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技术规范,实验室生物安全,操作者,操作对象,环境,所有操作人员必须经过培训,通过考核,获得上岗证书;,在开始相关工作之前,应对所从事的病原微生物及相关操作进行危险评估,根据国家对于各种微生物操作的危险等级划分和防护要求以及危险评估的结果,制定全面、细致的标准操作规程和程序文件,对于关键的危险步骤设计出可行的防护措施并对这些细节了然于胸;,熟悉各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运行的一般规则,掌握各种仪器、设备、装备的操作步骤和要点,对于各种可能的危害应非常熟悉;,应掌握各种感染性物质操作的一般准则
2、和技术要点。,生物安全意识至关重要,实验室感染的传播链,容器中的病原体,泄漏,预防接种,感染途径,/,感染剂量,传播,个人防护装备,易感宿主,规程,/,设备,潜伏期,医学监测,规程,/,设备,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规范,实验室的运行规范,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针对感染性材料的操作规范,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规范,Laboratory,Biosafety,Manual,3rd edition,-lab commissioning and certification,-lab,biosecurity,concepts,Biosafety,:,To promote the use of safe practic
3、es in the handling of pathogenic,microorganisms,in the laboratory,during transportation,in field investigations,in manufacturing facilities,in health-care facilities,Laboratory,Biosafe,ty,Manual,1,st,edition,1983,1993,2003,2004,WHO Laboratory,Biosafety,Manual,-translated into F,S,P,Ch,Ru,-available
4、on web,CD-Rom,hard copies,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危险,生物危险,感染,性的,致病因子,无论是直接感染,还是间接地散播到环境中去,对人类、动物或植物都是一个现实的或潜在的危险。,Animals,Humans,Plants,实验室主要生物危害,微生物气溶胶吸入,刺伤、割伤,皮肤、黏膜污染,食入,感染的实验动物咬伤,还有许多不明原因的实验室相关感染,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相关感染的途径,Pike,等对,3 921,例实验室相关感染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已知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只占全部感染的,18,,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却高达,82,。,对不明原因的实验室感染的研究表明,大多数可能是病原微
5、生物形成的感染性气溶胶在空气扩散,实验室内工作人员吸入了污染的空气感染发病的。,实验室微生物气溶胶的种类,飞沫核气溶胶,粉尘气溶胶,两类微生物气溶胶对实验室工作人员都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其程度取决于微生物本身的毒力、气溶胶的浓度、气溶胶粒子大小、以及当时实验室内的微小气候条件。,研究发现,粒径,100,m,的飞沫沉降很快,而粒径,50,m,的飞沫在,0.4s,内就扩散开了;粒径,5,m,的飞沫核能够被呼吸道的粘膜捕获。,可产生各种严重程度微生物气溶胶的实验室操作,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其它因素,另外,一些在自然环境中可以繁殖的微生物,一旦进入实验室的空调或通风系统,污染了空调的冷却水,则可以形成更广
6、泛的微生物气溶胶污染。,除了实验室操作可以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外,患有呼吸道传染病或皮毛上染有病原微生物的实验动物也可以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微生物气溶胶在一个实验室内产生后,还可以通过气流转移到同一建筑物的其他地方,甚至污染整个建筑物的空气。,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运行规范,一、,BSL-1,和,BSL-2,实验室,(一)实验室的进入,未经批准,任何人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儿童不得进入实验室工作区域。可能增加获得性感染的危险性或感染后可能引起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BSL-2,实验室门上应标有国际通用的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包括通用的生物危险性标志,标明传染因子、实验室负责人或其他人姓名
7、电话、以及进入实验室的特殊要求。,实验室的门应保持关闭。,工作人员进入动物房应当经过特别批准。,与实验室工作无关的动物不得带入实验室。,(二)防护要求,在实验室工作时,必须穿着合适的工作服或防护服。,在进行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以及其他具有潜在感染性的材料或感染性动物的操作时,应戴上合适的手套。手套用完后,应先消毒再摘除,随后必须洗手。,在处理完感染性实验材料和动物后,以及在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前,都必须洗手。,为了防止眼睛或面部受到喷溅物的污染、碰撞或人工紫外线辐射的伤害,必须戴合适的安全眼镜、面罩(面具)或其他防护设备。,严禁穿着实验室防护服离开实验室工作区域。,不得在实验室内穿露脚趾的鞋。
8、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进食、饮水、吸烟、化妆和处理隐形眼镜。,禁止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储存食品和饮料。,在实验室内用过的防护服不得和日常服装放在同一柜子内。,办公室,(三)有关操作的指导原则,严禁用口吸移液管,严禁将实验材料置于口内。严禁舔标签。,所有的实验操作要按尽量减少气溶胶和微小液滴形成的方式来进行。,应限制使用注射针头和注射器。除了进行肠道外注射或抽取实验动物体液外,注射针头和注射器不能用于移液或用作其他用途。,实验室应制订并执行处理溢出物的标准操作程序。出现溢出、事故以及明显或可能暴露于感染性物质时,必须向实验室负责人报告。实验室应如实记录有关暴露和处理的情况,保存相关记录。,污染的液体
9、在排放到生活污水管道以前必须清除污染(采用化学或物理学方法)。根据所处理的微生物因子的危险度评估结果准备专门的污水处理系统。,只有保证在实验室内没有受到污染的文件纸张才能带出实验室,(四)实验室工作区的管理原则,实验室应保持清洁整齐,严禁摆放和实验无关的物品。,每天工作结束后应清除工作台面的污染。若发生具有潜在危害性的材料溢出应立即清除污染。,所有受到污染的材料、标本和培养物在废弃或清洁再利用之前,必须先清除污染。,感染性材料的包装和运输应遵循国家和,或国际的相关规定。,如果窗户可以打开,则应安装防止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五)生物安全管理的指导原则,实验室负责人负责制订和采用生物安全管理计划
10、以及实验室安全或,/,和操作手册。,实验室应能提供常规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并建立制度。,实验室负责人(或生物安全负责人)要将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殊危害告知实验室人员,同时要求他们阅读生物安全或,/,和操作手册,并遵循标准的操作程序。实验室内应备有可供取阅的安全或,/,或操作手册。所有实验室人员必须经过培训,了解所从事工作的危险、掌握有关的管理规定和操作程序,通过考核后方可从事相关实验室工作。,应当制订节肢动物和啮齿动物的控制方案。,如有必要,应为所有实验室人员提供适宜的医学评估、监测和治疗,并建立健康档案。实验室人员应接受与所操作生物因子或实验室内潜在的因子相关的免疫接种或检测。,二、,BSL-3
11、实验室,BSL-3,的使用应符合,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张贴在实验室入口门上的国际生物危害警告标志,应注明生物安全级别以及管理实验室出入的负责人姓名,并说明进入该区域的所有特殊条件,如免疫接种状况等。,实验室防护服应为长袖、背面开口的隔离衣或连体衣,应穿着鞋套或专用鞋。实验室防护服不能在实验室外穿着,且必须在清除污染后再清洗。最好使用一次性连体防护服。,开启各种潜在感染性物质的操作均必须在生物安全柜或其他类似的防护设施中进行。,二、,BSL-3,实验室,有些实验室操作,或在进行感染了某些病原微生物的动物操作时,必须配备呼吸防护装备。,实行双人工作制,严禁任何人单独在
12、实验室工作。,实验室内原始记录未经可靠消毒不得带出实验室。通常使用传真进行原始记录的传输。,工作人员应开展健康监测。应收集并妥善保存工作人员的基线血清。,生物安全柜的使用,生物安全柜内感染性材料溢洒的处理,当发生少量溢洒时,应用吸收纸巾立即处理,并立即用浸满消毒液的毛巾或纱布对生物安全柜及其内部的所以物品进行擦洗。工作面消毒后应更换手套,不论是摘下手套还是更换手套都要洗手。,若发生大量溢洒,液体会通过生物安全柜前面或后面的格栅流到下面去,生物安全柜内所有的物品都应该进行表面消毒并拿出生物安全柜,在确保生物安全柜的排水阀被关闭后,可将消毒液倒在工作台面上,使液体通过格栅流到排水盘上。所有接触溢出
13、物品的材料都要进行消毒和,/,或高压灭菌处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使用,仪器相关危险,干燥器,爆裂、瓶子碎片和感染性物质飞出,培养物搅拌器,混合器,搅拌器,产生气溶胶、喷溅和溢出,皮下注射针头,意外接种,产生气溶胶或感染性物质溢出,离心机,产生气溶胶、溅出和管子破裂,超速离心机,管子破裂,高速搅拌器,组织匀浆器,飞沫、渗漏和容器破裂,超声波破碎机、超声波清洁器,产生气溶胶、听力受损、皮炎,冻干机(冷冻干燥机),产生气溶胶、直接接触污染,水浴,微生物生长,叠氮化钠和一些金属形成爆炸复合物,一、吸管和移液器的使用,为防止感染,严禁用嘴吸液。应使用机械移液装置。,所有的吸管都应该有棉塞以减少对移液器或
14、吸球的污染。建议使用带有滤芯的吸头。在,BSL-2,及以上级别实验室中,最好避免使用玻璃吸管。,对于感染性材料不能用吸管吹打来达到混匀的目的,操作时吸管应放入操作液面下的三分之二处,以防止产生气泡和气溶胶。从吸管吹出液体时也不要太用力,吸管内的液体应自动流出,不要强制性排出预留液。,污染的吸管应立即浸没在含有适宜的消毒剂的防破碎的容器里。在处理之前,应浸泡足够长的时间。盛装废弃吸管的容器应放在生物安全柜里,而非外面。,严禁用带有注射针头的注射器吸液。,为防止从吸管滴落的感染性物质发生扩散,工作台表面应放一块具有吸收性能的材料,使用后应按感染性废弃物予以处理。,二、离心机的使用,离心分类,转头转
15、速(,rpm,),微速离心,15,00,低,/,高速离心,2,000,20,000,超速离心,120,000,离心可能造成的伤害途径,离心机机械故障,实验器材故障,如离心管等,产生气溶胶;,操作者失误。,所有的离心机应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并具有合格的机械性能,要根据厂家的说明书进行操作。,离心机应放到适宜的位置和高度,以使工作人员能看见离心桶并便于进行各项操作。,用于离心的离心管和标本容器应该根据厂家要求选用,最好使用塑料制品,而且在使用前应检查有无破损。必须在安全柜内打开盖子。,使用转头时应注意转头盖与转头型号是否匹配。操作病原微生物时,离心桶的装载、平衡、密封和打开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空
16、离心桶配平时应该用蒸馏水或,70,乙醇、异丙醇,不应使用盐水和次氯酸盐溶液。离心管内液面水平距管口应留出一定空隙,以确保离心过程中液体不会溢出,尤其是使用角转头时更要注意。,应该每天检查在特定的转速下,离心杯的内表面有无污物。离心转头和离心桶应每天检查有无腐蚀点以及极细的裂缝,以确保安全。离心桶、转头和离心机腔每次用后都应该消毒。每次用后,应该把离心桶倒放,以排净离心配平的液体。,对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必须要高度警惕离心过程中产生的气溶胶风险。,大型离心机上应加装负压罩,以及时吸出离心机排出的气体,并排至实验室的过滤通风系统,在,BSL-3,及以上级别实验室尤其要注意。,微型离心机则可放在安
17、全柜内离心,但要注意其对安全柜气流的影响。,如果不能在安全柜内离心也无负压罩,则必须将密封的转头在安全柜内打开。,所有的离心管必须带盖密封,其开启应在安全柜内进行。,三、搅拌器、振荡器、混匀器和超声波破碎仪的使用,使用的管子、盖子、杯子或瓶子都应该保持完好,无裂隙、无变形。盖子、垫圈应恰好配套,保持完好。,在混匀、振荡和超声波破碎过程中,器皿内的压力会增大,含有感染性材料的气溶胶可能会从容器和盖子间的空隙逸出。推荐使用塑料的,特别是聚四氟乙烯(,PTFE,),器皿,因为玻璃可能会破裂,释放出感染性物质,而且可能伤及操作者。,当使用匀浆器、振荡器和超声波破碎仪时,应有防护装置,在生物安全柜里操作
18、使用涡旋振荡器时,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并且操作的容器必须为密闭的,以避免产生气溶胶和发生液体溅洒。,在操作结束后,应在生物安全柜里开启容器。,操作人员使用超声波破碎仪时,应有耳部听力保护装置。,四、组织研磨器的使用,使用玻璃的研磨器时,应戴上手套,手里再垫上一块柔软的纱布后操作。塑料(,PTFE,),的研磨器更安全。,组织研磨器应该在生物安全柜里操作和开启。,五、冰箱和速冻器的使用和保养,冰箱、低温冰箱和固体干冰盒要定期除霜和清扫。其中所有的安瓿、冻存管等在贮存过程中已破裂的要及时拿走。在清扫的过程中应配戴面部保护装置并戴手套,清扫后,抽屉内表面应消毒处理。,所有保存在冰箱里的容器等,都
19、应该有清楚的标签,并且标签上有内容物的科学命名、贮存日期和贮存人姓名。无标签的和过期的材料应高压灭菌后丢弃。对于冰箱内的储存物应有详细的目录。,除非有防爆措施,严禁将易燃液体保存在冰箱里,冰箱的门上应张贴这方面的注意事项。,六、冻干机的使用,对于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应在,BSL-3,或以上级别实验室进行冻干。,冻干机排出的气体要经过,HEPA,过滤并将排出管道插入装有消毒液的容器中。,对于冻干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产生的冷凝水应收集入消毒液容器中并高压灭菌处理。,冻干机的机舱恢复到室温后用适宜的消毒液擦拭。,感染性材料的操作与防护规范,一、实验室内标本的安全操作,(一)标本容器,用于装盛感染性标本的
20、容器可以是玻璃的,但为了保证安全,最好采用塑料制品(根据实际需要而定)。,标本的容器应当坚固,不易破碎,盖子或塞子盖好后不应有液体渗漏。所有的标本都应存放在容器内。,容器应正确地贴上标签以利于识别,标签上应有样品名称、采集日期、编号等必要的信息。,样品的有关表格和,/,或说明不要绑在容器外面,而应单独放在防水的袋子里,以防止发生污染而影响使用。,(二)标本的实验室内运输,为防止发生意外渗漏或溢出而威胁操作者的安全,在实验室内运输标本时,应使用金属的或塑料材质的第二层容器(如盒子)加以包裹,在第二层容器中应该有标本容器的支架,将标本容器固定在支架上,以使其保持直立。第二层容器应耐高压或者能抵抗化
21、学消毒剂的腐蚀,以便定期清除污染。封口处最好有一个衬圈,以防止发生渗漏。,(三)标本的接收,大规模接收标本的实验室应在一个专用的房间或区域进行。,对于病原已知的按国家规定可在,BSL-2,操作的病原微生物或未知的感染性材料,最低应在一个专用区域或房间接受,并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外包装,操作人员应穿防水的防护服,戴生物安全专用口罩和眼罩、手套。,按国家规定需要在,BSL-3,或以上级实验室操作的病原微生物或标本,应按国家规定的防护等级,在相应级别的实验室的安全柜内打开,并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为保证安全。,不应在普通的,BSL-1,实验室接受标本。,(四)标本包装的打开,接收并打开标本包装的人员应受过
22、防护培训(尤其是处理破裂的或渗露的容器)并应知道所操作标本的潜在的健康危害,操作时要采取合适的防护措施。,所有标本应该在生物安全柜里打开包装,同时备有消毒剂以便随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标本泄漏。打开包装前应先仔细检查每个容器的外观、标签是否完整,标签、送检报告与内容物是否相符,是否有污染以及容器是否有破损等,要登记详细的报告单并记录处置方法。,接受标本应由,2,人进行。,二、避免感染性物质扩散的方法,为避免接种物从接种环上脱落,微生物接种环直径应为,2,3mm,并且完全闭合,柄的长度不应超过,6cm,以最大限度减少抖动。,应该使用密闭的微型电加热灭菌接种环,以免在开放式的本生灯火焰上灭菌时感染性物质
23、溅落。最好使用一次性的、无需灭菌的接种环。,小心操作干燥的痰标本,以免产生气溶胶。,要高压灭菌和,/,或丢弃的废弃的标本及培养物应放在防渗漏的容器里,如实验室用的医疗废物专用袋,这些袋子是耐高压的。放入废弃物容器前,标本的顶部应标明是安全的(如用高压标签)。,应对实验室进行定期的终末消毒。,三、避免感染性物质吸入或接触的规范,在微生物学的实验操作中释放的较大颗粒和小液滴(直径大于,5m,),会很快落在操作台表面以及操作者的手上,为了避免污染,操作者应戴一次性手套。实验人员做实验时要避免触摸嘴、眼和面部。,严禁在实验室里吃东西、喝东西以及储存食品和饮料。,实验室内不许咬笔、嚼口香糖。,实验室内不
24、许化妆和配戴隐形眼睛。,在任何可能导致潜在的传染性物质溅出的操作过程中,应该保护面部、眼睛和嘴。,四、避免传染性物质接种的规范,要尽力避免由破裂的或有缺口的玻璃器皿引起的传染性物质的意外感染。尽量以塑料器皿代替玻璃器皿。应用塑料吸管替代玻璃吸管。,锐器皿如皮下接种针(针头)、玻璃吸管和碎玻璃可导致实验人员感染,因此锐器要小心操作。,为减少注射器和针头造成的意外事故,应尽量少用注射器和针头(可以用简单的工具开启瓶塞,这样就可以用吸管代替注射器和针头)。必须使用注射器和针头时,要采用锐器保护装置。,注射器的使用规范,不要用注射器代替移液管,不要重新给针头盖帽或夹针头。使用针头锁定型注射器,以防针头
25、和注射器分离,或者使用一体的一次性注射器。,运用正确的实验室技术,如:,吸液时要小心,尽量减少吸液体时产生气泡,避免使用注射器混匀感染性的液体;如果使用,保证针的端部在容器的液面下,并且不要太用力,从胶塞瓶中拔出针管前,要用适当的抗感染材料浸湿的脱脂棉包裹针头和塞子。,不允许向空气中直接排放注射器的气泡,要将多余的液体或气泡推入用抗感染材料浸湿的脱脂棉或有脱脂棉的小瓶中。,感染性材料的所有操作都要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对动物进行接种时要固定。滴鼻或者口腔接种时,使用钝的针头或套管,并在生物安全柜中操作。,使用后用专用容器收集高压灭菌,妥善处理。如使用一次性的针和注射器,在高压消毒之前不要拆卸。
26、五、血清分离的实验技术规范,操作时要戴手套及配戴眼睛和粘膜保护装置。,只有良好的实验室技术才能避免溅出和气溶胶产生,或将这种可能性降至最低。吸取血液及血清时要小心,,不要倾倒。严禁用嘴吸液。,吸管用后应完全浸没在适当的消毒液里,并且在处理之前,或洗刷及灭菌再利用前要浸泡足够长的时间。,带有血凝块的废弃标本管等,加盖后应当放到适当的、防渗漏的容器中,以备高压和,/,或焚烧。,应备有合适的消毒液,用以随时清除溅出物及溢出物。,六、开启装有冻干传染性物质安瓿的技术规范,首先消毒安瓿的外表面。,安瓿里如果有棉塞或纤维塞,应先用砂轮在安瓿外表面的棉塞或纤维塞中部挫一划痕。,于划痕处打破安瓿以前,先在手
27、里垫一块酒精浸透的棉花再握住安瓿,以免扎伤或,/,和污染手部。不同的操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轻轻地移去安瓿顶部并将其按污染物处理。,如果棉塞或纤维塞仍然留在安瓿上,则将其用灭菌镊子除去。,向安瓿内缓慢地加入液体以重悬内容物,避免产生泡沫。,七、含有感染性物质的安瓿的储存规范,含有感染性物质的安瓿不要浸入液氮,因为破损的或密封不好的安瓿在移动时可能会破裂或爆炸。,如果要求以非常低的温度保藏,安瓿也只应保存在液氮上面的气相中。否则,传染性物质应该保存在低温冰柜或在干冰中。,实验室人员在从冷藏处拿出安瓿时,要配戴手和眼睛保护装置。,通过这种方式贮存的安瓿在从冷藏处拿出时应对外表面进行消毒。,八、
28、对血液、体液、组织和排泄物的防护规范,(一)标本的收集、贴标签及运输,应始终坚持标准的防护措施;所有的操作都要戴手套完成。,从病人或动物身上采集血液应由受过训练的人员来完成。,进行静脉采血时,应以专用的一次性安全真空采血器代替常规的针头和注射器,这样可使采集到的血液直接流入有塞子的运输管和,/,或培养管,并且针头用后可以自毁。,管子应放在适当的容器里以备运往实验室(见第,10,章)和在实验室内运输(见本章实验室内标本的运输部份)。标本表格应放在防水的袋子或信封里。接收人员不应打开这些袋子,以防污染。,(二)标本管或标本容器的打开,标本管应该在生物安全柜里打开。,必须戴手套。推荐使用眼部和粘膜保
29、护装置,护目镜或面罩(头盔),。,防护服外应再戴一个塑料围裙。,打开标本管的塞子时,应在手里先垫上一块纸或纱布再握住塞子,防止溅出。,(三)用于显微镜观察的薄膜和涂片的操作,用显微技术检测固定并染色的血液、痰和排泄物等标本时,可能并未杀死涂片上的所有微生物和病毒,所以这些涂片等物品应用镊子来操作,妥善保存,并且在丢弃以前要消毒和,/,或高压灭菌。,(四)对组织标本的操作,应使用福尔马林固定。,应避免进行冰冻切片。如果必须进行的话,应罩住冷冻机,操作者戴防护面罩。消毒时,仪器的温度至少应升至,20,。,(五)消毒,推荐使用次氯酸盐和高级消毒剂进行消毒。一般新配制的次氯酸盐溶液有效氯含量应为,1g
30、/L,,,但用于消毒溢出的血液,有效氯含量则应为,5g/L,。,戊二醛可用于表面消毒。,九、对可能含有朊病毒,(,Prion,),的材料的预防措施,人类,TSE,首次报告时间,克雅氏病,散发性,1921,家族性,1924,医源性,1974,新 型,1996,Gerstmann-Straussler-Scheinker,病,1928,Kuru,(,库鲁),1955,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1986,动物,TSE,首次报告时间,瘙痒病,绵羊,1730,山羊,1872,南欧野羊,1992,传染性水貂脑病,1965,马骡和麋鹿的慢性消耗病,1967,牛海绵状脑病,1986,猫海绵状脑病,家猫,1990,美
31、洲狮,1992,非洲猎豹,1992,豹猫,1994,老虎,1996,捕获的野生反刍动物海绵状脑病,Nyala,1987,大羚羊,1988,阿拉伯大羚羊,1989,非洲大羚羊,1989,纰角鹿,1989,单弯刀角大羚羊,1993,Ankole,1995,野牛,1996,人类及动物可传播海绵状脑病,朊病毒病为人畜共患症,最早于,200,年前发现羊瘙痒病,(,Scrapie,),后来发现,CJD,、,Kuru,,,1986,年发现疯牛病。人和动物中已知有近,20,种可传播性海绵脑病(,TSE,),,朊病毒病在人类主要有以下,5,种:,1.,库鲁病,(,Kuru,);,2.,克,-,雅氏症(,CJD,
32、3.,由疯牛传染的变异型克,-,雅氏症,(,nvCJD,);,4.,吉斯特曼,-,斯召斯列综合症,(GSS);,5.,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综合症,(FFI),这些病的共同特点是: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性退行性海绵样变,其标志性四大神经病理特征是:,朊病毒病的共同病理特点,朊病毒病在临床上潜伏期很长(,5-50,年),一旦发病,6,个月至,1,年全部死亡,表现为进行性痴呆,共济失调,震颤。,空泡变性或海绵样变(,Spongifor,changes,),;,神经元丢失,(Neuron loss);,3.,星形细胞增生(,Astrocytosis,),;,4.,淀粉样斑沉积,(,Amyloidosis
33、);,长度:,254,aa,表达组织: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系统,存在位置:细胞膜,正常,PrPC,:,a-,螺旋为主,,b,-,片层,3%,,可溶,易消化,致病性,PrPSc,:,b,-,片层,45-55%,,不可溶,抗消化,朊蛋白,(,PrP,),的特点,PrPC,PrPSc,factors?,朊病毒的特殊性质,耐受蛋白酶的消化和常规消毒作用,只有强碱,(12N,NaOH,),,,高压消毒,(136,2,小时,),才能灭活;,不含核酸,用常规,PCR,无法检测;,超长的潜伏期(平均,20,年),发病前无法检测和诊断;,变异和跨种族感染,具有大量的潜在感染来源,主要为牛、羊、鹿等反刍动物,未知
34、的潜在储存宿主可能很广,传播的潜在危险不明,很难预测和控制;,受感染器官多,已知主要为脑髓,但潜伏期中除神经系统以外,各种器官组织均有感染性;,感染途径多,已知有消化道(食入)、神经、血液均可感染。由正常,PrPc,转化成恶性,PrPsc,的机理和因素不清,难以预防;,100%,病死率,缺乏治疗药物,无法研制预防疫苗。,(一)操作要点,因为朊病毒的抵抗力很强,因此一旦发生污染其清除是很困难的,故操作朊病毒的实验室应使用专用的设备,而不要和其它实验室共享设备。,所有的操作都应在生物安全柜里进行。,在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危险因素主要有气溶胶、意外吸入及皮肤的割伤或刺伤。因此,在操作的过程中,必须穿一次
35、性的实验室保护服(罩衫和围裙)和戴手套(病理学操作者要在两层橡胶手套之间戴钢网手套)。,使用一次性的塑料器皿取代玻璃器皿。,由于可能导致污染,不应使用组织处理机,可代之以塑料的广口瓶和大口杯。,(二)消毒处理(一),福尔马林固定的组织即使经过长时间的浸泡仍认为具有感染性,应按感染性材料处理。含有朊病毒的组织学样品可用,96%,的甲酸处理,1,小时,以充分灭活。,工作台上的废弃物以及一次性手套、罩衫、围裙应采用多孔负荷蒸汽灭菌器在,134,137,高压灭菌,18,分钟一个循环,或高压,3,分钟,6,个循环后,焚烧处理,。,污染了朊病毒的感染性废液应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0g/L,(,2%,)(,终
36、浓度)的次氯酸钠处理,1,小时。,多聚甲醛喷雾剂不能使朊病毒的滴度下降,朊病毒对紫外线照射也有抗性。但还必须用标准方法净化安全柜(如福尔马林薰蒸),以灭活其它可能存在的病原因子。,朊病毒污染的生物安全柜和其它表面可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0g/L,(,2%,),的次氯酸钠处理,1,小时,。,器械应在含,有效氯浓度为,20g/L,(,2%,),的次氯酸钠,中浸泡,1,小时,并且在高压灭菌前用清水洗净。,使用过的钢网手套和,Kevlar,手套在内的非一次性器械必须灭菌后方可再次使用。,不能高压灭菌的器具可以重复用含有效氯浓度为,20g/L,(,2%,),的次氯酸钠浸湿,1,小时以上的方法来消毒,并且需
37、适当再清洗以除去残留的次氯酸钠。,高效空气过滤器(,HEPA,),在拆除后应用最低达,1000,的温度焚烧,。焚烧前要求如下处理:,拆除前用油漆(,lacquer hairspray,),喷洒过滤器的暴露面。,拆除过程中“包装”过滤器;,从工作室直接移出高效空气过滤器,这样房间内难以高压的部分不会被污染。,(二)消毒处理(二),谢 谢!,实验室管理制度,1,实验室安全标识,2,实验室准入制度,:,人员要求,:,体检、本低血清,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资格:工作三个月以 上,人员准入程序:批准、人员进出实验室登记表、体温、观察,3,实验室监督管理制度:实验室监控日志,4,文件控制和维护程序:生物安全有关
38、文件和资料,5,进出实验室更衣程序:进出,6,高压和消毒规程:化学消毒和高压灭菌,7,物品进入和离开实验室:传入、物品、设备离开,8,废物、废水的处理原则:消毒液和高压灭菌,9,房间清洁与消毒:工作结束和定期终末消毒,10,灭菌、消毒设备管理:表格,实验操作管理制度,1,启动实验室,2,更衣,3,进入实验室,4,启用菌种,5,病原微生物操作,6,观察实验室结果,7,准予携出实验室的实验材料,8,实验室记录的记载与传送,9,实验室清洁,10,污染物品处理,11,更换服装,12,关闭实验室,13,实验室消毒,14,实验室记录管理,感染动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1,实验动物来源,2,实验动物进入实验室,
39、3,动物实验操作,4,感染动物的观察、饲养与清洁,5,死亡动物,6,废弃动物、动物尸骸与废气物品处理,传染性样品管理制度,1,传染性样品包括送检样品和实验室内产生的,可能含有目标细菌的中间样品,2,样品进入实验室,3,打开包装,4,样品的检验,5,出具检验报告,6,实验室内样品传递,7,样品的储存,8,废弃样品与其它废弃物处理原则相同,9,无传染性样品离开实验室,实验室菌种管理制度,1,指导思想,2,依据,3,人员,4,菌种接收(菌种进入实验室、菌种的备份与保管、常用菌种保管、实验过程中的细菌培养物、菌种的鉴定、菌种档案、衍生菌种保管),5,菌种支领,7,菌种安全管理,8,菌种运输,9,菌种销毁,10,菌种损失事故,11,菌种监督管理,12,注意事项,紧急情况处理预案,1,实验室意外事件的处理,2,实验室人员的隔离观察,3,实验室发生火灾,4,发生停电,5,紧急服务联系方式,健康医疗监督制度,1,医疗顾问,2,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健康审查规定,3,实验室工作人员上岗前健康培训,4,工作人员健康状况监督,5,工作人员在实验室操作发生意外,6,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每天进入实验室前后检测体温,实验室工作人员培训,1,原则,2,生物安全实验室环境,3,生物安全组织,4,实验室操作,5,微生物操作技能,6,辅助人员实验室操作,7,实验室维护检查程序,8,应急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