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咳嗽病机与治则基本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为六淫邪气侵袭肺系,壅遏肺气,发生于肺、常以风为先导,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表现为风寒、风热、风燥相合为病;内伤咳嗽为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病理因素为痰与火,痰有寒热之别,火有虚实之分。治疗分清邪正虚实、外多为实证,应祛邪利肺,按病机分风寒、风热、风燥论治.内多为邪实正虚。标实者祛邪止咳,本虚者扶正补虚。同时除直接治肺外,应该从整体出发治脾肝肾。 咳嗽之痰湿蕴肺证咳嗽反复发作,痰多,痰出咳平,痰黏腻或稠厚成块,色白或带灰色,早晨或食后咳甚痰多,进甘甜油腻食物加重,胸闷脘痞,呕恶食少,体倦,大便时溏,舌苔白腻,脉濡滑。证机:脾湿生痰,上渍于
2、肺,壅遏肺气。治法:燥湿化痰,理气止咳、代表方: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 哮病之寒包热哮证喉中哮鸣有声,胸膈烦闷,呼吸急促,喘咳气逆,咳痰不爽,痰黏黄色,或黄白相兼,烦躁发热,恶寒无汗,身痛,口干欲饮,大便偏干,舌苔白腻罩黄,舌边尖红,脉弦紧.证机:痰热壅肺,复感风寒,客寒包火,肺失宣降.治解表散寒,清化痰热,小青龙加石膏汤或厚朴麻黄汤加减。 肺痈病机病位在肺,病机总属邪热郁肺,蒸液成痰,邪阻肺络,血滞为瘀,而致痰热与瘀血互结,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肺损络伤,脓疡溃破外泄.病理表现为邪盛实热证候,脓疡溃后见阴伤气耗之象。成痈化脓得病理基础在于血瘀,血瘀则热聚,血败肉腐酿脓。 胸痹病
3、因病机诊断依据病因:寒邪内侵,饮食失调,情志失节,劳倦内伤,年迈体虚。病机:心脉痹阻.病位在心,肝脾肺肾,本虚标实:标实为寒凝、血瘀、气滞、痰浊,痹阻胸阳,阻滞心脉;虚为气虚、气阴两虚、阳气虚衰.诊断依据:胸痹以胸部闷痛为主症,患者多见膻中或心前区憋闷疼痛,甚则痛彻左肩背、咽喉、胃脘部、左上臂内侧等部位,呈反复发作性,持续几秒到几十分钟,休息或用药可缓解.常伴心悸、气短、自汗,甚则喘息不得卧,严重可见胸痛剧烈,持续不解,汗出肢冷,面色苍白,唇甲青紫,脉散乱或微细欲绝等危候,可发生猝死、多见于中年以上,因操劳过度、抑郁恼怒、多饮暴食或气候变化诱发,亦有无明显诱因或安静时发病者. 不寐之痰
4、热扰心证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暖气,伴口苦,头重,目眩,舌偏红,苔 黄腻,脉滑数、证机:湿食生痰,郁痰生热,扰动心神。治法:清化痰热,与中安神。黄 连温胆汤加减。 厥证得病理转归阴阳气血相失,进而阴阳离绝,发展为一厥不复之死证;阴阳气血失常,或为气血上逆,或为中气下陷,或气血痰浊内闭,气机逆乱而阴阳尚未离绝,气复返则生,气不复返则死;表现为各种证候之间得转化,如气厥与血厥之实证常转化为气滞血瘀之证,失血致厥得血厥虚证,严重者转化为气随血脱之脱证. 痢疾症状:大便次数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粘冻.治法热痢清之,寒痢温之,初痢实则通之,久痢虚则补之,寒热交错者清温并用,虚实夹
5、杂者攻补兼施、调气则后重自除,行血则便脓自愈、方药:湿热痢—芍药汤加减;疫毒痢—白头翁汤合芍药汤加减;寒湿痢-不换金正气散加减;阴虚痢-黄连阿胶汤合驻车丸加减;虚寒痢-桃花汤合真人养脏汤加减;休息痢-连理汤加 湿邪在黄疸发病中得机制基本病机:肝胆脾胃功能失调,湿浊内生,肝胆疏泄失职,胆液不循常道而外溢,外溢肌肤则身黄,下渗膀胱则小便黄;黄疸病理因素有湿邪热邪寒邪疫毒气滞瘀血六种,以湿邪为主.病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理表现有湿热与寒湿两端、 阴黄与阳黄阳黄:湿热所伤或过食甘肥酒热或素体胃热偏盛,湿热交蒸,黄色鲜明,发病急,病程短,常伴身热,口干苦,舌苔黄腻,脉象弦数.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疸色
6、如金,病情急剧,兼见神昏发斑出血。阴黄:寒湿伤或素体脾胃虚寒或久病脾阳受伤,寒湿瘀滞,黄色晦暗,发病缓病程长,常伴纳少乏力、舌淡,脉沉迟或细缓、 20。阳黄湿重于热证得症状、治法与代表方(考过,非重点) 症状:身目俱黄,黄色不及前者鲜明,头重身困,胸脘痞满,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或大便溏垢,舌苔厚腻微黄,脉象濡数或濡缓、 治法:利湿化浊运脾,佐以清热—-1分 代表方:茵陈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加减——2分 21。鼓胀与水肿鉴别 鼓胀主要为肝、脾、肾受损,气、血、水互结于腹中,以腹部胀大为主,四肢肿不甚明显、晚期方伴肢体浮肿,每兼见面色青晦,面颈部有血痣赤缕,胁下癥积坚硬,腹皮青筋显露
7、等、水肿主要为肺、脾、肾功能失调,水湿泛溢肌肤。其浮肿多从眼睑开始,继则延及头面及肢体,或下肢先肿,后及全身,每见面色㿠白,腰酸倦怠等,水肿较甚者亦可伴见腹水。 22.内伤头痛与肝、脾、肾三脏得关系及其机制 脑为髓海,依赖于肝肾精血与脾胃精微物质得充养,故内伤头痛之病机多于肝脾肾三脏得功能失调有关。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头痛因于肝者,或因肝失疏泄,气郁化火,阳亢火升,上扰头窍而致;或因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而致。肾主骨生髓,脑为髓海。头痛因于肾者,多因房劳过度,或禀赋不足,使肾精久亏,无以生髓,髓海空虚,发为头痛。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头窍有赖于精微物质得滋养、头痛因于脾者,或因脾
8、虚化源不足,气血亏虚,清阳不升,头窍失养而致头痛。 23、根据头痛得部位来辨明相关经络(出小题) 太阳头痛,在头后部,下连于项;阳明头痛,在前额及眉棱骨处;少阳头痛,在头两侧,并连及于耳;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目系。 24. 眩晕得病机(与哪些脏腑相关?机制如何?) 眩晕之病因诸多,但基本病理变化不外乎虚实两端。虚者为髓海不足,或气血亏虚,清窍失养;实者为风、火、痰、瘀扰乱清空。本病病位在于头窍,病变脏腑与肝脾肾三脏有关。 眩晕得病性以虚者居多,气虚血亏、髓海空虚、肝肾不足所导致得眩晕多属虚证;因痰浊中阻、瘀血阻络、肝阳上亢所导致得眩晕属实证。 25. 眩晕得治疗原则
9、 补虚泻实,调整阴阳。虚者当滋养肝肾,补益气血,填精生髓。实证当平肝潜阳,清肝泻火,化痰行瘀。 26。试述“无痰不作眩"与“无虚不作眩”(考过,非重点) 前者出于【丹溪心法】,由于过食肥甘,劳倦太过,伤于脾胃,脾失健运,以致水谷不化精微,聚湿成痰,痰湿中阻,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蒙蔽清窍所致,证以眩晕而头痛如蒙为特征,属本虚标实证,并提出以治痰为先得方法、 后者出于【景岳全书】,由于先天不足,久病伤肾,气血亏虚,房劳亏虚,以及老年肾亏等原因造成体内精气血得亏虚,以致髓海不充,清窍失养而形成得眩晕病,证以眩晕动则加剧,劳累即发为特点,属虚证,故提出治以补虚为主、
10、27。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考过,非重点) 闭证属实,因邪气内闭清窍所致,症见神志昏迷、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脱证属虚,乃为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将离决之候,临床可见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开、四肢松懈瘫软、手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鼻息低微等。此外,还有阴竭阳亡之分,并可相互关联。闭证常见于骤起,脱证则由闭证恶变转化而成。并可见内闭外脱之候、 28. 中风得治疗原则 中经络以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中脏腑闭证,治当息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泄热;脱证急宜救阴回阳固脱;对内闭外脱之证,则须醒神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恢复期及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平
11、肝熄风,化痰祛瘀与滋养肝肾,益气养血并用。 29。消渴病日久可并发多种病症,试简述其病机 病机:阴津亏虚,燥热偏胜,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 病变脏腑主要在肺、胃、肾,尤以肾为关键。消渴病日久则易病变,一就是阴损及阳,阴阳俱虚,其中以肾阳虚及脾阳虚较为多见;二就是病久入络,血脉瘀滞。 30。肺、脾、肾三脏在水肿病得发病机制 水肿发病得基本病理变化为肺失通调,脾失转输,肾失开阖,三焦气化不利、其病位在肺、脾、肾,而关键在肾。病理因素为风邪、水湿、疮毒、瘀血。 肺主一身之气,有主治节、通调水道、下输膀胱得作用。风邪犯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风水相搏发为水肿; 脾主运化,有布散水精
12、得功能。外感水湿,脾阳被困,或饮食劳倦损及脾气,以致脾失转运,水湿内停,乃成水肿; 肾主水,水液得输化有赖于肾阳得蒸化、开阖作用、久病劳欲,损及肾脏,则肾失蒸化,开阖不利,水液泛滥肌肤,则为水肿。 31.试述阴水与阳水得鉴别 阳水病位在肺脾,病机就是肺失宣降通调,脾失运化而致、病因多为风邪,疮毒,水湿。发病较急,每成于数日之间,肿多由面目开始,自上而下延及全身,肿处皮肤绷急光亮,按之凹陷即起,常兼有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属表,实,热证,一般病程较短。 阴水病位在脾肾,病机就是脾肾亏虚,气化不利所致。病因多为饮食劳倦,先天或后天因素所致得脏腑亏损。发病较缓,肿多由下肢足踝开始,自
13、下而上延及全身,肿处皮肤松弛,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多兼有神疲气怯、小便少、大便溏薄,属里,虚,寒证。病程较长。 阳水迁延不愈,反复发作,正气渐衰,脾肾阳虚,或因失治误治,损伤脾胃,阳水可转化为阴水。反之,阴水复感外邪,或饮食不洁,使肿势加剧,呈现阳水得证候,而成本虚标实之证。 32、咳血与吐血如何鉴别 咳血与吐血血液均经口出,但两者截然不同、 咳血就是血由肺来,经气道随咳嗽而出,血色多为鲜红,常混有痰液,咳血之前多有咳嗽、胸闷、喉痒等症状,大量咳血后,可见痰中带血数天,大便一般不呈黑色、 吐血就是血自胃中来,经呕吐而出,血色紫暗,常夹有食物残渣,吐血之前多有胃脘不适或胃痛,恶心等症状,
14、吐血之后无痰中带血,但大便多呈黑色。 32.六种淋证 均有小便频涩,滴沥刺痛,小腹拘急引痛、 (1)热淋,起病多急骤,小便赤热,溲时灼痛,或伴有发热,腰痛拒按,治法清热利湿通淋。方药:八正散; (2)石淋,以小便排出砂石为主症,或排尿时突然中断,尿道窘迫疼痛,或腰腹绞痛难忍,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代表方:石韦散; (3)血淋,为溺血而痛。膏淋证见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通淋,凉血止血。代表方:小蓟饮子、 (4)气淋,小腹胀满较明显,小便艰涩疼痛,尿后余沥不尽,治法:理气疏导,通淋利尿、代表方:沉香散。 (5)膏淋,见小便浑浊如米泔
15、水或滑腻如膏脂,治法:清热利湿,分清泄浊。代表方:程氏萆薢分清饮。 (6)劳淋,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遇劳即发,治法:补脾益肾。代表方:无比山药丸。 33.淋证与癃闭鉴别 二者都有小便量少,排尿困难之症状,但淋证尿频而尿痛,且每日排尿总量多为正常,癃闭则无尿痛,每日排尿量少于正常,严重时甚至无尿。癃闭复感湿热,常可并发淋证,而淋证日久不愈,亦可发展成癃闭。 34。癃闭得治疗原则 以“腑以通为用”为原则,但通利之法,又因证候虚实之不同而异。实证者宜清邪热,利气机,散瘀结;虚证者宜补脾肾,助气化,滥用通利小便之法。对于水蓄膀胱之急症,应配合针灸、取嚏
16、探吐、导尿等法急通小便。 35、试述血证得病机 血证得共同病机可以归结为火热熏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在火热之中,又有实火与虚火之分,外感风热燥火,湿热内蕴,肝郁化火等,均属实火,而阴虚火旺之火,则属虚火、气虚之中,又有仅见气虚,与气损及阳,阳气亦虚之别。 从证候得虚实来说,由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所致者属于虚证,由气血亢盛所致者属于实证、在有得情况下,阴虚火旺及气虚不摄,既就是引起出血得病例因素,又就是出血所导致得结果。 36.试述狭义痰饮得证治 狭义痰饮就是指心下满闷,呕吐清水痰涎,胃肠沥沥有声,形体昔肥今瘦,属饮停胃肠、主要包括2个证型,如下 (1)脾阳虚弱证
17、 胸胁支满,心下痞闷,胃中有振水音,腕腹喜温畏冷,泛吐清水痰涎,饮入易吐,口渴不欲饮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食少,大便或溏,形体逐渐消瘦,舌苔白滑,脉弦细而滑。 治法:温脾化饮 代表方:苓桂术甘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加减 (2)饮留胃肠证 心下坚满或痛,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或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便秘,口舌干燥,舌苔腻,色白或黄,脉沉弦或伏。 治法:攻下逐饮 代表法:甘遂半夏汤或己椒苈黄丸加减 37.消渴得辨证要点: (1)辩病位:消渴病得“三多"症状往往同时存在,根据其程度得轻重不同,有上、中、下三消之分,及肺
18、燥、胃热、肾虚之别、通常对肺燥为主,多饮症状较突出者,称为上消;以胃热为主,多食症状较为突出者,称为中消;以肾虚为主,多尿证较为突出者,称为下消。 (2)辩标本:本病以阴虚为主,燥热为标,两者互为因果。常因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得不同,而阴虚与燥热之表现各有侧重、一般初病多以燥热为主,病程较长者则阴虚与燥热互见,日久则以阴虚为主,进而由于阴损及阳,导致阴阳俱虚。 (3)辩本证与并发症:多饮、多食、多尿与乏力、消瘦为消渴病本病得基本临床表现,而易发生诸多并发症为本病得另一特点。本症与并发症得关系,一般以本症为主,并发症为次。多数患者,先见本症,随病情得发展而出现并发症。但亦有少数患者
19、与此相反,如少数中老年患者,“三多”及消瘦得本症不明显,常因痈疽、眼疾、心脑病证等为线索,最后确诊为本病、 38.试述消渴得证治分型、治法与代表方 上消 肺热津伤证-清热润肺,生津止渴-消渴方 中消 胃热炽盛证-清胃泻火,养阴增液-玉女煎 气阴亏虚证—益气健脾,脾失健运—七味白术散 下消 肾阴亏虚证-滋阴固肾-六味地黄丸 阴阳两虚证-滋阴温阳,补肾固涩-金匮肾气丸 40、痹症得治疗原则 (1)痹证以风、寒、湿、热、痰、瘀痹阻气血为基本病机,其治疗应已祛邪通络为基本原则,根据邪气得偏盛,分别予以祛风,散寒,除湿,清热,化痰,行瘀,兼顾”宣痹通络”。 (2)还
20、宜重视养血活血,即所谓“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治寒宜结合温阳补火;治湿宜结合健脾益气。久痹正虚者,应重视扶正,补肝肾、益气血就是常用之法。 41。痹症得临床分型及各自得特征就是什么? P467 (1)风湿寒痹:行痹,痛痹,着痹。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祛风通络,散寒除湿—-防风汤加减 痛痹:疼痛剧烈,遇寒则甚,得热则缓;散寒通络,祛风除湿—乌头汤加减 着痹:疼痛,重着肿胀麻木,除湿通络,祛风散寒—薏苡仁汤 (2)风湿热痹:清热通络,祛风除湿—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42、简述呕吐食滞内停证得临床表现、治法及主方。 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或
21、溏或结,舌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与胃降逆。主方:保与丸加减 组成:山楂、神曲、莱菔子、陈皮、半夏、茯苓、连翘 43。1、郁证?试述梅核气/脏躁得病机治法代表方 郁证就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门,胸胁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物阻得一类疾病。梅核气就是因情志所伤,肝失调达,则肝气郁结,循经上逆,结余咽喉;或因肝病乘脾,以致肝郁脾滞,运化失司,津液不得输布,积聚成痰,痰气互结于咽喉、主症:自觉咽喉中常有异感,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无痛,不碍饮食。治法:疏肝解郁,行气导滞,散结除痰,半夏厚朴汤主之.脏躁:与体质有关,如
22、素多抑郁,忧愁思虑,积久伤心,劳倦伤脾,心脾受伤,化源不足,脏阴更亏,或因病后伤阴,或因产后亡血,使精血内亏,五脏失于濡养,五质之火内动上扰心神,以致脏躁、精神不振,或情志恍惚,情绪抑郁波动,心中烦乱,睡眠不安、治法:甘润缓急,养心益脾,甘麦大枣汤、 名解: 哮证:就是一种发作性得痰鸣气喘疾患。发时喉中有哮鸣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能平卧。 胸痹:胸痹就是指以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喘息不得卧为主症得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鼓胀:鼓胀就是指腹部胀大如鼓得一类病证,临床以腹大胀满,绷急如鼓,皮色苍黄,脉络显露为特征,故名鼓胀。
23、 中风:中风就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得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 状、 痢疾:痢疾就是以大便增多,腹痛,里急后重,痢下赤白黏冻为主症。就是夏秋季节常见得传染病。 郁证: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或易怒喜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症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疾病、 消渴:就是以多饮多食多尿乏力消瘦或尿有甜味为主要临床表现得一种病症 肺痈 肺痈就是肺叶生疮,形成脓疡得一种病证,属内痈之一。临床以咳嗽、胸痛、发热、咯吐腥臭浊痰,甚则脓血相兼为主要特征。 肺胀:就是多种慢性肺系疾患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导
24、致肺气胀满,不能敛降得一种病证。 真心痛:真心痛就是胸痹进一步发展得严重病证,其特点为剧烈而持久得胸骨后疼痛,伴心悸、水肿、肢冷、喘促、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至危及生命。 喘证:喘即气喘、喘息。喘证就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扇动,不能平卧为临床特征得病证。 瘿病:瘿病就是以颈前喉结两旁结块肿大为主要临床特征得一类疾病、 痹症:痹症就是由于风寒湿热等邪气闭组经络,影响气血运行,导致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或关节不屈僵硬肿大变形等症状得一种疾病。 急黄:为阳黄之重症,病情急骤,疸色如金,兼见神昏、发斑出血。 癃闭:癃闭就是以小便量少,排尿困难,甚则小便闭塞不
25、通为主症得一种病证。小便不畅,点滴而短少,病势较缓者为癃;小便闭塞,点滴不通,病势较缓者称为闭。 支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平卧,其形如肿,属饮邪支撑胸肺、 痰饮 :痰饮就是指体内水液输布运化失常停积于某些部位得一类病症。 关格:就是以脾肾虚衰,气化不利,浊邪壅塞三焦,而致小便不通与呕吐并见为临床特征得危重病证。 痿证 :痿证就是指肢体筋脉松弛 软弱无力 不能随意运动 或伴有肌肉萎缩得一种病症。 泄泻:泄泻就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溏或顽固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主症得病症、 心悸:就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得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
26、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症、 黄疸: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症得一种病证,其中目睛黄染尤为本病得重要特征、 积聚:就是腹内结块,或痛或胀得病症。分而言之,积属有形,结块固定不移,痛有定处,病在血分,就是为脏病;聚属无形,包块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病在气分,就是为腑病。 眩晕:眩就是指眼花或眼前发黑,晕就是指头晕甚或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二者常同时并见,故统称为“眩晕”。 水肿:水肿就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得一类病证。 肺痨:肺痨就是具有传染性得慢性虚弱疾患,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及身体逐渐消瘦为主要临床特征 腹痛
27、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得病证,多由脏腑气机不利经脉失养所致、 真头痛 :为头痛得一种特殊重症,其特点为起病急骤,多表现为突发得剧烈头痛,持续不解,阵发加重,手足逆冷致肘膝甚至呕吐如喷、肢厥、抽搐、恶寒、发热、全身不适,浮脉为其特征、 感冒:就是感受触冒风邪,邪犯卫表而导致得常见外感疾病,临床表现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全身不适、脉浮为其特征。 咳嗽:就是指肺气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咯吐痰液而言,为肺系疾病得主要证候之一。分别言之,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一般多为痰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 鼻衄:鼻腔出血,就是败血症中最常见得一种。
28、 便秘:就是指由大肠传导时常,导致大便秘结,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除艰难。或粪便不硬,虽有便意,但便而不畅得病症。 洁净府:净府就是指膀胱,洁净府即利小便之意。 淋证:淋证就是指以小便频数短涩,淋漓刺痛,小腹拘急引痛为主症得病症。 内伤发热:就是指以内伤为病因,脏腑功能失调,气、血、阴、阳失衡为基本病机,以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得病证。 脾约:就是便秘得一种,指由胃热过盛,脾阴不足,胃强脾弱,脾功能为胃热所约束,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肠液干燥所致大便干燥便秘不下得病症。 气臌:腹部膨隆,嗳气或矢气则舒,腹部按之空空然,扣之如股。 水肿:水肿就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滥肌肤,表现以头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肿为特征得一类病证。 飧食:为泄泻得一种,指泻下完谷不化。 吐酸:指胃中酸水上泛,又称泛酸 虚劳:又称劳虚 就是以脏腑亏损,气血阴阳虚衰,久虚不复成劳为主要病机 以五脏虚证为主要临床表现得多种慢性虚弱证候得总称。 血症:凡血液不循常道或上溢于口鼻诸窍,或下于前后二阴,或渗出于肌肤所形成得一类出血性疾患、 战汗:主要出现于急性热病过程中,表现为突然恶寒战栗,全身汗出,发热,口渴,烦躁不安,为邪正交争得征象 中风:中风就是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症得病证。病轻者可无昏仆而仅见半身不遂及口眼歪斜等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