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0 ,大小:80.50KB ,
资源ID:1223196      下载积分:10 金币
验证码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验证码: 获取验证码
温馨提示:
支付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账号(用户名为邮箱或者手机号,密码是验证码),方便下次登录下载和查询订单;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2231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声明  |  会员权益     获赠5币     写作写作

1、填表:    下载求助     留言反馈    退款申请
2、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3、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4、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5、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自行私信或留言给上传者【1587****927】。
6、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7、本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私信或留言给本站上传会员【1587****927】,需本站解决可联系【 微信客服】、【 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 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 版权申诉】”(推荐),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4008-655-100;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注意事项

本文(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型、注意事项及复习要点.doc)为本站上传会员【1587****927】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8-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考试题型、注意事项及复习要点.doc

1、广东海洋大学2015-2016-第1学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考试题型、注意事项及复习要点一、考试题型:1、简答题(每小题8分,2小题,共16分)2、论述题(共1题,14分)3、判断题(每小题1分,共30小题,30分)4、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小题,20分)5、多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小题,20分)二、注意事项:1、本学期采取闭卷考试方式,请严格遵守学校相关考试规定。严禁各种形式的作弊行为。2、考试时间:本学期第18周星期三下午2:30-4:30(即:2016年1月6日,14:30-16:30)3、考试地点:另行通知。4、试卷分两部分,试卷一(即第一、二大题)直接在试卷上作答;试

2、卷二(即第三、四、五大题)使用机器阅卷,答案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完成。5、考试需带相关证件(学生证、身份证等)以及钢笔或签字笔、2B铅笔、橡皮等考试文具。6、正式考试前请仔细阅读试卷前面的温馨提示及试题的相关说明、规定。附:试卷上的温馨提示温馨提示:1、请先在试卷和答题卡上相应处填写上班级、姓名和学号,并用2B铅笔填涂。2、试卷一(即第一、二大题)直接在试卷上作答;试卷二(即第三、四、五大题)使用机器阅卷,答案必须在答题卡上完成,请用2B铅笔填涂。未按答题卡的填涂方法和要求作答出现的问题,将由考生本人负责。3、请将试卷一撕下来,考试结束后,请分别将试卷一、答题卡和试卷二交给监考员。复习

3、要点绪论部分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基本形成?公开问世?)2.马克思恩格斯的两大发现3马克思主义最本质的特征,马克思主义强大生命力的根源4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最重要的理论品质5. 马克思主义科学思想体系的精髓6.马克思主义产生及其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7.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马克思主义是否过时)8.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合作撰写的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1845年春马克思恩格斯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首次系统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现了历史观上的伟大变革。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9.如何理

4、解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我国社会发展的相关理念。第一章1哲学基本问题及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唯物主义(物质第一性?)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物质范畴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半截子唯物主义的含义(社会历史观上的唯心主义)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人类社会物质性的主要表现2运动的绝对性与静止的相对性 毛泽东:“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3实践涵义及其基本特征、基本形式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实践有三个基本特征:首先,实践具有客观性(或直接现实性)。其次,实践具有自觉的能动性最后,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

5、实践(劳动)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4实践是人的生存(存在)方式:人类的产生、生存和活动,是以实践为基本方式和标志的。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5.为什么说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实践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的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确认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也就是从实践出发去理解社会,也就是把社会生活“当作实践去理解”。第一,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第二,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第三,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马克思:“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

6、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6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主要区别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普遍联系与永恒发展)联系的基本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普遍联系及其表现发展及其实质7唯物辩证法体系的实质和核心(对立统一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3)对立统一规律中矛盾分析法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及其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或对立性与统一性)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

7、的作用:矛盾问题的精髓(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一是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

8、相对的道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正确理解矛盾学说的关键,不懂得它,就不能真正掌握唯物辩证法。)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认识事物最根本的方法:矛盾分析的方法“白马非马”论的错误在于:割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动力。8度与适度原则 量变与质变区分的标志:事物的变化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9. 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在

9、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阶段性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另一方面,在质变过程中也有旧质在量上的收缩和新质在量上的扩张。部分质变:局部性部分质变与阶段性部分质变。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两种不同状态(量变与质变)1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1.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的否定观) “是就是,不是就不

10、是,除此之外都是鬼话”(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趋势及道路。12意识的起源及其本质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的产物。“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13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14. 意识能动性及其实现的根本途径第二章1“从物到感觉到思想”与“从思想感觉到物”的两条不同的认识路线。(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识的本质: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观的能动反映。2.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列宁)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

11、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及其表现)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4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感性认识:(涵义、特点及基本形式)理性认识:(涵义、特点及基本形式)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坚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只有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辩证法。最后,

1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第四,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毛泽东:“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我们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5.一个完整认识过程必须经过两次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由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为什么说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6真理和谬误的关系。首先,真理与谬误是对立的。就一定范围、一定客观对象来说,真理就是真理、谬误就是谬误,二者有本质区

13、别,不能混淆。“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其次,真理与谬误又是相互联系的。真理是与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的,没有谬误也就无所谓真理。再次,真理的发展也是通过与谬误的斗争来实现的。最后,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7. 真理及其基本特征 真理的涵义:真理的客观性(客观真理)与真理的一元论:真理的有用性与有用就是真理真理的绝对性与真理的相对性(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恩格斯: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

14、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9.实践检验认识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确定性: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此外再没有别的标准,这是确定的。不确定性: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实践,它是有局限性的,不可能对现有的一切认识都作出确定的检验;实践检验不是一次完成的,它要经过多次反复。 10.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须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价值及其特性(征):价值: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范畴。价值的主要特性:(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11.价值评价第三章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 历

15、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史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史观)人民群众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亦即“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一切历史活动的首要前提”,物质生产活动(劳动或实践)是理解人类历史之谜的“钥匙”。人类与动物区别开来的根本标志(是人类通过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马克思: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唯心史观: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历史看作是思想史或英雄人物的“传记”,英

16、雄人物创造历史(英雄史观)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地理环境决定论是错误的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中精神的方面,它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2)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错误的社会意识会阻碍社会存在的发展,正确的社会意识会促进社会存在的发展。3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首先,物质

17、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活动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马克思:“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4.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及其表现。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

18、平衡性。正如恩格斯说的:“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演奏第一提琴”。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对社会发展起着阻碍的作用。5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及其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生产力的基本构成要素(劳动者,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发展进步的最高标准: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第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首先,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

19、系的性质。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第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主要表现为两种情形: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它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6.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于经济基础的规律)经济基础: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政治上层建筑)。国家政权是整个上层建筑的核心。国家的起源: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体现。(列宁)社会形态: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

20、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社会形态的更替、演变主要有哪些特征?(马克思的“两个决不会” 即“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7.作为意识形态(思想上层建筑、文化上层建筑、观念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与作为非意识形态的社会意识。8.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有哪些?(社会基本矛盾阶级斗争社会革命改革.)(1)社会基本矛盾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

21、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2)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阶级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列宁有关划分阶级的标准:(从经济角度:是否存在一个集团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3)社会革命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之一,对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形态更替有巨大推动作用,是推动历史进步的“火车头”;(4)改革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改革是社会制度的

22、自我完善和发展”(5)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作用,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9.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主要区别:10.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及其两重性1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个人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恩格斯(“历史发展合力论”)指出: “无论历史的结局如何,人们总是通过每一个人追求他自己的、自觉预期的目的来创造他们的历史,而这许多按不同方向活动的愿望及其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各样作用的合力,就是历史。”第四章1资本原始积累(通过暴力手段使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

23、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商品的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商品:(涵义)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生产与消费的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与价值之关系:交换价值:?使用价值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决定商品交换价值的是商品的价值而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交换的本质: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关系。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财富生产与价值创造)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3.劳动创造财富与劳动创造价值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价值的含义);但劳动并非创造财富的唯一条件。( “土地是财富之母,劳动是财富之父”。 )4.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价值量

24、是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的,而劳动量则按照劳动时间来计量。决定商品价值量的,是生产这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生产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而变化。劳动生产率越高,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商品数量越多,生产每件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少,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小,反之,就越大。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5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6.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作用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自发波动。由于供求关系变

25、动的影响,商品价格总是时而高于价值,时而低于价值,不停地围绕价值这个中心上下波动。总体上看,价格与价值是一致的。价值规律是在市场配置资源的过程中体现它的客观要求和作用的。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表现在:第一,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问的分配比例。第二,自发地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第三,自发地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 7、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之间的矛盾。8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 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关系:9.资本的本质:资本是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它不是一种物,而是一种以物为媒介的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

26、他才成为奴隶。纺纱机是纺棉花的机器。只有在一定的关系下,它才成为资本。脱离了这种关系,它也就不是资本了,就像黄金本身并不是货币,砂糖并不是砂糖的价格一样。”10.剩余价值及其真正来源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动机是尽可能多地生产(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剩余价值是由雇佣工人在剩余劳动时间里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可见,剩余价值并不是在商品买卖(流通)过程中产生的,而是由雇佣工人的劳动中创造出来的。)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来源?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重要意义:揭示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

27、率及其计算方法:11.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即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发展的初期,延长工作日是资本家提高剥削程度的基本方法。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通过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实现的。12. 产业资本的循环与周转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产业资本正常循环,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条件:一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

28、在空间上同时并存,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必须按照一定比例同时并存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中。二是产业资本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在时问上继起,也就是说,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职能形式必须保持时间上的依次连续性。三种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的并存性与在时间上的继起性表明,产业资本的连续循环,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也是它的所有三种循环形式的统一。13、如何把资本划分为:(划分的标准是什么?)固定资本、流动资本?不变资本、可变资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14. 掩盖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有:资本主义把工资看作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29、把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把利润看作是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的。(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是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即剩余价值仅是由可变资本带来,而不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带来。)平均利润等量资本获取等量利润。(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剩余价值源于工人的剩余劳动的创造。)15.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资本家想方设法获取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资本家是如何想方设法增加剩余价值的总量的?) (1)在剩余价值的生产环节上,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来增加剩余价值。 (2)通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增加资本的总量,进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来增加剩余价值总量。 (3)通过加快资本的循环周转,从而

30、增加年剩余价值的总量。 (4)通过降低工人的相对工资,从而相应地增加资本家所获得的剩余价值。(5)在剩余价值的分配上作出尽可能有利于自己的分配方式,使资本家自己能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16. 资本积累与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关系资本积累及其本质:?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17.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产生的根源危机的实质(本质特征):生产相对过剩产生的根源: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之间的矛盾)18.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主要内容及其本质包括资本主义的民主与法制、政权组织形式、选举制度、政党制度。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本质: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19.资本主义法

31、制的基本原则第一个基本原则是私有制原则;第二个基本原则是“主权在民”的原则;第三个基本原则是分权与制衡原则;第四个基本原则是人权原则。第五章1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进入垄断阶段,最根本的标志:垄断代替自由竞争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2为什么垄断没有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垄断并不能消除竞争,反而使竞争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这是因为: 第一,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条件。第二,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 第三,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3垄断资本主义的真正统治

32、者: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垄断资本主义中占统治地位的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方式:经济上的“参与制”;政治上的“个人联合”。4垄断利润的主要来源: 第一,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剥削的加强; 第二,获得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 第三,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国外利润; 第四,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垄断价格:? 垄断价格的出现是否意味着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及其主要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有四种:第一种是国家所有并直接经营的企业。第二种是国家与私人共有、合营企业。第三种是国家通过多种形式参与私人垄断资本的再生

33、产过程。第四种是宏观调节和微观规制。6.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国家垄断资本主义7.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 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从资本形态上看有: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从输出资本的来源看:一类是私人资本输出;另一类是国家资本输出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的主要经济动因:首先,将国内过剩的资本输出,以便在国外谋求高额利润;其次,将部分非要害技术转移到国外,以取得利在别国的垄断优势,攫取高额垄断利润;再次,争夺商品销售市场;最后,确保原材料和能源的可靠来源。8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作用:有利于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新的更高级社会发展准备条件。9.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

34、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 金融全球化;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全球化。10. 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首先,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其次,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最后,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渡。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各国以往自然形成的闭关自守的状态。”11.经济全球化的本

35、质:资源配置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 12.当代资本主义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终身雇佣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社会福利制度。在分配领域的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资本主义国家“福利制度”与“福利国家”的相继建立,是否意味着资本主义国家性质发

36、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主要表现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二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

37、引人注目的现象。1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有: 首先,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 其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再次,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最后,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14.如何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首先,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其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

38、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这一切表明,虽然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是深刻的,其意义也是深远的,但是,这些变化并没有触动资本主义统治的根基,并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性质,也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原理的科学性。第六章1空想社会主义之所以是空想,其主要原因2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依据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深刻教训:P226放弃社会主义道路;放弃无产阶级专政;放弃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马克思列宁主义。4.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原因第一,生产力发展状况的制约。第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发展状况的制约。 第三,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四,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对社会主义发展

39、道路的探索和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5.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主要原因?6.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最终会走向“趋同”吗?第七章1自由王国:2.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 共产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有哪些?4.马克思曾把人的发展的历史进程区分为哪三个阶段?:5.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发展将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的主要原因附:本次考试题型样式:一、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16分)1、简述2、二、论述题(共14分) 运用相关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谈谈你对“XXX”的认识、看法和思考。三、判断题(第130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判断为正确的选项用A表示,判断为错误的

40、选项用B表示,并在答题卡相应处填涂,不选、不填涂均不得分。)1马克思主义虽然诞生于19世纪,但没有停留于19世纪;虽然产生于欧洲,却跨越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A B )2、30、四、单项选择题(第3150题。每小题1分,共20分。在每小题题干后所附的四个备选答案选项中,只有一个备选答案选项是最符合要求的,请把它选出来,并在答题卡相应字母处填涂。多选、不选、不填涂均不得分。)3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 )。A、事物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过程 B、新事物战胜旧事物的过程C、事物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D、事物不断周而复始循环的过程32、33、3450、五、多项选择题(第5160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题干后所附的四个备选答案选项中,有二至四个备选答案选项是符合要求的,请把它们选出来,并在答题卡相应字母处填涂。多选、少选、不选、不填涂均不得分。)51、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要求我们做到()。 A.用整体性观点分析事物 B.研究部分不能忘记同整体的关系 C.不承认各部分有分明的界限 D.局部服从整体52、53、60、20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获赠5币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gzh.png    weibo.png    LOFTER.png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