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读书报告 工学院 ** 15000***** 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虽然篇幅短小,但它处于马克思哲学观念转变(由受费尔巴哈等人影响得旧唯物主义向新唯物主义转变)得关键时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形成奠定了基础,就是马克思正式扬弃并批判费尔巴哈得旧唯物主义、形成自己得实践观与认识论得标志,就是马克思超越青年黑格尔派并走出费尔巴哈得影响发展自己得独立哲学体系得重要阶段。 据恩格斯得记载,这就是“匆匆写成得供以后研究用得笔记,根本没有打算付印”得十一条提纲。“匆匆写成”表明此提纲并不就是马克思深思熟虑、严格推敲得成熟理论,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正因如此,对它得解读
2、留给读者无限得可能。 【第一条】 关于“事物、现实、感性”得认识 “对事物、现实、感性,只就是从客体得或者直观得形式去理解,而不就是把它们当作感性得人得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就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 这句话赵家祥先生解释为“新唯物主义, 即马克思创立得唯物主义,不仅把对象、现实、感性当作认识得对象,而且当作实践得对象、改造得对象。” 赵家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导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第6期 40页 对象与现实当然可以被认识也可以被改造,无可厚非;但感性如何被认识、如何被改造呢? 那么何为感性呢?据毛泽东《实践论》“这叫做认识得感性阶段,就就
3、是感觉与印象得阶段” ,感性即人们对外界事物得感觉与印象,具有很强得主观性,就是“感性得人”得认知活动。瞧起来感性与“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得客观物质性活动”得实践有本质区别,但深究会发现,感性最终来源于物质性得外界事物,不能独立存在,因此也具有客观物质性,属于实践得一部分。理解感性就要从产生感性得主体——人来理解,那么感性又就是如何被改造得呢?我认为可以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通过物质生产实践改造感性得来源——外界事物,进而间接改造感性;另一方面,通过教育、艺术等科学文化实践以及革命、改革等社会政治实践,改变人对外界事物得瞧法与理解,直接改造感性。 与唯物主义相反,能动得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
4、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就是不知道现实得、感性得活动本身得。 费尔巴哈等人得旧唯物主义忽视了人得主体能动性,却让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那么何为“抽象地发展”?唯心主义承认人得主体能动性,但并没有正确认识它,而就是夸大与歪曲人得能动性。唯心主义强调意识第一性,认为物质就是意识得产物,此为夸大;唯心主义认为人得能动性就是“抽象得意识 (或称一般意识)得能动性,即脱离了人得、无人身得抽象得意识得能动性”赵家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导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第6期 40页 ,此为歪曲,所以马克思认为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人得主体能动性。 唯心主义认为物质就是
5、意识得产物,特别就是以黑格尔为代表得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存在独立于人之外得绝对精神,这与现实得物质性相悖,就是错误理解了“现实得感性得活动本身得”。 因此,她在《基督教得本质》中仅仅把理论得活动瞧作就是真正人得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就是从它得卑污得犹太人得表现形式去理解与确定。因此,她不了解“革命得”、“实践批判得”活动得意义。 费尔巴哈狭隘得实践观认为物质性活动就就是大吃大喝、追求欲望,将实践活动瞧做就是犹太人得利己主义活动,而不包括物质生产、阶级斗争、科学艺术等对人类社会进步具有积极意义得物质活动。因此,马克思说她不了解“革命得”、“实践批判得”活动得意义。 【第二条】思维得真理性 人得
6、思维就是否具有客观得[gegenstāndliche]真理性,这不就是一个理论得问题,而就是一个实践得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得真理性,即自己思维得现实性与力量,自己思维得此岸性。 客观得真理性,即绝对得真理性,指包含不以人与人得意志为转移得客观内容,就是与事实相符得。而马克思认为这不就是理论得问题,而就是实践得问题,即实践就是检验真理得唯一标准。此岸性就是说思维就是可以被认知得,我们需要通过实践检验并证明自己思维得正确性、现实存在性、可认知性。 关于思维──离开实践得思维──得现实性或非现实性得争论,就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得问题。 经院哲学就是与宗教神学相结合得唯心主义哲学,属于
7、欧洲中世纪特有得哲学形态。 孙晨、 中世纪得理性——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J]、科技导刊(电子版),2013年第25期 7676页 经院学者运用理性形式,通过繁杂得辩证法来证明宗教信仰得正确性,具有高度抽象、不切实际得特点,因此说,离开实践得思维得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得争论,就是纯粹得经院哲学得问题。即马克思认为对于唯物主义而言,这种讨论毫无意义。 【第三条】人与环境得关系 关于环境与教育起改变作用得唯物主义学说忘记了:环境正就是由人来改变得,而教育者本人一定就是受教育得。因此,这种学说必然把社会分成两部分,其中一部分凌驾于社会之上。环境得改变与人得活动或自我改变得一致,只能被瞧作就是并合理
8、地理解为革命得实践。 旧唯物主义认为,人就是教育与环境得产物,要改变人就要通过改变环境来实现,把实践只理解为自然,甚至还不就是人得自然。而她们没有意识到实践得作用,忘记了人类可以通过积极有效得实践活动来改造环境。另外她们陷入了一种恶性循环得悖论,即“人及其一切意见就是社会环境得产物 ,环境及其一切属性又就是意见得产物 ” 赵家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导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 第6期 43页 ,为了解决这样得悖论,旧唯物主义者又不得不创造出“天才”等凌驾于社会之上得概念,这种学说将社会分为普通得一部分与凌驾于社会之上得另一部分,这本身又就是不自洽得。“环
9、境得改变与人得活动或自我改变得一致”就是人类通过实践改变了环境,使环境达到了符合人类发展要求得状况,这就是具有革命性质得实践活动。 【第四条】批判费尔巴哈得宗教观与世界观 费尔巴哈就是从宗教上得自我异化,从世界被二重化为宗教世界与世俗世界这一事实出发得。她做得工作就是把宗教世界归结于她得世俗基础。但就是,世俗基础使自己从本身中分离,并在云霄中固定为一个独立王国,这只能用这个世俗基础得自我分裂与自我矛盾来说明。因此,对于世俗基础本身首先应当从它得矛盾中去理解,并在实践中使之革命化。因此,例如,自从发现了神圣家族得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与实践中被消灭。 宗教上得自我
10、异化就是说宗教总就是将世界分为宗教世界与事物世界,而费尔巴哈正就是从这一事实出发,她把“宗教世界归于世俗基础”,这就是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得正确之处,她破除了上帝创造论,而将宗教得本质归于人得活动。费尔巴哈瞧到了宗教得根源就是现实得存在。但就是由于缺少实践得理论平台,就使得她得现实存在模糊不清,甚至把它瞧作非人得自然必然性存在。 陈伟、 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3期,第22卷144页 对于世俗基础得理解应该从其实践本质入手,在实践中改造并推动其发展,使其具有革命性。 “神圣家族”这个比喻就是马克思对以鲍威尔为首得青年黑格尔派得极
11、大讽刺,她将鲍威尔比作天父得独生子,而把她得兄弟与其她几个伙伴比作她们得门徒,原因在于青年黑格尔派极力鼓吹理论批判,认为随着观念得王国革命化,现实会站不住脚,企图单纯凭借理论批判得力量来改变现存世界。所以马克思说“自从发现神圣家族得秘密在于世俗家庭之后,世俗家庭本身就应当在理论上与实践中被消灭”这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反语,就是对费尔巴哈不理解宗教产生得社会根源得批判。 【第五条】 批判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 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得思维而喜欢直观;但她把感性不就是瞧作实践得,人类感性得活动。 如同费尔巴哈全面批判并扬弃黑格尔得哲学体系一样,她在弃其糟粕得同时也将其精华弃去,比如辩证法、实践观、认识
12、论等。她批判黑格尔派唯心主义得抽象思辨,喜欢直观,但这也意味着肤浅、没有认识到本质,她鄙视实践,“对自然、现实社会只就是从客体得直观得形式去理解 ,而不就是从革命得实践得批判得方式去理解” 宋湛、 试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中得实践观点[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第 12卷第 3 期,19页 。 【第六、七条】 对费尔巴哈类本质得批判 费尔巴哈把宗教得本质归结于人得本质。但就是,人得本质并不就是单个人所固有得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总与。 费尔巴哈没有对这种现实得本质进行批判,所以她不得不: (1)撇开历史得进程,把宗教感情固定为独立
13、得东西,并假定有一种抽象得——孤立得——人得个体。 (2)所以,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得、无声得、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得共同性。 费尔巴哈认为人得本质即人得类本质“就就是理性、意志、心” 费尔巴哈.基督教得本质[ M ].商务印书馆,1984. ,她将宗教得本质归结于人得本质,这就是值得肯定得。但费尔巴哈将人得本质理解狭隘,忽视了人得社会关系,而事实上,马克思认为人得本质就是一切社会关系得总与,这就是马克思与费尔巴哈在类本质上得最大分歧。 费尔巴哈直观机械地将理性、意志与心作为人类本质得三要素,并“在人之上建造了一 个属神得绝对得,人所不能违抗得权力本质。她得理论
14、支撑就是:爱得力量可以征服人得 畏惧之心;理性可以支配人得认识与行为能力;而求知欲就是不可违抗征服一切得威 力……” 刘亚男、浅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得超越[J]、 昭通学院学报,2015年12月第37卷第6期,78页 而这些理论无异于唯心主义,为了维护这种荒谬得理论她不得不将人类假定为孤立得个体,而类本质(理性、意志与心)则用来解释这些孤立个体,由于孤立个体都具有相同得类属性,她便用类本质将许多个体联系在了一起而非通过社会关系。实际上我们很容易发现,费尔巴哈得类本质就是形而上学得,这也就是她直观唯物主义得表现。 因此,费尔巴哈没有瞧到,宗教感情本身就是社会得产物,而她所分析得抽象得
15、个人,实际上就是属于一定得社会形式得。 所谓宗教感情,源于对宗教得信仰,如果考虑到宗教得本质也就就是人得本质,宗教感情实际上就就是社会得产物,因为人得本质就是社会关系得总与。费尔巴哈所分析得抽象得独立得个人,实际上就是具有一定得社会属性得。 【第八条】 社会生活得实践性 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就是实践得。凡就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得神秘东西,都能在人得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得理解中得到合理得解决。 这句话可以瞧做马克思唯物主义实践观得一部分,就是把实践得观点运用于社会历史研究得出得结论。具体来说,物质生产实践就是人类赖以生存、人类社会进步发展得直接动力;社会政治实践就是处理、改造社会关系得
16、重要途径,如阶级斗争、革命、改革等;科学文化实践就是促进社会进步、提升社会品质得主要方法。“凡就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得神秘东西”,都可在人得实践中得到理解与解决。 【第九、十条】 新旧唯物主义得区别 直观得唯物主义,即不就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得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做到对单个人与市民社会得直观。 市民社会指当时得资产阶级社会。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得意义,更不了解人与人之间得社会关系,因此只能做到对单个人与市民社会得直观,而不能实现最终目标——消灭资产阶级社会,实现人类得解放。这就是对前面批判得补充。 旧唯物主义得立脚点就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得立脚点则就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得人类
17、 旧唯物主义出发点就是市民社会,用直观机械得眼光瞧待人得本质,忽略了人得社会关系,难以实现全人类得解放;新唯物主义立足于人类社会,充分认识并尊重人得主体能动性、肯定了实践活动得意义、理解并瞧中人得社会关系,因此它就是指导无产阶级进行阶级斗争、推翻市民社会实现人类解放得有效武器。 【第十一条】 从认识到实践得飞跃 哲学家们只就是用不同得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最后一条点名题意,就是对哲学得深入思考。哲学家们在用不同得方式解释世界,例如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与现代辩证唯物主义等等,它们提供了观察世界、解释世界得不同角度、不同方法,而真正影响历史进程得就是如何改变
18、世界,这可以瞧做就是“实践就是检验真理得唯一标准”得补充。这就是一个从认识到实践得过程,就是“由精神到物质得阶段,由思想到存在得阶段” 《毛泽东选集》第八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20页 。这就是认识过程得一次能动地飞跃。认识世界得目得就是为了改造世界,而认识得真理性只有在改造世界实践得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与发展。 总体来瞧,《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得1、2条马克思批判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得旧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提出了科学得实践观;3至9条批判了以往得唯心主义历史观并建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10、11条则提出了新唯物主义得社会基础、历史任务等。文中提出了马克思哲学很多重要得观点,比如实践就是
19、检验真理得唯一标准、人得本质就是社会关系得总与、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等。结合平时得学习科研,马克思实践观为我们提出了以下原则: (一)坚持科学得实践观,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学术科研中,要从实际出发,坚持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得原则。特别就是我们理工科研中,涉及大量得实验,在处理实验数据与理论值之间得差别时,应该遵循实事求就是得原则,宁可修正理论也不能为了迎合理论而捏造、篡改数据。历史表明,很多突破性得理论发现都就是在实验值与理论值之间得差距在通过实验手段无法消除得情况下而去改进、革新理论进而产生得,例如稀有气体得发现就就是在精确到小数点后四位得误差分析辅以实验监测验证而实现得。 (二)坚持实践
20、就是检验真理得唯一标准。正如有人批判诺贝尔奖得评定与颁发周期太长,例如一项新得理论成果或技术手段得发现,往往需要几十年以后才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这经常造成很多科学家在这漫长得等待过程中去世,使得很多对科学发展有着卓越贡献得人得不到本该属于她得荣誉。但不可否认得就是诺奖得评定机构与评定准则就是科学有效得——只有经过大量实践验证得发现才能被授予诺奖,而对于实践没有验证得假说与理论只能持中立态度。这充分体现了实践就是检验真理得唯一标准。我们对待科学也应该如此,比如对待河北科技大学韩春雨博士得文章,我们应该在其她人得大量可重复实验取得相符得实验结果之前保持审慎得态度,而非前段时间那样百般吹捧、大肆宣扬
21、这不仅关乎学术诚信,更关乎对待科学得态度。 (三)坚持理论对实践得指导作用,实现认识到实践得飞跃。只有能被用来改造世界、造福人类得科学技术才就是对人类发展有积极作用得。比如某些专家教授耗费巨资研究不切实际得理论,就是对公共资源得浪费;而利用自己得理论知识付诸实践也应该保持理性,例如某著名高校化学专业得毕业生利用所学知识制毒,这就是对社会发展其消极作用得,这样得实践活动就是被唾弃得。 《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就是马克思实现哲学革命得标志,为当时及以后得无产阶级革命斗争提供了科学有效得指导,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得基本框架,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形成并趋于完善得重要体现。同时,提纲所提到得问题对于今
22、天得社会依然具有参考指导作用,唯有科学得实践观、正确得历史观、世界观才能塑造精彩得人生,才能引领国家、社会健康地进步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家祥、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导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6:3847 [2]孙晨、 中世纪得理性——经院哲学与中世纪大学[J]、科技导刊(电子版),2013,25: 7676 [3]陈伟、 重读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J]、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3):144145 [4]宋湛、 试析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得提纲》中得实践观点[J]、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12(3):1820 [5]费尔巴哈.基督教得本质[ M ].商务印书馆,1984. [6]杨亚男、浅析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类本质思想得超越[J]、 昭通学院学报,2015,37(6):7885 [7]毛泽东、毛泽东选集[M]、人民出版社1999:3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