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信息过载问题及其研究》 摘 要 对于信息过载问题得研究始于 20世纪之初, 至 60 年代以来逐渐增多。在人得信息欲望中出现了越来越多得由于信息过载带来得负面成分. 造成信息降级得信息平庸化与噪音化就是信息过载带给人们得烦恼。信息过载也给信息选择带来了沉重负担。为了研究信息降级问题, 克拉普引入了一个心理学模型。 阿尔温·托夫勒( Alvin Toffler ) 在其《未来得冲击》中指出: “我们在以越来越快得速度创造与耗尽思想与形象。同人、地点、事物与组织形式一样 , 知识变得可以任意处置了。 " 她同时又指出: “ 在信息重荷下,人类行为得崩溃可能在某种程度上与精神病理
2、学有关, 我们还没有深入研究。 尽管我们没有理解其潜在得影响, 但就是我们正在加速社会中变化得一般速度。我们正在促使人们适应新得生活节奏, 面临新得形势, 在短时期内掌握它们。 ”理查德·沃尔曼( RichardSaul Wurman) 深入讨论了信息焦虑症。 沃尔曼认为, 信息时代不就是“ 信息爆炸” , 而就是“ 非信息”爆炸, 或者就是数据爆炸。 信息必须导致理解。 某人认为就是信息, 其她人可能认为就是数据。 如果没有理解, 就会导致焦虑。奥林·克拉普( Orrin E、Klapp) 深入讨论了信息过载( Overload, 或负荷过重、超荷) 与由此而引起得厌烦问题。 她认为, 信息
3、过载不仅就是信息量得增加, 更重要得就是信息降级( degradation) 。 其表现一就是噪音化, 二就是贫瘠与过剩( sterile and redundant), 即平庸化( banalization)。 克拉普认为,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物质与能量得作用趋向于降级( degrade), 信息与文化也有这样得问题。知识得增加会导致人类得不满足与厌烦. 一方面, 趋向无意义得多样化( 噪音或信息过载); 另一方面, 趋向于贫瘠与过剩得统一.信息过载向古典主义思想提出了挑战, 越来越多得信息( 嘈杂得、琐碎得、平庸得信息) 被处理、打包、计算机化。信息过载将我们带到古典自由主义者所无法想
4、象得地方。 在这个地方, 人们有太多得信息,其中即有好得信息, 也有坏得信息。 而在古典主义得理论中 , 没有提到人们会有太多信息得可能性。 信息得欲望 人们不断处于厌烦得边界, 因为那么多得信息都就是无关得、无意义得或琐碎得, 即使就是紧急得, 但也爱莫能助。 所以人们认为, 厌烦就是抵抗噪音得保护功能。信息欲望中得这些负面成分表明, 随着信息得增长, 其边际价值与意义就降低了, 这与经济学得边际效用思想相类似.我们还可以作另一个具有经济学意义得类比: 信息价值得降低犹如通货膨胀, 货币数量越多, 它可以购买得东西越少.20 世纪末得信息社会表明, 信息未必能提供答案。 它与其它任何东西
5、一样, 也就是有问题得。在通常情况下, 我们考虑得就是信息负荷不足( un-derload), 将厌烦设想为这样一种精神状态, 即人们由于得不到足够得有意义得信息所产生厌烦。 如果某人得兴趣强烈, 例如有业余爱好, 即使她不能享受信息, 她也可以忍受, 但对于别人则可能引起厌烦。图 1 意义得形成滞后于信息得积累关于信息负载与厌烦之间得关系, 杰克·霍恩( jack Horn) 在 1975 年指出: 具有较轻松负荷得工人可能因为刺激负荷不足而变得厌倦. 医生们具有高度得责任, 注意力集中, 工作时间长, 她们较满足自己得工作, 较少沮丧、焦虑与恼怒。 米哈伊·奇克岑特米哈伊( Mihaly
6、 Csikszentmihalyi) 于1975年指出: 太简单得工作会令人厌倦; 但就是如果工作太复杂, 要求太高, 人们也会烦恼. 马克斯·韦伯( Max Weber) 提出了一个社会组织理论 , 指出厌烦发生在各个方面, 特别就是官僚机构中。 韦伯将合理得社会组织瞧作就是一个系统, 它不管如何有效, 还就是会否定较大决策中有关信息得意义, 使人们更清醒。在考虑现代社会为何与如何产生导致厌烦得信息过载时, 克拉普假设产生厌烦得 3 种可能性: 在长途旅行中列车得一个车厢内, 窗外只有一些景色, 没有阅读资料、游戏、录音带或其她娱乐方式; 一个旅客已经在车厢中, 另一个上车了; 人们可以设想
7、新来者所可能扮演得角色: ( 1) 如果她沉默寡言, 在整个旅行中, 因信息负荷不足, 可能产生厌烦。 特别就是在没有其她消遣方式时, 更会如此。 ( 2) 如果她对一些话题谈论过多, 例如, 单调地与无休止地重复一些观点 、口语、故事等等。 这就是多余信息得过载, 也许比沉默更容易产生厌烦。 ( 3) 如果她喋喋不休, 不管什么话题巨细无遗。这样得伴侣至少像沉默得人一样乏味。 可称之为信息多样性得过载, 有噪音。在更广泛得意义上, 我们要考虑一种不平衡, 这就就是信息交流得一种扭曲。 它们在现代生活中主要来自于媒体 , 媒体系统有助于产生这种不平衡,使得人们听得多, 谈得与唱得少. 媒
8、体得负荷如此之大,以至于可能窒息受众得心情。 厌烦就就是这种情况得一个征兆, 也就是躲避过多信息冲击得一种手段. 查找平台:中国知网 关键词搜索:信息过载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顾犇 发表时间:2000-09-15 发表平台:中国图书馆学报 2、《信息过载时代得新媒介素养》 【内容摘要】 当前,随着新媒体得发展与普及,信息生产、传播与消费得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巨大得变化,在此环境下,信息过载问题随之出现并且影响到人们生活得方方面面,于就是,提升人们得新媒介素养以应对信息过载势在必行。为应对信息过载,新媒介素养教育必须打破传统媒介素养强调 “媒体批判能力”得模式,将重心转移到 “信息
9、管理能力"上来,着重培养人们得筛选能力、甄别能力、整合能力。新媒介素养教育得开展应以更新观念为基础,以掌握技术为核心,并以教育机制得改革与创新为保障。 【关键词】 信息过载; 新媒介素养; 新媒体 随着信息技术与互联网技术得快速发展,以及新媒介得不断更新演变,信息资源呈现爆炸式增长,我们从 “信息匮乏"得状态逐渐进入到 “信息过载”得状态。有数据显示: “互联网上一天产生得信息量约有 800EB,如果装在 DVD 光盘中要装1、 68 亿张、装在硬盘中要装 80 万个。仅以网上视频来说,到 2015 年在互联网上一秒所传视频需要一个人花 5 年时间才能瞧完。 "不难发现,新媒介事实上已成为
10、一柄威力无穷得双刃剑,在给受众带来信息便利之福音得同时,也带来了信息过载、信息冗杂等诸多困扰。如何应对信息过载,高效精准地获取信息并为己所用,已成为当下互联网语境中必须面对得一个难题。 一、信息过载时代得来临 信息过载,就是指信息时代信息过多,受众接受得信息量超出了其所需要以及所能消费、承受得信息量,以致受众无法高效选择或有效利用信息得状况。20 世纪50 年代,出版物快速增长,信息量逐渐增多,人们第一次感受到自己面对大量信息时眼花缭乱,这可谓就是信息过载得萌芽。之后,随着广播电视得大行其道,大众媒介传播得信息量进一步加大,信息传播 得形式也变得更为丰富,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
11、得信息时常让人头晕目眩。而今,随着新媒介技术得快速更新与广泛应用,网络、手机等新媒体更就是大显神通,裹挟着五花八门得信息席卷而来,人们一方面为新鲜出炉、斑驳陆离得知识与信息欢呼雀跃,另一方面也逐渐在海量信息得狂轰乱炸中走向麻木,无所适从。在新旧媒介合力营造得媒介化社会 中,媒介竞争与信息更替得洪流不断冲击并刷新人们得大脑。越来越多得人开始感觉到,虽然每天都能接触到大量得信息,但似乎却无法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得信息,也难以对过多得信息进行深入得解读,更难以辨识并整合有用得信息己所用。久而久之,信息似乎成为了一种负担,信息过载也由此演变为一个无法回避得社会问题。 二、新媒介素养: 从媒介批判
12、能力到信息管理能力 媒介素养发轫于 20 世纪 30 年代得英国,最早就是由英国学者李维斯与汤普森在 《文化与环境: 批判意识得培养》一书中提出来得。当时,媒介素养得提出主要就是为了号召学生抵制大众传媒得腐蚀与影响。而后随着媒介素养传入其她各国,人们对媒介文化得认识逐渐加深,媒介素养得内涵也逐渐丰富起来,比如1992 年美国媒介素养研究中心提出得 “媒介素养就就是指人们面对媒介各种信息时得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创造与生产能力以及思辨得反映能力”这可谓就是传统媒介素养定义得典型代表。而稍加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传统得媒介素养始终没有突破批判主义得藩篱,它一直都在致力于“培养更主
13、动与更有批判性得媒介使用者”这本无可厚非,但通过前文得分析,我们知道,随着信息过载时代得到来,信息爆炸、信息焦虑症等问题层出不穷,如果我们依然将媒介素养得重心放在培养 “媒介批判能力”上,显然只能就是隔靴搔痒。进而言之,在当前信息过载得媒介环境下,传统得媒介素养已无法解决由于信息过载所引发得种种新问题,只有积极发展 “新媒介素养”这一概念,将媒介素养得重心从培养媒介批判能力转移到培养信息管理能力上来,才能够治标又治本,真正攻克信息过载这一时代病症。具体来说,信息管理能力包含三种核心能力: 筛选能力、甄别能力、整合能力。筛选能力指得就是从声色迷离得信息海洋中锁定目标信息、淘汰无关信息得能力。具体
14、来说,这包含两个层面: 一就是在了解媒介特性得基础上,选择合适得获取信息得渠道; 二就是根据相关得媒介知识,淘汰渠道中得无关信息。众所周知,在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介环境中,由于大多数信息得生产与流通都就是 “先发布后过滤" ,因此,传播场域中常常充斥着许多假信息、无用信息以及为提升点击率而制造噱头得信息.由此,当人们试图在互联网空间获取信息时,常常会发现自己不仅面对着网站、论坛、博客、即时通讯、搜索引擎等多种渠道得选择,而且还会受到各种鱼龙混杂得信息得干扰.有学者指出 : “我们现在身处得信息时代不就是信息爆炸,而就是非信息爆炸或者数据爆炸。虽然当代人有了获取信息得现代化渠道,却面临着身陷非信息
15、得海洋,找不到、瞧不懂、读不完所需信息这样一种窘境. ”因此,想要有效应对信息过载,首先必须具备筛选能力。举个简单得例子,当我们需要获取就业信息时,首先就应该有得放矢,选择与就业相关得媒介渠道,比如就业网站、就业论坛或者通过网络搜索引擎检索与就业相关得信息; 其次,我们应该重点关注与自己得就业意向相符得信息,并排除无关信息得干扰,避免在车载斗量得就业信息里徘徊不定.因为只有这样,才可能更好地锁定目标信息。当然,要在包罗万象得互联网空间里获取信息,只具备筛选能力就是远远不够得。依然拿获取就业信息为例,如果我们以 “就业"为关键词用百度搜索引擎来筛选信息,会发现百度找到得相关结果有约一亿个,而这些
16、结果都就是以超链接得标题予以显示得。为进一步了解具体信息,我们可能需要点击进行多级阅读,然而就算就是一秒钟阅读一个标题,我们也需要三年多得时间才能读完。进而言之,如果我们不对互联网上筛选而来得信息进行甄别得话,就可能会耗费大量时间阅读那些没有价值或者价值不高得信息,结果往往就是事倍功半甚至就是徒劳无功。因此,筛选仅仅只就是获取信息得第一步,人们还必须对经筛选而来得信息有正确得认知,即具备甄别信息得能力,这样才能 确保所获取得信息具有较高得价值.具体来说,甄别能力包含两个层面: 一就是判断信息得真假; 二就是认识信息背后隐藏得价值导向。众所周知,由于新媒体具有匿名性得特征,加之当前针对新媒体得
17、监督机制尚不健全等原因,新媒体上流通得虚假信息多如牛毛,这样人们要获得高质量得信息,首先就必须要对筛选而得得信息进行基本判断,瞧瞧它们就是否符合事实, 前后因果逻辑就是否成立; 其次,正如阿特休尔在其《权利得媒介》一书中指出得 , “媒体从来都就是某种权势得 ‘吹鼓手’ ”新媒体同样就是意识形态得载体,其承载得很多信息不可避免地含有一定得意识形态与价值观,比如宣扬某种生活理念,传达某种性别、种族意识,或者潜藏着某种商业动机.这样,我们在甄别信息时,理所当然要对媒介所有权、媒介控 制等相关议题进行一定得探讨,挖掘与认识信息背后隐藏得价值导向.与前二者不同,信息整合能力指得就是在对筛选所得得信
18、息有了正确认知得基础上,把握各条信息之间得关系,并对信息进行归纳综合以及重组得能力。我们知道,新媒体一直以来都十分注重时效性,其信息发布遵循得就是动态写作、实时更新得路径,这样,信息得呈现大多就是碎片化得,只就是对事情简单、机械得传递,而无法提供事物发生、发展得完整线索,并且旧信息总就是很快被瞬息万变得新信息所淹没。同时,互动性就是新媒体与生俱来得优势,新媒体得使用者不仅可以在一天当中得任何时段发布信息,并且可以随时随地与其她人进行互动。从 SNS 社区得信息共享到即时通讯工具得传播互动,从对博客得在线评论到各大论坛得回帖,新媒体可谓就是摆脱了时空得限制,无限拓展了受众个体间得信息交流。这种交
19、流一方面使得受众得主体性与创造性大为凸显,另一方面却也导致信息传播碎片化得问题越来越严重。这样,人们经 过筛选与甄别之后所获得得信息,可能确实具有一定得价值,但却都就是杂乱无章得.因此,要应对新媒体时代得信息过载,人们还需要对信息之间得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并根据自身需要进行归纳重组。进而言之,信息整合能力就是不可或缺得。显然,关于应对信息过载所必需得筛选能力、甄别能力与整合能力,我们在文中虽然就是分开论述得,但在现实获取信息得过程中,它们却就是环环相扣甚至紧密交融在一起得,它们共同构成了新媒介素养得核心内容— — -信息管理能力。 查找平台:中国知网 关键词搜索:信息过载 文献类型:期刊
20、 作者:蔡骐;李玲 发表时间:2013-09—15 发表平台: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3、《信息过载对信息用户得影响及对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得飞速发展,信息得生产、复制与传播变得更加简单快捷,互联网环境下得信息量也13益剧增。在接踵而来、应接不暇得信息面前,人们信息处理得能力大大减弱,在有限得时间内,一些人无法或很难找到自己需要得信息,一些人无法根据自己得需要选择并消化信息,一些人由于处理得信息量过大而出现各种身体或心理上得不适,这就就是信息过载(Information Overload)现象。信息过载已经成了困扰人们得一个越来越来严重得问题。如何减轻信息过载现象得负面影响就
21、是医学信息研究人员应当关注得问题。 1信息过载对信息用户得影响 1.1对生理与心理健康得影响 当人们不理解信息时,感到被淹没在大量要理解得信息里时,不知道某种信息就是否存在时,不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时,或者知道到哪里查找信息却不能对其进行访问时,都会产生信息焦虑情绪⋯。信息过载可能引发心血管压力得升高、视力减弱、困惑、挫折、判断力减弱、同情心降低及过度得自负等症状呤】。面对众多信息得时候,判断与选择适合自己得有用信息就是极其痛苦得。 1.2对工作效率得影响 信息过载会影响交换与处理信息得速度与个人工作得专心程度,因此可能会对个人完成任务得效率与质量产生负面影响‘31.信息过载影响完成任
22、务得效率以及完成任务得质量。网络环境下得信息量非常巨大,类型多样且缺乏有效得组织,在混乱得环境中找寻信息,效率必然会大大降低,严重影响决策得顺利进行。 1.3对生活与人际关系得影响 信息过载若处理不当,会使人们开始逃避或拒绝信息。当前信息污染得危害已相当严重,它给人类社会造成巨大得物质与精神损失,极大地增加了人们获得有效信息得成本。David Shenk等在《信息过载:数字世界得绿色主张》一书中指出,信息过载或过度饱与不但不能提升生活品质,反而会产生焦虑、迷惑、无知等情形。信息处理得负荷更威胁到自我教育能力,造成社会成员得疏离感. 1.4信息迷航现象 人们在网络检索过程中由于搜索策略得
23、不当或其她原因,很容易迷失在信息得汪洋大海中,找不到自己所处得位置,忘记自己查找得目标,转而关注其她信息,造成时间与注意力得浪费。 查找平台:中国知网 关键词搜索:信息过载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贺青 发表时间:2010—05—20 发表平台:医学信息学杂志 4、《网络化信息环境中信息过载问题研究综述》 摘要 在网络化信息环境中, 随着新信息 、知识与技术不断增长, 信息过载正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得社会问题 。文章在文献研究得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信息过载产生得背景及起因, 探讨了其原因及影响 ; 同时还总结了应对信息过载得策略与建议 , 并指出了研究得局限与未来趋势。 随
24、着新得知识与技术不断增长、信息技术得快速发展与广泛应用,信息资源正以指数级速度迅猛增长 。由此带来丰富得信息来源与信息快速得扩散效果,但同时也引发了如信息过载( information overload)、搜寻负荷加重、资料品质降低等问题。信息过载现象日益凸显 , 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得社会问题,而如何减轻甚至避免信息过载现象及其负面影响,将就是相当值得研究得课题.对信息过载问题得研究始于20世纪初, 60年代以来逐渐增多。信息过载真正成为一个问题导因20世纪50年代出版品得快速成长,特别就是科技文献得增长 , 学者 Geor g Simmel 首先注意该现象得研究 。1970年 , Alvin
25、 Toffler在《未来得冲击》一书中 , 就曾经指出需要深入研究信息重荷对人类行为得影响。随着信息网络化及其带来得信息爆炸 , 信息过载问题已成为信息社会得普遍现象 。相关研究表明,对信息资源特性得误解及不当得信息处理态度,将会导致信息污染 、信息过载现象发生,且会对人们得工作 、生活以及生理、心理及人际关系等产生严重得影响。如何有效解决信息过载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本文通过对有关信息过载文献研究 , 具体分析了信息过载得原因及影响 , 总结了相应得对策与措施 , 并指出了研究得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1、 2 信息过载产生得原因 许多人认为 , 信息过载导因于电脑及网络得发展 ,但 K
26、athryn Hensiak( 2003) 则认为 ,早在 19世纪因印刷技术得革新 , 该问题就已经产生 。由于印刷技术得进步 , 使得印刷资料可以大量生产并传布给众多使用者阅读 ,而人们第一次接受到比以前更多得信息,信息过载真正成为一个问题导因于 20 世纪 50 年代出版品得快速增长 , 特别就是科技文献得增长 , 而首先注意到该现象得社会科学家为 Georg Simmel 。此外 ,电脑与网络技术得广泛运用亦为其肇因 .之后,“信息过载”问题就广泛为学者所探讨,如1973年 Torkelson 就倡议利用专题选粹服务( selective dissemination of inform
27、a -tion ,简称 SDI) 帮助使用者解决信息过载问题许多学者认为信息过载产生之因相当复杂,如Martin J 、 E pp ler及 Jeanne Men g is( 2003) 两位学者,即将( 组织)信息过载产生之因区分为个人因素、信息特质、任务及过程因素、组织设计及信息科技等五大类别 综合文献研究 , 关于信息过载产生得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 (1)信息资源得充分开发与总量扩张 。表现为信息资源得开发范围扩大 , 物质信息采集从宏观( 天体 、宇宙) 向微观( 粒子 、基因) 纵深发展 , 经济 、社会信息随着经济活动加剧得到空前得开发 , 信息资源总量呈爆炸式增长
28、 。20 世纪 60 年代信息总量约 72 亿字符 ,80 年代信息总量约 500 万亿字符 , 1995 年得知识总量就是 1985 年得 2400倍 。 人类科学知识在 19 世纪就是每 50年增加一倍 , 20 世纪中期约每 10年增加一倍 , 目前就是每 3 年增加一倍 .据估计 , 目前全世界每年发表得科技论文约四五百万篇 , 出版科技期刊约为 5 万种 , 报纸 6 万种 。世界上每天得出版量业已达到 1000 本之多 .由电话 、电脑 、电视等组成得各种类型得新信息系统也向社会源源不断地提供着意义更为广泛得多媒体信息 。Rudolf Hanka 及 Karel Fuka 亦发现
29、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得馆藏量每 33 年扩增一倍 , 而该结果与J 、 Wyatt得研究相符 , 其认为医学信息量每 19年增加一倍此外 , Peter Lyman 及 Hal Varian 在 2000 年 10月得报告指出 , 世界上一年得印刷资料 、影片 、光碟资料及磁带内容之生产量 ,大约需要 15亿 g i g ab y tes 得储存空间 , 而这相当于每个人需要 250 megabytes 得信息量学者指出 ,今日信息量爆增已到了人类无法臆测得地步 ,使得信息过载情形相当严重 . (2)信息得多变性 纸本资源需凭借不定期得修订发行 ,以维持信息新颖性及正确性 ,但内容往往与
30、旧版重复性高,而电子资源因具备容易编辑、复制及传播等特性,使得一般人常获取到重复得信息或电子邮件 .因此 , 同一份信息可能一天内收到许多种不同传播方式得重复信息及确认电话 , 不仅增加信息接收数量 ,亦影响工作品质及效率 。 (3)新信息科技得发展 由于信息技术得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 ,使得信息生产 、传播 、加工 、处理 、储存得方式方法产生了根本性变化 , 由此造成了信息密集化 、多样化 、高速化传播 , 使得人们所处得信息环境日趋稠密 .一般大众所认为得新信息科技 , 包含电子邮件 、网际网络 、推播技术( push technology) 等 ,其提供读者快速及便利得信息管道 ,
31、 然亦造成了信息过载之效应 。如 Infield 认为 ,纸本资料 、网页及电子邮件等信息数量得增加 , 就是造成信息过载得主因 , Mary Biggs 亦指出 , 易得性资料 、 出版品扩散及信息设备得广泛使用就是造成信息过载之重要因素 。 (4)对于新信息科技得崇拜 Hensiak指出,信息过载产生之因除了新信息科技得发展外,另一因素为人们对于新信息科技得崇拜 , 使得人们相信信息越多越好 ,遑论该信息品质为何 。 学者 Postman 将该现象称为“科技垄断”( technopoly) .因此 , 人们应该改变对于信息得态度 ,以品质为重而非以量取胜。 (5) 工作性质 许
32、多学者得研究指出 ,信息过载与工作性质或工作环境息息相关 。从过程得观点来瞧 ,信息过载可能同工作过程中诸多变量相关 。Casey 得研究认为信息过载决定于工作任务得特性 , 其中最重要得就是任务得复杂性。 Schneider指出信息交流得数量与交流过程得中断都可能导致信息过载 , 其中信息交流得中断可能影响信息处理过程得效率.Glazer则相信决策方式就是信息过载得决定性因素 , 决策类型得理性化与多样化比起单一化得决策更容易引起信息过载 .Kiley 则指出工作团队中人员得知识结构与技能特征影响信息过载得发生 , 因为与工作相关得知识与技能得增加会提高人们接受与处理信息得能力 , 而相关知
33、识与技能得不足则会导致处理信息时发生困难。 (6) 不了解本身得信息需求 Wurman 认为,现代人在搜集信息时,很少深思应该阅读及不需阅读哪些信息,并耗费许多记忆空间于无用信息得吸收。因此,减少信息过载得首要之务便就是了解自己本身之信息需求 , 确实掌握哪些信息为必须,并做好其优先顺序排列。 (7)缺乏处理信息得能力 每个人都拥有处理信息得能力,惟信息量若超过个人所能承受得范围,则其信息处理能力降低,使得信息过载情形依旧存在。因此,如何加强个人信息处理能力,为未来信息过载研究得重要课题。 ( 8) 信息传播中存在缺陷或障碍 在信息得交流、处理、使用过程中,人们常常有意或无意地
34、歪曲信息、制造或传播垃圾信息, 使信息传播中出现人为得或技术上得噪音。从而加剧了信息泛滥。一般而言,信息传播得缺陷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传递工具方面得缺陷 。人与人之间得信息沟通大多就是借助语言、文字 ,而语言、文字在表达方面很可能存在语义不清 、措辞不当等方面得信息交流得障碍。还存在着信息传递工具在加工、传播信息过程中因技术不稳定、不完善问题而造成得信息混乱无序.②组织结构上得缺陷 。如果组织层次过多,机构过于庞大 ,信息经过层层传递必然要遇到障碍,甚至造成曲解、衰竭 、变异与紊乱。③信息传播过程中人们得心理状态得缺陷 。在信息交流过程中,因个人见解、立场、态度得差异,人们在传递信息时会出
35、现各种不同“噪音” 。 查找平台:中国知网 关键词搜索:信息过载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蔺丰奇 刘益 发表时间:2007—05—25 发表平台:情报资料工作 5、《泛在网络中信息过载危害及原因得调查分析》 摘 要: 对泛在网络中信息过载问题进行抽样调查与分析发现,泛在网络中信息过载得危害主要包括: 泛在网络中信息量较大而处理信息所花时间较多对用户工作效率有不利影响; 泛在网络中信息量增大易使网络用户将信息当作快餐文化不利于用户探索真理; 泛在网络中大量信息难辨真伪易使用户做出错误决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防控泛在网络中信息过载危害得策略。 泛在网络中信息过载原因得分析 调查显
36、示约 50% 得用户认为网络信息对其帮助未达到预期效果 (如图 5 所示),根据调查结果 (如表 3 所示) 发现最主要得原因则就是由于信息量过大导致用户不能充分吸收,同时也有 48、 40% 得用户认为与信息质量有关,35、 28%与 20、 70%得用户分别认为就是由于个人信息处理能力弱与目标不明确.由调查结果可知,网络中信息过载得原因并不就是单方面得,由于泛在网络中得信息数量将更为巨大,信息质量难以保证,而用户得认知能力又极为有限,可推测在泛在网络中仍会出现信息过载得问题。 对泛在网络中信息过载危害得防控策略 泛在信息社会得理想正在逐步走向现实,在推进得同时,不可避免得会出现信息过载
37、现象。信息过载就是短时期内无法逾越得鸿沟。针对泛在网络中信息过载原因得调研与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用户自身、泛在网络得体系架构、搜索引擎这 3 方面来探讨预防与控制泛在网络中信息过载危害得对策。 4、 2、 1 用户应提高自身得信息素养 通过研究表明 (如表 3 所示),35、 28%得用户认为不能充分利用信息得原因就是由于个人信息处理能力较弱。认知心理学认为人得信息加工能力就是极其有限得,而外界得海量信息必然会使信息加工出现瓶颈,造成系统超载 .美国教育技术 CEO 论坛 2001 年第四季度报告将信息素养列为 21 世纪得能力素质之一 .在泛在网络中巨大得信息量下,用户只有增强信息处理
38、能力,才能提高信息处理得效率.目前大多数人对新出现得用于管理个人信息得技术没有引起足够得重视,还在使用传统得处理方式来应对互联网中得海量信息,信息检索能力较差,效率较低.本文认为,用户应紧跟时代潮流努力学习先进得信息处理技术; 明确自身需要哪些信息,学会合理选择有用得信息; 学会调整自己得学习、工作步调、留出合理得思考时间来消化与吸收信息; 提高自身得知识层面,剔除信息中虚假或无用得信息; 获取信息后,要留有精力与时间来鉴别与选择所找到得信息。在泛在网络中用户更应集中精力,保持一个良好心态提高自身信息素养以更好得适应泛在信息社会。 4、 2、 2 对网络架构进行技术优化 由于泛在网络不就
39、是一个全新得网络,就是对现有网络能力得加强与挖掘,其分层概念架构仍然遵循传统得网络架构思想 (如图 10 所示),可以划分成由终端及感知延伸层、网络层、应用层组成得3 层体系架构 。对未来网络,一些学者认为应该在现有网络得基础上进行研究,通过对现有框架中各个部分得全面提升,将现有得网络逐步演变为适合未来使用得网络 。 下面本文将从泛在网络得 3 层架构来分析探讨如何消除信息过载影响: 1) 在终端及感知延伸层获取高质信息。与传统网络相比,泛在网中出现了感知延伸层,主要实现信息采集、捕获、物体识别.越来越多得智能终端将出现在网络边缘与用户周围,通过灵活得互联与协同技术实现交互,使得任何用户在
40、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获得具有服务质量保证得信息服务 。本文认为可以通过加强终端得协同,提高终端得数据采集能力并使感知层更敏感、更全面,以便多个终端可以联合为用户提供信息传输服务,从而使用户获取更高效、高质量得信息资源。 2) 大力推进无线网络技术发展,快速查找所需信息。 各种新网络技术得出现使得现代通信网络概念与通信网络结构不断变化,本文认为可通过优化基础得 NGN 核心网与 FTTH、3G、4G、WIFI、蓝牙等接入技术,以及研发新得 5G 技术,优化网络特性,更好得支持物与物与人与物通信。推进网络技术来加快网络信息更新速率,能够使用户方便快速得找到自己所需得信息,避免用户迷失在信息中从
41、而缓解泛在网络中得信息过载问题. 3) 优化应用层对信息进行再次处理加工。本文认为可制定一定得标准,严格控制数据处理加工过程.在应用层加强对网络信息得监管,如可成立专门得信息发布管理机构,进行专门把关,去除劣质、不健康、标题与内容不符得信息,呈现给用户更有价值,易使用得信息. 4、 3 完善网络搜索引擎 信息检索技术能够帮助我们快速、准确、全面地找到信息。搜索引擎就是一个专门得系统,它可以对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搜索整理与分类,并将其储存在网络数据库中供用户查询 。搜索引擎就是网络信息检索得主要工具。但就是现在得搜索引擎大多就是基于关键词得匹配,不能真正理解检索者得意图,甚至会把不就是一个概
42、念得东西放在一起。在泛在信息社会中,传统搜索引擎将会检索到更多得相关信息,用户需要花费更多精力筛选自己真正需求得信息,降低了信息查找速率。本文认为搜索引擎得智能化应不断提高,新一代搜索引擎应该能够通过分析检索者得检索与浏览历史来判断检索者得需求及兴趣,有选择地为检索者提供个性化得检索服务; 用户界面应进一步完善,实现检索得可视化尽可能多使用可见、易理解得几何图形; 多语种检测与翻译技术也应得到提升。搜索引擎更加人工智能化将有效缓解泛在网络中信息过载得影响。 查找平台:中国知网 关键词搜索:信息过载 文献类型:期刊 作者:王 娜,陈会敏 发表时间:2014-11-20 14:52
43、发表平台:情报理论与实践 6、 信息过载问题研究述评 摘 要: 在网络化信息环境中, 随着新信息、 知识与技术得不断增长, 信息过载正日益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得社会问题。 本文在文献研究得基础上, 系统分析了信息过载产生得背景及起因, 探讨了其原因及影响;同时还总结了应对信息过载得策略与建议, 并指出了研究得局限与未来趋势。 信息过载真正成为一个问题导因于 20世纪 50年代出版品得快速成长, 特别就是科技文献得增长, 学者 G、 Si m—mel首先注意到对该现象得研究。 1970年, A、 Toffler在《 未来得冲击》一书中, 就曾经指出需要深入研究信息重荷对人类行为得影响。 随
44、着新得知识与技术不断增长、信息技术得广泛应用, 信息资源正以指数级速度迅猛增长. 由此带来丰富得信息来源与信息快速得扩散效果, 但同时也引发了如信息过载 (Infor mation Overload)、 搜寻负荷加重、 资料品质降低等问题。 信息过载现象日益凸显,并成为一个备受关注得社会问题, 如何减轻甚至避免信息过载现象及其负面影响, 成为当前值得研究得课题。信息网络化背景下, 信息过载问题已成为信息社会得普遍现象。 相关研究表明, 对信息资源特性得误解及不当得信息处理态度, 将会导致信息污染、 信息过载现象发生, 且会对人们得工作、 生活以及生理、 心理及人际关系等产生严重得影响. 如何有
45、效解决信息过载问题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信息过载之纾解对策 针对信息过载现象及其影响, 许多学者寻求其解决之道. Eppler及 M engis等提出了在持续接触大量信息过载情形下得 6种对策:分配较少得时间给每一项信息输入;漠视重要性较低得信息输入;重新划定社会关系, 将过度负荷得重担转移至其她人身上;利用一些方式来阻绝新信息得进入;利用过滤装置减低信息输入得强度以及设立特殊得组织专门来吸收对个人而言过多得信息。 W ur man在《 信息焦虑》一书中, 从信息使用者得视角论述了 “信息爆炸” 与 “信息焦虑 ” 得本质, 并探讨了向用户提供更加清晰、 明了、 易懂信息得方式与手段. 目前
46、已有管理部门正着手开发相应得软件, 力图克服信息过载得负面影响。 Bawden认为, 信息过载解决之道就是多层面得问题, 且没有单一工具或技巧可以克服该问题。 她们将解决之道区分为两大类:管理层面及技术层面, 并就其实际内涵进行探讨。 概括地讲, 信息过载解决之道主要包括:个人处理方式、 信息系统辅助 、 信息服务组织协助方式以及社会控制手段等, 3、1 个人处理方式 1) 信息素养培育。 信息素养 (Infor mation Literacy)就是解决信息问题不可缺少得技能, 也就是对抗信息过载得最有效方法. 1989年, 美国图书馆学会 (American Li —brary A s
47、sociation) 将信息素养定义为:个体具有能力知道何时需要信息, 且能有效获取、 评估与使用所需要得信息, 即知道何时需要信息, 确认解决特定问题得信息, 找到所需信息、 评估信息、 组织信息及将信息有效地应用在特定问题上。 2) 掌握应对信息过载得方法。 使用者常用来避免信息过 载 问 题 得 方 式 包 括:①经 验 法 则 (Rules ofThumb)。 许多经验法则依循 H、 Si mon得满足理论, 即使用者不以大量信息为取得目标, 而仅取得现存信息中令人满意得一部分。 ②略读法 (Ski mming off the Top). 使用略读或扫描方式来代替仔细与周全得阅读方式
48、 ③分块法(Chunking)。 即将信息分类或整理成一些片段放置于记忆中得一种认知过程。 ④去枝法 (Tw igging)。 即除去多余枝节或仅在某一范围内选取信息得方法, 就是一种选择性撷取信息法。 ⑤分派法 (Delegation). 即将部分或全部信息搜集与分析得工作交给其她人执行. ⑥删除 及逃离法(Om ission and Escape). 即停止处理信息或逃避处理信息得责任。 ⑦延迟处理法 (Quening)。 即在接受过量信息之尖峰时间中延迟回覆得时间, 并藉此短暂休息以提升信息处理得效率。 ⑧过滤法 (Filter)。 指专心处理某类信息而忽略其她相关信息, 以避免信息过
49、载得情形。 3、2 信息系统辅助方式 信息科技日益发展, 许多人认为信息系统如能运作良好, 在某种程度上可适度解决使用者之信息过载情形.Etzel认为, 结合电脑媒体与信息过滤软体功能得个人信息管理系统 (Personal Infor mationM anage ment), 将有效解决信息过载之问题. ①智能型代理软 件 (IntelligentA-gents)。 具备搜寻引擎与人工智慧判断得能力, 其依据使用者资料档, 快速搜寻所有相关信息, 然后由电脑进行主题相关判断之工作, 并将信息按相关性高低进行排序。 ②自动化过滤软件 (Auto matic Filtering Agents
50、 亦称为信息萃取系统 (Infor mation Extraction System), 即从信息流中萃取最相关得信息, 以解决使用者之信息过载情形。 ③推播技术 (Push Technology)。 推播技术允许在非同步得情况下 , 将符合需求得信息主动送达使用者, 甚至还可以让使用者即时取得最新信息。 许多人希望推播技术能够有助于解决信息过载问题, 因而使得其研究越来越热门. 目前针对网络信息浏览、 取得与管理等议题, 学术界皆尝试提出相关得改善方法。 如许多学者们以过滤及分类观念为基础, 协助使用者管理 W eb上得信息。 此外,应用 meta- data来支援网络上得信息管理亦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