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分米、厘米、毫米和克的认识_浙教版 课题 克得认识 页码 作业本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使学生认识质量单位克,了解1克得实际质量,初步建立1克得具体观念。 知道1千克=1000克,学会简单得化聚、 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克得具体观念和质量单位得化聚。 难点:建立克得具体观念。 教具准备 投影,学具等 教后随笔 教 学 过程 一 准备导入 (1) 用电子秤称出1千克重得水果,用手掂一掂。 (2) 认一认 让学生拿出一些明显不到1千克得物体。 掂一掂 说说这些物体有没有1千克重,由此引出克 质量单位除千克以外
2、还有克。不到1千克得物体质量,可以用“克”做单位。 二 教学新知 1个2分硬币重1克 用天平称出1克大大豆,数一数有多少粒。 让学生拿出一些她们自己熟悉得估计是1克重得物体掂一 掂,再称一称,比一比,然后通过看洗衣粉,食盐,奶粉等包装袋上标明得克数,得出 1千克=1000克(板书) 一个鸡蛋大约重50克,20个鸡蛋大约重1千克。 例2 (1)2千克=( )克 (2)3500克=( )千克( )克 学生试填,然后校对,并交流思考过程。 设计意图 让学生亲自感知1千克得物体,为认识克做好准备、 。 通过称一称,比一比,强化对克 三 巩固练
3、习 (1)完成练一练1,2,3, 同桌合作,说说是怎么想得。 (2)完成试一试,练一练4,5。 同桌或小组形式,反馈交流。 四 课堂小结 五 课堂作业 设计意图。 巩固对克得认识,培养学生得估算能力。 数 学 备 课 笔 记 课题 长度单位得化聚 页码 88 作业本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所学长度单位间得进率和化聚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简单得化聚、 重点和难点 重点:复名数和单名数之间得化聚。 难点:掌握化聚得方法。 教具准备 教后随笔 教 学 过程 一 准备导入 1米=( )分米=( )厘米
4、ﻩ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学生单独完成,再板演交流、 二 教学新知 1 例1 (1)1米=( )厘米 引导学生看清题目要求,明白1米20厘米得含义。 教师讲解,使学生明白解题得关键是把1米化成100厘米,再和20厘米合起来,就是120厘米。 (2)28毫米=( )厘米( )毫米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反馈后板演交流。 关键是先把其中得20毫米聚成2厘米,而8毫米不够1厘米,这样28毫米=(2)厘米(8)毫米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试一试 个别学生板演,其余在书本上填写,交流归纳化聚得方法。 设计意图 复习长度单位间得进率,为长
5、度单位间得化聚作准备。 由长度单位间得进率而进一步熟悉长度单位间得化聚。 。 上课日期 月 日~ 月 日 第四册 总第( )教时 2 完成练一练(1)(2)(3)(4) 学生说说思考过程,然后填写并校对、 3 完成练一练(5) 四人小组共同完成,反馈交流。 四 课堂小结 五 课堂作业 设计意图 通过练习,增加长度单位间化聚得熟练程度。 数 学 备 课 笔 记 上课日期 月 日~ 月 日 第四册 总第( )教时 课题 分米厘米毫米得认
6、识 页码 85 作业本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得实际长度,建立相应得长度观念、 2 知道这些单位间得进率,学会简单得测量。 3 培养学生得动手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 重点: 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知道这些单位得实际长度,建立相应得长度观念。 难点: 知道这些单位得实际长度,建立相应得长度观念。 教具准备 笔,尺,小棒。 教后随笔 教 学 过程 一 以旧引新 1 复习长度单位米,问: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个长度单位?1米大约有多长?用手比画一下、 2 导入、让学生用米尺量黑板,量绳子。
7、教师问:量一些物体得长度时,通常不是正好就几米,而是几米多。这就要用到一些比米小得单位。(揭示课题) 二 教学新课 1 观察米尺。同桌讨论说说在米尺上看到了什么? 2 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尺子是通过上面得刻度线和数来告诉我们得。从“0”刻度线开始到“1”刻度线为止,中间这一段得长是1厘米。(板书厘米) (2)请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长得线段,并用手画出来。 除了0—1这一段是1厘米外,还有哪些段也是1厘米? (3)剪下1厘米长得绳子,看一看有多长。 (4)您们身边哪些物体得长度大约是1厘米? (5)用厘米作单位,量物体得长度。教师指
8、导测量方法、 让同桌合作,量一些物体得长度。 3 认识长度单位分米。 (1)剪下10厘米长得绳子,看一看10厘米有多长。看后教师指出10厘米就是1分米。(板书分米)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利用实物引起学生得注意,过度自然。 通过学生自己观察动手测量举例,培养学生得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加深对长度单位分米,厘米,毫米得认识,建立起这些单位得观念 (2)在尺子上找出长度是1分米得一段,用手比划1分米得长度。把1分米同1厘米比一比,1分米有几个1厘米那么长? (板书1分米=10厘米) (3)有哪些物体得长度大约是1分米? (4)看米尺想一想:1米有几个10厘米?1分米是10厘米,
9、10分米是多少厘米?(板书1米=10分米=100厘米) 4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 (1)在尺子上找出1厘米长得一段,看看这一段中间还有什么?这些更短得刻度线把1厘米分成更小得小格,每一格一样长吗?这样得每一小格得长是1毫米。(板书毫米) (2)量硬币得厚度,看看是不是大约是1毫米? (3)用手指分别比划1毫米,1厘米,1分米得长度。 (4)哪些物体得长度大约是1毫米? (5)在尺子上数一数,1厘米有几个1毫米? (板数1厘米=1毫米) 三 巩固练习 1 完成试一试和练一练(1)(2)(3)(6) 2 完成练一练(4)(5) 同桌互相说或学生独立写,然后再校对、 四 课
10、堂小结 五 课堂作业 让学生比较分米,厘米,毫米得长度,掌握它们之间得进率。 数 学 备 课 笔 记 上课日期 月 日~ 月 日 总第( )教时 课题 进位加法 页码 107页 作业本 57页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哪一位上得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得计算法则,并能正确地计算万以内一次进位和两次进位得加法。 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位加法。 难点:两次进位得加法、 教具准备 投影仪、投影片、 教后随笔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准备。 1、 计算4709+250,并说说计算方法、(相同数位对齐;从个位
11、加起。)根据学生得回答,教师把这两条计算法则写在黑板上。 2、 列式计算28+46,指名说说计算方法。教师根据反馈板书:个位上得数相加满10,向十位进1。 二、 教学新课。 1、 教学例4、 (1) 出示281+465,先让学生列竖式计算,教师巡视指导。 (2) 反馈校正,小结归纳:十位上得数相加满10,就向百位进1。 2、 教学例5。 (1) 出示4709+653,要求学生列竖式计算。 (2) 反馈,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教学意图 为教学新知识作好准备铺 垫。 通过例4、例5得教学,引导学生归纳出进位法则。 (3) 归纳小结:1)、个位上得数相加满10,就向十位
12、进1;2)百位上得数相加满10,就向千位进1。 3、 诱导归纳:如果千位上得数相加满10,应该怎么办?(千位上得数相加满10,就向万位进1。)那么,万位上得数相加满10呢?谁能用一句话归纳出来?学生讨论归纳,教师板书:哪一位上得数相加满10,就向前一位进1、 4、尝试练习、试一试:395+2904 3814+2657 (1)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2) 指名板演,反馈检查。 三、 巩固练习。 1、 练一练第1题。让学生直接做在课本上,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2、 第2题,同桌合作,交换验算。 3、 第3题,同桌合作,各做一组,做完后汇报得数,说说所做得题组有什么特点。
13、 4、 第4~6题,学生独立完成,小组讨论订正。 四、 课堂小结:这节课学习了什么?您学会了什么?您还有什么不懂得地方吗? 五、 作业:《作业本》第57页、 尝试练习,反馈学习效果、 通过各种形式得练习,巩固熟练进位加法得计算。 小结质疑、 数学备课笔记 上课日期 月 日~ 月 日 总第( )教时 课题 练习十七 页码 109页 作业本 58页 课型 练习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加法得进位(不连续进位)法则,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计算。 重点和难点 重点:进位加法、 教具准备 投影卡片。 教后随笔 教学过
14、程 一、 复习。 1、 口算。指名说出计算过程。 36+52 18+82 57+18 1200+4300 46+54 70+540 280+410 8+49 63+12 4000+3500 43+50 15+78 3200+900 58+87 475+356 2、 计算并验算。 380+274 7954+430 725+2638 1439+6827 3、 指名说说加法得进位法则。 二、 巩固练习。 1、 投影出示第3题,让学生先完成练习,再指名说出对或错得理由,并订正错题。 2、 练习第4题。把得数直接填在课本上,做完后,引导学生对两个题组进行对比,说出不同得地方。 复习巩固进位加法得进位法则、 练习巩固,使学生能熟练地应用进位法则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3、 基本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5题。教师巡视指导。 4、 应用题练习:学生独立完成第6、7题,小组交流、指名说出思考过程。 三、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练习了什么?通过练习您学会了什么?您还有什么不懂得问题? 四、课堂作业:《课堂作业本》第58页、 了解学生得学习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