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1.07MB ,
资源ID:1207341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注册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207341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平台协调中心        【在线客服】        免费申请共赢上传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0574-28810668;投诉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关于奇完全数的研究.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关于奇完全数的研究.doc

1、成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关于奇完全数的研究 姓名:XXX 专业班级:信息与计算科学2005XXXXXX 指导教师:XXX 摘 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完全数的一些基本性质和当前研究状况,鉴于偶完全数与梅森素数一一对应的特殊关系,接着对梅森素数进行了介绍。 完全数各因子(除1)的倒数和等于1,也就是有若干个循环小数相加,它们的和是1。于是本文又对循环小数的性质进行了讨论,并得出了可喜的结果:两个循环节位数不相等的小数相加,它们的和不会等于1;偶完全数的非2幂因子项的倒数的循环节位数相等。在这个过程中意外的得到了“一个素数,只要非2与5,那么它就会整除一个全1数”。 迄今为止,

2、人类共发现46个完全数,且均为偶完全数.是否有奇完全数存在,至今尚未解决。本文在奇完全数存在的条件下,研究了奇完全数的各因子倒数循环节的规律,得到两个性质:奇完全数的各因子倒数的循环节位数不会是互异的素数;奇完全数的各因子倒数的循环节位数不会相等。 【关键词】完全数;梅森素数;循环节;奇完全数 Study on the Odd Perfect Number Abstract:This thesis firstly introduce some of the basic nature and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of the Pe

3、rfect Number.In view of Even Perfect Number correspondence with Mersenne prime,then Mersenne prime to have been introduced. The toal multiplicative inverse of all factor (except 1)of Odd Perfect Number equal 1,in other words,some recurring decimal for adder,the sum equal 1.Then reserth on the recur

4、ring decimal,have some encouraging conclusions:if two recurring decimal for adder,have unequal recurrent length,then sum of them can't equal 1; Even Perfect Number non-2 factor have equal recurent length.And have a surprise conclusion:a prime,if it is not 2、5,can divide a all 1 number. So far, 46

5、perfect numbers have been found, and they are all Even Perfect Numbers. It is not known whether or not there exists an Odd Perfect Number. In the paper, on the supposition that Odd Perfect Number do exist,give two conclusions:the length of factor's multiplicative inverse of Odd Perfect Number can't

6、all prime number,and can't all equal! Keywords: perfect number; Mersenne prime; recurrent number; odd perfect number 目 录 符号说明 - 1 - 第1章 前言 - 2 - 第2章 预备知识 - 5 - 第3章 梅森素数 - 7 - 3.1有关概念、定理 - 8 - 3.2 梅森素数判定法的算法设计 - 8 - 3.3有关梅森素数分布规律的研究 - 9 - 3.4现今的46个梅森素数 - 10 - 第4章 循环小数

7、 - 12 - 第5章 奇完全数 - 19 - 结 论 - 21 - 致 谢 - 22 - 参考文献 - 23 - III 成都理工大学毕业设计(论文) 符号说明 本文中未加说明的字母均表整数,以下是全篇通用符号,如在个别地方有不同含义则将明确说明。其他符号会在所含章节说明。 1、表示正整数的正因子(包括1与)的和; 2、表示能整除; 3、表示欧拉函数; 4、表示由正整数所形成的梅森数,记为; 5、表示整数的最大公约数 6、表示整数的最小公倍数 7、表示当时,梅森素数的个数; 8、表示这是一个无限循环小数,循环节为; 9、表示整数的真因子;

8、 第1章 前言 数论是数学中最古老、最纯粹的一个重要数学分支[13]。数论在数学中的地位是独特的,素有“数学王子”之称的19世纪德国数学大师高斯就曾说过“数学是科学的皇后,数论是数学的皇冠”。因此数学家都喜欢把数论中一些悬而未决的疑难问题,叫做“皇冠上的明珠”,以鼓励人们去“摘取”。下面简要列出几颗“明珠”:费马大定理、孪生素数问题、哥德巴赫猜想、圆内整点问题、完全数问题… 数论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研究整数(尤其是正整数)的性质[4,12]。由于整数的性质复杂深刻,难以琢磨,因此数论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一门优美漂亮、纯之又纯的数学学科。其中初等数

9、论是数论中不求助于其他数学学科的帮助,只依靠初等的方法来研究整数性质的分支。比如中国古代有名的“中国剩余定理”,就是初等数论中很重要的内容。 公元前6世纪以前,古希腊人在对整数的因子分解过程中,发现有些数具有下面奇特的性质,就是它的所有真因子(即除自身以外的约数)之和等于这个数本身!称之为完全数[10,11,12]。例如6,它有1,2,3,6四个约数,除去其本身,其余三个数相加:1+2+3=6。在仅依靠手工计算的年代下,古希腊人只发现了4个完全数,分别是: 6=1+2+3 28=1+2+4+7+14 496=1+2+4+8+31+62+124+248 8128=1+2+4+8+16+

10、32+64+127+254+508+1016+2032+4064 毕达哥拉斯是最早研究完全数的人,他已经知道6和28是完全数。毕达哥拉斯曾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 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腊学者欧几里得(Euclid)在其《几何原本》中给出了寻找完全数的方法“如果和都是素数,那么自然数一定是完全数”,并给出了证明,以下文中称之为欧几里得完全数定理。人们发现4个完全数后,吸引了许多的数学家去探觅完全数珠宝。 1644年,法国数学家梅森(M. Mersenne,1588--1648)在没有证明的情况下武断的说:当时,只有当取2,3,

11、5,7,13,17,19,31,67,127和257时,是完全数,而对于其余的整数,为合数[7,8,9]。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梅森猜测” ,而形如的数被称为“梅森数”,其中的素数称为“梅森素数”。梅森猜测中包含着若干错漏,人类花了200多年才辨明其真伪。但考虑到他是手工计算得到的结论,已经足以让我们向他致敬。 后来,人们发现欧几里得完全数定理只是一个偶数是完全数的充分条件。1730年,欧拉(Euler)[19]证明了定理“如果n是偶完全数,则n是形式,其中是素数,是梅森素数”。这是欧几里得完全数定理的逆定理。根据欧几里得与欧拉两个互逆定理可知,找到一个形如的素数,即找到一个偶完全数,而形如的

12、素数恰为梅森素数。至此人们终于发现:偶完全数与梅森素数是一一对应的。 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发现得到,偶完全数有许多优美的性质。例如: 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   如:6 = 1+2+3;    28 = 1+2+3+4+5+6+7;    496 = 1+2+3+……+30+31; 2)它们的全部因数(除1)的倒数之和都是1。   如:1/2+1/3+1/6=1;    1/2+1/4+1/7+1/14+1/28=1; 3)除了6之外,各位数字连续相加后,和为1.   如:28,2+8=10,1+0=1;   496,4+9+6=19,1+9=10,1

13、0=1; 迄今为止,人类只发现46个完全数,它们全都是偶完全数,是否有奇完全数一直是个迷[3]。很多数学家已经写过许多研究论文来研究这一问题,且目前人们已知道不存在小于的奇完全数,然而仍然没有人能给出结论性地证明奇完全数不存在。因为目前为止,奇完全数像是诗中的小矮人: 昨晚我在楼梯上遇到 一个从不在那儿出现的小矮人 今天再没出现过 我但愿他真的消失 ——无名氏 如果用小整数做一些实验,可能会猜测[3]:对所有奇数,都有。如果猜测成立,可证明不存在奇完全数。但这

14、个猜测并不成立,它的第一个反例,注意。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及时对大量的小数值进行过检验,仍未必是真理。给予数值数据提出猜想完全可行,但数学家坚持要求严格的证明,以为这样的数据会给人以误导。 下面是一些奇完全数的研究现状[2]。奇完全数的下界已被Brent,Cohen及te Riele等人[23]提升到,Brandstein证明了奇完全数的最大素因子大于 ,而Iannucci则证明了奇完全数的第二大素因子大于。Cohen[24]证明了奇完全数包含一个大于的素数幂因子,而Sayers则证明了奇完全数至少有29(不一定不相同)个素因子。John Leech希望找到像Descartes给出 的数

15、 那样的假奇完全数:如果加以把22021当做是素数的话,那么该数就是一奇完全数。 本文在研究循环小数的基础上,给出了两个奇完全数存在的性质:奇完全数的各因子(除1)倒数的循环节位数不会是互异的素数;奇完全数的各因子倒数的循环节位数不会相等。并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结论:一个素数,只要大于5,那么它就会被一个全1数整除”。 文中所有证明均为独立完成,所得出的结论如与其他文献雷同,只属偶然。 第2章 预备知识 本章介绍了一些与本文主要内容有关的初等数论的基本概念与定理,其中的定理的证明请参考文献[1]、[3]、[5]。 定义2.1[5] 设,如果存在使得,那么就说可被整除,记作,且称

16、是的倍数,是的约数(也称为除数、因数)。不能被整除就记作。 定义2.2[5] 一个大于1的整数,如果它的正因数只有1及它本身,就叫做素数;否则叫做合数。其中1既不是合数,也不素数。2是唯一的偶素数。 定理2.1[1,3,5,6] 素数具有无穷多个。 证明:用反证法,假设有有限多个素数,它们分别是,令为其中最大素数,那么试问为素数还是合数。容易得出不会被中的任何一个整除,于是就是新的素数,矛盾!因此假设是错的,既素数具有无穷多个。证毕。 设是全体素数按大小顺序排成的序列,以及。 由直接计算得: 这里除了第一个为1外,接着的四个为素数,第六个为合数,第七个为素数,剩下的三个

17、为合数,但每一个合数都有一个大于的素数。至今还不知道是否有无穷多个使是素数,也不知道是否有无穷多个使得为合数。 定理2.2[5] (i)是合数的充要条件是,; (ii)若,是素数且,则。 定理2.3[5] 若是合数,则必有素数。 定理2.4[5] 设整数,那么,能唯一的写成 , 其中是素数,(1)式叫做的标准分解式。 定义2.3[5] 如果,则称为完全数。 定义2.4[3] 若一个完全数是偶数,则称它为偶完全数;若一个完全数是奇数,则称它为奇完全数。 定理2.5 (Euclid)如果和都是素数,那么自然数

18、一定是完全数。 定理2.6 (Euler)每一个偶完全数都是形如的自然数,其中的和都是素数。 定义2.5 如果无限小数的小数点后,从某一位起向右进行到某一位止的一节数字循环出现,首尾衔接,称这种小数为循环小数,这一节数字称为循环节. 公理2.1 分数化为小数形式只有两种:有限小数,无限循环小数。 定理2.7(费马小定理) 若为素数并且为整数,则。特别的若不被整除,则。 定理2.8 设是素数,是任何整数且,则数 与数 相同,尽管它们的次序不同。 定理2.9 设是素数,。则

19、 定义2.6 设是正整数,中与互素的数的个数记作,称为欧拉函数。若为素数,那么。 定理2.10(函数公式) (i)如果为素数,且,则 。 (ii)如果,则。 定理2.11(欧拉-费马定理) 若,则。 第3章 梅森素数 根据欧几里得与欧拉两个互逆定理可知,找到一个形如的素数,即找到一个偶完全数,而形如的素数恰为梅森素数。鉴于偶完全数与梅森素数一一对应这特殊关系,本章节将对梅森素数进行介绍。 公元前300多年,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用反证法证明了素数有无穷多个,并提出了少量素数

20、可写成(其中指数P为素数)的形式。此后许多数学家,包括数学大师费马、笛卡尔、莱布尼兹、哥德巴赫、欧拉、高斯、哈代、图灵等都研究过这种特殊形式的素数,而17世纪的法国数学家梅森(M.Mersenne)是其中成果最为卓著的一位。 由于梅森学识渊博,才华横溢,并是法兰西科学院的奠基人[4,8,9],为了纪念他,数学界就把型的数称为“梅森数”,并以记之(其中M为梅森姓氏的首字母);如果为素数,则称之为“梅森素数”(Mersenne prime)。2300多年来,人类仅发现46个梅森素数。由于这种素数珍奇而迷人,因此被人们誉为“数学海洋中的璀璨明珠”。梅森素数一直是数论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当今科学

21、探索的热点和难点。 梅森素数貌似简单,但研究难度却很大。它不仅需要高深的理论和纯熟的技巧,而且还需要进行艰巨的计算。1772年,瑞士数学大师欧拉在双目失明的情况下,靠心算证明了(即)是第八个梅森素数。它具有10位数字,堪称当时世界上已知的最大素数。欧拉的毅力与技巧都令人赞叹不已,他因此获得了“数学英雄”的美誉。难怪法国大数学家拉普拉斯(P.Laplace)向他的学生们说:“读读欧拉,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老师。”在“手算笔录年代”,人们历尽艰辛,仅找到12个梅森素数。 梅森素数是否有无穷多个,梅森素数有什么样的分布规律等问题都是强烈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研究者的世界著名问题。 3.1有关概念、定

22、理[1,13] 定义3.1 形如数(其中为素数)称为梅森数。特别的若为素数,称为梅森素数。 定理3.1 若 ,且为素数,则及为素数。 定理3.2 若为素数,则当且仅当为素数。并且在为素数时,若,则为合数。 推论3.1 对于=11,23,83,131,179,191,239和251,分别有因子23,47,167,263,359,383,479和503. 定理3.3 若,则,并且。 3.2 梅森素数判定法的算法设计 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大大加快了探究梅森素数的步伐。1952年,美国数学家鲁滨逊等人将著名的卢卡斯-雷默方法编译成计算机程序,使用SWAC型计算机在短短几小时之内,

23、就找到了5个梅森素数:。 1963年9月6日晚上8点,当第23个梅森素数通过大型计算机被找到时,美国广播公司(ABC)中断了正常的节目播放,在第一时间发布了这一重要消息。发现这一素数的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数学系全体师生感到无比骄傲,为让全世界都分享这一成果,以至把所有从系里发出的信封都盖上了“是个素数”的邮戳。 以下是用C++语言实现的可实际使用的卢卡斯-雷默判定算法: int Lucas_Lemer (int p) //p为指数值 { //为素数返回1;为合数返回0 int s=4; int i,s1; int a; s1=pow(2,p)-1; for (i=3;i

24、<=p;i++) { a=pow(s,2)-2; s=a%s1; } return(s==0?1:0); } 3.3有关梅森素数分布规律的研究[13] 由于梅森素数在正整数中的分布是时疏时密极不规则的,因此研究梅森素数的重要性质——分布规律似乎比寻找新的梅森素数更为困难。数学家们在长期的摸索中,提出了一些猜想。英国数学家香克斯、法国数学家伯特兰和托洛塔、印度数学家拉曼纽杨、美国数学家吉里斯和德国数学家伯利哈特等都曾分别给出过关于梅森素数分布的猜测,但他们的猜测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以近似表达式给出,而与实际情况的接近程度均难如人意。 1992年中国数学家周海中运用联

25、系观察法和不完全归纳法,首次给出了梅森素数分布的猜想 猜想:当(n=0,1,2,3,…)时,梅森数有个梅森素数。 并且椐此作出了如下推论: 推论:当时,梅森素数的个数为。 这一形式优美的表达式加深了人们对梅森素数重要性质的了解,为人们探寻新的梅森素数提供了方便;后来这一重要成果被国际上称为“周氏猜测”。 著名的《科学美国人》杂志上有一篇评价文章指出,“这一成果是梅森素数研究中的一项重大突破”。 3.4现今的46个梅森素数 ,这个在普通人看起来颇为奇特的数字,近来正让国际数学界乃至科技界为之欣喜若狂。这是人类迄今为止发现的第46个也是最大的梅森素数。它有12978189位数,如果用普

26、通字号将这个巨数连续写下来,这个梅森素数的长度可超过50公里!这一发现被著名的《时代周刊》评为“2008年度50项最佳发明”之一,排名在第29位。 下面列出人类迄今为止所发现的46个梅森素数,发现时间及发现者: 表3-1 现今的46个梅森素数 发现年代 发现者 发现年代 发现者 2 ---- --- 3 --- --- 5 --- --- 7 --- --- 13 1461 未知* 17 1

27、588 Cataldi 19 1588 Cataldi 31 1750 Euler 61 1883 Pervushin 89 1911 Powers 107 1913 Fauquenmbergue 127 1876 Lucas 521 1952 Robinson 607 1952 Robinson 1279 1952 Robinson 2203 1952 Robi

28、nson 2281 1952 Robinson 3217 1957 Riesel 4253 1961 Hurwitz 4423 1961 Hurwitz 9689 1963 Gillies 9941 1963 Gillies 11213 1963 Gillies 19937 1971 Tuckerman 21701 1978 Noll&L.Nickel 23209 1979

29、 C.Noll 44497 1979 Nelson&Slowinski 86243 1982 Slowinski 110503 1988 Colquitt&Welsh 132049 1983 Slowinski 216091 1985 Slowinski 756839 1992 Slowinski&Gage 859433 1995 Slowinski&Gage 1257787 1996 Slowinski&Gage 1398269 1996

30、 GIMPS 2976221 1997 GIMPS 3021377 1998 GIMPS 6972593 1999 GIMPS 13466917 2001 GIMPS 20996011  2003 GIMPS 24036583 2004 GIMPS 25964951  2005 GIMPS 30402457 2006 GIMPS 32582657 2007 GIMPS 37156667 2008 GIMPS 43112609

31、2008 GIMPS 注:GIMPS(Great Internet Mersenne Prime Search,伟大的因特网梅森质数搜索活动) 为了激励人们寻找梅森素数,设在美国的电子新领域基金会(EFF)不久前向全世界宣布了为通过GIMPS项目来探寻梅森素数而设立的奖金。它规定向第一个找到超过1000万位数的个人或机构颁发10万美元。后面的奖金依次为:超过1亿位数,15万美元;超过10亿位数,25万美元。由于史密斯发现的梅森素数已超过1000万位,他将有资格获得EFF颁发的10万美元大奖。其实,绝大多数研究者参与该项目并不是为了金钱,而是出于乐趣、荣誉感和探索精神。

32、 第4章 循环小数 定义4.1 如果偶完全数的因子是2 的幂形式,称其为2幂因子项,否则称非2幂因子项。 例如:28的2幂因子项为:1,2,4; 非2幂因子项为:7,14,28。 在研究偶完全数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偶完全数的非2幂因子项的倒数的循环节位数是相同的。下面就讨论循环小数的一些性质。 定理4.1 正整数()的倒数能化为有限小数的充要条件是仅含有2或5的因数。 证明:充分性 设,则 那么由 () 可得 。 既 仅含有10的因数2或5。 必要性 设 ,令 则有

33、 所以是一个不会超过位的有限小数,得证。 定理4.2[14,16,18] 分数能化为有限小数的充要条件是仅含有2或5的因数。 证明:方法同定理4.1。 推论4.1 除素数2,5外,每个素数的倒数都是无限循环小数。 定理4.3 素数的倒数至多是位循环小数。 证明:假设是位循环小数, 则必有 令 则易知,由于每个仅取里面的值一次,所以至多是位循环小数,得证。 定理4.4[15] 如果素数的倒数的循环节位数为,则必能整除。 证明:因为是循环节的位数,所以是第一个满足的数,又由费马小定理有 ,所以,得证。 定理4.5 任何素数都可以整除一个全1数。 证明:

34、设这个素数的倒数的循环节位数为,因,所以 令,则正是这个小数的循环节,整理有: 时,,所以,于是。时,易知。 也就是说如果这个素数的倒数的循环节位数为,那么这个素数(除3)可以整除一个位的全1数。 定理4.6 一个循环小数只有除以素数2或5时,才不会改变它的循环节位数,除非素数整除它的循环节。 证明:设这个小数为,循环节为位,所得新小数的循环节为 位。则必不小于。若,容易证明是不大于位的循环小数,与已知矛盾。 1) 当,可知新小数循环节位数仍为,特别的无非是前几位是0, 即; 2) 当,且时,由定理2.9则必整除

35、 (共组),于是新小数的循环位数为。 3) 当,且或时,设,因,所以 ,现在的循环节可看做是,且每次除后,商与余数相等,所以没有改变循环节的位数。 定理4.7 有两个小数相加,设它们的循环节长分别为,它们和的循环节长为,那么。 证明:对于新小数,易知对应于它的两个加数,从若干位后每位是相同的。从三角函数得到启示:的周期为,这里的周期是最小周期,其实也是的周期。可以类似定义,如果是某小数的循环节的最小长度,则称是循环节的基长度,等称为循环节的非基长度。由于这里的并不一定是循环节的基长度,而是基长度,所以有。 定理4.8 有两个小数,设它们循环节位数为相异的素数

36、它们和的循环节长为,则。 证明:因为素数,设,所以。又,所以只能等于1,,,中的一个。由于是它的一个循环节,写出这两个小数对应循环的前项 1)如果, 令,则。 由定理2.8可知即为,尽管它们的次序不同,也即 这与的循环节长度为矛盾。 2)如果,同样有,矛盾。 3)如果,同理可推出,矛盾。 4)因,则。证毕。 引理4.1 设有数,,令,那么互不相等。 证明:假设,于是有,即。 两边分别除以最大公约数,令,,有 因,所以中不含有的因子,即。 又 推出 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得到互不相等。证毕。 定理4.9 有两个小数,它

37、们循环节位数分别为素数,合数,且,它们和的循环节长为,则。 证明:因,所以。写出对应循环的前项。 1) 如果 令,则有 依据引理4.1,知互不相等。于是得到结论:每隔位就会有个与之相等的对应。同理可推出每隔位就会有个与之相等的对应。推出数的循环节位数,矛盾。 2) 如果 根据定理4.8中1)的证明可推出数位一位循环小数,矛盾。 3) 如果 由2)可知时不会成立,而此时的依然是循环节——非基循环节位数。所以不会成立。 4) 如果 令,则有 同样依据引理4.1,我们会推出,即,不可能。矛盾。 综上所述: 推论4.2 有若干小数相加,设它们的循环节长分别为,它们和的循

38、环节长为,那么。特别的若为相异的素数,则。 证明:方法同定理4.7,4.9,略。 定理4.10 有两个小数相加,对应的循环节长分别为,其中,它们和的循环节长为,那么,特殊的 ,则。 证明:由于是它的一个循环节,写出这两个小数对应循环的前项 因为,设 1)假设, 令,则, 推出 由引理4.1易知互不相等,于是得到结论:每隔位就会有个与之相等的对应。同理可推出每隔位就会有个与之相等的对应。所以数至多为位循环小数,与已知矛盾。 2)当,这时的为非基长度循环节位数,但仍为循环节长。根据假设1)的结论,我们容易证明假设2)不成立。 3)当时,此时的可以为的因子,但这个

39、因子不整除; 当,时,易证不能成立,方法同步骤1。 综上所述:循环节长度 ,否则。 推论4.3 有两个小数相加,对应的循环节长分别为,那它们的和不会等于1。 证明:通过定理4.10的结论: 时, 时, 它们的和也就不会是形式,不等于1。 性质4.1 偶完全数的非2幂因子项的倒数的循环节位数相等。 证明:由定理4.6知, 一个循环小数只有除以素数2或5时,才不会改变它的循环节位数,而偶完全数非2幂因子项的倒数正是只除以2得到的,所以不会改变循环节位数。即偶完全数的非2幂因子项的倒数的循环节位数相等。

40、 第5章 奇完全数 迄今为止,人类共发现46个偶完全数,而未曾找到或证明奇完全数存在。是否存在奇完全数,这个古老的数论问题至今仍未解决。我们所知关于这一问题发表的结果,主要是给出奇完全数及其某些素因子的下界估计和奇完全数所含的互异素因子的个数的下界估计,以及某些特殊类型奇完全数存在性的研究结论。 在奇完全数存在的条件下,本章节给出了奇完全数的各因子倒数的循环节位数的两个性质。以下所指的因子均不包含1。 性质5.1 奇完全数的各因子倒数的循环节位数不会是互异的素数。 证明:设各因子倒数的循环节位数是为相异的素数,那

41、么根据推论4.2知,它们和的循环节位数,即,它们的和也就不会是形式,不等于1。证毕。 引理5.1 已知,其中为第一个使前式成立的整数,,令,那么。 证明:因,满足费马-欧拉定理,又,即 假设,由费马小定理可知,即,利用同余的性质可知。这样会得出,与矛盾。所以假设错误,也即,证毕。 引理5.2 如果是奇完全数,则具有分解式 (1) 其中是不同的奇素数,是正整数;。 引理5.3[20,21,22] 如果是奇完全数,则(1)中的。 性质5.2 奇完全数的各因子倒数的循环节位数不会相等。 证明:由引理5

42、2,5.3,我们可以肯定的说,若为奇完全数,则中必有大于5的素数,且含有素数的平方项。 若奇完全数的各因子倒数的循环节位数相等,设这个奇完全数有素因子,及项,循环节为。则得到下面两个式子 其中为第一个使上两式成立的整数。由引理5.1知,,第二式不成立。所以假设错误,证毕。 结 论 本文在研究循环小数的基础上,给出了两个奇完全数存在的性质:奇完全数的各因子(除1)倒数的循环节位数不会是互异的素数;奇完全数的各因子倒数的循环节位数不会相等。并得到了一个意外的结论:一个素数,只要非2与5,那么它就整除一个全1数”。另外独立证明

43、了:素数具有无穷多个。其中关于循环小数部分的探讨,许多定理具有独创性和一定的理论价值。 奇完全数的存在性问题是国际数学上的一个著名问题,至今没有人给出结论性的证明。本文率先使用了循环小数的知识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并得到适当的结论。希望即本文之后,能给奇完全数的存在性问题指明另一个研究方向。祝愿这一问题早日解决! 致 谢 在我即将毕业之际,首先感谢我的室友:XXX,XX,XXX,XX。四年以来,无论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都给予我无私的关怀与帮助!有你们在一起,天是晴的,风是拂面的。感谢你们陪我度过这美好的四年大学青春。 本科的学习生活即

44、将结束。四年来,系部领导、老师在学习与生活上都给予我无尽的帮助,在此感谢成都理工大学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系主任XXX副教授、XX教授、XXX老师及其他院领导和老师! 感谢我的论文指导师兄:XX研究生。感谢你在我论文完成过程中,给予我论文写作的指引和意见。 特别的要感谢一人,我的初中数学老师XXX。正是在12岁那年,他偶然的提出了哥德巴赫猜想,使我对数论产生浓厚的兴趣。 最后,我特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你们在我整个的求学生涯中对我无私的奉献、理解与支持,我是无法完成今天的学业!在此,我祝愿你们身体健康、顺心如意! 再次感谢所有关心我的家人、老师及同学!我祝愿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大展宏图!

45、 参考文献 [1](加拿大)P.Ribenboim著孙淑玲,冯克勤译.博大精深的素数[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1 [2](加拿大)Richard K.Guy著张明尧译.数论中未解决的问题(第二版)[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1 [3](美)Joseph H.Silverman孙智伟等译.数论概论(原书第3版)[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5 [4](英)Simon Singh薛密译.费马大定理[M].上海: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5,1 [5]潘承洞,潘成彪著,简明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1 [

46、6]高红卫著.素数研究与应用参考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4 [7]孙琦等著.素数判定与大数分解[M].辽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7.10. [8]王树禾著.数学演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9]王树禾著.数学聊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 [10]韩雪涛著.数学悖论与三次数学危机[M].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 [11]华罗庚. 数论导引[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75. [12]闵嗣鹤,严士健.初等数论(第二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13]张四保.关于完全数的研究[J].成都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8.6

47、 [14]薛丽敏.纯循环小数循环节的规律[J].渭南师范学院院报2001.16(4):92-94 [15]宋佳. 关于循环小数的几个猜想[J].中学数学教学参考:2004.12:57 [16]尤兆槇,陈贻澤.循环小数的循环長度和循环节[J].湖南师范学院自然科学学报.1962,4:1-5 [17]张世德.循环小数的奇妙性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30(3):11-14 [18]张长全.关于循环小数的一个性质[J].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79,2:97-104 [19]Euler L. Commentationes arithmeticae collectae

48、 vol. 2, Traotayus de numerorum doctrina.[J] 1984,515; Opera postuma, vol.1, 1862: 14-15. [20]Chein E. Z. An odd perfect number has a least 8 prime factors [J].Notices Math Soc,1979,26:365. [21]Hagis P. Outline of a proof that every odd perfect number has a least eight prime factors [J].Math Comp, 35(1980):1027-1032. [22]Nilsen P.P, Odd perfect numbers have a least nine distinct prime factors [J]. Math Comp, 2006. [23]Brent R.P, Cohen G.L,Riele H J J. Improved techniques for lower bounds for odd perfect numbers.[J]Math Comp, 57(1991)196:857-868. [24]Odd Perfect Number, - 24 -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