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混凝土肋形楼盖课程设计-土木毕业设计 姓名: 班别: 学号: 目 录 1、平面结构布置----------------------------------------------(3) 2、板得设计----------------------------------------------------(4) 3、次梁得设计-------------------------------------------------(8) 4、主梁得设计-------------------------------------------------(11) 5、关于计算书
2、及图纸得几点说明-------------------------(18) 附图1、板得配筋图 附图2、次梁得配筋图 附图3、主梁配筋图 参考资料: 1、建筑荷载规范 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计算书 一、 平面结构布置: 1、确定主梁得跨度为,次梁得跨度为,主梁每跨内布置两根次梁,板得跨度为。楼盖结构布置图如下: 2、按高跨比条件,当时,满足刚度要求,可不验算挠度。取板厚 3、次梁得截面高度应满足 ~~,取 则~~,取。 4、主梁得截面高度应该满足~~,,则~~,取。 二、 板得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荷载计算: 板得
3、恒荷载标准值: 取1m宽板带计算: 水磨石面层 80mm钢筋混凝土板 15mm板底混合砂浆 恒载: 活载: 恒荷载分项系数取1、2;因为工业建筑楼盖且楼面活荷载标准值大于,所以活荷载分项系数取1、3。。于就就是板得ﻭ设计值总值: = 2、板得计算简图: 次梁截面为,现浇板在墙上得支承长度不小于100mm,取板在墙上得支承长度为120mm。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设计,板得计算边跨: , 取 ()
4、 中跨: 板为多跨连续板,对于跨数超过五跨得等截面连续板,其各跨受荷相同,且跨差不超过10%时,均可按五跨等跨度连续板计算。 计算简图如下图: 3、内力计算及配筋: 用塑性内力重分布理论计算,则有α系数如下: 支承情况 截 面 位 置 端支座 边跨支座 离端第二支座 离端第二跨中 中间支座 中间跨中 A 1 B 2 C 3 梁板搁支在墙上 0 1/11 两跨连续:-1/10 三跨以上连续:-1/11 1/16 -1/14 1/16 板 与梁整浇连接 -1/16 1/14 梁 -1/24 梁与柱整浇连接 -
5、1/16 1/14 则由可计算出、、、,计算结果如下表: 截面位置 1 B 2 C α 1/11 -1/11 1/16 -1/14 由题知:则 , 根据各跨跨中及支座弯矩可列表计算如下: 截面 1 B 2 C M() 5、639 -5、639 3、807 3、046 -4、35 3、48 () 42、84 0、132 0、132 0、089 0、071 0、102 0、081 () 0、142 0、142 0、093 0、074 0、10
6、8 0、085 0、929 0、929 0、954 0、963 0、946 0、958 (mm2) 482 482 317 251 365 288 选钢筋 ①~②轴线 ⑤~⑥轴线 10150 10150 8130 8130 ②~⑤轴线 10150 10150 6/8130 6/8130 实际配筋 ①~②轴线 ⑤~⑥轴线 550mm2 550mm2 387mm2 387mm2 ②~⑤轴线 550mm2 550mm2 302mm2 302mm2 位于次梁内跨上得板带,其内区格四周与梁整体连接,故其中间
7、跨得跨中截面(、)和中间支座()计算弯矩可以减少20%,其她截面则不予以减少。 4、确定各种构造钢筋: ⑴分布筋选用6300。 ⑵嵌入墙内得板面附加钢筋选用10150。 ⑶垂直于主梁得板面附加钢筋选用8200。 ⑷板角构造钢筋:选用8200,双向配置板四角得上部。 5、绘制板得配筋示意图: 采用分离式配筋,详见板得配筋图、 三、次梁设计(按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 1、次梁得支承情况: 2、荷载计算: 由板传来: 次梁肋自重: 次梁粉刷重 恒载:
8、 活载: 设计值总值: = 3、确定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 塑性内力重分布计算时,其计算跨度: 中跨: 边跨: ,取 () 因跨度相差小于10%,可按等跨连续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 3、内力计算: 由可计算出、、、,计算结果如下表: 截面位置 1 B 2 C α 1/11 -1/11 1/16 -1/14 由可计算出、、、,计算结果如下表: 截面位置 α 0、45 0、60 0、55 0、55
9、 4、截面承载力计算: ⑴、次梁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T形截面得翼缘宽度,按,故取。 梁高: 翼缘厚: 判定T形截面类型: 故各跨中截面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⑵、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取 ⑶、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截 面 1 B 2 C 弯矩M 102、3 -102、3 67、47 -77、11 或 0、025 0、25 0、016 0、188 0、025 0、293 0、016 0、21 0、988 0、854
10、 0、991 0、895 832 962 547 692 选用钢筋 220+118(弯起) 320(弯1) 316(弯1) 318(弯1) 实际钢筋截面面积(mm2) 882 942 603 763 ⑷、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见下表: 截 面 A C V 84、56 112、74 103、26 103、26 截面满足 截面满足 截面满足 截面满足 需配箍筋 需配箍筋 需配箍筋 需配箍筋 箍筋肢数、直径 26 26 26 26 56、6 56、6 56、
11、6 56、6 573 158、3 209、3 209、3 实配箍筋间距 150 150 150 150 满足 满足 满足 满足 选配弯起钢筋 由于纵向钢筋充足,可弯起118 由于纵向钢筋充足,可弯起120 由于纵向钢筋充足,可弯起116 由于纵向钢筋充足,可弯起118 5、构造配筋要求:沿全长配置封闭式箍筋,第一根箍筋距支座边50mm处开始布置,在简支端得支座范围内各布置一根箍筋。 四、主梁设计(按弹性理论计算): 1、支承情况: 柱截面350×350,由于钢筋混凝土主梁抗弯刚度较钢筋混凝土柱大得多,故可将主梁视作铰支于钢筋混凝土柱
12、得连续梁进行计算。主梁端部支承于砖壁柱上,其支承长度a=370。 2、荷载计算: 为简化计算,主梁自重亦按集中荷载考虑。 次梁传来得荷载: 主梁自重: 主梁粉刷重: 恒载: 恒载设计值: 活载设计值: 3、确定计算跨度及计算简图 主梁计算跨度: 边跨: , 近似取 中跨: 因跨度相差不超过10%,可按等跨梁计算,计算简图如下: 3、内力计算: 1)、弯矩设计值: 其中,可由书中表查取,L为计算跨度,对于B支座,计算跨度可取相邻两跨得平均值
13、 2)、剪力设计值:,其中,可由书中表查可知。 主梁弯矩计算 项次 荷载简图 ① ② ③ ④ 组合项次 ①+③ ①+④ ①+② ①+④ 组合值 95、36 -445、22 -88、37 -234、54 组合项次 ①+② ①+③ 组合值 413、11 226、33 由此可作出下列几种情况下得内力图:①+②; ①+③; ①+④ 将以上各图绘于同一坐标系上,取其外包线,则为弯矩包络图。 主梁剪力计算 项 次 荷载
14、简图 ① ② ④ 组合项次 () ①+② 170、65 ①+④ -270、62 ①+④ 238、13 同样可绘出剪力包络: 4、主梁正截面和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⑴、主梁跨中按T形截面计算,T形截面得翼缘宽度,按,故取。 梁高: (边跨),(中间跨) 翼缘厚: 判定T形截面类型: 故各跨中截面属于第一类T形截面。 ⑵、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离端第二支座B按布置两排纵向钢筋考虑,取。 正截面配筋计算。 截 面 1 B 2 弯矩M 413、69 -445、22
15、 229、31 -89、37 -408、64 或 0、042 0、34 0、022 0、067 0、043 0、434 0、022 0、069 0、979 0、783 0、989 0、966 2388 2999、4 1267 506 选用钢筋 25+422(弯起222) 822(弯起2) 422(弯1) 222 实际钢筋截面面积(mm2) 2501 2040 1520 760 斜截面配筋计算: 截 面 A V 170、65 270、
16、66 238、13 ,截面尺寸按下面式验算 截面满足 截面满足 截面满足 剪跨比: 需配箍筋 需配箍筋 需配箍筋 箍筋肢数、直径 28 28 28 100、6 100、6 100、6 165、7 70、44 86、64 实配箍筋间距 取150 取150不足用补充 取150不足用补充 满足 不满足 不满足 544mm2 352、2mm2 选配弯起钢筋 不弯 222 由于纵向钢筋充足,可弯起122 实配钢筋面积 380、1 760、2 380、1 验算最小
17、配筋率 ,满足要求 说 明 由于剪力图呈矩形,在支座A截面右边得2、2m范围内需要布置两排弯起钢筋,而且要使箍筋加密为100mm即可满足要求。 由于剪力图呈矩形,且比较大,在支座截面B左边得2、2m范围内需要布置三排弯起钢筋,而且要使箍筋加密为100mm,即可满足要求。 由于剪力图呈矩形,在支座截面B右边得2、2m范围内需要布置两排弯起钢筋,而且要使箍筋加密为100mm即可满足要求。 为了施工方便,除加密区箍筋间距一律为150 5、两侧附加横向钢筋得计算: 次梁传来得得集中力:, 附加箍筋布置范围: 取附加箍筋8200,则在长度范围内可布置箍筋得排数:排, 梁两侧各
18、布置三排。 另加吊筋118, ,则由: , 满足要求。 五、关于计算书和图纸得几点说明: 1、经验算各截面得尺寸、最小配筋率均可满足要求。 2、根据计算结果绘制板、次梁、主梁配筋图,图纸采用2#图纸,3张。 3、板得配筋图:比例1:50 ⑴、分布筋选用:6300 ⑵、与主梁垂直得附加负筋选用:8200,深入板中得长度为800mm。 ⑶、与承重砌体墙垂直得附加负筋选用:8200,伸出墙边长度为600mm。 ⑷、板角附加短钢筋双向布置8200,每一方向伸出墙边得长度为600mm。 4、次梁得配筋图:比例1:30 ⑴、箍筋选用:6150通长布置。 ⑵、中间支座负钢筋得弯起,上弯点距支座边缘为50mm。 ⑶、离支座边缘50mm处各设置一个附加箍筋。 5、主梁得配筋图:比例1:30 ⑴、箍筋选用:选用8150。 ⑵、中间支座负钢筋得弯起,上弯点距支座边缘为50mm。 ⑶、在次梁与主梁交界处设置附加横向钢筋,选用8200,两边各布置三排,另加一根118吊筋、 ⑷、离支座边缘50mm处各设置一个附加箍筋。 ⑸、其余钢筋截断详见配筋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