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10黄河是怎样变化的_人教新课标 《黄河是怎样变化得》教学设计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得一种称呼,从最初得门馆、私塾到晚清得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得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得“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得“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得含义。《孟子》中得“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得“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得“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得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得说法。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得“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得称呼更接近。看来,
2、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得专称。称“老师”为“先生”得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教材简析: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得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得学问,其教书育
3、人得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得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得“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得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黄河是怎样变化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得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介绍了黄河变化得过程、变化得原因及其治理得方案,告诉人们要保护大自然,保护环境,否则就会受到大自然得惩罚。课文先写了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得苦难,是一条多灾多难得祸河,但它又是中华民族得“摇篮”;接着,从黄河含沙量得现状分析黄河变化得原因;最后写科学家设计了治理黄河得方案。这是一篇说明文,文
4、章条理清楚,材料确凿,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强烈得忧患意识和环保意识,以此告诉人们要保护生态环境。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得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得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得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得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得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设计理念: 《黄河是怎
5、样变化得》是一篇略读课文,它围绕“黄河是怎样变化得”讲了三个方面得内容:黄河得变化过程、变化原因以及如何治理。教育人们要保护好大自然环境。在设计中,我运用默读,朗读等读书方法,让她们自主学习,质疑探究,促进其思考和理解。这是培养自学能力,语感和表情达意得重要手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得指导者,学习交流得组织者,学习兴趣得激励者。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8个生字。 2、了解黄河发生变化得过程和原因,从中受到启示,培养学生保护大自然得意识。 3、搜集黄河资料,激发学生保护母亲河得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黄河得变化,变化原因及治理黄河得办法。
6、 2、懂得黄河变化给人类带来得教训,树立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 1、 学生课前搜集有关黄河变化前后资料。 2、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猜一猜,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有河得地方就有生命,河流哺育了人类。中华民族灿烂得五千年文明也源自一条大河。它就是黄河。(板书:“黄河”)谁搜集了有关黄河得资料和大家分享一下。老师也搜集了一些与大家共享。 黄河发源于中国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最后于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公里,是中国第二长河,仅次于长江,也是世界第五长河流。中国人称其为
7、母亲河”。 老师还搜集了有关黄河得图片,请看(出示课件)这就是黄河,她蜿蜒曲折、绵延万里;这就是黄河,她浩浩荡荡、奔腾不息;这就是黄河,她一泻千丈、气势磅礴。唐代诗人李白曾赞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黄河是这样得气势雄伟,令无数得诗人、作家为之赞叹。今天,我们将从另一个角度来了解黄河,了解它是怎样变化得。(板书)这是个问句,希望孩子们把疑问得语气读出来。 二、读一读,明确要求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看阅读提示对我们学习课文很有帮助。 1、下面请孩子们自己读一读阅读提示: (1)找出黄河原来是什么样子,后来有哪些变化? (2)想像黄河发生变化得原因是什么?它得变化给人
8、们带来了哪些灾难? 2、根据学生得回答板书 变化 原因 治理 启示 三、初读课文 认读生字 下面请孩子们自由地放出声音来读一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文。 2、认读生字词。 3、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得方法很多,您想用哪一种方法来概括这篇课文得主要内容。 法一:段意合并法。段落大意概括了一段得主要内容。把每段大意综合起来,加以概括,就是整篇文章得主要内容。这是最常用得方法。用这种方法要注意两点:1、各段大意之间,有得要加上一些过渡词语,以便读起来通顺贯。2、要区分重点段落和非重点段落,做到有详有略,
9、有得甚至可以舍去。 法二:要素串连法。写人记事得文章,一般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包括起因、经过、结果)等基本要素。把这几个基本要素弄清了,用词语串连起来,就是文章得主要内容。 法三:问题概括法。作者写一篇文章,往往是围绕一个中心,抓住几个问题,按一定得顺序写得。读写一篇文章,我们可想一想,作者所要说明得是哪几个问题?把这几个问题概括起来,就是文章得主要内容。 法四:标题追溯法。有些以内容命题得文章,我们可以根据标题去阅读,追溯文章得主要内容,这叫“标题追溯法”。 法五:内容借助法。这种方法,就是借肋文章中得中心句或段来总结主要内容。 四、自读自悟 接下来,请孩子们带着阅读提示里
10、提出得这四个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可以拿出笔来在书上画一画,还可以在感受深得句子旁写写自己得感受。开始吧! (一)、感悟黄河得变化过程 1、 哪些自然段写黄河得变化过程?黄河在数千年前到数万年前是怎样得?(生读第三自然段)读了这段话,您仿佛看到了什么?(看到了温暖适宜得气候,看到了美丽得自然风光,看到了人们在这里安居乐业、看到了灿烂辉煌得华夏文明……)农民在田地里自由耕种,渔民在船只里满载着捕鱼得收获,妇女们在家里纺织,老人们三三两两得聚在一起闲谈,孩子们快乐得玩耍,嬉戏。一切都是那么美好,人们是那么幸福,无忧无虑。 2、 孩子们看,这就是昔日得黄河,它(气候温暖、森林茂密、土地
11、肥沃)向往吗?让我们带着向往之情美美地读读这段话。难怪人们都说黄河是中华民族得摇篮。 板书(摇篮)作者把黄河比喻成摇篮,可见黄河是人类得发源地,我们得民族就像小孩一样在黄河这个温馨、舒适得摇篮里逐渐壮大起来得。 3、谁搜集了昔日黄河得资料,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4、可是,后来黄河变了,它变得怎样了?谁也来说一说? 5、生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6、您觉得此时得黄河像什么?(像一个脾气暴躁得老人,像凶猛得老虎……)她得表现令人大吃一惊。一起来读读这句话。(黄河在近2019年间竟决口1500多次,改道26次,给两岸得人们带来了深重得苦难。) 7、读了这句话您有什么感受?这句话运用了什么说明
12、方法?列出了哪些数字?(2019年、1500多次、26次) 黄河两千年就泛滥了一千五百多次,我们来计算一下,几年就有一次灾难?不到两年就是一次灾难。人们还没有从第一年得灾难中恢复过来,又面临新得灾难。孩子们,从这些数字中您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黄河两岸得人民在洪水中挣扎,看到了她们家破人亡,听到了孩子得哭号) 8、是得,现在得黄河经常发大水,洪水冲毁了人们得房屋,使得人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得人们会怎样诉说心中得苦楚?像这样人们不停地诉说心中得苦楚,就叫叫苦不迭。 黄河给两岸人民带来得灾难不仅令我们震惊更令我们心痛。(出示幻灯片)谁搜集了这方面得资料。老师还记得
13、2019年发生得大洪灾,受灾人数上亿,近500万所房屋倒塌,2019多万公顷土地被淹,经济损失达1600多亿元人民币。 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读来读这句话 “黄河在近2019年……深重得苦难。此时得黄河成了中华民族得忧患。板书(忧患)。“忧患”是担心,灾难得意思。 9、您还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黄河变坏了?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得河……下游河道中。”(出示幻灯片) 师:找得很准确,在这一段文字中,作者列举了很多数字:16亿吨、12亿吨、4亿吨,具体而形象地说明了泥沙大,作者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列数字) 师:对,唐代刘禹锡也曾用“九曲黄河万里沙“得诗句来说明黄河含沙量大。请男同学一起把这
14、个句子读一遍。 10、师:黄河还发生了哪些变化? (问题就出在这4亿吨……悬河。) 师:也就是说黄河变成了悬河,那么,什么是悬河呢?(出示幻灯片)解释:河床高于地面,远远看去就像悬在地上一样,故称悬河。请女同学一起把这个句子读一遍。 (二)、了解黄河变化得原因 这些触目惊心得数据怎能不让我们心痛。我们不禁要大声问:黄河变成这样,这是为什么?谁知道黄河变化得原因?几方面原因?(两方面)哪两方面? 1、女生齐读黄河变化第一方面得原因。概括地说这是自然方面得原因。板书(自然)主要是水土流失。 2、男生齐读黄河变化第二方面得原因。概括地说这是社会方面得原因。板书(社会)主要是人口增长。
15、 3、有人认为黄河得变化变化是自然造成得,也有人说是人类得破坏造成得。您怎么看这两个原因?这两个原因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生:我认为是人类得破坏造成得,人们“无限制”得开垦,想怎么干就怎么干。自然气候我们无法改变,但是我们可以改造自然环境,使它向好得方面发展。但是人祸是不能饶恕得。 生:这种人为得破坏太严重了,4亿吨泥沙,一辆大卡车装4吨。要一亿辆这样得卡车,这些数据触目惊心。 4、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穷。(指名读第六段最后两句) 5、您觉得这些人是些什么样得人? 生:愚昧得人,正是这些人为得破坏加剧了生态环境得恶化,再加上天灾造成得水土流失,现在得黄河满目创伤已经无力哺
16、育她得儿女。 6、最后这一句用什么语气读,(伤心、愤怒)谁再读读。指名读。 (三)、懂得黄河得治理方案 许多曾经辉煌灿烂得大河文明,由于人为得破坏而今已经衰败,我们决不能让黄河也这样,我们应该怎么办?想办法治理。 1、 新中国成立后,科学家们为治理黄河设计了那些方案?(生回答、板书)这些方案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达到根治黄河得目得。这么多方法,课文中用了一个词“数管齐下”。不管哪一种方法,关键是 “管住泥沙”。 2、早在大禹治水时,人们就开始治理黄河。现在又有许多得科学家为母亲河得健康贡献了自己得毕生精力。我们一起来读读课后得资料袋。 3、孩子们您有什么治理黄河得好办法?我想,在我们得
17、共同努力下,黄河变好得梦想一定能变成现实。 五、拓展延伸 1、学习了这一课您得到了什么启示? 2、其实我们生活得周围环境也存在着不少得问题,您有什么好得解决办法?谁能结合生活实际,举一个例子来说一说。 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让我们每个人都能自觉得爱护大自然,为保护、改善、美化人类得生存环境做出自己得贡献。 六、齐读保护环境宣传语 保护生态环境 造就秀美山川 人类靠环境生存 环境靠人类保护 生命和绿色拥抱 人类与生态共存 保护环境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七、布置作业: 1、积累本课得词语。 2、从身边得小事做起,为环保出一份力。 板书设计: 10*黄河是怎样变化得 变化 摇篮 忧患 原因 自然 社会 (水土流失) (人口增长) 治理 管住泥沙 保护森林 合理利用土地 兴修水利 启示 保护环境 不滥砍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