好,面部缺乏营养,干燥,脾腑功能差,面部暗、脏、长痘,痘上加痘-面部代谢物质堆积过多,相应脏腑不清洁。脸上原因有两大类:一是气虚,血液循环不好,另一种是体内产物太多,排不出,实症。长斑长痘是瘀,九、认识全息部位,额旁3带,额旁2带,额旁1带,额中带,百会,颈椎,胸椎,腰椎,这三段有痛点就有腰背疼痛,后脑,视区,枕下旁带,(脑),顶颞前斜带,顶颞后斜带,头区(偏头痛者刮头区),胳膊麻木、运动障碍等刮此,腿部,大肠,任脉,督脉,膀胱经,胆经,三焦,胃经,小肠,肝经,胆经,背 部 体 表 投 影 区,胸腹 部 体 表 投 影 区,面部病变部位、病症与病域、病性,序,号,部位,对应的,穴位,循
8、行,经脉,面部病症,病 因,1,前额,关面部,督脉 膀胱经 胆 胃经,痤疮,肺胃热盛 内分泌失调 神经衰弱,2,两眉间,肺脏,督脉 膀胱经,毛衷炎 丘疹,肺热 内分泌失调,3,两眼间,心脏,督脉 膀胱经,毛衷炎 丘疹,心火 神经衰弱,4,鼻中及两侧,肝脏,胆囊,督脉 胃经,黄褐斑 雀斑,肝胆功能失调 气滞血瘀 月经不调 内分泌失调,5,鼻头,脾脏,督脉,酒渣鼻 痤疮,脾胃湿热 内分泌失调,6,鼻翼,胃,大肠经,酒渣鼻 毛囊炎,脾胃湿热,面部病变部位、病症与病域、病性,序,号,部位,对应的穴位,循行经脉,面部病症,病 因,7,下眼睑,小肠,胃经 肝经,眼袋 黑眼圈 黄褐斑 雀斑,脾虚 肾虚血瘀
9、肝郁气滞 月经不调 神经衰弱,8,两颧部,大肠,胃经 小肠经,黄褐斑 雀斑痤疮 丘疹毛细血管扩张,脾虚 气滞血瘀 胃肠热盛 神经衰弱,9,两颧外侧,肾脏,胃经 三焦经 小肠经 胆经,色斑 丘疹 皱纹,肾虚腰酸 血瘀 月经不调 内分泌紊乱 神经衰弱,10,两颧外上,上肢,胆经,色斑 丘疹,肾虚 内分泌失调 肩周炎,11,鼻唇沟及两侧,膀胱 子宫 睾丸,督脉 大肠经,黄褐斑 痤疮 丘疹,肾虚寒或膀胱湿热 内分泌失调,面部病变部位、病症与病域、病性,序,号,部位,对应的,穴位,循行经脉,面部病症,病 因,12,下唇中部,肾脏,任脉,毛囊炎 痤疮,肾虚 下焦湿热 内分泌失调 月经不调 盆腔炎,13,口
10、角两侧,下肢,胃经 大肠经,黄褐斑 皱纹,肾虚 内分泌失调 月经不调 下肢疾病,14,口唇周围,中部为肾脏区,胃经 大肠经,黄褐斑 痤疮,肾虚 下焦湿热内分泌失调 月经不调 盆腔炎,督脉:,前额发光-正气足,前额暗沉-正气不足,头部缺氧,易疲劳,任脉-主胎包,与女性有关,内分泌失调,月经不准,痛,经。,胆经-长皱纹、长斑(和同龄比),天生爱操心,思虑过多,胆气不足,三焦经-眉稍部位,主管内分泌,整体身体功能调节;,小肠经-说明小肠吸收功能差,脸色也不好。,脸部小肠经上的手臂区(有斑?)-肩部不舒服(肩易受寒,不宜穿吊带),中式服装有一定的道理,西方气候不同,食物不同。,眼袋-如果面黄,脾胃不好
11、消化不好,如果红光满面,则高脂血症,高血压,大肠经长痘多:,大肠不清洁,一定要清二便,肯定不爱喝水,不刮痘,刮大肠、脾胃、肺经(主皮毛),肝经:长斑(难治,和情绪有关),内眼角长斑、发暗:阳气不足,发青:膀胱湿热、泌尿感染、老人易尿频。,黑眼圈:睡眠不好 肾气虚,三、面部刮拭的五种特殊手法,1、平刮法:刮板整个面接触皮肤,小于或等于15度,向前推动力要小于按压力-减轻疼痛,向下渗透力大,2、推刮法:也是整个接触皮肤,角度45度,向前推动刮板力要小于按压力-发现板下的阳性反应,有些脸上不长斑痘,与遗传基因有关,3、揉刮法:不离皮肤,边揉边移动,(原地不动是按刮法)也是15度,可以用角,也可用面
12、作用是消除阳性反应、消除痛点,4、磨刮法:用四指或掌心抓板,整个面接触皮肤,自下而上,从外向内(字朝上)旋转向上-放松肌肉,消除痛感,利于舒通深部经脉,改善深部微循环。,5、提拉:两手各持一块板,可以放在同侧,交替提拉,或在两侧同时提拉,倾斜度在20-30间,防肌肉下垂,运动肌肉,促进肌肉收缩的作用。,四、几个步骤:,额区:1、打开督脉按揉;,2、刮额头至太阳穴,按揉;,眼周:3、点按睛明穴,刮上眉骨至外眼角;,4、点按睛明穴,刮下眼眶骨到外眼角,面颊:5、从上迎香穴至太阳穴 ,,6、从迎香穴至耳中下关穴,口周:7、点按人中-地仓,按揉;,8、按揉承浆穴-嘴角两侧地仓颊车穴,鼻区:9、自上而
13、下;鼻翼,下頷:10、用凹槽骑在下頷和,从任脉到耳后的翳风穴。,面部刮拭6部位:,1、前额;2、眼周围;3、面颊;4、口周围;5、鼻子;6、下頷,顺序:从里往外,从上往下,五、流程:,第一遍用平刮法让顾客感知适应;第二遍用推刮法找阳性反应;第三遍用按揉法按揉结节;第四遍磨面舒缓肌肤;第五遍提拉瘦脸。每个动作重复35次。,阳性反应,涩感:不光滑(+)表皮问题,一次一般可以解决),小沙粒:一般有一两年,气滞血淤造成的(+),结节:(+)时间长,软,有的一两次消失;硬,有的有十年左右,痛感:看痛的部位在什么经脉,说明相应脏腑当下有症状,有沙粒、涩感、结节,不痛这是以前的症状,有沙粒、涩感、结节,又痛
14、以前有,现在一直有的症状,无沙粒、涩感、结节,有痛、这是新问题。,七、美容刮痧与全息刮痧结合使用效果更好,头面部问题找颈椎,脏腑问题找相应体表投影区和经络,八、注意事项,避风,刮,痧,材,料,痧,症,的,判,断,刮,痧,效,果,常 见 病,的,应 用,一、,颈椎病,刮拭部位:,颈部,督脉风府至身柱,胆经风池至肩井,膀胱经天柱至大杼,阿是穴疼痛局部,背部,小肠经天宗,上肢,大肠经曲池,三焦经外关、中渚,下肢,胆经双侧阳陵泉至悬钟,常 见 病,的,应 用,二、,落枕,刮拭部位:,肩颈部,胆经风池至肩井,阿是穴疼痛局部,背部,督脉风府至至阳,膀胱经患侧大杼运载膈俞,上肢,小肠经患侧后溪,三焦经患侧
15、中渚,奇穴患侧落枕穴,下肢,胆经患侧阳陵泉至悬钟,常 见 病,的,应 用,三、肩周炎,背部,督脉大椎至至阳,膀胱经串侧大杼至膈俞,小肠经天宗,胸背部,胆经患侧肩井,大肠经患侧肩髑,小肠经患侧肩贞,肺经云门,上肢,大肠经曲池,三焦经外关、中渚,阿是穴,常 见 病,的,应 用,四、,膝关节痛,常 见 病,的,应 用,五、,踝关节痛,常 见 病,的,应 用,六、,高血压,常 见 病,的,应 用,七、,痛经,常 见 病,的,应 用,八、,乳腺增生,常 见 病,的,应 用,九、,小儿营养不良,常 见 病,的,应 用,十、,感冒,常 见 病,的,应 用,十一、,中暑,常 见 病,的,应 用,十二、,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常 见 病,的,应 用,十三、,月经不调,常 见 病,的,应 用,十四、,神经衰弱,常 见 病,的,应 用,十五、,失眠多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