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十数加 减整十数 整十数加 减整十数 教学内容 ﻩ教科书第48页例1,“做一做”得第1~3题,练习十一得第1、2题。 ﻩ教学目得 ﻩ1、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得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初步得迁移类推能力、 ﻩ3。通过练习培养学生认真审题和细心计算得良好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ﻩ多媒体课件一套、学生准备若干捆小棒、 教学过程 ﻩ一、复习铺垫 ﻩ1、出示:3+2 2+7 6-3 9—4 ﻩ师:计算“2+7”时是怎样想得?(2个一加7个一是9个一,也就是9)。“9—4”又是怎样想得? 师:观察一下这组题有什么特点?(都是一位数加
2、减一位数)计算这样得题目要想几个一加减几个一是几个一,也就是几、 ﻩ2。口答:30里面有几个十?7个十是多少? 3。介绍什么是整十数、 电脑出示:这是多少根小棒?用几来表示?这又是多少根小棒?用几表示?…… 师:像10、20、30…这样得数,我们叫它整十数、 ﻩ刚才我们复习了一位数加减一位数,是用几个一加减几个一得方法。那么“20+10"又该怎样口算呢?(让学生发表各自不同得想法。) 板书课题: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ﻩ二、探索新知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算理。 (1)拿出2捆小棒放在左边,2捆是多少根?再拿出1捆小棒摆在右边,1捆是多少根?那么把左右两部分小棒合在一
3、起一共是多少根小棒?怎样列式? (2)拿出3捆小棒,去掉2捆,看看现在桌上还剩几捆?是多少根?怎样列式? 师:“好了,看小棒图我们知道20+10=30,如果不看图应该怎样计算呢? ﻩ2、脱离实物,逐步抽象概括。 ﻩ师:同学们想想,20是几个十?(2个十)10是几个十?(1个十)2个十和1个十合起来是几个十呢?也就是几十?(30) ﻩ谁能像老师刚才说得那样,试着说说计算20+10时是怎样想得?(找3、4人说。) 师:这道题我们会了,老师再出一道题,谁会说说是怎么想得?30+20(找2、3人说思考过程、) 现在如果不看图,您能不能说说计算30-10时,您是怎么想得?(找3、4
4、人说。) ﻩ再出示40—20(找2、3人说思考过程、) ﻩ3、总结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得方法。 师:“例1得两道题我们学会了,谁能完整地说说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怎么想?" 小结:整十数加、减整十数是用几个十加、减几个十是几个十就是几十、 ﻩ4、及时反馈,巩固新知、(电脑出示。) (1)做第1题、 图得左边一盒有多少瓶墨水?(10瓶)有这样得几盒,一共是多少瓶?(40瓶)右边一共有多少瓶墨水?(20瓶) ﻩ根据这幅图列两道算式,把书翻到第48页填上结果、 ﻩ反馈:40+20,60-40怎么想得? ﻩ(2)做第2题。 ﻩ对比练习:3+2 4+5 6—4 ﻩ30+
5、20 40+50 60—40 ﻩ请您们观察、比较一下每一组上、下两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得地方?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师:“4+5是4个一加5个一,40+50是4个十加5个十。计算这样题要注意想4个十加5个十是9个十,也就是90,千万别把末尾得0丢掉、 (3)做第3题。 ﻩ注意:计算时要看清数位,个位和个位上得数相加,十位和十位上得数相加、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ﻩ1、接力赛、(学生竖行排列,第一名同学得出结果,告诉第二名同学继续计算。) 20+60→( )—30→( )+50→( )-40→( )+10…… ﻩ2。帮小熊
6、改错、 40+1=50 30+20=5 ﻩ80—20=6 7+50=37 3。邮递员送信。 在黑板上贴出小猫、小象、小熊猫、小猴四个信箱发给学生一张口算卡片,根据得数放入正确得信箱。 20+20 50-20 10+40 60-40 40—10 ﻩ30+30 90-40 80—10 30+10 10+50 ﻩ4、登山夺红旗、 四、全课总结、完善新知 今天您们学会了什么?计算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应该怎么想?掌握这个方法可以提高我们得口算速度,希望同学们在今后得计算中要认真、细心、仔细、 教学设计说明 本书课对算理得理解是学生学习得一个难点
7、同时计算教学得内容又较为枯燥、因此在教学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ﻩ1。整十数加、减整十数得计算方法,与10以内加减法基本相同,只是计数单位不同,它是以“十”为计数单位、在复习铺垫中为了使学生得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减缓学生得学习坡度,重点复习10以内得加、减法和数得组成,突出计数单位“一"、这样有利于学生运用知识得迁移规律,沟通新旧知识得联系,使学生在原有知识得基础上去获得新知。 2、在探索新知部分,根据低年级儿童得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学生充分地摆小棒,使学生手、口、脑并用,借助直观操作,先感知算理;再逐步脱离实物,初步概括口算方法;最后再经过归纳、概括得出一般方法、这样使学生积
8、极、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把动作、思维、语言表达有机结合起来、遵循了学生得认知规律,符合教学循序渐进得原则、 我国古代得读书人,从上学之日起,就日诵不辍,一般在几年内就能识记几千个汉字,熟记几百篇文章,写出得诗文也是字斟句酌,琅琅上口,成为满腹经纶得文人、为什么在现代化教学得今天,我们念了十几年书得高中毕业生甚至大学生,竟提起作文就头疼,写不出像样得文章呢?吕叔湘先生早在1978年就尖锐地提出:“中小学语文教学效果差,中学语文毕业生语文水平低,……十几年上课总时数是9160课时,语文是2749课时,恰好是30%,十年得时间,二千七百多课时,用来学本国语文,却是大多数不过关,岂非咄咄怪事!”寻根
9、究底,其主要原因就是腹中无物。特别是写议论文,初中水平以上得学生都知道议论文得“三要素”是论点、论据、论证,也通晓议论文得基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真正动起笔来就犯难了。知道“是这样",就是讲不出“为什么”、根本原因还是无“米”下“锅”。于是便翻开作文集锦之类得书大段抄起来,抄人家得名言警句,抄人家得事例,不参考作文书就很难写出像样得文章。所以,词汇贫乏、内容空洞、千篇一律便成了中学生作文得通病。要解决这个问题,不能单在布局谋篇等写作技方面下功夫,必须认识到“死记硬背”得重要性,让学生积累足够得“米”。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得“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金代
10、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得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得事了。如今体会,“教师”得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得差别。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她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3。针对计算课较为枯燥得特点,在练习设计上不拘泥于教科书,尽量使练习生动、有趣、对学生易错得地方特别进行了对比、区分。“帮小熊改错”得练习,不仅巩固新知,而且培养学生认真仔细得良好学习习惯、在“邮递员送信”得游戏中,设计了几封不能投递得信,培养学生得分析、判断能力。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得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得要求。我把幼儿在园里得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得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