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药物或药物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使心脏、血管的结构或功能异常所致的心血管疾病称为,药源性心血管病,(,drug-induced cardiovascular disease,)。,常见有,药源性心力衰竭、药源性心律失常、药源性高血压、药源性低血压、药源性血栓栓塞疾病等。,一、药源性心力衰竭,药源性心力衰竭,(,drug-induced heart failure,,,DIHF,),指药物直接或间接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肌收缩力减弱、前后负荷增加、组织对供血的需要增加或心功能不良,导致心功能失代偿、心排出量减少,外
2、周组织灌注不足,无法满足机体组织代谢需要而产生的综合征。,(一)临床特点,发病急骤,进展较快,死亡率高;亦有临床症状不明显,必须做心功能检查才发现心功能受损者。,(二)发病原因,药物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致心肌细胞收缩无力,或影响心脏传导系统,诱发心律失常,使心脏泵血功能发生障碍而诱发。,(三)致心衰药物,1.,抗心律失常药,多发生于原有心脏病患者,表现急性左心衰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其他可引起心肌缺血、过敏性心肌炎或急性过敏性心包炎的药物也可引起心衰。,胺碘酮(,类抗心律失常药,),减弱心肌收缩力偶致心衰,当左室射血分数,30%时,发生率为15%。,丙吡胺(广谱,抗心律
3、失常药)诱发充血性心力衰竭发生率,16%。,普罗帕酮、钙通道阻滞剂、硝苯地平均有导致心衰报道。,2.,强心药,洋地黄类中毒可致心衰。,3.,抗高血压药,长期应用哌唑嗪后突然停药可现心衰致病情恶化。,小儿口服卡托普利突然停药可诱发心衰。,4.,拟交感药,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异丙肾上腺素、多巴胺、间羟胺等大剂量或长期应用可致急性心衰,尤与茶碱合用更易。,5.,抗精神失常药,长期应用氯丙嗪、锂盐可致心衰;,三环类抗抑郁药治疗量即可加剧原有心衰。,(四)防治对策,1.,应用具有心脏毒性的药物要严密,监测心电图,QRS,波幅大小、心动周期、心脏射血分数,等反应心功能的指标,一旦出现心衰症状应立即,停
4、用可疑药物,,及时采取,强心、利尿,措施,并及早,处置影响心功能的原发病及电解质紊乱,。,2.,应用某些具有心脏毒副作用的药物时,可采取适当,支持疗法,,如抗肿瘤药物合用维生素,E,、辅酶,Q,10,、,ATP,等。,3.,出现心衰后,积极进行,对症治疗,:,如麻醉剂导致的左心衰肺水肿可用受体阻滞药处理,过敏性心肌炎心衰宜选用泼尼松加环孢素或硫唑嘌呤治疗。,L-,精氨酸一次,20g,,平卧恒速,1h,内滴完,可扩张血管、增加心输出量,缓解心衰症状;,前列腺素可迅速降低心脏负荷,对终末期心衰特别有利;,苯哪普利、洛沙坦等口服可较快增强心功能,保护心肌,降低心衰死亡率。,4.,对心肌退行性病变、严
5、重心肌损伤、休克等,应,禁用,受体阻滞药、普罗帕酮和硝苯地平,等。,二、药源性心律失常,药源性心律失常(,drugs-induced arrhythmia,),是指药物非治疗目的引起的心律失常,或导致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药源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有:持续或非持续性室速、扭转型室速、心室扑动或颤动、室性早博、室上性心律失常等。,(一)致药源性心律失常的药物,1.,抗心律失常药,抗心律失常药可使原有心律失常恶化并发生新的心律失常,发生率,5-10%,,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如室速或室颤发生率为,1.5-8%,。,2.,抗病原体药,抗病毒药金刚烷胺过量可致扭转型室速;红霉素可引起长,Q-T,间期综合征和扭转
6、型室速;口服头孢拉定易引起室性早博等。,3.,抗抑郁药,吩噻嗪、三环类抗抑郁药引起,Q-T,间期延长和扭转型室速报道多见;麦普替林过量易致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4.,皮质激素类,5.,钙通道阻滞剂,易致多种缓慢型或快速型心律失常。维拉帕米较易引起传导阻滞;地尔硫卓导致窦性停博等。,6,、其他药物,抗组胺药特非那定、阿司米唑可引起心律失常;蛇腹抗酸酶等也可致心律失常。,(二)药源性失常的防治对策,1.,预防原则,(,1,)充分了解各种药物的作用特点及可能的不良反应,,对症下药,,严格掌握药物的用法用量,出现不良反应立即停药并对症治疗。,(,2,)用药前尽可能,纠正易发生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如心
7、肌缺血、缺氧、低血压、心功能不全、电解质紊乱(尤其是低钾、低镁和低钙)及酸中毒等;,(,3,)静脉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时,注意心电监护,,特别是并发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和间期延长者尤应谨慎;,(,4,),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可以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及心律失常。,(,5,)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尤其心功能状况,,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三、药源性高血压,表现:,用药后出现高血压,或高血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血压进一步升高或出现反跳甚至发生高血压危象。,引起药物:,交感神经兴奋药、抗抑郁药、肾上腺皮质激素、非甾体抗炎药和口服避孕药等。,发病机制:,主要有水钠潴留、细胞外液增加、停药综合征等。,药源
8、性高血压的防治对策:,(,1,)注意用药后的病情观察:,尤其对患有心绞痛、嗜铬细胞瘤、糖尿病、肾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及有过敏反应史、特异质反应史的患者更应观察血压变化。,若用药后血压不降反而增高,特别血压剧烈升高而出现心绞痛时,就应考虑药源性高血压,要及时停用可疑致病药物。,(,2,)注意联合用药:,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注意联合用药。,如用利血平或胍乙啶后,不宜再用拟肾上腺素药,以防血压骤升;,如三环类抗抑郁药与拟交感药联用,可致高血压危象及心律失常。,(,3,)用药从小剂量开始:,疗效不明显时再逐渐增加剂量,并严密观察血压及心率变化,收缩压降低不宜过快、过多。,(,4,)切忌骤然停药:,要
9、递减剂量,切忌骤然停药。一旦出现撤药综合征,首要治疗措施是恢复停用的药物,特别是可乐定,且剂量要超过原有水平。,四、药源性低血压,应用药物后引起血压下降(低于,12/8kPa,),并伴有头晕、乏力、嗜睡、精神不振、眩晕甚至出现晕厥等临床症状,称为药源性低血压。,致药源性低血压的药物:,1.,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硝普钠等),2.,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抑制药(溴丙胺太林、利血平、甲基多巴、可乐定等),3.,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4.,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头孢菌素等),药源性低血压的防治对策:,(,1,)严格了解病人的机能状态,,权衡利弊,注意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量,严密观
10、察血压变化,出现低血压趋势时应及时减量或停药。,(,2,),对易导致过敏的药物,应严格进行药物的过敏反应试验,对过敏体质患者应尽量避免使用。,(,3,)对药源性低血压患者,应减少导致药源性低血压的药物用量或停药;持续低血压患者可酌情使用升压药物。,五、药源性血栓栓塞疾病,血栓栓塞疾病(,TED,)多由于药物的化学刺激或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TED,以静脉栓塞最常见,死亡率为,1%-2%,。深部静脉血栓(,DVT,)常见下肢和骨盆静脉;肺循环中静脉血栓破裂沉积可致肺栓塞;动脉血栓(下肢、脑)。,引起药源性血栓栓塞疾病的药物:,口服避孕药复方制剂、雌激素替代疗法、静脉注射四环素类、红霉素、青霉素
11、两性霉素、丝裂霉素等。,(一)临床特点,发病急骤,进展较快,死亡率高;亦有临床症状不明显,必须做心功能检查才发现心功能受损者。,(二)发病原因,药物对心肌细胞的直接毒性,引起心肌细胞变性、坏死,致心肌细胞收缩无力,或影响心脏传导系统,诱发心律失常,使心脏泵血功能发生障碍而诱发。,(三)致心衰药物,1.,抗心律失常药,多发生于原有心脏病患者,表现急性左心衰或充血性心力衰竭。,其他可引起心肌缺血、过敏性心肌炎或急性过敏性心包炎的药物也可引起心衰。,二、药源性心律失常,药源性心律失常(,drugs-induced arrhythmia,),是指药物非治疗目的引起的心律失常,或导致原有的心律失常加重
12、药源性心律失常的类型有:持续或非持续性室速、扭转型室速、心室扑动或颤动、室性早博、室上性心律失常等。,2.,抗病原体药,抗病毒药金刚烷胺过量可致扭转型室速;红霉素可引起长,Q-T,间期综合征和扭转型室速;口服头孢拉定易引起室性早博等。,3.,抗抑郁药,吩噻嗪、三环类抗抑郁药引起,Q-T,间期延长和扭转型室速报道多见;麦普替林过量易致室上性和室性心动过速。,(,3,)静脉使用抗心律失常药时,注意心电监护,,特别是并发心动过缓、传导阻滞和间期延长者尤应谨慎;,(,4,),预防性使用,利多卡因可以预防气管插管引起的心血管反应及心律失常。,(,5,)根据患者性别、年龄、病情尤其心功能状况,,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致药源性低血压的药物:,1.,血管扩张药(硝酸甘油、亚硝酸异戊酯、硝普钠等),2.,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抑制药(溴丙胺太林、利血平、甲基多巴、可乐定等),3.,抗精神病药(氯丙嗪等),4.,抗生素(青霉素、链霉素、磺胺、头孢菌素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