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学校个性化备课教案 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填写时间 学科 数学 年级 初一 教材版本 人教版 本人课时 统 计 第( )课时 共( )课时 课题 名称 全等三角形的判定方法 上课 时间 教学目标 经历对三角形全等条件的分析与画图验证的过程,能用“边边边”“角边角”去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 教学重点难点 应用“边边边”、“角边角”判定三角形全等.学会综合法解决几何推理问题,把握综合分析法的思想,寻找问题的切入点 教学过程
2、第一部分 边边边(SSS) 一、设疑求解,操作感知 【理论认知】 如果△ABC≌△A′B′C′,那么它们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反之,如果△ABC与△A′B′C′满足三条边对应相等,三个角对应相等,即AB=A′B′,BC=B′C′,CA=C′A′,∠A=∠A′,∠B=∠B′,∠C=∠C′. 这六个条件,就能保证△ABC≌△A′B′C′,从刚才的实践我们可以发现:只要两个三角形三条对应边相等,就可以保证这两块三角形全等. 信不信? 【作图验证】(用直尺和圆规) 先任意画出一个△ABC,再画一个△A′B′C′,使A′B′=AB,B′C′=BC,
3、C′A′=CA.把画出的△A′B′C′剪下来,放在△ABC上,它们能完全重合吗?(即全等吗) 【学生活动】拿出直尺和圆规按上面的要求作图,并验证.(如课本图11.2-2所示) 画一个△A′B′C′,使A′B′=AB′,A′C′=AC,B′C′=BC: 1.画线段取B′C′=BC; 2.分别以B′、C′为圆心,线段AB、AC为半径画弧,两弧交于点A′; 3.连接线段A′B′、A′C′. 【教师活动】巡视、指导,引入课题:“上述的生活实例和尺规作图的结果反映了什么规律?” 【学生活动】在思考、实践的基础上可以归纳出下面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的定理.
4、1)判定方法: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边边”或“SSS”). (2)判断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推理过程,叫做证明三角形全等. 【评析】通过学生全过程的画图、观察、比较、交流等,逐步探索出最后的结论──边边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得到了两个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同时增强了数学体验 【总结】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1: 1、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简写为“边边边”或“SSS”). 2、用符号语言表达为: A B C D E F ∴ △ABC ≌△ DEF(SSS) 二、范例点击,应用所学 例1:如下图,△ABC是
5、一个钢架,AB=AC,AD是连接A与BC中点D的支架。 求证:△ ABD≌ △ ACD 证明:∵D是BC的中点 ∴BD=CD 在△ABD与△ACD中 ∴△ABD≌△ACD(SSS) 例2:如图,AB=AD,BC=CD,求证:△ABC≌ △ADC A B D C 例3、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AB=CD,AD=CB;求证:∠ A= ∠ C. A D B C 三、实践应用,合作学习 尺规作图: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已知:∠AOB,求作:∠A′O′
6、B′=∠AOB B A O D C D′ B′ A′ O′ C ′ 作法:1、以点O为圆心,任意长为半径画弧,分别交OA,OB于点C、D; 2、画一条射线O′A′,以点O′为圆心,OC长为半径画弧,交O′A′于点C′; 3、以点C′为圆心,CD长为半径画弧,与第2步中所画的弧交于点D′; 4、过点D′画射线O′B′,则∠A′O′B′=∠AOB 四、当堂检测 1、如图,AB=AC,BD=CD,BH=CH,图中有几组全等的三角形? H D C B A 2、如图,AB=CD,AC=BD,△ABC和△DCB是否全等?试说明理由. A
7、B C D 五、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1、【问题思考】 已知AC=FE,BC=DE,点A、D、B、F在直线上,AD=FB(如图所示),要用“边边边”证明△ABC≌△FDE,除了已知中的AC=FE,BC=DE以外,还应该有什么条件?怎样才能得到这个条件? 【教师活动】提出问题,巡视、引导学生,并请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学生活动】先独立思考后,再发言:“还应该有AB=FD,只要AD=FB两边都加上DB即可得到AB=FD.” 【教学形式】先独立思考,再合作交流,师生互动. 2、如图所示,AB=DF,AC=DE,BE=CF,BC与EF相等吗?你能找到一对全等三角形吗?说
8、明你的理由.(BC=EF,△ABC≌△DFE) 第二部分 边角边(SAS) 一、回顾交流,操作分析 【动手画图】 【投影】作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学生活动】动手用直尺、圆规画图. 已知:∠AOB. 求作:∠A1O1B1,使∠A1O1B1=∠AOB. 【导入课题】 教师叙述:请同学们连接CD、C1D1,回忆作图过程,分析△COD和△C1O1D1中相等的条件. 【学生活动】1、与同伴交流,发现下面的相等量: OD= O1D1,OC= O1C1
9、∠COD=△C1O1D1,△COD≌△C1O1D1. 2、画△ABC,使AB=3cm,AC=4cm. 若再加一个条件,使∠A=45°,画出△ABC 画法:1. 画∠MAN= 45° 2. 在射线AM上截取AB= 3cm 3. 在射线AN上截取AC=4cm 4. 连接BC 则△ABC就是所求的三角形 把你们所画的三角形剪下来与同桌所画的三角形进行比较,它们能互相重合吗? 归纳出规律: 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评析】通过让学生回忆基本作图,在作图过程中体会相等的条件,在直观的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获得新知,使学生
10、的知识承上启下,开拓思维,发展探究新知的能力. 【总结】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2: 1、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成“边角边”或“SAS” A B C 2、用符号语言表达为: D E F ∴△ABC≌△DEF(SAS) 二、范例点击,应用新知 【例1】如课本图11.2-6所示有一池塘,要测池塘两侧A、B的距离,可先在平地上取一个可以直接到达A和B的点,连接AC并延长到D,使CD=CA,连接BC并延长到E,使CE=CB,连接DE,那么量出DE的长就是A、B的距离,为什么? 【教师活动】操作投影仪,显示例2,分析:如果能够证明△AB
11、C≌△DEC,就可以得出AB=DE.在△ABC和△DEC中,CA=CD,CB=CE,如果能得出∠1=∠2,△ABC和△DEC就全等了. 想一想:∠1=∠2的依据是什么?(对顶角相等)AB=DE的依据是什么?(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 【评析】证明分别属于两个三角形的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问题,常常通过证明这两个三角形全等来解决. 【例2】已知:如图,AB=CB,∠ABD=∠CBD,△ABD和△CBD全等吗? D A B C 【例题推广】 已知:如上图,AB=CB,∠ABD=∠CBD,问AD=CD,BD 平分∠ADC 吗? 三、合合作探究 1、几种证明类型: 2、猜一猜: 四、随堂练习,巩固深化 一对一辅导 个性化教育 教学过程 课后 作业 学生上次作业完成情况: 存在问题 课后记 提交时间 教研组长审批 教研主任审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