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川文理学院 《世界现代史》2025 - 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院 (系)_______ 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姓名 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内矛盾缓和 B. 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影响力薄弱 C.
2、 沙皇专制统治被推翻后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D. 列宁提出的“四月提纲”主张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 股票投机活动过度导致金融市场崩溃 C.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产品严重过剩 D. 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贸易战 3. 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推行了“冷战”政策。“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3、 4.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其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体系的瓦解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削弱 D. 世界大战的刺激 5. 下列关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印度独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 埃及通过“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C. 古巴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 D. 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现象说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失败 B. 苏联模
4、式的弊端日益暴露 C. 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停滞 7. 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苏联解体 C. 东欧剧变 D. 华约组织解散 8.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核心,其兴起的时间是(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初30年代 C. 20世纪中期以后 D. 20世纪90年代以后 9.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一超”指的是( ) A. 中国 B. 美国 C. 俄罗斯 D.
5、 欧盟 10.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 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贫富差距 C.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降低 D. 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条约中,属于这一体系的有( )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
6、约》 C. 《慕尼黑协定》 D. 《雅尔塔协定》 2. 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协调作战计划和战后安排。下列会议中,属于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有( )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波茨坦会议 D. 万隆会议 3.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其主张包括( )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C. 拒绝与任何大国结盟 D. 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4. 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B. 改变了人们
7、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C. 促进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D. 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5. 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包括( ) A. 气候变化 B. 恐怖主义 C. 贫富分化 D. 地区冲突 三、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请简要解释下列历史名词的含义、背景及影响(每小题回答不超过150字)。 1. 罗斯福新政 2. 雅尔塔体系 3. 不结盟运动 4. 经济全球化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求逻辑清晰、要点明确(每小题回答不超过200字)。 1. 简述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并分
8、析二战的历史影响。 2. 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类型及代表性国家,并总结改革的共同教训。 五、论述题(共1题,15分) 请结合史实,围绕以下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回答不超过400字)。 拓展知识: 四川文理学院:巴山蜀水间的人才摇篮 在巴山渠水之间,四川文理学院犹如一颗闪耀的教育之星,熠熠生辉。学校坐落于享有 “巴人故里、红色达州” 美誉的达州市,凭借深厚的文化底蕴、卓越的教学水平与显著的科研成果,在高等教育领域绽放出独特光芒,为社会源源不断地输送各类优秀人才,成为川东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力量。 一、历史溯源:岁月沉淀,厚积薄发
9、四川文理学院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 1821 年(清道光元年)的龙山书院。彼时,达县知县胡光瓒在城西朝阳寺旁修建龙山书院,开启了这片土地上的教育篇章。1903 年,随着科举制度的废除,龙山书院停办,其资产并入劝学局。1906 年,刘行道在龙山书院旧址上创办县办中学堂,并于次年开展简易师范教育 。此后,学校历经多次变迁与更名,1937 年迁至如今的南坝校区。 1946 年,达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改为县立师范。新中国成立后,1950 年川北行政专员公署将达县县立师范学校与省立师范学校合并,成立川北公立达县师范学校,1952 年再度更名为达县师范学校 。1976 年,在达县师范学校的基础上,达县师范学院
10、宣告成立,1978 年经教育部批准,纳入全国普通高校行列,定名为达县师范专科学校,设中文、外语、数理和艺体四科,面向四川省招生 。1993 年,学校更名为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2001 年,学校选定新校区(现莲湖校区)校址并启动建设。2006 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升格为普通本科高校,正式更名为四川文理学院。2010 年,学校获批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 。此后,学校不断深化改革,积极拓展办学空间,提升办学层次。2016 年被列为四川省高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单位,2018 年增列为四川省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2023 年 12 月获批四川省 “优先培育” 类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立项建设高校,持
11、续朝着更高目标稳步迈进。 二、校园风貌:双区辉映,各展风姿 四川文理学院拥有莲湖、南坝两个校区,占地面积 1314 亩,校舍建筑面积 42.57 万平方米 。两个校区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优美宜人的育人环境。 莲湖校区位于达州市通川区塔石路中段 519 号,是学校的主校区,于 2004 年一期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 。校区建筑风格现代大气,布局合理。一进入校园,宏伟的教学楼便映入眼帘,教学楼以暖色为主色调,充满活力与动感,仿佛在诉说着青春的故事。博文楼、艺术传媒大楼等错落有致地分布其中,宽敞明亮的教室配备了先进的多媒体教学设备,为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提供了有力保障。 莲湖校区的图书大楼是知识的殿
12、堂,馆藏丰富,拥有纸质图书 158 万余册,电子图书 137.8 万余册,中外文纸质期刊 5 万余册,电子期刊 95.4 万余册 。在这里,莘莘学子们沉浸在书海之中,汲取着知识的养分。校园内的翠柳湖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湖水清澈,波光粼粼,湖边垂柳依依,与周围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夏日,荷花满塘,清香四溢,吸引着众多师生前来散步、休憩。格桑花海在阳光的照耀下五彩斑斓,为校园增添了一抹浪漫的色彩。此外,校区还设有现代化的体育馆、标准的田径场和篮球场等体育设施,为学生们提供了充足的运动空间,展现着青春的活力与激情。 南坝校区则散发着浓厚的历史气息。校园内绿树成荫,爬山虎满墙,仿佛在静静诉说着岁月的故
13、事。弘远楼、弘致楼等建筑古朴典雅,见证了学校多年的发展变迁。化工实验楼配备了先进的实验设备,为相关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提供了坚实的支撑。中心花园里,四季花卉竞相绽放,为校园增添了生机与活力。在这里,传统与现代相互交融,让学生们在浓厚的学术氛围中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传承。 三、学科专业:多元发展,特色鲜明 学校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构建了以文理工为主体,涵盖文学、理学、工学、教育学、艺术学、管理学、历史学、法学、经济学、医学、农学等 11 个学科门类的多学科协调发展体系 。截至 2025 年 2 月,设文学与传播学院等 22 个二级学院,开设 60 个本科专业 。 在学科建设方面,学校重点推
14、进重文强理兴工,积极夯实文科优势,强化理科基础,加快发展工科,并拓展经管、医科、农科等应用学科领域 。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入选省 “双一流” 建设贡嘎计划建设学科 。学校紧密对接四川 “5+1” 现代工业体系和达州 “3+3+N” 现代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将学科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形成新的学科优势。 在专业设置上,学校注重突出特色与优势。现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省级特色专业、省级应用型示范专业、省级 “课程思政” 示范专业 13 个 。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作为学校的传统优势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课程设置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人文素质。学生在校期间,不仅要系统学习中国古代
15、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文学概论等专业核心课程,还积极参与各类文学实践活动和学术研究项目。该专业毕业生在教育、文化、传媒等领域广受好评,许多已成为行业内的骨干力量。 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学校积极发展新兴专业。例如,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学院的成立,顺应了科技发展的潮流。学院开设的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前沿的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课程涵盖人工智能原理、机器学习、大数据分析与处理等,学生毕业后可在人工智能企业、互联网公司、金融机构等从事相关技术研发与数据分析工作。 四、师资队伍:德艺双馨,育人为本 学校拥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各类教职工近
16、 1400 余人,其中专任教师 1100 人,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近 300 人 。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通过实施人才引进计划、教师培养工程等一系列举措,不断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学校积极引进国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汇聚了一批在各学科领域具有较高学术造诣的专家学者。同时,注重对校内教师的培养,通过选派教师到国内外知名高校进修学习、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开展教学技能培训等方式,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学校还大力推进教学团队和科研团队建设,以团队协作的方式提升教学质量和科研创新能力。 在这支优秀的师资队伍中,涌现出许多杰出代表。如在数学领域,[教师姓名 1] 教授长期致力于非线性
17、动力学方向的研究,在国内外权威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学术论文,主持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同时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深受学生喜爱;在文学领域,[教师姓名 2] 教授专注于地方文学研究,尤其是对 “巴山作家群” 的研究成果丰硕,出版多部学术著作,在教学中言传身教,培养了大批热爱文学创作与研究的学生。 五、科研创新:立足前沿,服务社会 学校秉持以科研促教学、服务社会的理念,高度重视科研创新工作。拥有多个省级科研平台,如工业有机固体废物资源化处理四川省 2011 协同创新中心等 。该中心主要针对水泥、电力、钢铁等企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有机固体废物,在满足企业生产要求且不降低产品质量的前
18、提下,充分利用工业锅炉等设施,实现固废的无害化处置与部分资源化,为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在科研项目方面,学校承担了众多国家级、省部级项目,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多个领域。在自然科学研究领域,围绕新材料研发、环境保护、信息技术等方向开展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在新材料研发方面,科研团队通过不断探索,研发出具有特殊性能的新型材料,在电子、能源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领域,聚焦地方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教学改革、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等问题开展研究,为地方政府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如学校的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深入研究革命老区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
19、展等问题,为推动革命老区的振兴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科研成果转化方面,学校积极推动产学研合作,与企业、政府部门等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学校研发的一些新技术、新产品已成功实现转化,为企业创造了经济效益,同时也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此外,学校还注重发挥科研优势,开展科普宣传和社会服务活动,将科学知识和先进技术传播到社会各界,提升公众的科学素养。 展望未来,四川文理学院将继续秉承 “博文大理、厚德笃行” 的校训,坚守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学校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坚定的步伐,朝着建设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前行,为国家和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书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