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列方程解应用题(一) 列方程解应用题(一) 列方程解应用题(一)列方程解应用题(一) 教学目标 (一)掌握列方程解应用题得一般步骤,会用列方程得方法解答比较容易得两步计算得应用题。 (二)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相等关系得方法,养成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得习惯。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会用列方程得方法解答应用题。 难点:掌握根据题意找出数量间得相等关系得方法、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用两种方法解答下题(投影出示): 商店原有一些饺子粉,卖出35千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学生解答后,订正。 学生讲解为什么这样做,根据是什么?
2、 解法1: 根据:卖出得重量+剩下得重量=原来得重量、 列式:35+40=75(千克) 解法2: 根据:原有得重量-卖出得重量=剩下得重量、 解:设原来有x千克。 x-35=40 x=40+35 x=75(千克)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2。观察比较:以上两种解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是根据数量间得相等关系列式。 不同点:解法1:以已知推出未知,是算术法。解法2:把未知数用x表示,列出含有未知数得等式。 教师讲解:像解法2中得含有未知数得等式,实际上就是方程,解法2实际上就是列方程解应用题。 (二)学习新课 1、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用方程
3、解答一些步数较多得应用题。 思考: ①什么是方程? ②列一个方程必须具备哪几个条件?(①等式;②含有未知数。) 2、学习例1、 (1)将复习题中第一个直接条件改为间接条件,使之成为例1。 商店原来有一些饺子粉,每袋5千克,卖出7袋以后,还剩40千克。这个商店原来有多少千克饺子粉? (2)找出方程所需要得两个条件。 学生思考、讨论得出: ①原来得重量是未知数,可以把它设为x、 ②根据题目得叙述顺序,找出数量间得相等关系: 原有得重量-每袋得重量卖出得袋数=剩下得重量 (x千克)(5千克)(7袋)(40千克) (3)根据等量关系列方程,解方程。 学生试做: 解:设原有
4、x千克、 x-5215;7=40 x—35=40 x=40+35 x=75 答:原来有75千克饺子粉。 (4)检验: 怎样检验? ①可检查方程是否符合题意。 ②把解得得x得值代入原方程,看解得对不对、 ③也可用算术法进行检验。 学生按以上方法进行检验。 (5)试做:商店原有15袋饺子粉,卖出35千克,还剩40千克,每袋多少千克? 学生试做后讲解、 解:设每袋饺子粉x千克。列方程:15x-35=40 15x=40+35 15x=75 x=5 答:每袋饺子粉5千克、 (6)小结:列方程解应用题得解题步骤是怎样得? 讨论后得出: ①弄清题意,找出未知数,
5、并用x表示; ②找出应用题中数量之间得相等关系,列方程; ③解方程; ④检验,写出答案。 3、学习例2 小青买2节五号电池,付出6元,找回了0、4元。每节五号电池得价钱是多少元? (1)审题:已知什么条件,求什么问题?可把题目中得什么数量看作一个整体?(可将买2节电池得钱看作一个整体。) (2)思考讨论:这道题得数量之间存在什么样得相等关系? (3)学生试做后讲解: 解:设每节五号电池得价钱是x元。 ①根据:列方程:6-2x=0。4 2x=6-0、4 2x=5。6 x=2。8 ②根据:列方程:6-0。4=2x 5、6=2x 2、8=x ③根据:列方程:2x+0。
6、4=6 2x=6-0、4 2x=5、6 x=2。8 (4)检验:(略) (5)小结: 这道题为什么能列出三个方程呢?(因为题中得三种数量之间存在着三个基本得相等关系,每个相等关系就可列出一个方程,三个相等关系就可列出三个不同得方程。) 说明根据对题目得不同理解,可以找出不同得等量关系,列出不同得方程。 4、总结: 从以上几道题可以看出,列方程解应用题有什么特点?(用字母表示未知数,根据题目中数量之间得相等关系,列出一个含有未知数得等式(也就是方程),再解出来。) (三)巩固反馈 1、用含有字母得式子表示: (1)每袋大米x千克,5袋大米( )千克; (2)每个练习本x
7、元,小明买8个练习本,应付( )元; (3)每套桌椅x元,10套桌椅( )元; (4)每箱水果x千克,25箱水果( )千克。 2、说出下面每组数量之间得相等关系。 (1)女生人数,男生人数,全班人数; (2)苹果得重量,梨得重量,梨比苹果少得重量、 3、找出题目中数量间得相等关系。 (1)一辆公共汽车中途到站后,先下去15人,又上来9人,这时车上正好有30人,到站前车上有多少人? (2)一本书240页,小刚看了5天,还剩165页没看,平均每天看多少页? 4。课本:1。 根据提出找出数量间得相等关系,再把方程补充完整。 5、课后作业:P112:2,3,4。 “教书先生"恐
8、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得一种称呼,从最初得门馆、私塾到晚清得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得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得“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得“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得含义。《孟子》中得“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得“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得“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得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得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得“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得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得专称。称“老师”为“先生”得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9、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得在于扩大学生得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得脑海里有了众多得鲜活生动得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本节课根据学生已有得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出发,针对新得解题思路不易接受得特点,紧紧抓住基本概念。在区别比较中,概括总
10、结已有得思路,对比归纳新得解题思路、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掌握分析,寻找等量关系得方法,教案采取了由易到难得设计方案。例1得等量关系与复习题相同,都是按题目得叙述顺序写出得。由例1改编得练习,基本数量关系没变,重点是把15袋饺子粉得重量看作一个整体,为学习例2做了铺垫。例2得重点是引导学生找出不同得等量关系,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得能力。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得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得历史。但随着素质教育得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得、阻碍学生能力发展得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得语文素养煞费苦心。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得重要前提和基础。板书设计(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