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MDS,流行病学,MDS是一组异质性克隆性恶性疾病,基本病变是克隆性造血干、祖细胞发育异常,病态造血及恶性转化风险增高;,老年人(60岁)最常见的血液系统肿瘤;,90%的患者年龄在60岁以上,男性多见,青年人少见;,具体病因不明,与环境、职业、生活中物理、化学毒害因素相关。,发病机制,染色体异常:-5/-5q,-7/-7q,+8,+21,-Y,其他易位、缺失等;,Ras、fms等癌基因和p53、p15等抑癌基因突变;,免
2、疫学异常:T细胞免疫相对不足,存在免疫过度耐受;某些MDS用免疫抑制治疗(CsA、ATG)有效;,部分年轻、儿童患者存在遗传易感性,如+21的Donws综合征;环境易感性;,单克隆造血;造血细胞凋亡增多;,继发性MDS,如淋巴瘤、肿瘤等烷化剂化疗后继发MDS。,临床表现,一般表现:早期为顽固性贫血,输血依赖性大细胞贫血,缓慢渐进出现各类血细胞减少、感染、出血,一般无肝、脾、淋巴结肿大。,特殊类型:,1)5q-综合征:主要为老年女性,最突出改变是巨核细胞发育异常,大细胞贫血,顽固性贫血。,特殊类型,2)铁粒幼细胞贫血:亚铁血红素合成障碍,包括遗传性、先天性和获得性(特发性、继发性);这里获得性特
3、发性。,3)MDS合并骨髓纤维化;,4)MDS合并骨髓增生低下,需与AA鉴别:,血片可见异常中性粒细胞、原始细胞;骨髓涂片有病态造血(小巨核和粒、红巨幼样变);骨髓活检见ALIP,小巨核;染色体异常核型;单克隆造血证据。,特殊类型,5)MDS合并免疫性疾病;,6)慢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CMML):,WHO归类于MDS/MPD大类中,外周血白细胞正常或轻度增高,单核1x10*9/l,骨髓可有病态造血,粒系增殖为主,单核增多,Ph染色体阴性,可有肝脾大。,7)治疗相关MDS,即继发性MDS,多见于淋巴瘤、肿瘤等烷化剂化疗后。,8)17P-综合征。,诊断标准,MDS最低诊断标准:,1.必备条件:,1
4、红细胞(Hb110g/l)、中性粒细胞(1.5x10*9/l)、巨核系(plt15%;,2)骨髓涂片中原始细胞占5%-19%;,3)典型染色体核型异常(+8,-7/7q-,-5/5q-,20q-,-Y)。,两个必备条件+至少一个确定条件可诊断MDS;有染色体核型异常者可6月;,3.其他支持条件:流式细胞学、基因突变分析有单克隆造血证据。,MDS分型,FAB分型(1982年),:(根据外周血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RA:1%+5%,RARS:15%,RAEB:20%,30%,或 外周+骨髓原始细胞见到Auer小体。,CMML:5%+1x10*9/l。,MDS分型,WHO分型(2008年):,类型
5、外周血,骨髓,R,CUD,1系或2系减少,原始细胞1,%,1,系发育异常,发育异常的细胞,10%,原始细胞,5%,RS15%,RA,RN,RT,MDS分型,WHO分型(2008年):,RARS,贫血,无原始细胞,仅红系发育异常,原始细胞,5%,RS15%,RCMD,至少1系细胞减少,原始细胞1%,无Auer小体,单核细胞1x10,*,9/l,至少,2,系发育异常,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RAEB-I,至少,1,系细胞减少,原始细胞,5%,无,Auer,小体,单核细胞,1x10*9/l,至少,1,系发育异常,原始细胞,5%-9%,无,Auer,小体,MDS分型,WHO,分型,(20
6、08年):,RAEB-II,至少,1,系细胞减少,原始细胞,5%-19%,有或无,Auer,小体,单核细胞,1x10*9/l,至少,1,系发育异常,原始,细胞,10%-19%,有或无,Auer,小体,MDS-U,至少,1,系细胞减少,原始细胞,1%,至少,1,系发育异常但均,10%,原始细胞,5%,细胞遗传学符合,MDS,MDS,伴,单纯,5q-,贫血,血小板数正常或增高,原始细胞,1%,原始细胞,100g/l、N1x10*9/l、Plt75x10*9/l者,可随诊观察。,2.输血治疗:有贫血、出血症状及时输血;一般Hb1x10*9/l。,4.去铁治疗:长期输血(累计RBC25u,约5g铁)或
7、血清铁1000ug/L需去铁治疗。,支持治疗,去铁胺20-40mg/kg皮下持续泵入12h,或1g皮下注射,5-7次/周。血清铁2500ug/l时,用量不超过25mg/kg。治疗目标是血清铁1000ug/L。,5.细胞因子治疗:检测血清EPO2u、血清EPO500U/L者对上述治疗反应差,不建议使用。,MDS治疗,刺激正常残存造血干/祖细胞或改善改善病态造血克隆造血效率的治疗,:,1.免疫抑制剂治疗:骨髓增生减低、染色体核型正常、低危组、RBC输注时间2年者,可用环孢素(3mg/kg,d)和ATG(40mg/kg,dx4d)。,2.免疫调节剂治疗:有5q-染色体异常、低危或中危-I组、依赖输血
8、者,可用沙利度胺100mg/日或来那度胺10mg/d。,3.其他:雄激素类(约30%有效),三氧化二砷、维A酸等有一定疗效。,MDS治疗,根除病态造血克隆恢复正常造血的治疗,:,1.低强度化疗:,1)5-氮杂胞苷:可用于所有MDS患者,尤其75岁以下、不适合化疗或移植的中危II/高危患者。推荐方案为:75mg/,m,2,d,,皮下注射,d1-7,28天为1疗程,至少连续4个疗程,CR后再用至少3个疗程。,MDS治疗,2)地西他滨:可用于初治或治疗过、积分为中危-I/II/高危MDS患者。推荐方案为:45mg/m,2,d,分成3次(q8h)静滴(维持3h以上),连续治疗3天(总量135mg/m,
9、2,),1疗程/6周,至少4个疗程,有效者应继续治疗。,MDS治疗,其他单药化疗:,3),小剂量阿糖胞苷:有效40%,明显有效至CR为20%,持续时间不超过半年,治疗相关死亡率10-25%。10-20mg/m,2,d,分2次(Q12h)皮下或静滴,疗程1-3周,一般20天。,小剂量阿糖胞苷的CAG方案:Ara-C 10mg/,m,2,次 皮下 Q12h,d1-14;阿柔比星5-7mg/m,2,d 静滴 d1-8;G-CSF 200ug/m,2,d,皮下,d1-14。,MDS治疗,4)小剂量美法仑:文献报道美法仑,口服,2mg/d,CR率为30%-60%。,2.高强度化疗(AML方案化疗):,年
10、龄,60-65岁,确诊后时间不长,体能状况良好,中危-II和高危的MDS患者。与AML相比,个体差异大,MDS化疗后CR率更低,CR持续时间更短,复发率更高,对化疗承受能力更差,更容易发生严重骨髓抑制。,近年来试用VP-16+氟达拉滨+Ara-C方案。,MDS治疗,造血干细胞移植:目前唯一可能治愈MDS的手段。,1),异体移植,:,目前倾向性意见:年龄110g/l,中性粒细胞计数1.0 x10*9/l,Plt100 x10*9/l,无原始细胞,可存在发育异常。,部分缓解,(,PR,):,骨髓:较治疗前减少50%,但仍5%,不考虑有核细胞增生程度和发育异常。外周血:同CR。,MDS疗效标准,骨髓
11、CR,:原始细胞5%,且较治疗前减少50%,但外周血细胞减少未恢复或可达血液学进步。,稳定,(,SD,):未达到PR标准,但无进展(PD)证据。,失败,:治疗中死亡或疾病进展。,CR或PR后,复发,(,relapse,)(有下列一项者):,骨髓原始细胞恢复到治疗前水平;,外周血N计数或Plt较缓解/有效时的最高值减少50%;,Hb减少15g/l或依赖输血。,MDS疗效标准,进展(PD),(有下列一项者):,(骨髓原始细胞)原5%;,原5%-10%增加50%,达10%;,原11%-20%增加50%,达20%;,原20%-30%增加50%,达30%;,(外周血)N计数或Plt较缓解/有效时的最高值
12、减少50%;,Hb减少20g/l或依赖输血。,MDS疗效标准,几种生存时间计算:,总生存时间(OS):从进入治疗试验/观察到任何原因的死亡。,无变故生存(EFS):从进入观察到治疗失败或任何原因死亡。,无进展生存时间(PFS):从进入观察到PD或因MDS死亡。,无病生存(DFS):从达到CR到复发。,特定原因死亡(CSD):MDS相关死亡。,MDS疗效标准,2.细胞遗传性反应:(,常规方法分析20个中期分裂象),完全反应(CCR):原有的染色体异常消失,且未出现新的异常;,部分反应(PCR):原有的异常染色体减少,50%。,3.生存质量:,通过各种问卷或WHO体能评分。,4.血液学进步(HI)
13、反应持续时间8周),红系反应:治疗前110g/l者治疗后增加15g/l;或输血减少:与治疗前8周相比治疗后8周输注红细胞减少4U。,血小板反应:治疗前20Plt100(x10*9/l)者治疗后净增30 x10*9/l;或治疗前20 x10*9/l。,白细胞反应:治疗前N计数0.5x10*9/l。,HI后进展或复发,(无感染、出血等继发因素):,N计数或Plt从最佳反应水平下降50%;Hb下降15g/l;回复依赖输血。,MDS预后,MDS自然病程的三种情况,:,1.病情稳定,骨髓原始细胞不超过5%,随诊中未发生白血病转变,仅靠一般支持治疗可存活数年至十多年。,2.初期病情稳定,骨髓原始细胞
14、一般不超过10%。经过一段时间后,骨髓原始细胞突然迅速增多,转变为AML。,3.骨髓原始细胞缓慢进行性增多,临床病情随之进展,直至转变为AML。几乎全部是转变为AML,M1、M2、M4、M6多见。个别可转变为急淋或混合型。,MDS死亡原因:骨髓无效造血、血细胞减少所致感染、出血占约50%;发生白血病转变30%-40%;其他疾病10%-20%。,MDS预后,1997年FAB提出的,IPSS,预后积分系统和2005年德国学者提出的,WPSS,积分系统及我国推荐的,改良WPSS,积分系统。,IPSS预后意义:,中位生存时间(年):低危(33%):5.7年;中危-I(38%):3.5年;中危-II(2
15、2%):1.2年;高危(7%):0.4年。,中位转白时间(年):低危:9.4年;中危-I:3.3年;中危-II(22%):1.1年;高危(7%):0.2年。,MDS患者有30%-40%的,转白率,。,特别说明:,RCUD出现全血细胞减少者归于MDS-U。,外周血原始细胞=1%的RCUD和RCMD者归于MDS-U。,骨髓原始细胞5%而外周血原始细胞为2%-4%者归于RAEB-I,型。,有Auer小体、外周血原始细胞5%而骨髓原始细胞10%者归于RAEB-II型。,骨髓原始细胞虽2%,2%,2%,1%,单核细胞,3%-10%,10%,20%,10-20%,10%,2%,2%,0,NAP积分,不定,不定,骨髓红系发育异常,-,-/+,-/+,-,IPSS,评分,标准,预后因素,标准,积分,骨髓原始细胞,95,淋巴样小巨核,无,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