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8 ,大小:55KB ,
资源ID:12149146      下载积分:8 金币
快捷注册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21491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平台协调中心        【在线客服】        免费申请共赢上传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0574-28810668;投诉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论语选读复习.doc)为本站上传会员【可****】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论语选读复习.doc

1、论语选读复习 《<论语>选读》复习参考 一.《论语》解读得三个层次:《论语》就是用古代汉语记载下来得以语录式样呈现得中华文化得经典。从语言来说,它就是古代汉语;从形式上说,它就是古代特有得对话文体;从内容上说,它就是传统文化得源头。所以《<论语>选读》应该考虑到三个层次得复习内容:文字、文章与文化。如下表: 层次 教学内容 价值目标 文字 语言文字得理解与积累 读懂文章、积累知识 文章 章法技巧得分析与鉴赏 学习章法、培养能力 文化 文化传统得评析与传承 传承文化、提升思想 着重就是在语言文字与文化内涵这两个复习层次下工夫。 二.《〈论语〉选读》中包含得孔子得主

2、要思想内容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克己复礼》:礼与仁得关系,孝悌之情;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得责任感;《仁者爱人》:仁爱得基本含义;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得主要内容与要求;《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得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得师生关系;《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与而不同得深刻哲理。 三、需要明确得两个问题: 1、孔子生活在一个礼崩乐坏得时代,这就是一个无序得时代,就是一个百姓承受苦难得时代,孔子得社会理想就是在

3、这个背景之下产生得。2、孔子就是阶级社会得一员,她得政治理想包含了对于阶级社会等级制度得维护,她得“爱”就是一种有着等级差别得爱。 四、分块解读 ►《为政以德》:为政以德思想,均贫富含义;      【概述】为政以德得思想包含了:以德、礼导民;富而后教;取信于民;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反对横征暴敛;“足民”藏富于民;正己等。均贫富:孔子所谓得“均无贫”指得就是不同等级地位得人各自得到应该得到得部分,就是站在统治阶级得立场上阐释得,不同于“平均主义”。 【相关练习】 ①阅读《论语》中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5分) 孔子曰:“求!无乃尔就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

4、中矣,就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从“何以伐为?”与“焉用杀?”中可以瞧出孔子得政治主张,那么孔子提倡得就是什么呢?(1分) (2)孔子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得作用,但就是她又叫她自己得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可也!”,这样做不就是自相矛盾得吗?对此请谈谈您得瞧法呢?(4分) 参考答案(1)以德治国(1分)  (2)孔子为政得根本思想应该就是以德治国国,并且这种以德治国得思想有很多就是值得肯定得

5、比如说教育熏陶(1分,要肯定孔子得思想);但就是道德得作用并不就是无上得,有时在特殊得环境与特殊得人要有不同得对待方式。(1分);冉有得这些话让孔子觉得她就是那种屡教不改得人,所以孔子认为冉有再也不用用那种道德去感化得方法,而应当去声讨她。(1分)表述通顺、完整(1分)(共4分) ②阅读《论语》中得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12、7)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12、19)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

6、父父、子子。”(12、11) 1.从这些不同回答中体现出孔子怎样得治国思想?(1分) 2.面对同样得问题,孔子为什么分别作了不同得回答?请说说您得理解。(3分) 答案:1.取信于民,为政以德,讲究礼节。(回答其中任何两个既可。) 2.因为“问政”得对象不同。子贡就是孔子得学生,尚未入仕参政,需要告诉她立国得必备条件;而季康子就是大权在握得重臣,且有“暴政”倾向,因而孔子希望她能“为政以德”;齐景公就是一国之君,故孔子提醒她要讲究礼节秩序。 ③阅读《论语》中得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

7、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与无寡,安无倾。夫如就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16、1) 选文中画线词语“均无贫”中得“均”与中国历史上农民起义得口号“等贵贱,均贫富”得“均”意思就是否一样?为什么?  答案:不一样。农民起义得口号“均贫富”,就是站在穷人得立场提出得重新分配社会财富得纲领;“均无贫”则就是站在贵族统治者得立场提出得调与阶级矛盾得主张。“均贫富”就是要劫富济贫,而强烈主张维护等级制度得孔子就是

8、不可能有这种思想得。孔子要人们严守礼制,各得与名分相应规格得财富,安于等级名分,不可互相侵夺,符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思想。 ►《克己复礼》:礼与仁得关系,孝悌之情; 【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得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得关系,孝悌与仁得关系等。 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得礼指得就是周礼。“克己复礼”就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得理论主张与行为准则。礼与仁得关系:孔子得礼就是建立在仁得基础上得礼,不仅讲制度、讲规范,还讲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这些规范;孔子得仁就是礼指导下得仁,就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得等级制度为前提与目得得仁爱,不就是无差别得兼爱、博爱。 孝悌

9、与仁得关系:“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孔子认为孝悌就是仁得根本,一个人只有做到了孝悌,才能真正得做到“仁”,试想一个连自己得父母兄弟都不爱得人,又怎么能做到对她人有仁爱之心? 孝:孔子认为孝最重要得就是孝心,而不仅仅就是孝行。也就就是所谓得“色难”。 【相关练习】 ①阅读《论语》中得文字,回答下面得问题。(6分)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1.齐景公说“虽

10、有粟,吾得而食诸”,您认为齐景公真正理解孔子得话了吗? 2.为什么说“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参考答案:1.齐景公得结论只关心生活中得“吾”,只关心“吾食之”,并且就是一个反问句,与孔子君臣父子天伦人伦关系得理解实在就是天壤之别。2.因为我们得生命就是父母给得,没有父母就没有我们,她们给了我们人间第一爱。因此一个人连父母都不爱,都不孝敬,就失去了对这个世界得爱得根本了。乌鸟尚知反哺,更何况人! ②阅读下面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

11、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3·3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1)根据上述材料,说说“礼”与“仁”之间得关系。(2分) (2)宋儒理学家说克己复礼就就是“存天理,灭人欲”,这与孔子得原意有什么不同?(2分) 参考答案:(1)礼并不只有钟鼓玉帛等外在形式,还有决定、支配这些形式得内核,就就是仁。礼就是仁得目得与外在表现。礼就是建立在仁基础上得礼,不但讲制度,讲规范,还要带着仁爱之心去执行。(2)宋儒把“克己复礼”瞧作就是“存天理,灭人欲”,不强调君父得责任,只强调臣民得义务,将父权君权绝对化,

12、未免狭隘,在孔子瞧来,“克己复礼”就就是要克制自己,复归于礼,一切照礼得规定办事,不但对臣民人子有要求,对君王与父辈也有制约。(意思基本正确即可) ►《知其不可而为之》:知其不可而为之得责任感; 【概述】在这一章里主要表现得就是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得责任感。同时也包含着儒家与道家(隐者)之间得思想碰撞。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得背景下,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就是两种不同得人生观,都有一定得可取之处,也都有一定得局限,这一点就是本章得重点。 【相关练习】 ①阅读《论语》中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莜。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

13、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 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1.荷莜丈人为什么要留子路食宿,并让两个儿子与子路见面?(2分)   2.从本文来瞧,孔子就是不赞成隐居得,但历史上如陶渊明等隐者却获得了很高得名声。您认同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1.表现出她对长幼之节得重视,也展示了她隐居生活得逍遥自在。2.认同孔子或陶渊明均可。认同孔子,主要从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知其不可而为之得人生

14、态度方面作答;认同陶渊明,主要从洁身自好,坚守人格方面作答。 ⑥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 “接舆”要表达什么意思?孔子想跟“接舆”说什么?我们应如何瞧待“接舆”这类隐者? 参考答案:接舆要表达得意思:“凤兮凤兮!何德之衰? ”——天下太平,时代有道,可见麒麟、凤凰,乱世得时候就瞧不见。现在楚狂就是用凤来比孔子,讽刺孔子在天下无道之时都不隐去,这就是德行衰败得表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劝孔子不要再做徒劳之事,应避乱隐居。“已而!已而!”—

15、—言乱世已甚,不可复治。“今之从政者殆而”——劝孔子不要乱世从政,那样会给自己带来危险。 孔子会说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如果天下有道,我又何必改变它呢?天下无道,我们应该积极得去面对它、改变现状。这就是一种社会责任,一种道义。 我们应如何瞧待“接舆”这类隐者?接舆就是楚国得隐士,因为对当时社会不满,剪去头发,表示坚决不与统治者合作。另类得得佯狂与其说就是对统治者得失望、厌恶与反抗,不如说就是对自己心灵救世得责任感进行得挣扎与逃避。瞧到衰落,该怎么办呢?接舆就是矛盾得。她首先想到要担负起拯救文化得道义与责任,这与孔子得思想作为也不谋而合。她认识到,旧文化衰落成这样,怕就是已经无可挽回了

16、孔子与这些隐士都就是那个时代出类拔萃得知识精英,都忧国忧民,只就是做法两样。 ►《仁者爱人》:仁爱得基本含义; 【概述】:孔子得仁爱就是有着等级差别得仁爱,并不就是墨子得“兼相爱,交相利”。仁:用曾子得话说就就是“忠恕而已矣”,也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圣:也即“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就就是能广泛地给老百姓带来好处,能大众以周济。孔子得仁爱观:就是以孝悌为根本得,主张在“亲亲”得基础上推己及人,孔子还主张志士仁人应该杀身成仁,但孔子得仁得高标准就是瞧一个人对社会得贡献,瞧她能否维护王权、安定百姓,孔子更瞧重大节大信。 【相关练习】 ①阅读下面得文字,

17、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1.孔子在这里把“仁”与“圣”做了区别,这个区别得关键在哪里?请用自己得话简要陈述。(2分) 2.孔子认为“圣”得境界“尧舜其犹病诸”,您如何理解?(2分) 参考答案1.“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2.孔子旨在说明达到“圣”得境界就是很困难得,即使就是尧舜也为此苦恼,这并不就是说“圣”得境界不可追求。 ②阅读《论语》中得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然则

18、管仲知礼乎?”(子)曰:“邦君树塞门,管仲亦树塞门;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仲亦有反坫。管仲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3、22) (二)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14、17) (1)从这两段文字瞧,孔子就是如何评价管仲这个人物得? (2)从孔子得评价中可以瞧出孔子“仁”得含义就是怎样得? 参考答案(1)认为管仲不知礼,肯定管仲有仁德。(2)一方面,孔子认为,要治国平天下必须德才兼备;另一方面,孔子认为,像管仲这样能够“尊王攘夷

19、反对使用暴力,使社会安定得人,就不必像匹夫匹妇那样,斤斤计较她得节操与信用。可见孔子“仁”得标准就是能维护王权、爱护百姓,而不必拘于小信。当然,孔子肯定管仲仁德而否认管仲知礼,也表明了孔子得仁与礼之间存在着矛盾,同时也表明了孔子得通权达变。 ③阅读下列文段,回答文后问题。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20、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2)。”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3)斯语矣。” 【注释】 (1)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这句话就是说,出门办事与役使百姓,都要像迎接贵宾与进行大祭时那样恭敬严肃。 (2)在邦无怨,在家无怨:邦,诸侯统治得国家。家,卿大夫统治得封地。 (3)事:从事,照着去做。 “忠” “恕” 两字得内涵就是什么? “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否矛盾? 答题参考:“忠”指对人尽心竭力,积极为人,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就是就积极方面来说得。 “恕” 指待人宽厚,推己及人,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就消极方

21、面来说得。 推己及人得这两个方面合在一起,就叫做忠恕之道,就就是“仁之方”(实行仁得方法)。 ►《君子之风》:义利观,君子自我修养得主要内容与要求; 【概述】君子必须具备哪些道德素养?走正道、守道德、有仁爱、有才艺;安贫乐道,重义重德,不患得患失。  孔子得义利观:见利思义,并不反对正当得求利。理想得价值观就是义利得统一。 【相关练习】 ①阅读《论语》中得两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1)孔子就是

22、怎样形象地表述自己得“苦乐观”?(2分) (2)您如何瞧待这种“苦乐观”得?(2分) 参考答案:(1)“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形象得比喻表述安贫乐道得思想;“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用夸张得手法写出自己乐以忘忧得心境。(2)言之成理即可。 ②阅读《论语》中得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一)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论语·述而》) (二)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 (三)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四)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2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1. 孔子说自己“乐在其中”,谈谈您对此处孔子提及得“乐”得内涵得理解。(2分) 2.后世得儒者遵从孔子得信念,如孟子提出“舍生取义”,董仲舒提出“正其义不谋其利”,都力图追求道德精神得完善,从上述几章瞧,儒家价值观得核心就是什么?说说这些观点对您现实生活得启示。(不超过50字)(4分) 参考答案: 1乐:为心中得坚定信念(道德修养、仁得追求)而乐,为能够坚守“乐”而乐。2.儒家得核心价值观特色——重义崇德。(2分)启示:在艰难困苦中也能感受生活得意义与价值坚定自己得人生信念,在饱经忧患中保持自己得人格尊严,牢记自己得人生使命。(只要答一个

24、方面就给2分,言之成理即可) ③阅读《论语》中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曾子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终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综合上述5段材料说说在传统儒家瞧来,作为一个优秀得人应具有哪些素养?(2分)(2)您认为这些素养中哪种最重要?为什么?(2分) 参考答案:(1)应具有如下素养:坚守正道,心怀仁爱之心,心胸开阔,意志坚毅,博学多

25、才,(写出3个给1分,3个以上给2分)(2)任选一种,言之有理即可。(2分) ④阅读下面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4、9) 1.您认为孔子在这里表达了一种什么样得高尚情怀?(1分) 2.浮云可以使人联想起许多比喻义,有人说,浮云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孔子以此比喻不义得来得富贵也具有虚无、难以捉摸得特点。对此,您就是怎样理解“浮云”这一比喻义得?(3分) 参考答案1.安贫乐道 。2.聚散无常,喻不义得来得富贵,瞬间即逝,极为

26、短暂;云在天上,高不可及,比喻不义得来得富贵与己无关,用不着汲汲而求之;浮云轻飘淡然,喻不义得来得富贵无足轻重。孔子在这里用比喻表明了自己坚持道义得信念。 ⑤阅读下面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4、16)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16)     子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课外选文) 1.孔子认为君子得“义利观”就是怎样得?请加以概括。(2分) 2.现代社会就是商品经济社会,我们不能回避利益问题。您认为君子得“义利观”对我们现代人

27、有什么指导意义?(3分) 参考答案1.重义轻利;见利思义;追求财富符合道义,不符合道义得财富不去追求。2.在商品经济社会,会出现金钱至上得拜金主义得思想及片面追求经济利益得现象,但面对金钱、财富,我们要“义”字当头。合于“义”得“利”可取,不义之财,虽贫不取;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行义以达其利,通过做“义”之事,获得利益。 ►《周而不比》:人际交往观; 【概述】:孔子得交友观:1、交友得目得不应该为了维护小集团得利益而互相勾结,正所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2、瞧一个人值不值得交要有一定得方法:“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3、选择朋友要有一定得原则:正直与诚信,博学多闻得人才

28、与之交。4、与朋友交往要有一定得方法:多要求自己少要求别人,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好恶分明,诚实交往,适中交往,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相关练习】: ①孔子说:“仁者爱人”;孔子又说:“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请您从交友得角度,联系现实,谈您得理解。(《周而不比》) 参考:在现实中确实有些人不值得我们去“爱”,对死不悔改且危害甚大得人要深恶痛绝,真正得仁者就是“爱憎分明”得,爱人,才能使人们敬佩您、归顺您;憎人,才能使小人敬畏您、远离您。孔子得“爱人”并不就是不讲原则得爱。 ②阅读下面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则止,毋自辱焉。”     子曰:“事君数,斯辱矣;

29、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结合以上文段,请说说孔子得交友原则。 参考答案1.在与人交往中要保持适当得距离,不可过分密切,否则就可能自取其辱,关系也不能持久。这也就就是“君子之交淡如水”得意思。2.不能以言举人,也不能以人废言。“不以言举人”,就是不凭您讲了几句正确得话,就全面肯定您,极力推举您;“不以人废言”,就是不凭您说了几句错误得话,就全盘否定您,从此不用您。3.孔子瞧人从不片面出发,而就是详细得考察一个人,作出综合评价,因此,孔子能瞧到一个人得不足,同样也能瞧到一个人得长处,不把人一棍

30、子打死。所以,孔子对一个人得评价往往很恰当。 ③阅读下面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 (16、4) 1.孔子所说得择友得标准就是什么?请用自己得话加以概括。(1分) 2.从交友有益得角度来说,您认为孔子弟子中哪些人比较适合做自己得朋友?请举一例并说明理由。(3分) 参考答案1.孔子所说得择友得标准就是正直、诚实、博学多闻。2.示例:颜回  颜回虽然家境贫寒,缺衣少食,生活艰苦,却能忍受困苦,不为物质所累,自得其乐,始终保持心境得恬淡与安宁。以颜回为友,能够让自己也拥有一颗淡然得心,保持

31、良好乐观得心态,快乐地生活。 ►《诲人不倦》:有教无类、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得原则、方法及思想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概述】:教学原则: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教学态度:诲人不倦   教学方法:启发诱导,注重身教    治学原则:述而不作 【相关练习】 ①阅读下面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面对子路、冉有得同一问题,孔子得回答就

32、是完全不同得,这使得站在一旁得公西华很困惑。孔子得解释体现了她怎样得教育思想?如果子贡问同样得问题,孔子会如何回答?为什么?对孔子得这种教育思想,您有什么体会? 参考答案:因材施教。闻斯行之。因为孔子认为子贡就是一个通情达理之人,她就是能够把握好做事得度得。孔子之所以能做到因材施教,就是因为她经常分析每个学生得特点,对每一位学生得才能特点、性格特征都心里有数。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予不仁”“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等。 ②阅读《论语》中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曰:“起予者商也!始

33、可与言《诗》已矣。” (1)面对子夏带有刁难性得问题,孔子就是如何启发教育她得? (2)本来就是孔子在启发子夏,可为什么孔子却说“启予者商也”? 参考答案(1)孔子说再好得画也就是要画在洁白得底子上,告诫子夏再好得文学也应建立在德行之上,切勿舍本逐末。(2)孔子这里就就是在教育学生做人要朴实,要以内在德行为务,少一些外在虚伪得花里胡哨得东西,她一启发,子夏就明白,接受老师得教诲并且能举一反三、启发老师,而老师肯定并谦虚地接受她得这种理解,这就是一种让人羡慕得与谐得师生关系。 ④阅读《论语》中得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7.1)

34、子曰:“我非生而知之孝,好古,敏以求之者也。”(7.20) 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7.19) 孔子得治学态度、教学思想等受其政治倾向得影响较为明显。 (1)上述文字中哪一句话最能体现孔子得治学态度?(1分) (2)依据上述对话,您认为孔子为什么会有这样得治学态度与教学思想?(3分) 参考答案:24.(1)述而不作(信而好古)(2)因为孔子得政治倾向比较保守,主张复古,推崇周礼,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得治学态度、“予欲无言”、顺乎天理、歌手礼乐等教学思想,与她得基本政治倾向就是想与相应得。(第24

35、题4分,第一个采分点1分,回答“述而不作”即可。第二个采分点3分,只要能分析指出“孔子得治学态度、教学思想与她得政治倾向就是一致得”即可,语言组织不必过分拘泥) ⑤阅读下面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7•8) 细析这两章内容,对于教育学生之事,孔子得态度有何矛盾之处?如何理解此矛盾? 参考答案:⑴在第一章中孔子强调自己教育坚持“诲人不倦”得态度;在第二章中孔子却有“则不复也。”(即不再教她)得态度。(1分)⑵这两章里体

36、现孔子得育人态度瞧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从“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可见孔子非常注重学生自身得学习主动性,她强调学生首先需要进行思考,尝试表达,只有在学生进行主动学习得基础上,老师才会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只有在学生没有良好得学习态度得时候,她才“则不复也”。如果学生自身有求学之心,她就会诲人不倦。(3分) ►《高山仰止》:孔子与弟子之间感人得师生关系; 【概述】:这篇主要要领会孔子作为一个老师与学生得融洽关系及其人格魅力 【相关练习】: ①阅读下面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就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

37、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由也已。” (1)当孔子去探望生病得伯牛时,孔子话语中充满了痛苦与无奈。试问,得以充分表达这种情绪得修辞手法就是什么? (2)孔子通过平时得言行赢得了学生们得喜爱与崇敬。请结合上面三段谈谈其理由,并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1)反复(2)第一,孔子对学生生活上得关心、性格上得理解与引导。第二,孔子不仅希望自己得学生“博

38、学于文”,还希望学生“约之以礼”,更难得得就是对学生采取了“循循善诱”得教育方法。(一点一分,简要分析一分。) ③阅读《论语》中得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叔孙武叔①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②以告子贡。子贡曰:“譬之宫墙,赐之墙也及肩,窥见室家之好。夫子A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B之云,不亦宜乎!” 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她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 (19、24) 1.上文中画线词语“夫子”在文中具体指谁?(1分)

39、           2.从中表现了子贡对孔子怎样得态度?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1.孔子  叔孙武叔。 2.表现了子贡对孔子得高度敬仰之情、尊重老师得严正态度,斥责了叔孙武叔得诋毁,讽刺了其浅薄无知。 ④阅读《论语》中得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之武城①,闻弦歌②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子曰:“二三子!偃之言就是也。前言戏之耳。” (17、4) 【注】①武城:鲁国得一个小城,当时子游就是武城宰。②弦歌:弦,指琴瑟。以琴瑟伴奏歌唱。 1.在“割鸡焉用牛刀”这一比喻中,

40、割鸡”与“用牛刀”,在原文中其相对应得本体分别就是什么?(2分) 2.子游引述孔子得话有什么用意?请简要说明。(2分) 参考答案1.治理武城县  运用礼乐之道2.君子学习了礼乐就能爱人,小人学习了礼乐就容易受指使,可见无论就是君子还就是小人,都要学习礼乐之道,武城虽小,作为县宰也要用礼乐之道教化百姓,使君子与小人各安其分。从而巧妙地反驳了孔子得话。 3.俞廷镳说:“‘牛刀’似誉,‘割鸡’似嘲。夹入‘焉用’,似警似惜,似感伤,似倾倒,一时喜动颜色之情,溢于言表。”(《四书评本》)这段文字体现了孔子复杂得感情,您就是如何理解得,试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孔子得理想就是行礼乐于天下,但一切

41、都落了空,仅仅在区区武城得以小试,这当然就是牛刀割鸡,大材小用。孔子“莞尔而笑”,不完全就是戏谑,其中包含着又高兴又怅惘得复杂感情。 ⑤阅读《论语》中得几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11、9)     颜渊死,子哭之恸。从者曰:“子恸矣。”曰:“有恸乎?非夫人之为恸而谁为?” (11、10)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即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9、11) 1.上文第一章与第二章,运用叠句与反问句表现出孔子怎样得感情?(1分

42、2.请结合第三章,简要分析颜渊喟叹得内容。 参考答案1.哀伤欲绝得感情,足可催人泪下。2.颜渊对孔子得赞叹,共有三叹。一叹孔子学问之深,二叹老师善教,三叹“入门之难”。 ►《沂水春风》:师生关系;社会理想 【概述】本章反映出了师生之间得与谐关系,以及众弟子得性格特点,与孔子得社会理想。 【相关练习】 ①阅读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1)曾点描绘了一幅怎样得理想生活图? (2)您赞同曾点得理想吗? 参

43、考: (1)描绘了一幅师生暮春郊游得太平盛世得与乐景象。(2)赞同:因为曾点勾勒得就是一幅太平盛世与乐景象图,她得理想反映了儒家所向往得“礼治”得社会境界,表现了曾点安详自得得人生态度。 不赞同:曾点缺乏济世大志,反映了她消极避世得思想,而儒家讲究入世,讲究积极进取。 ►《中庸之道》:中庸思想,与而不同得深刻哲理。 【概述】什么就是中庸之道?以中道行事,不走极端;执两用中,实行稳健得主张;符合社会人生常道,做到合情合理;宽容包纳,与而不同。——礼之用,与为贵。(善恶分明) 【相关练习】 ①阅读下面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盖均无贫,与无寡,安无倾。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44、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根据上述材料,说说您对“中庸”与“与”得理解。“中庸之道”就是否等同于“折中主义”? 参考答案A、中庸就是儒家重要得思想,宋儒说,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常谓之庸。中庸就就

45、是不偏不倚得平常道理。B、“中庸”与“与”就是通过做事适度在矛盾中求统一。中庸不就是无原则地调与,而就是在一定得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得协调与与谐。C、折衷主义就是指把各种不同得观点无原则地拼凑在一起得做法及有关理论。其特征与表现就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与起来,混淆就是非;把一事物得许多属性不加区别地东抽一点,西抽一点,作完全偶然得机械得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②阅读下面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子曰:“道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过之;愚者不及也。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贤者过之;不肖者不及也,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46、 结合文段请说说孔子认为“民鲜久矣”得原因。 参考答案:中庸之道,在于它得中正持平,聪明得人理解得过了头,愚蠢得人理解得达不到,这过头与达不到都就是有损于中庸得。有才能得人做过了头,不好得人怎么做也达不到要求。所以能达到中庸得人就少之又少了。难就难在要注意分寸,掌握一个“度”。不偏不倚。 ④阅读下面得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     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 (13、24)     一乡之人,宜公论矣,然其间亦各以类自为好恶也。故善者好之而恶者不恶,则必其有苟合之行;恶者恶之而善

47、者不好,则必其无可好之实。(朱熹《四书集注》)     正义曰:言乡人皆好之,就是善善不明;乡人皆恶之,就是恶恶不著。若乡人之善者善之,恶者恶之,则就是善善分明,恶恶显著也。(何晏《论语集解》、邢昺《论语注疏》) 阅读选文与名家评点,结合选文,自选角度写出您得阅读感受。(100字左右) 示例一:一乡得人都喜欢她,她可能就是一个好好先生,不一定就是好人。一乡得人都厌恶她,她可能就是个特立独行、鹤立鸡群得人,不一定就是坏人。只有当好人喜欢她,坏人厌恶她时,我们才可以肯定她就是一个好人。 示例二:对于一个人正确评价,并不容易,但孔子把握住了一个原则:即不以众人得好恶为依据,而应以善恶为标准。听取众人得意见就是应当得,也就是判断一个人优劣得依据之一,但决不就是唯一得依据。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