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古诗鉴赏,1/28,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示技巧;,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级),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要求,考什么?,2/28,诗:近体诗(绝句、律诗),词:词牌+题目(小令),曲:宫调+曲牌+题目(小令),诗歌体裁:诗、词、曲,考题特点,唐宋诗词为主,分值设定为6-8分;,题量多为两道小题或一题多问。,3/28,近五年广东高考
2、命题考查角度,年份,文 体,考查角度,宋诗二首(七言绝句),吕本中、范成大木末芙蓉花,语言(修辞)、内容(形象),唐诗一首(五言律诗),杜甫月,内容(感情)、语言(炼字),宋词一首(小令),黄庭坚望江东,语言(炼字)、表现手法(虚实)、,宋词一首(小令),苏轼减字木兰花,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元诗一首(五言律诗),白珽余杭四月,表现手法(衬托、对比)、,语言(了解诗句)、内容了解,4/28,鉴赏文学作品形象、语言、表示技巧;,评价文学作品思想内容、,作者观点态度,。,(能力层级E级),考试说明对文学鉴赏要求,考什么?,5/28,A描写了什么形象,有何特征?(意象),B组成了什么意境?(意境
3、C抒发了什么情感?(意趣),鉴赏思想内容,6/28,知人论世,“知人”就是要掌握作家生平和诗歌格调,并由此及彼地类推诗人其它作品。,“论世”就是要了解作家生活时代风貌(注意也要把握同时代作家所含有共性),7/28,明意象,月亮:对故乡、亲人、朋友思念,松菊:高洁品格和情操,香草美人:象征理想,羌笛:幽怨凄凉,别意与乡情,梧桐:凄凉悲伤萧瑟冷寂,杨花:随风飘散,想到飘零,杜鹃:凄凉、哀伤象征,竹子:虚心、脱俗、孤傲、刚劲,长亭短亭:抒写离情别绪意象,大雁:游子思乡、鸿雁传书,8/28,古代诗歌题材内容归类概述:,山水田园诗:山居秋暝、过故人庄,边塞军旅诗:从军行、凉州词,咏物言志诗:咏柳、石
4、灰吟,怀古咏史诗:泊秦淮、过华清宫,赠友送别诗:赠汪伦、渭城曲,即景抒情诗:枫桥夜泊、江雪,羁旅怀乡诗:宿建德江、静夜思,论道说理诗:题西林壁、春日,宫怨闺怨诗:闺怨、元稹 行宫,评书题画诗:惠崇,9/28,送别惜别 忧国忧民 建功报国 怀古伤今,蔑视权贵 不甘寂寞 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寄情山水 归隐田园 清高孤傲 优游闲适,飘零沦落 隐逸高洁 孤寂凄凉 哀伤愁苦,思乡念亲 相知相思 离愁别怨 孤独寂寞,失落惆怅 淡泊恬淡 羁旅之愁 高洁坚贞,忧愤悲愤 喜爱赞美 伤春惜春 悲凉凄恻,闺怨思夫 别情边愁 怜爱喜悦 忧国伤时,闲情逸趣 乐观旷达 借古讽今,生活杂感,10/28,表示技巧,一、鉴赏修
5、辞手法,二、鉴赏表示方式,三、鉴赏表现手法,四、鉴赏构思技巧,(首尾照应、铺垫、承上启下等),11/28,设题方法,1、请分析这首诗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表现手法),2、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情感?有怎样效果?,3、这首诗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试结合诗内容,分析诗人是怎样使用XX手法?,12/28,诗歌,语言,鉴赏题普通命题方式,一、结合全诗,看,某词,在诗歌中所起作用。,二、结合全诗,看,某句,在诗歌中所起作用。,三、鉴赏诗歌,语言格调。,13/28,诗词常见格调,雄浑、豪放、沉郁、悲慨、,俊爽、淡泊、旷达、平淡、,工丽、清幽、质朴、含蓄、,14/28,李太白豪迈飘逸 杜工部沉郁顿挫,白居易通
6、俗易懂 陶渊明朴素自然,王昌龄雄健高昂 杜 牧清健俊爽,李商隐朦胧隐晦 王 维诗画一体,辛弃疾雄浑奔放 高 适悲壮苍凉,李清照婉约悱恻 陆 游悲壮爱国,诗歌语言个人格调,15/28,高考诗歌阅读,最易忽略四个暗示,16/28,一、意象暗示,例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索:,诗歌表示了作者怎样思想感情,?(3分),菊花(唐.元稹),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学生答案】诗歌表示出诗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情感。,分析:得,0,分。,菊:隐逸、高洁、脱俗。,它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取得文人墨客青睐,有些人称赞
7、其坚强品格,有些人观赏其清高气质。,诗人此之咏菊,实为托物言志,暗示与寄寓自己生命追求。,【参考答案】表示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追求。,17/28,一、意象暗示,例2:,阅读思索:诗中首联“一雁声”起着什么作用?(2分),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学生答案】以雁声单调勾画出沧茫凄冷意境。,分析:得,1,分。,因为这大雁是递书传情使者,古人常是瞩目大雁而心生对远人牵挂与思念。在这首怀人诗歌中,可见还有这特定意象引出思念暗示作用。,【参考答案】,加上:引出自己对舍弟思念。,启示:诗歌有特定情感表示与思
8、想意象,我们复习时,也就要有意归纳,柳、月、竹、菊、松、桥、大雁,等意象所承载情感与思想。,18/28,二、背景暗示,例3:,阅读下面这首古诗,思索:诗中表现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3分),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怎样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注,李商隐年轻时就考中进士,朝气蓬勃,充满信心,然而因为党争倾轧,使他长久沉沦下僚。诗人写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幕府生涯。,【学生答案】表示作者清秋冷落孤寂之情。,分析:得,1,分。,文章是在表示清秋冷落孤寂之情,但仅点至此,还未分析到位。作者写柳树,实则写自己心境,是托物言情手法,注释有道:写
9、此诗时,妻子刚病故,自己又将只身赴蜀,去过那使人厌倦幕府生涯。可知,注释暗示了“寂寥”之源:理想难全,命运坎坷。,【参考答案】,表示作者壮志难酬、命途多舛伤感心情。,19/28,二、背景暗示,例4:,阅读下面这首诗,作者最终以沙鸥作喻,表示什么情感?(3分),旅 夜 书 怀(唐.杜甫),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注765年正月,杜甫辞去严武幕府职务,生活失去依靠。五月,杜甫率家人离开成都,乘舟东下,途经渝州、忠州时,写下这首诗。,【学生答案】表示摆脱官场世俗羁绊后自由独立喜悦之情。,分析:得,0,分。,这是无视其背景(生
10、活失去依靠)与诗歌格调(沉郁)而想当然得出答案。此句诗中前两句也表示了自己不平与悲愤:我名气,莫非是因为文章著称?年老体弱,想必我为官也该罢休。以沧茫天地间沙鸥比喻自己漂泊,怎样可见喜悦之情?,【参考答案】表示了自己漂泊无依那种凄凉寂寞之情。,启示:复习时,我们要相关注背景、关注注解意识,要从注解与背景中体味命题者提醒暗示,如此才能正确把握、深入体味诗歌情与思。,20/28,三、标题暗示,例5:,颈联颇有韵味,请琢磨表示情感。(2分),喜外弟卢纶见宿(唐.司空曙),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学生答案】自己被贬沉沦处境不
11、佳,感到对不起亲人,诗中表示辛酸惭愧之情。,分析:得,1,分。,作者是写了自己被贬沉沦而惭愧心酸之情,因为有标题“喜外弟卢纶见宿”,可见作者对表弟相见频感激,自己有“喜”亦有悲。,【参考答案】,因为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诗人自己感激而喜;而因为处境不佳,诗人自己面对亲人频见而愧。,21/28,三、标题暗示,例6:,请赏析“万里黄河绕黑山”中“绕”字妙处。(3分),征 人 怨(唐.柳中庸),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学生答案】生动形象写出了地域之辽阔“万里黄河”围绕“黑山”情景,以此状征途之回转波折。,分析:得,2,分。,文章标题是“征人怨”,而考生
12、只分析到征途之回转波折,显然是忽略了题目标主题暗示。文章四句,不着一个“怨”字,但处处扣之。四句分别是:怨征调之频繁,怨战争之担心,怨戍边无归期,怨征途无尽头。可见“绕”字不但状景,还有言厌之情作用。,【参考答案】加上:表示了征人对战争不止迷惘与厌恨。,启示:,标题动词暗示了文章事件,而形容词往往暗示了作者情感与思想,我们在阅读诗歌时,要注意标题暗示意义。,22/28,四、题干暗示,例7:,阅读下面这首诗,思索:诗歌最终以景作结,有何作用?(3分),从 军 行(唐.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学生答案】以景结情,映衬出边愁之缭乱之浓郁。,分析
13、得,1,分。,题干提问“最终以景作结,有何作用”,而这答案就没有回答“最终景结所起”作用,因为以景衬情,不是诗句“最终”才有。诗中写战士“边愁”、“听不尽”,诗人在结尾处轻轻宕开一笔,推出一幅“月照长城”画面。此不但为衬情,更是引发读者想象:古老雄伟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读者可能会生发什么感想?是无限乡愁?是立功边塞雄心和对于现实忧怨?于是,诗歌也就有了绵长韵味。,【参考答案】,加上:为读者留置辽阔想象空间,使文章愈加韵味绵长。,23/28,四、题干暗示,例8:,阅读下面这首诗,联络全诗,思索:作者在颔联描写星月之状景,目标何在?(3分),旅 夜 书 怀(唐.杜甫),
14、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学生答案】大笔勾勒,写得真切细腻,创造出一个阔大雄浑但又寂寞空阔境界。,分析:得,1,分。,题干暗示,要“联络全诗”,此答案只是浅层分析句中局部状景功效,没有联络全诗,体悟景语潜隐情语,也没有分析此诗句与上下文关系。诗歌是经过旅途月夜景色描写,抒发了诗人漂泊生活孤独凄凉苦闷心情。即思索此颔联星月之状景是怎样为表示主题服务。,【参考答案】加上:(1)景中见情,反衬诗人孤独;(2)诗人将此无垠星空平野之景,与“细草”、“孤舟”、“沙鸥”之景,形成强烈对比,衬托一个独立于天地之间飘零形象,衬托出深沉
15、凝重孤独感。,启示:复习时,我们要琢磨命题者命题暗示。比如我们依据命题者“联络(或结合)全文”暗示,能够有意识归纳出开头语句、中间语句与结尾语句在全文中几个作用,如此就不留滞于对句子意义局部了解,而能观照全文,领悟句子意义与在全文中作用。,24/28,1.从题目认识对象 2.从字面读出感觉3.从注释破解难点 4.从作者了解背景5.从原作找到依据 6.从题干得到启示7.从首联找到特点 8.从尾句参透主旨9.从景物把握情感 10.从意境洞察心胸,诗歌鉴赏小结,25/28,解题步骤:,(1)通读全诗,从作者入手,知人论世,(2)再读全诗,从题目入手,推知大意,(3)解释全诗,借想象联想,再造画面,(
16、4)认真审题,借方法技巧,准确了解,(5)再次审题,认真作答:这首诗某联描写了(景,人,事,物),创设了什么意境,表示了什么(情感,理想,志趣)。,26/28,课上训练,阅读下面一首清词,然后回答下列问题。(7分),浣溪纱【清】纳兰性德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荼香,当初只道是导常。,【注】写作此词时其妻子卢氏已早逝。被酒:醉酒。赌书泼茶:用李清照、赵明诚典。形容伉俪情深,志趣相投。,(1)上阕是怎样刻画出思人形象?请简明分析。(3分)(2)有些人认为此词纳兰之思,尽化于一句,请指出这句词并简明说说理由。(4分),【参考答案】,(1)纳兰词上阒刻画思人形象,主要经过景物衬托渲染。(1分)以凄凉“西风”、萧瑟“黄叶”、紧闭“疏窗”和即将坠落“残阳”等悲伤景物(1分,写出任三种则可),奠定一个感伤基调,渲染(衬托)思念之苦。(1分。大意相近即可),(2)是当初只道是寻常。(1分)当初与她赌书泼茶只是寻常情景,只有失去后才知道珍惜。(1分,结合文本)这一句经过昔日高兴情景反衬出深刻亡妻之痛,对幸福失却追悔(2分。手法1分;感情1分,意思相近即可,无须求全),27/28,聚,散,皆,是,缘,2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