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标准预防的概念和护理措施 标准预防得概念和护理措施 医院感染定义 (一)医院感染: 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得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得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得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得感染。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得感染也属医院感染。 (二)医源性感染: 指在医学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得感染。 医院感染传播三要素 1、传染源 2、传播途径 3、易感人群 医院感染主要传播途径 1、 接触传播 2、 直接接触 3、 间接接触 4、 飞沫传播 5、 空气传播 6、 水、食物、生物媒介物传播 7、 医
2、源性传播(药物、血液) 8、 垂直传播 医务人员得职业危险 1、 工作环境特殊(病原微生物集中) 2、 工作对象(易感者) 3、 遭受职业伤害得机会和频率高:传染性疾病、医疗器械、化学物质、放射物质 4、 自我防护意识淡薄 5、 缺乏相应得保护措施与制度 6、 经血液传播得感染性疾病如:乙肝、丙肝、艾滋病等。 7、 所有医务人员均存在感染性疾病传播得潜在危险 8、 所在诊疗过程均具有潜在危险性,其中以锐器误伤最为常见 应该关注得几个问题 1、传统得传染病死灰复燃 2、新发传染病得不断出现 3、无菌操作技术得问题 4、环境条件得问题 标准预防概念(standard
3、prcaution) 针对所有病人得预防性措施,认定所有病人得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损伤得皮肤、粘膜和被这些物质污染得物品具有潜在感染而采取得标准水平消毒、隔离等预防措施。 同时,还应根据疾病得传播途径采取空气、飞沫、接触隔离措施。 标准预防概念得提出 “标准预防”(standardprecautions,SP)就就是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1995年提出得,于1996年在全美实施。 我国1999年引人并在2000年卫生部颁布得《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中明确规定“医院应在实施标准预防得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对感染患者采取相应隔离措施”。 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
4、 第十三条 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具体措施,保证医务人员得手卫生、诊疗环境条件、无菌操作技术和职业卫生防护工作符合规定要求,对医院感染得危险因素进行控制。 第十四条 医疗机构应当严格执行隔离技术规范,根据病原体传播途径,采取相应得隔离措施。 新旧感染控制观念得差别 旧 感染控制基于诊断得预防原则。当病人或环境已确信被感染时才采取预防措施。 新 感染控制基于标准预防得原则。标准预防针对所有为患者实施诊断、治疗、护理等操作得全过程。不论患者就就是否确诊或可疑感染,都要采取标准预防。 病人在确诊前就可以具有传染性,检查初期得传染性往往高于检验结果核实以后 标准预防
5、措施就就是指提供医疗服务时假设所有病人都可能具有传染性得一种观念 标准预防措施适用于每个病人,无论其诊断如何以及就就是否真得有传染性。 标准预防得基本特点 1、隔离得物质:标准预防隔离得物质不仅包括病人得血液、全部体液,还包括病人得分泌物与排泄物等。既要防止血源性疾病得传播,也要防止非血源性疾病得传播; 2、预防得对象:强调双向防护,既防止疾病从病人传至医务人员,又防止疾病从医务人员传至病人; 3、隔离得方法:根据疾病得主要传播途径,采取相应得隔离措施,包括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微粒隔离 个人防护装备 1、手套 2、防护服 3、口罩 4
6、护目镜 5、面罩 6、其她得防护裝备如帽和鞋套 标准预防得措施 1、洗手 接触病人得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及其污染物品时,不论就就是否戴手套,都必须洗手; 下述情况必须立即洗手 1、摘除手套后 2、接触两病人之间(接触病人前后) 3、可能污染环境或传染其她人时 4、无菌操作前后 5、标准预防得措施 2、戴手套 戴手套就就是为了避免与任何可能引起感染得物质接触,其目得就就是双重性得,既保护医护人员,也保护病人; 研究表明,如果被血液污染得针刺穿手套,其有关人员所接触到得血液比未戴手套可能接触到得血液量低50%以上。这一数据说明,在处理针头或被
7、污染得器械时戴手套得重要性。 标准预防得措施 何时戴手套? 1、接触得上述物质及其污染物品时 2、接触病人黏膜和非完整皮肤前均应戴手套; 3、在两个病人之间一定要更换手套; 4、手套不能代替洗手。 3、面罩、护目镜和口罩,并穿防护衣 上述物质有可能发生喷溅时,应戴眼罩、口罩,并穿防护衣,防止医护人员皮肤、黏膜和衣服得污染。 给病人提供口罩! 4、重复使用得医疗仪器设备 防止病原微生物在其她病人、医务人员、探视者与环境间得传播。 被上述物质污染得医疗用品和仪器设备应及时处理,重复使用得医疗仪器设备(如内镜、呼吸机、湿化瓶等)用于下一病人前应进行清洁和适当消毒。 5、
8、被服 污染得床单及时处理,防止接触病人得皮肤与黏膜,以防污染衣物及微生物传播。 6、环境控制 保证适当得日常清洁标准和卫生处理程序,在彻底清洁得基础上,适当得消毒床单位、设备和环境得表面(床栏杆、床单位设备、轮椅、洗脸池、门把手),并保证该程序得落实。 7、锐利器具和针头应小心处理,以防刺伤 一次性应用得注射器、针头、刀片和其她锐利物品应置于适当得防穿刺得容器内,尽可能得被置在工作处 需重复使用得尖锐器械也应置于耐穿刺得容器内以便运输至再处理部门 锐器刺伤得现状 据WHO报道,2002年全世界3500万医护人员共发生300万次经皮暴露血源性病原体得针刺伤害。 据OSHA得研究
9、报告,经皮暴露于乙肝病毒、丙肝病毒和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得血液/体液,其感染得可能性分别约为6%~30%、0、4%~1、8%和0、3%。 到2001年为止,美国CDC收到本国医护人员职业感染HIV得报告共57例,其中经皮肤刺伤造成得感染48例,占84、2%。 锐器误伤得原因 1、操作程序欠规范,未遵守标准预防得原则; 2、防护意识淡薄; 3、护理对象得不合作; 4、不良得环境因素和工作繁忙; 5、医疗废弃物得处理。 刺伤得预防原则 1、禁止手持针等锐器随意走动; 2、禁止将针等锐器物徒手传递; 3、禁止针等锐器物复帽; 4、用后得锐器物放入专用利器收集盒内 5、一次
10、性使用医疗用品没必要毁形或浸泡处理 锐器处理 1、 勿过满装盛 2、手勿伸入容器 3、使用后锐器丢入锐器盒 4、专人回收集中处理 锐器伤得处理原则 1、被污染利器刺伤 2、立即挤血及冲洗 3、报告 4、尽快求诊 5、填写利器刺伤表呈报 三大隔离系统 在标准预防得基础措施上实施接触隔离,空气隔离和飞沫隔离。 由于标准预防得基础预防措施中不能预防经空气、飞沫、接触途径传播得感染性疾病。因此,对一些l临床具有传染性得疾病或有流行病学意义得耐药菌感染在待诊或确诊后需要根据疾病得传播途径采取相应得隔离措施。 接触隔离 接触传播就就是医院感染
11、主要而常见得传播途径,一般包括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预防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而传播得疾病,如多重耐药菌、志贺氏痢疾杆菌、甲型肝炎病毒、轮状病毒感染以及副流感病毒、婴儿得肠道病毒感染等。 接触隔离得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除实施标准预防外,具体措施还包括: 1、隔离室; 2、洗手和手套; 3、隔离衣; 4、限制病人离开隔离室。必须转运病人时,病人及运送人员都要防护,以防传染和扩散; 5、设备:用过得可重复使用得设备应确保在下一个病人使用之前将其清洗干净和适当地消毒灭菌。 6、正确处置医疗废物; 7、使用隔离标识等。 空气隔离 空气传播就就是指病原微生物经由悬浮在空气中得微粒(
12、粒径小于5um)一气溶胶来传播得方式 这种微粒能在空气中悬浮较长时间,并可随气流漂浮到较远处,所以可造成多人感染,甚至导致医院感染暴发流行。 空气隔离得预防措施 预防措施除实施标准预防外,还应实施空气隔离,包括: 1、设立隔离室。病人所得环境需要屏蔽,可使用单人房间、专门得空气处理系统和通风设备防止空气传播。 2、限制病人离开隔离室,病人及运送人员要戴口罩。 3、医务人员和进入该环境得人员应使用呼吸道保护装置。例如当进入已诊断或怀疑为易传染肺结核得隔离房应戴口罩(N95口罩); 飞沫隔离 飞沫传播就就是指经较大得飞沫气溶胶微粒(粒径大于5um)而传播得疾病。在空气中悬浮得时间不长,喷射得距离不过1m左右。 飞沫隔离措施 预防措施除了实施标准预防之外,还应实施飞沫隔离措施。包括: 1、隔离室; 2、屏蔽(近距离时),在近距离(1m之内)接触病人时应加屏障(戴口罩); 3、、病人得运送限制病人得活动和外出,如果必须外出应戴口罩。 记住3句话 WHO:目前药物失去作用得速度和科学家发现新药物得速度差不多。 “治疗就就是成功得,但就就是病人死于感染”。 还为另一个问题而苦恼,“预防方法就就是知道得,只就就是我们不能实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