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老年神经系统疾病,徐家汇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学习目标,1.,说出老年急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2.,解释老年帕金森病,并叙述其主要临床表现,3.,简述老年性痴呆的临床表现,老年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第,1,节,定义:脑血管病是指由于各种脑血管病变所引起的脑部病变。急性脑血管疾病称为卒中,我国脑卒中死亡率居世界第二位。,分类:,缺血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脑栓塞、腔隙性梗塞,出血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老年脑血栓形成,第,1,节
2、老年脑血管疾病,一、概述,定义:脑血栓形成指由于脑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因素造成管腔狭窄或闭塞,导致脑组织因急性供血不足或血液中断而发生相应区域缺血、缺氧或坏死,产生其神经症状和体征的疾病,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最常见的类型。,好发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二、病因和发病机制,病因:,脑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病因。,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肥胖等危险因素。,血小板粘附和聚集性增高、血液高凝状态、血液粘滞性增高等。,发病机制:,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血栓形成的基础,动脉硬化等因素使管壁变得粗糙,在血液粘滞性增高、血液缓慢、血压下降等因素使血小板等血液成分粘附、聚集形成血栓,血栓逐渐扩大使动脉
3、狭窄,当狭窄未达,80%,以上并且有侧支循环代偿时,可不出现临床症状。,三、临床表现,好发部位:最常影响的是大脑中动脉的豆纹动脉和基底动脉的脑桥支。,好发年龄:,60,岁以上的老年人,男性稍多于女性。,前驱症状:发病前约有,1/41/2,的患者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或有头昏、头痛、眩晕、短暂记忆障碍、视物不清、肢体麻木或无力等症状。,4.,临床特点:多在安静状态或睡眠时发病,表现为睡前正常,次晨起床时发现有局灶性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和体征,一般情况下神志清醒或轻度意识障碍,多无剧烈头痛、呕吐等颅高压症状和脑膜刺激征,症状多于数小时或,2-3,天达高峰。,大脑中动脉主干血栓形成:对侧中枢性面舌瘫及
4、偏瘫及,“,三偏,”,症状。,椎,-,基底动脉主干血栓形成:眩晕、呕吐、瞳孔小、四肢瘫、共济失调、昏迷和高热等,病情危重。,四、诊断,临床特点:,60,岁以上,有吸烟、动脉硬化、糖尿病、高血脂等危险因素;病前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病史;常于休息时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性神经系统损伤的症状与体征,症状多在几小时或几天时间达高峰,意识清楚或轻度意识障碍,无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征的表现。,主要辅助检查:,脑脊液:大多正常;,CT,检查:为首选检查。,2448,小时后梗死区出现低密度灶。,MRI,:较早发现梗死灶,特别是对脑干和小脑的病灶,。,排除其它疾病。,五、防治措施,治疗原则,:,尽早恢复缺血区的血液
5、供应、改善微循环;,加强缺血细胞的保护治疗;防治脑水肿;,加强监护和护理,防治并发症;,治疗原发症,防止复发。,1,、一般治疗:,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加强护理,保证营养。,调整血压,防止并发症。如收缩压超过,220mmHg,或舒张压超过,120mmHg,时,应谨慎进行降压治疗。,2,、防止和治疗脑水肿:,避免导致颅内压升高的因素,应用甘露醇及速尿。,3,、改善微循环,恢复缺血区的血液供应,溶栓治疗:,适应证:发病后,6,小时内无出血及出血倾向,无严重高血压及合并症。,溶栓药物:尿激酶、蛇毒类溶栓剂及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t-PA),等。,注意事项:监测出、凝血时间、凝血酶原时间等,1.,
6、抗凝治疗,适应证:进行性脑卒中,且,CT,证明是非出血性脑梗死,禁忌证:严重高血压、有出血倾向、肝肾疾病及年龄过大患者。,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2.,抗血小板聚集:小剂量肠溶阿斯匹林等,但有出血倾向或溃疡病患者禁用。,3.,钙拮抗剂:尼莫地平、尼卡地平,4,、,加强缺血脑细胞的保护治疗:,神经细胞营养剂、自由基清除剂,5,、手术和介入治疗:,大面积血栓形成引起急性颅内压增高,6,、康复治疗:,以恢复功能为主,7,、预防:,合理的饮食,加强体育锻炼,控制危险因素,老年脑出血,第,1,节 老年脑血管疾病疾病,一、概述,定义:,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的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中死亡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7、二、病因和发病机制,1,、病因,高血压并有脑动脉硬化:最常见病因,其它:先天性脑血管畸形、脑淀粉样血管病、血液病、缺血性脑卒中继发出血、抗凝和,(,或,),溶栓治疗后出血等。,2,、发病机制:血压骤升时病变动脉破裂出血,三、临床表现,1,、好发部位:最常在大脑基底节区,有时也可在脑桥和小脑。,2,、好发年龄:,50-70,岁,多有高血压史。,3,、前驱症状:常无预感,4,、临床特点:,脑出血常在活动时突然发病,往往在数分钟到数小时内病情发展到高峰。,剧烈头痛、呕吐,常呕出咖啡色液体,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失语、大小便失禁等,血压明显增高及脑膜刺激征,有局灶性神经受损的体征。,常有消化道出血、肺
8、部感染、心脏损害及泌尿系统感染等。,四、诊断,1,、临床特点:,2,、主要相关检查:,脑脊液检查:出血,6,小时后呈血性,压力增高,可确诊。,头颅,CT,、,MRI,:可发现高密度出血灶、异常信号。,五、防治措施,急性期治疗的主要目的,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调节血压,防止再出血和处理并发症。,缓解期治疗目的,加强功能锻炼,促进脑功能恢复,提高生存质量。,1,、急性期的治疗,一般处理:注意抗感染。,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脑疝:急性期治疗的关键。,控制高血压:不宜将血压降得过低,以防供血不足。使血压下降到脑出血前原有水平或稍偏高,一般维持在,150-160/90-100mmHg,为宜。,对
9、症治疗:降温及必要时应用止血药和凝血药,预防及治疗并发症:预防感染和褥疮的发生,防止肾功能衰竭及应激性溃疡。,手术治疗:适应证,一般状态好,无明显心、肺、肾等器官功能衰竭。,幕上血肿计量在,30ml,以上。,小脑出血计量在,10ml,以上。,2,、恢复期的治疗:功能康复治疗,原发病或易患因素治疗,3,、预防,保持心情舒畅;不要饮酒过量;,定期体检;,防止寒冷刺激;,晚餐进食要少;,积极治疗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等疾病:关键,排便勿用力过大、咳嗽要控制;,不要剧烈运动。,老年帕金森病,(,Pakinsons disease,),第,2,节,一、概述,定义:,帕金森病又称为震颤麻痹,是一种常发生
10、在老年人中的以静止性震颤、肌强直、运动迟缓及姿势反射障碍为特征的锥体外系疾病。,二、病因和发病机制,帕金森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了,可能由感染、遗传、环境因素以及随年龄老化等因素有关。主要病理改变在黑质,-,纹状体通路。目前发现帕金森病患者脑内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数量减少,纹状体多巴胺递质含量减少,从而出现乙酰胆碱系统功能相对亢进,因此产生肌张力增高、动作减少等运动症状。,三、临床表现,1,、,震颤,:最常见而最固定的症状,静止时震颤明显,作随意运动时可减弱或停止。情绪激动时加重,睡眠时完全停止。,2,、,肌强直,:呈,“,齿轮样,”,或,“,铅管样强直,”,3,、,姿势步态异常,:
11、头前倾,躯干俯屈,上肢肘关节屈曲,腕关节伸直,手指末节伸直,拇指结掌,下肢髋、膝关节略屈曲,后期不能站立。,4,、运动迟缓,:起动和停止缓慢,动作幅度变小,慌张步态;写字过小征;面具脸。,5,、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流涎、皮肤及汗腺分泌增加、心律不齐、下肢水肿、胃肠蠕动障碍及大、小便排泄障碍。,6,、精神及神经症样症状:焦虑、睡眠障碍、对健康过分关注;情绪抑郁、痴呆、精神病性症状及人格改变等,四、诊断,年龄:中老年人,病因:原因不明,起病方式及进展:起病缓慢,症状逐渐加重,,突出表现:,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反射障碍,五、防治措施,1.,药物治疗:,治疗原则,长期服药、控制症状;,最小剂量
12、最佳效果;,权衡利弊、联合用药,。,多巴胺替代疗法,:左旋多巴是治疗帕金森病最有效的药物之一。常用药物为美多巴、,-,甲基多巴肼等。,多巴胺受体激动剂,:溴隐亭、里舒麦角晶碱、培高利特等。与复方左旋多巴合用。,抗胆碱能药物,:缓解帕金森病的症状。对震颤和强直效果较好。常用的药物有盐酸苯海索、丙环定、普罗吩胺和甲磺酸辛托品等。,多巴胺释放促进药,:金刚烷胺,机制:促使多巴胺能神经末梢释放多巴胺,减少多巴胺的重吸收。,适应证:轻症患者,对少动和姿势障碍有效,禁忌证:严重肾衰竭、癫痫病史和严重精神障碍,不良反应:恶心、失眠、幻觉、下肢皮肤网状青斑,足踝水肿等,剂量过大可引起抽搐。,-,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机制:减少氧化酶对多巴胺的分解,减少自由基,保护多巴胺能神经元,常用药物:司来吉兰,儿茶酚,-,氧化,-,甲基转移酶抑制剂,:,机制:可增加脑内多巴胺浓度,并减少多巴胺分解所产生的自由基,常用药物:在托卡朋及安托卡朋。,2,、外科手术,适应证:帕金森病人晚期,药物治疗基本无效,方法:手术立体定向破坏丘脑腹外侧核,深部脑刺激疗法,目标检测,一、名词解释,1.,脑血栓形成,2.,帕金森病,二、简答题,1.,如何鉴别脑血栓形成与脑出血?,2.,简述老年帕金森病的主要诊断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