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贺州学院 《世界现代史》2025 - 2026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院 (系)_______ 班级 _______ 学号 _______ 姓名 _______ 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总分 得分 一、单项选择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不得分。 1.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推翻了临时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下列关于十月革命的历史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 A.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俄国国内矛盾缓和 B. 布尔什维克党在群众中影响力薄弱 C. 沙
2、皇专制统治被推翻后临时政府继续参加一战 D. 列宁提出的“四月提纲”主张立即进行社会主义革命 2.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其爆发的直接原因是( ) A.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B. 股票投机活动过度导致金融市场崩溃 C. 资本家盲目扩大生产导致产品严重过剩 D. 各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引发贸易战 3. 二战后,美国为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推行了“冷战”政策。“冷战”开始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马歇尔计划的实施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 D. 华沙条约组织的成立
3、4. 20世纪50-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进入“黄金时代”,其主要原因是( ) A. 殖民体系的瓦解 B.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 C.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削弱 D. 世界大战的刺激 5. 下列关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印度独立后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B. 埃及通过“七月革命”推翻了英国殖民统治 C. 古巴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资本主义政权 D. 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帝国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瓦解 6.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这一现象说明( ) A. 社会主义制度彻底失败 B. 苏联模式的
4、弊端日益暴露 C. 资本主义制度具有不可替代性 D.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停滞 7. 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结束的标志是( ) A. 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B. 苏联解体 C. 东欧剧变 D. 华约组织解散 8. 第三次科技革命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等为核心,其兴起的时间是( ) A. 19世纪末20世纪初 B. 20世纪初30年代 C. 20世纪中期以后 D. 20世纪90年代以后 9.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其中“一超”指的是( ) A. 中国 B. 美国 C. 俄罗斯 D. 欧
5、盟 10.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下列关于经济全球化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者 B. 经济全球化加剧了全球贫富差距 C. 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度降低 D. 世界贸易组织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二、多项选择题(共5题,每题3分,共15分) 下列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有两项或两项以上符合题目要求,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1.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战胜国召开了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签订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列条约中,属于这一体系的有( ) A. 《凡尔赛和约》 B. 《九国公约》
6、 C. 《慕尼黑协定》 D. 《雅尔塔协定》 2. 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了多次重要会议,协调作战计划和战后安排。下列会议中,属于二战期间反法西斯同盟国召开的有( ) A. 开罗会议 B. 德黑兰会议 C. 波茨坦会议 D. 万隆会议 3. 20世纪60年代,不结盟运动兴起,其主张包括( ) A. 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 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 C. 拒绝与任何大国结盟 D. 推动世界多极化发展 4. 下列关于第三次科技革命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 B. 改变了人们的生
7、产和生活方式 C. 促进了国际经济格局的调整 D. 导致了环境污染和资源短缺等问题 5. 当今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问题包括( ) A. 气候变化 B. 恐怖主义 C. 贫富分化 D. 地区冲突 三、名词解释(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请简要解释下列历史名词的含义、背景及影响(每小题回答不超过150字)。 1. 罗斯福新政 2. 雅尔塔体系 3. 不结盟运动 4. 经济全球化 四、简答题(共2题,每题10分,共20分) 请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求逻辑清晰、要点明确(每小题回答不超过200字)。 1. 简述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直接原因,并分析二
8、战的历史影响。 2. 简述20世纪50-8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的主要类型及代表性国家,并总结改革的共同教训。 五、论述题(共1题,15分) 请结合史实,围绕以下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逻辑严谨(回答不超过400字)。 拓展知识: 贺州学院简介 贺州学院,作为一所公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宛如一颗镶嵌在桂、湘、粤三省(区)交界处的教育明珠,闪耀着独特的光芒。学校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 1943 年 3 月创立的广西省立平乐师范学校,在抗日救亡、教育救国的浪潮中应运而生,为培育师资、传播知识贡献力量。历经贺县师范学校、梧州地区八步师范学校、八步红卫师范学校、梧州地区教师进修学院
9、梧州地区教育学院、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等多个重要发展阶段,不断积累办学经验、提升办学实力。2004 年 1 月,贺州市师范学校并入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进一步壮大了学校规模。2006 年 2 月,经教育部批准,成功升格为普通本科院校 —— 贺州学院,开启了本科教育的崭新篇章。 学校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坐落于中国首个地级 “全域长寿市”、世界长寿市、中国十大养生城市 —— 贺州市,目前拥有东、西 2 个校区,占地面积 1367.07 亩。校园内环境优美,绿树成荫,现代化的教学楼、实验楼错落有致,与充满人文气息的图书馆、艺术楼相得益彰,为师生营造了舒适宜人的学习和工作环境。东校区位于八步区西约街
10、 169 号,散发着浓厚的历史底蕴,见证了学校多年的发展变迁;西校区地处八步区西环路 18 号,规划布局合理,教学设施先进,展现出学校现代化的办学风貌。 师资力量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贺州学院在这方面成果卓著。截至 2025 年 5 月,学校教职工总数达 1458 人,其中专任教师 1063 人,这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为学校的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保障。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多达 903 人,占比极高,他们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前沿的学术视野,为学生带来丰富且优质的课程内容。副高级以上职称教师 348 人,在教学与科研领域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引领学科发展方向。此外,学校还拥有
11、硕士生导师 60 人、博士生导师 6 人,以及众多杰出人才,如广西教学名师黎琼锋、张锋,广西特聘专家段振华,教育部教指委委员段振华,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吕海波、段振华,省级高层次人才段振华、吕海波、罗杨合等。他们以渊博的学识、高尚的师德和敬业的精神,为学生的成长成才精心护航。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注重因材施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思维。例如,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的教学中,教师们不仅在课堂上传授专业知识,还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开展各类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专业技能。 学科专业建设是学校发展的基石,贺州学院坚持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理念,致力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
12、才。截至目前,学校设有 11 个教学单位,开设 55 个本科专业,学科门类广泛,涵盖工学、理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农学和历史学等。在学科建设方面,成绩斐然,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广西一流学科建设项目 2 个。在专业建设上,成果丰硕,拥有通信工程、食品科学与工程、旅游管理、环境设计、广播电视编导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 5 个,这些专业在教学质量、师资队伍、实践教学等方面优势显著。以旅游管理专业为例,依托贺州丰富的旅游资源,与众多旅游企业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实践机会,培养出众多具备扎实专业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旅游行业人才。此外,还有工程管理等自治区级一流
13、本科专业建设点 11 个,土木工程等 5 个广西本科高校特色专业,这些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独特的专业特色。 教学科研平台建设是提升学校教学科研水平的关键。学校拥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科研平台,为师生开展教学与科研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截至 2025 年 7 月,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 3.54 亿元,建有各类实验实训室,如智能制造研创中心、食品检测实验室、艺术设计工作室等,为学生提供了充足的实践操作空间。学校拥有自治区级科研平台 17 个,如广西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康养食品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在相关领域开展前沿研究,取得了一系列具
14、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例如,在碳酸钙资源综合利用研究方面,科研团队攻克多项技术难题,为贺州碳酸钙产业的升级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持。此外,学校还制定了碳酸钙、装配式建筑等行业地方标准 18 个,充分彰显了学校在服务地方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同时,学校拥有广西高水平创新团队 1 个,入选国家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网点、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科研创新能力与服务社会能力。 在课程建设方面,学校同样成绩突出。截至目前,拥有自治区级一流本科课程 13 门,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4 门,自治区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 2 个。这些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进行了创新与改革,极大地
15、提高了课程的教学质量。学校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将思想政治教育巧妙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例如,在文学类课程中,通过对经典文学作品的解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学校高度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设有各类学生社团,如科技创新社、艺术社、志愿者协会等,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与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学生参与各类社会实践活动,如社区服务、社会调研、支教等,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学校成果显著,是广西首批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构建了完善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将创
16、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了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成立创新创业学院,为学生提供创业指导、项目孵化等服务。学生在创新创业竞赛中屡获佳绩,在各类国家级、自治区级创新创业赛事中斩获众多奖项,充分展现了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 在对外合作交流方面,学校积极拓展国际视野,加强与国内外高校、企业的合作与交流。与多所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开展师生交流、学术合作等项目,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国际交流平台,提升了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紧密合作,共建多个产学研合作平台,如广西(贺州)六堡茶工匠学院等,深入推进产教融合,为地方产业发展培养了大量应用型人才,实现了学校与地方
17、的共同发展。 2024 年,对于贺州学院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学校成功获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同时获批食品与营养、旅游管理、材料与化工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并于 2025 年面向全国招生,这一重大突破实现了学校办学层次的又一次跨越,开启了学校自主开展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新征程。多年来,学校升本后始终坚持立足地方,以建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为目标,大力推进转型发展、特色发展、高质量发展,在办学条件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学科专业水平、科研平台和创新成果、服务社会和文化传承、扩大开放合作、民生服务保障等方面均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效。 展望未来,贺州学院将继续秉承 “自强、自立、求知、求真” 的校训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升师资队伍水平,深化教学改革与科研创新,推进产教融合与对外合作交流。努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 “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 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向着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地方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勇迈进,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续写更加辉煌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