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第一节 荒漠化防治,第1页,第一节,:,荒漠化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域为例,请同学们阅读P16页课文第一段和第二段文字内容:,思索:本部分内容从哪些方面来描述了荒漠化?,第2页,一荒漠化概述,土地缺乏了水分和养分,植物就无法正常生长,裸露地面极易遭受风沙侵蚀和水土流失,没有植被保护,使土壤中水分和养分深入流失,继续发展,土地生产力长久丧失,形成如同荒漠般般景观,即发生土地退化,1.荒漠化过程,第3页,2.荒漠化,(1)概念: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域及一些半湿润地域这种土地退化。(了解),形成
2、识记),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原因与人类过分经济活动相互作用产物。,说明:荒漠化不是简单荒漠扩张过程,而是很多块分散土地逐步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景观,.,第4页,主要表现:(识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发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影响:(了解),已成为当今全球最为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之一。依据联合国环境署推断,当前世界约14陆地、23国家和地域受到荒漠化威胁。中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国家之一,其中西北地域则是我国风沙危害和荒漠化问题最为突出地域。,第5页,土地沙漠化,土地沙漠化,是指单纯风力作用引发,沙质荒漠化,,它属于荒漠化一个。在我国主要
3、分布在,西北干旱地域,,另外在,藏北高原、东北地域西部和华北地域北部,也有较大面积分布,第6页,石质荒漠化,石质荒漠化,是指在原来岩石地带植物被破坏,可能造成严重水土流失,并最终成为岩石裸露地表,形成类似荒漠景观。石质荒漠化在,我国西南喀斯特地貌区(贵州、云南、广西),表现尤为显著。,第7页,次生盐渍化,次生盐渍化,又称“次生盐碱化”,指因为不合理浇灌而引发土壤盐渍化过程。多发生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干旱、半干旱地域和半湿润地域。,在我国多发生在西北地域和华北地域,。因受人为不合理浇灌影响,使地下水抬升,在当地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条件下,使土壤表层盐分增加,引发土壤盐化。,第8页,红漠化:,主要发生
4、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域,当地表土流失后,露出光秃秃红色石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所以被称为红漠化。,红漠化,第9页,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面积较大、分布较广、受害严重国家之一,荒漠化类型多样、,程度,严重。受风蚀、水蚀、盐碱化、冻融等原因影响,我国干旱沙漠边缘和绿洲、半干旱和半湿润地域、黄淮海平原、南方湿润地域和青藏高原等地都有分布。其中以西北地域土地荒漠化发展最为严重。,二、干旱为主自然特征,第10页,西北地域区域特征,1.,位置,范围,西北内陆,包含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内蒙古大部分地域。,第11页,2.地形,位于第二级阶梯。东中部是辽阔坦荡高原,西部是“三山,夹,两盆”,第12页
5、A,B,C,印度洋湿润气流,太平洋湿润气流,第13页,A,B,C,分析我国西北地域主要气候特征?,3、气候,干旱,是其最为显著自然特征,第14页,干旱成因:,位置,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抵达,干,旱,高山围绕盆地地形,青藏高原隆起,地形,阻隔水汽进入,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第15页,4.景观,东部半干旱:草类生长茂密 草地质量差,从东向西,西部干旱:原生沙质荒漠和砾石荒漠(塔克拉玛干),次生荒漠(乌兰布和、科尔沁),干旱,是西北地域最为显著自然特征,由此形成了以,草原荒漠,为主,景观特色,.,第16页,降水量逐步降低,第17页,东部半湿润地域草原,第18页,干旱、半干旱地域荒漠草原,
6、沙棘,沙拐枣,梭梭,第19页,胡杨,第20页,自东向西降水和景观改变,河流,多内流河、河流稀少,动物,耐渴动物,地貌,风蚀地貌、风力堆积地貌广布,农业,畜牧业、浇灌农业,绿洲农业,城镇分布,点状、带状,位置,地形,深居内陆,距海洋远,水汽难以抵达,高原面积广大,山岭层层阻挡,青藏高原隆起,干旱,是全球同纬度地域降水最少,干旱程度最高地带,干旱,干旱气候为荒漠化提供了一个大自然背景,这一位置特征造成了干旱,加剧了干旱,区域特征,第21页,西北地域荒漠化原因有哪些?,讨论,(一),自然原因,(二)人为原因,第22页,(一)、荒漠化自然原因,:,1、,干旱,是荒漠化发生潜在原因,第23页,干旱荒漠,
7、岩漠,沙漠,柽柳,第24页,为何干旱自然特征本身就包含着荒漠化潜在威胁?,第25页,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第26页,干旱自然特征,河流欠发育,植被稀少,大风日数多,物理风化风力作用显著,土壤发育差,冬春季节干旱严重,戈壁、沙漠,多疏松沙质沉积物,风沙易于活动,脆弱生态环境,荒漠化潜在威胁,动力原因,物质基础,基本条件,第27页,2、气候异常,温带大陆性气候,气温、降水变率大,多雨年,连续干旱,抑制风沙活动,加剧荒漠化进程,气候异常,能够使脆弱生态环境失衡,是造成荒漠化,主要自然原因,小结:,第28页,荒漠化自然原因,基本条件:气候干旱少雨,物质基础: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动力原因:大风日数多且
8、集中,主要自然原因:气候异常能够使脆弱生态环境失衡,歌词改编:你是,风,儿,我是,沙,,加上,干,旱他,点缀荒漠化,第29页,(二)、荒漠化人为原因:,1、荒漠化发展过程,气候变异等自然条件,发展创造条件,过,程,分散土地退化,最终连接,荒漠般景观,过,程,加剧加速发展,人类活动,第30页,2、荒漠化人为原因,形成荒漠化人为原因主要表现:,形成荒漠化人为原因:,(1)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2)人类活动不妥,对土地资源、水资源过分使用和不合理利用。,根本原因,直接原因,决定性原因,第31页,据统计,在西北地域荒漠化土地面积中,人类活动不妥引发占,90,以上。,形成荒漠化人为原因主要表现:,
9、第32页,在缺乏能源地域,樵采天然植被是燃料主要起源。在鄂尔多斯沙区,每年每户大约要挖67平方米沙蒿作为烧柴。在内蒙古东部库伦旗北部额勒顺乡,1000多户居民每年需要薪柴相当于破坏近100平方千米灌木林。,过分樵采,防风固沙植被遭到破坏,缺乏能源地域,第33页,第34页,第35页,人为原因过分樵采,返回,第36页,过分樵采,人口激增,为了增加收入,燃料需求多,樵采天然植物,无节制采挖药、菜,过分樵采,加速荒漠化,严重破坏草场,破坏固沙植物,第37页,过分放牧,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在半干旱草原牧区和干旱绿洲边缘,第38页,人为原因过分放牧,返回,第39页,过分放牧,短期经济利益,加速草原退化
10、沙化进程,超载放牧,草场载畜,量降低,土地沙化,牧草生长,能力、土壤结,构被破坏,第40页,过分开垦,使土壤风蚀沙化和次生盐渍化,旱农垦区周围及草原牧区,第41页,过分开垦,a.在干旱、半干旱沙质土壤区,沙区边缘,本身存在荒漠化威胁,缺乏防护林,土壤易受风蚀,肥力逐年下降,经济效益差而弃耕,植被恢复困难,继续遭受风蚀,荒漠化,第42页,人为原因过分开垦,开垦草原,撂荒,土地,第43页,人口压力,耕作技术落后,,浇灌办法不妥,干旱气候,b.绿洲地域,盲目开垦,用水担心,,植被退化,次生盐渍化,荒漠化,第44页,读图观察,:,当代绿洲和废弃绿洲分布发生了怎样改变?为何?,水资源不合理利用,使植被
11、生长衰退,造成荒漠化,绿洲地域,第45页,绿洲,第46页,塔里木河景观图,塔里木河下游干涸河床,第47页,人为原因,经典地域,主要危害,过分樵采,能源缺乏地域,植被遭到破坏,过分放牧,半干旱草原牧区,干旱绿洲边缘,加速了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过分开垦,农垦区周围及荒漠绿洲,使土壤风蚀沙化及次生盐渍化,西北地域荒漠化人为原因主要表现,第48页,能源缺乏,樵采天然植被,超载、掘井,破坏草场,影响牧草,人为原因,人口增加,活动不妥,过分农垦,过分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妥,过分放牧,开垦草场,加紧风蚀,生态用水缺乏、次生盐渍化,破坏植被,加速了水分和养分流失,土地丧失了生产力。,第49页,荒漠化,自然原因,
12、人为原因,地理位置,荒漠化,物质基础,平地沙质沉积物覆盖深厚,大风日数较多且集中,风力作用强,海洋水汽起源少。气候异常干旱,深居内陆,气候条件,过分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妥,过分放牧,过分樵采,破坏防风沙植被,加速草原退化和沙化进程,使沙化土 地连片发展,使植被生长衰退,造成荒漠化,荒漠化概念和基本过程,小结,第50页,三、荒漠化防治对策和办法,1、荒漠化防治三项,内容:,预防,潜在荒漠化威胁,扭转,正在发展中荒漠化,恢复,荒漠化土地生产力,2、两条标准:,3、荒漠化防治一个重点:,应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升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标准。,以防为主重点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
13、害严重地段,因地制宜进行综合整改。,第51页,三、荒漠化防治详细办法,合理利用水资源,第52页,改进浇灌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降低水井数量,合理分配河流水资源,东,农作区,牧区草原,干旱内陆区,西,海陆位置,少,多,降水量,ok,第53页,节水农业,第54页,新疆坎儿井利用地下水,第55页,三、荒漠化防治详细办法,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办法,和,工程办法,构筑防护体系,第56页,生物,办法,工程,办法,绿洲地域,前沿地带,外围沙漠边缘,内部,封沙育草,营造防沙林带,农田防护林网,流沙地域,缺水源地域,设置沙障工程,第57页,绿洲内部,前沿地带,绿洲外围,沙漠边缘,(封沙育草),(防沙林带),
14、防护林网),a生物办法绿洲地域多层防护林体系,第58页,赤峰农田防护林,第59页,内蒙古牧场防护林,第60页,恢复自然植被防治荒漠化,梭梭、柠条、沙拐枣、胡杨、红柳,第61页,第62页,宁夏毛乌素沙地草方格固沙,一方面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其次截流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生存。,b工程办法流沙地域设置沙障,第63页,第64页,三、荒漠化防治详细办法,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办法,和,工程办法,构筑防护体系,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关系,第65页,宜林则林,宜牧则牧,现有林地,绿洲边缘,灌草林带,已荒漠化地方,作为防护林,发展林业、牧业,退耕还林,退耕还牧,第66页,三、荒漠化防
15、治详细办法,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办法,和,工程办法,构筑防护体系,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关系,采取综合办法,多路径处理农牧区能源问题,第67页,处理能源,路径,开源,节流,营造薪炭林,新建沼气池,利用风能、太阳能,推广省柴灶,第68页,三、荒漠化防治详细办法,合理利用水资源,利用,生物办法,和,工程办法,构筑防护体系,调整农、林、牧用地之间关系,采取综合办法,多路径处理农牧区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加,第69页,四、西北地域荒漠化防治现实状况,1、,建立,了一批融科学试验、治理和开发利于一体,防治荒漠化试验推广站。,2、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多项环境治理工程,3、,我国政府实施了“三北”防护林
16、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办法;,恢复西部生态环境,再造“秀美山川”,努力,正在艰难而又坚定地进行。,第70页,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天津、北京、河北、辽宁、吉林、黑龙江,40%,第71页,第72页,年月日,陕西省榆林市干部职员在位于市区北部16公里处毛乌素沙地植树造林,为“绿色长城”-三北防护林添新绿。,第73页,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金鸡沙村农民牛玉琴在沙区林地里铺设节水浇灌塑料管(摄于年4月10日)。20多年前,她率领家人在毛乌素沙地南部沙区承包荒沙11万亩,现治理达8万多亩,植树1800多万株,硬是将风沙逼退10公里。,第74页,赤
17、峰农田防护林。,张掖农田防护林,第75页,宁夏盐池牧场防护林,第76页,小结,一、荒漠化定义、表现,西北地域概况,二、荒漠化形成原因,自然原因(干旱、气候异常),人为原因,过分樵采,过分放牧,过分开垦,三、荒漠化防治对策和办法,荒漠化防治,第77页,1以下关于我国西北地域地理特征叙述,正确是 (),地形以山地为主,新疆地形有“三山夹两盆”之说,塔里木河为我国最长内流河,位于准噶尔盆地内,浇灌农业为本区特色,河套平原、宁夏平原被誉为“塞外江南”,内蒙古高原东部草原为我国最好草原之一,我国著名三河马、三河牛就生长在这里,A B C D,B,第78页,读漫画“如此汲水”,回答23题。,2图示漫画主要
18、说明(),A井越深,水质越好,B水有多深,植被根系就能扎多深,C过分抽取地下水,会造成植被枯死,生态恶化,D应以植被根系深度作为掘井深度依据,3,植被对地理环境有显著适应性特征,我国西北内陆荒漠化地域含有经典代表性乔木是,(),A,白杨,B,胡杨,C,红树林,D,栎树,C,B,第79页,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45题。,4、图中A地域农业发展中存在较显著土壤盐碱化问题,其产生主要原因是(),纬度较高,冻土发育,含盐水分不易下渗气候干旱,降水少,蒸发旺盛农业耕种过程中,长久采取大水漫灌浇灌方式地处河谷地域,水流平缓,对土壤侵蚀作用微弱,A B C D,C,第80页,5图中B处于汉朝时还是水草丰美大草
19、原,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其人为原因是(),A气候由湿润向干旱转变结果,B植被由草原向荒漠退化结果,C农业由耕种向畜牧转变结果,D人类过分开垦和放牧对植被破坏结果,D,第81页,6以下治理我国土地荒漠化办法,可行是(),南方低山丘陵均实施退耕还林温带草原牧区推行定居、轮牧露天矿区采取表土填埋复植西北地域大力发展浇灌农业,A B C D,B,第82页,7读下列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地域自然景观以_为主,成因是_ _,(2)图示地域最主要农业生产区是_,发展农业主导自然原因是_。,(3)近年该农业区超强度开发,试分析将会产生什么生态环境问题。,荒漠,深居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加之高原、山脉阻
20、挡,降水稀少,河西走廊,水源,农业开发超出水资源承载力,耕(土)地得不到足够水源浇灌(祁连山冰雪融水非常有限),(因气候干旱)在强烈太阳辐射、蒸发和风力作用下,将出现土地荒漠化问题。,第83页,8、结合下面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1:国家林业局副局长祝列克在年1月24日于北京召开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新闻公布会上说,全国已经有20%荒漠化土地得到不一样程度治理。,材料2:(1)A山脉是我国主要地理分界限,其主体位于_(省区),从自然区来看,该山脉以东是_,以西是_,(2)B地域是内蒙古科尔沁地域,近年来土地沙化严重,试分析荒漠化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3)C地域是内蒙古呼伦贝尔草原,试分析荒漠化特点及成因。,(4)针对该区域荒漠化问题,应采取哪些办法进行治理,内蒙古,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2)呈斑点状及片状分布。,答案,:,过分农垦,破坏植被。,(3)斑点状荒漠化圈,水井周围集中了大量牲畜,过分放牧。,(4)调整土地利用结构,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面积,集约经营水土条件好丘间低地;,营造护田林和防护林等。,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