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本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谢谢。不能作为科学依据。,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文化历史地理环境,1/128,中国文化概论,一 中国历史地理环境基本特征,2/128,中国文化概论,(一)疆域:,假如将私有制产生、国家建立作为文明标志,那么我们民族文明史应从夏朝开始。而清王朝最终奠定了今日中国疆域基础。,3/128,中国文化概论,(二)政区:,政区是国家为进行分级管理而划分地方。商和西周时期实施分封制,秦统一中国后推行郡县二级政区制,直至
2、唐代前期。唐代安史之乱后至明清时期,基本上实施道(路、省)州县三级政区制。,4/128,中国文化概论,1 传说中行政区划,周礼天官序官:“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认为民极。”,禹贡 九州: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5/128,中国文化概论,2“畿服”制,一、最早见于国语周语所说“五服”:“夫先王之制,邦内甸服,邦外侯服,侯卫宾服,夷蛮要服,戎狄荒服。”,二、禹贡承袭此说:“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三、逸周书还有“九服”(职方)和“三服”(王会)之说,6/128,中国文化概论,3 秦郡县制,早期关于“郡”、“县”记载,一、春秋时置
3、县记载,(1)楚文王攻灭申、息后,“实县申、息”(左传哀公十七年);,(2)秦武公十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十一年,初县杜、郑”。,二、郡设置最早见于春秋后期,(1)春秋后期,郡皆设于边远荒僻之处,经济开发程度低于县。左传记载赵鞅誓师词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哀公二年),(2)战国时期,郡多置于边区,出于巩固国防需要。,7/128,中国文化概论,3 秦郡县制,秦统一中国推行郡县制,一、秦郡数,(1)初并天下时36郡,(2)秦末近50郡,二、郡县制政区层级,(1)郡县制为二级行政制度,郡下设县,与县同级政区还有道,普通设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域。“县有蛮夷曰道”。(史记淮南、衡山列
4、传索引),(2)县以下基层政区有乡、亭,三、行政长官,(1)郡长官是郡守,有三个副职:主管文书郡丞、主管监察郡监以及主管军事郡尉,(2)县长官叫县令或者县长,(万户以上县称令,不满万户称长)两个副职:主管文书县丞和主管军事县尉,8/128,中国文化概论,4 汉西汉郡国并行地方行政制度,一、据汉书地理志,汉平帝元始二年郡国数为103,二、政区层级,(1)西汉:,郡(国)县(邑、道、侯国),(2)东汉:,郡(国、属国都尉)县(邑、道、侯国、公国),9/128,中国文化概论,4 汉西汉郡国并行地方行政制度,三、特殊政区制度,(1)属国(管理少数民族):如辽东属国、张掖属国。长官为属国都尉。东汉时,属
5、国都尉权力扩大,“治郡比民”,成为郡级政区。,(2)都护府(军政合一):如宣帝时所置西域都护府。东汉曾两度复置。,10/128,中国文化概论,4 汉西汉郡国并行地方行政制度,四、行政长官,(1)郡级长官,景帝时郡守更名为太守,郡尉更名为都尉。,诸侯国官吏设置如同中央朝廷,侯国相(治民事)和中尉(管军事)分别相当于郡太守和都尉。,东汉时,内地郡省都尉,军事由太守兼管。,(2)县级长官:县置令长,仍因秦制。邑、道官制和县一样。侯国设相。,11/128,中国文化概论,西汉十三刺史部与东汉州制,一、汉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和司隶校尉部,(1)元封五年置十三刺史部(十三个刺史部中,其中十一部采取了尚书禹贡和
6、周礼职方中传说州名,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雍州、梁州、幽州、并州,并改其中梁州为益州,雍州为凉州。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仍沿用其名,称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共称十三刺史部,简称“十三部”,一称“十三州”。),(2)征和四年置司隶校尉部,(京畿七郡:三辅、三河、弘农郡),(3)刺史职能:巡视吏治,“位卑权重”,向丞相奏事。,12/128,中国文化概论,西汉十三刺史部与东汉州制,二、东汉十三州以及州政区化趋势,(1)东汉初十三州,省朔方入并州,改交趾为交州,(2)州政区化,加重刺史职权,由监察吏治扩大为黜陟官员,有了固定驻地(治所见续汉书郡国志),东汉末年,改部分刺史为州牧
7、州牧内亲民事,外领兵马,成为实际上地方长官。,13/128,中国文化概论,5 三国州郡县三级制,东汉末州制被各国保留并固定了下来,一、东汉末14州,汉献帝兴平元年,分凉州河西四郡为雍州。,14/128,中国文化概论,5 三国州郡县三级制,二、三国领州,(1)曹魏据黄河流域,有司、豫、冀、兖、徐、青、雍、凉、并、幽、荆、扬十二州。灭蜀后,分益州置梁州。,(2)孙吴据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域,有荆、扬、交、广四州。,(3)蜀汉据四川及汉中盆地,有益州一州。,三、三国末计有16州,15/128,中国文化概论,特殊政区制度,一、蜀国有庲降都督,与州同级,统辖南中少数民族地域,二、曹魏、孙吴有为军事服务
8、屯田区,如典农校尉(与郡同级)、典农都尉(与县同级)、屯田都尉,三、遥领与虚封一个象征性统治,“遥领者,不入版图之地,而别于国内他处设刺史、郡守以辖之也。虚封者,则仅有封爵而无实土之谓也。”,16/128,中国文化概论,6 西晋州郡县三级制,州制逐步完备,取消了三国时屯田制以及农官。,17/128,中国文化概论,西晋对州制进行了调整,主要是对州级政区划小,(1)西晋初19州,司马氏代魏时为14州,又置秦州、宁州、平州,为17州。平吴得交、广二州,计19州。,(2)西晋末21州,惠帝元康年间分荆、扬二州置江州,怀帝永嘉年间分荆、广二州置湘州,18/128,中国文化概论,7 东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制
9、行政区划混乱,19/128,中国文化概论,一、滥置州郡,(1)“百室之邑,便立州名;三户之民,空张郡目。”(北齐书文宣帝纪),(2)双头州郡、双头郡县,20/128,中国文化概论,二、侨州郡县,(1)十六国北朝侨置,(2)东晋南朝侨置与土断,21/128,中国文化概论,特殊政区制度,一、南朝左郡左县、僚郡狸郡置于边境少数民族地域,二、北朝道置于主要军事区,行政长官,东晋南迁以后,京畿地域由西晋河南尹改为丹阳尹,22/128,中国文化概论,8 隋州(郡)县两级制,一、隋文帝开皇三年废郡,实施州、县两级政区制度,于道设行台尚书省,使道由暂时性军事监察区变成了行政区,实际上相当于州原来职能(虚三级
10、制),23/128,中国文化概论,二、隋炀帝大业三年废州改郡,实施郡、县两级政区制度,仿照汉制,在郡上设州,作为监察区,对统县政区作了调整,精简了南北朝时期滥置州、郡,县基本数字无大改变,24/128,中国文化概论,9 唐从虚三级制到实三级制(道、州、县),25/128,中国文化概论,一、虚三级制贞观十道与开元十五道,(1)贞观元年,“始于山河形便,分为十道”,(2)“江山阔远,奉使者艰难”,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将天下分为十五道。“每道置采访使检察非法,如汉刺史之职”。(旧唐书地理志),26/128,中国文化概论,二、实三级制唐末节度使与道融为一体,割据一方,唐末四十七道。伴随节度使权限扩大,道(
11、镇、方镇、节镇、藩镇)成为州(府)之上含有军事性质行政区域。,27/128,中国文化概论,三、统县政区改变,(1)武德元年,改郡为州,恢复了州县制。,(2)府创制,28/128,中国文化概论,9 唐从虚三级制到实三级制(道、州、县),军事区与行政区错杂,29/128,中国文化概论,一、六都护府设置,安北都护府、单于都护府属关内道,,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府属陇右道,,安东都护府属河北道,,安南都护府属岭南道。,30/128,中国文化概论,二、都督府与节度使,州上另有都督府设置,与道相错杂。都督府建置含有军事性质,但兼理民政。,都督因为所辖地域地理位置主要而被朝廷加号“使持节”,这种被加号都督称为
12、节度使。,31/128,中国文化概论,三、节度使与道,(1)唐玄宗在边境沿线设置十个节度使,(2)安史之乱后,节度使设置从边境扩展到内地,并与道融为一体,道成为含有军事性质行政区,形成唐末割据一方四十七道。,32/128,中国文化概论,府设置,一、与州同级,强调一些州地位不一样于他州,五都所在州以及其它皇帝驻跸过州,二、唐代十府开了以后府制先河,(1)五都所在州升为府,长安所在雍州升为京兆府、东都洛阳所在洛州升为河南府、北都太原所在并州为太原府、西都凤翔所在岐州为凤翔府、南京江陵所在荆州为江陵府。,(2)皇帝驻跸过州 升为府,蒲州升为河中府、华州升为兴德府、陕州升为兴唐府、益州升为成都府、梁州
13、升为兴元府。,33/128,中国文化概论,州县等级划分,(1)州等级:,依据地位分为:四辅(华、同、岐、蒲)、六雄、十望、十紧,依据户口分为:上、中、中下三等,(2)县等级:,依据地位分为:赤县(京都所理)、畿县(京都所统)、望、紧,依据户口分为:上、中、中下三等,34/128,中国文化概论,特殊政区制度,一、羁縻都督府、州、县,(1)置于少数民族地域,含有民族自治或地方自治性质。,(2)长官由部族首领世袭,中央不征收赋税。,(3)朝廷设置经略使,处理羁縻府州民族事务。,二、两个羁縻都护府:昆陵、濛池,分统碎叶川东西西突厥诸部所置都督府、州,初隶安西,后隶北庭。,35/128,中国文化概论,1
14、0 宋路、州(府、军、监)、县(军、监、城、镇、堡、寨),36/128,中国文化概论,一、元丰二十三路与南宋十六路,(1)“路”演变,“路”名称起源于唐代道,宋太祖为了收回地方财权,于各路设置转运使,转运使权限不停扩大,“于一路之事无所不总”,成为地方大员,于是原来仅作为地理上划分道便转变为行政区划路。,37/128,中国文化概论,(2)北宋路制演变(转运使路),至道三年(宋太宗)十五路,天禧四年(宋真宗)十八路,元丰八年(宋神宗)二十三路,开封府(特区)在二十三路之外,北宋末年二十四路,崇宁四年(宋徽宗),将开封府置为京畿路,(3)南宋十六路(安抚使路),38/128,中国文化概论,二、统县
15、政区复杂化,(1)一方面继承了唐代府建置,升州为府情况更多:如北宋四京府,南宋临安府、绍兴府等,(2)其次继承了五代军、监建置,领县军、监与府、州同级,39/128,中国文化概论,土官制度,宋代在边境少数民族地域继续设置羁縻州、县、峒,由当地部落首领担任知州、知县、知峒,称为“土官”。,40/128,中国文化概论,行政长官,(1)府、州级地方长官都是由京官带原衔出任,分别称为“权知府事”(知府)、“权知州事”(知州),相当于以前刺史。军、监长官分别称为“权知军事”、“权知监事”。,(2)县长官为知县事(知县),41/128,中国文化概论,11 辽、金、西夏,42/128,中国文化概论,辽,一、
16、以五京为中心分境内为五道(也称为路),上京道(治临潢府)、东京道(治辽阳府)、中京道(治大定府)、南京道(治析津府)、西京道(治大同府),二、五道之下为州(府、军、城)、县(州、军、城),三、契丹人和其它游牧民族地域则实施部族制,(1)部族,(2)属国,43/128,中国文化概论,金,一、政区层级三级制,(1)分境内为十九路(金史地理志),十九路为都总管府分路,包含一都(中都)、五京府、,十三总管府,(2)统县政区为府、州、军(后尽升为州),二、部族制,金代在女真人和渤海人居住地域实施猛安谋克。猛安相当于州,谋克相当于县。,44/128,中国文化概论,西夏,一、州(府)、县两级制,二、行政区划
17、体系夹杂着民政和军事区,(1)边境地域有郡设置,(2)另有四府设置:东京兴庆府,治兴州;西京西平府,治灵州;甘州宣化府;凉州西凉府,(3)军事指挥机构为左、右厢,下设十二监军司,军司多以州治所在为驻所。,45/128,中国文化概论,12 元虚四级制和层级混乱,46/128,中国文化概论,元初四大汗国,元初成吉思汗西征,领土空前扩张,在中国本土之外欧亚大陆建立了四个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伊儿汗国,47/128,中国文化概论,一、行省渊源及其演变,(1)魏晋以来行台中央派出机构,(2)金代行尚书省,(3)元初行中书省,(4)平宋以后,行省职能演变,只管军事演变为兼及民政,长官不再
18、带中书省宰相职衔,置平章政事为最高长官,48/128,中国文化概论,二、中书省及十行省,至元二十七年调整为中书省(治大都路)和十行省(岭北、辽阳、陕西、甘肃、河南江北、江浙、江西、湖广、四川、云南),49/128,中国文化概论,三、元朝末年,行省制度混乱,如福建行省分出了建宁、汀州、泉州分省,50/128,中国文化概论,四、行省制下路、府、州、县,路建置逐步虚化,政区层级混乱,行省 路 散府(州)县,行省 直隶府(州)县,行省 府 州 县,行省 路 县,行省 路 散府 州 县,行省 府 县,51/128,中国文化概论,特殊政区制度,一、宣政院,管辖吐蕃地域,下辖三个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简称宣慰司
19、):吐蕃等处宣慰司(管理安多藏区)、吐蕃等路宣慰司(管理康藏)、乌思藏宣慰司(管理后藏),二、岭北和辽阳两个行省下没有基层政区,基本上自治。,三、土司制度(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在四川、云南、湖广等行省少数民族地域设置,52/128,中国文化概论,行政长官,一、行省官制与中央中书省相同,二、地方官制,(1)元代路、府、州、县均置达鲁花赤一员,达鲁花赤由蒙古人担任。,(2)达鲁花赤助手有:路设总管;府设知府或府尹;州分三等,上州置州尹,中、下州置知州;县置县尹,53/128,中国文化概论,13 明以三级制为主,杂有四级制,废除了元代路,省 直隶州 县;,省 府 散州 县;省 府 县,54/1
20、28,中国文化概论,一级行政区,一、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俗称“十五省”),(1)两京:京师(北直隶)、南京(南直隶),(2)十三布政使司: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江西、湖广、浙江、福建、广东、广西、云南、贵州,二、三都司和哈密八卫(羁縻),(1)三都司:奴儿干都司(东北地域)、乌斯藏和朵甘(青藏高原),(2)哈密八卫:嘉峪关到哈密一带,嘉靖七年割弃,55/128,中国文化概论,特殊政区制度,一、土司制度,(1)置于西南各省少数民族地域,(2)土司与中央隶属关系愈加制度化,(3)开始实施改土归流,置正式政区,56/128,中国文化概论,二、都司卫所,(1)都司和卫所是由军事机构演变为政区,
21、主要设在边疆地域,明代共有21个都司和行都司。,(2)都司、行都司管辖卫,卫辖千户所,千户所辖百户所。,(3)有实土都司、卫所既管军务,又理民事,实际上成为地方行政区划。,57/128,中国文化概论,行政长官,(1)三司并立,互不统属,分别向中央负责,承宣告政使司(简称藩司)、提刑按察使司(简称臬司)、都指挥使司(简称都司)。,(2)每一布政使司又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3)府设知府(两京府置府尹),州有知州,(4)军事建置中,卫长官叫指挥使,所长官称千户、百户。,(5)嘉靖以后,全国普遍设有节制布、都、按三司总督和巡抚,为中央暂时性派出官员。,(6)“道台”设置:由布政使分出治理部分府州县钱
22、谷,称分守道;由按察使分出主管部分府州县刑名,称分巡道。道员由布、按二使副员出任,是二使司派出机构。,58/128,中国文化概论,另外,明代还有15种道,如督粮道、提学道、兵备道、屯田道等,功效各一,非每省必设。,59/128,中国文化概论,14 清三级制(府、厅、州县),清初恢复了行省名称。清代散州不再统县,另创厅级政区。清代省以下政区习惯称为府厅州县,层级关系以下:,散厅,府 散州,县,省,直隶州 县,直隶厅 县,省级政区调整(清末二十三省),60/128,中国文化概论,一、康熙时内地十八省确定,(1)南直隶改为江南省,分江南省为江苏、安徽;,(2)分湖广为湖南、湖北;,(3)将甘肃从陕西
23、省分出,61/128,中国文化概论,二、清末光绪年间,伊犁将军改为新疆省;在东北三个将军辖区置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俗称东三省;原属福建省台湾府改为台湾省,计二十三省。,62/128,中国文化概论,特殊政区制度,一、土司制度,(1)西南少数民族地域承袭元、明遗留下来土司制度。,(2)雍正时陆续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废除土司制度,改建州县。,二、五个将军辖区盛京(奉天)、吉林、黑龙江、伊犁、乌里雅苏台,63/128,中国文化概论,三、内蒙古、察哈尔等实施盟旗制,由中央理藩院直辖。盟相当于府,旗相当于县。,四、办事大臣,(1)西宁办事大臣辖青海区:对厄鲁特蒙古实施盟旗制;对玉树藏区等四十族土司实施土
24、司制,(2)西藏办事大臣辖今西藏地域,64/128,中国文化概论,行政长官,(1)承袭明朝之旧,各省设藩、臬二司,(2)总督和巡抚成为常设机构,巡抚成为实际上一省之长,(3)道不再是二司派出机构,而是专设官职,成为实官,长官称道员,65/128,中国文化概论,15 民国时期新三级制,19废除了府、州、厅,将“道”作为介于省、县之间政区,设道尹。地方行政区划成为省、道、县三级制。,66/128,中国文化概论,行政特区,新建了四个与省同级尤其区:绥远、热河、察哈尔、川边,67/128,中国文化概论,(三)民族和人口:,68/128,中国文化概论,1 民族,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多民族国家,中国历史由各
25、民族共同缔造。,69/128,中国文化概论,民族是人们在历史上经过长久发展而形成稳定共同体。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包含原始民族、古代民族、近代民族和当代民族;同时还有其它广泛使用方法,如作为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总称,如中华民族,泛指历史上形成人们共同体,如阿拉伯民族。,狭义专指资本主义时代形成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共同心理素质稳定人们共同体。,70/128,中国文化概论,2 人口,数千年来,中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百分比保持在三分之一到五分之一左右,是人口数量最多国家。,中国历史上人口迁移频繁,人口分布呈东南稠密、西北稀疏格局。,71/128,中国文化概论,秦代以前人口
26、数缺乏可资推测史料。,72/128,中国文化概论,范文澜中国通史第二册认为 “秦时全中国人口约二千万左右”。,秦末战乱。秦时人口约二千万,,73/128,中国文化概论,到西汉初仅1500万左右,减四分之一。,汉初人口数字,葛剑雄在西汉人口地理一书认为汉初人口应在1500万以上。,依据葛剑雄推测,到公元前134年(汉武帝元光元年),人口增至3500万,公元前87年(汉武帝逝世之年),减至3000万,公元前67年(宣帝地节三年),增至4000万,公元2年,激增至6000万。而到西汉末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两百年间,到达12 233 062户,59 594 978人,这是中国人口第一个高峰,以后
27、长达10时间里,都没有再到达这个数字。由此能够相见汉朝盛世景象。,74/128,中国文化概论,东汉末战乱,到西晋武帝太康元年(280)人口只有1600万,锐减四分之三。,75/128,中国文化概论,唐代是封建社会又一个盛世,但人口增加仍未到达西汉最高水平。到天宝十三年(754)统计,全国约5200万人口。,安史之乱后,人口急剧下降,到乾元三年(760)只有1600多万,与天宝十四年相比,人口降低3600万。,76/128,中国文化概论,宋代社会比较稳定,人口增加速度快。学者预计,北宋人口最高时曾超出一亿。,77/128,中国文化概论,元代统一以后,全国户口呈不停增加趋势。,有些人预计,元代实际
28、户口,最高时为1900多万户,近9000万口。,元末时,减至约1300万户,6000万口。,78/128,中国文化概论,明朝洪武二十四年(1391)户1068多万户,口5677多万人。,而后明朝户口数有一段时间下降了,弘治四年(1491),全国户只911万,口只5538万。,但有学者认为,明朝人口最多时到达2亿左右,明清之际战乱,人口降低四分之一,到清顺治七年(1650)人口为1亿5千万。,79/128,中国文化概论,清乾隆六年(1741)至道光二十一年(1841)是清代人口激增时期,从一亿五千万左右增至4亿1千多万,一百年间人口增加靠近三倍。,80/128,中国文化概论,(四)地形地貌:,中
29、国是个多山国家。地势西高东低,形成三级台阶。青藏高原是最高第三级,青藏高原以东、以北至大兴安岭、太行山伏华山一线为第二级,再往东是最低第一级。历史上地形、地貌“沧海桑田”改变主要发生在第一、第二级阶梯内。,81/128,82/128,中国文化概论,黄河下游改道原因及其影响,83/128,中国文化概论,黄河流域土壤、气候及黄河河道坡度,是造成其下游经常决徙和改道自然原因。黄河上、中游地域流经一片面积达五十八万平方公里黄土高原,黄土结构疏松,一经雨水冲刷,即土随水去,水中泥沙含量特多。,84/128,中国文化概论,同时,黄河流域降水量多集中在夏季和夏秋之交,上、中游经过暴雨之后,河床中便出现了洪峰
30、洪水与泥沙俱下,对下游组成严重威胁。再加上黄河上流发源地海拔在三千米以上,从青海龙羊峡飞跃急下,一泻千里,抵达河南孟县以东,骤抵海拔五十米以下平原,流缓沙沉,逐步淤淀。,85/128,中国文化概论,近年实测数据,黄河每年输送到下游泥沙达十六亿吨。其中大约有十二亿吨输送入海,四亿吨沉积在河床上,日积月累,河床愈抬愈高,成为“悬河”。普通河床高出地面二至十米不等,河流全靠两岸大堤约束,一旦溃决,便突奔灌泻,不可收拾。因而,黄河自古以来即以“善淤、善决、善徙”著称。,86/128,中国文化概论,从整个历史时期黄河决徙改道情况来看,能够公元10世纪为分界限。在此以前二千年间,大改道共有两次,其它决徙
31、记载也极少,黄河基本上是安稳,平静。这是因为古代黄河上、中游高原地带森林、草原还比较完整。如山陕峡谷和泾渭北洛上游基本上是畜牧区,原始森林、草原未被破坏。,87/128,中国文化概论,唐代以前三千多年,大部分时间平均气温都比现在高2,也有利于植被生长,这种良好植被情况,足以保持水土;中、下游河谷平原地带,,88/128,中国文化概论,古代人民在黄河两侧挖了无数浇灌渠道和沟洫,,其中著名如战国时魏引漳水溉邺、秦开郑国渠引泾入洛,汉武帝开白渠引泾入渭等。,史记河渠书说,当初浇灌渠要“以万亿计”,这些渠道沟洫把河水夹带泥沙引入农田,作为肥料。,89/128,中国文化概论,另外,古代黄河下游有名济、汴
32、濮、漯等大川和密如蛛网支津,以及散布在大河两侧众多湖泊,也直接或间接相通,为黄河流沙淤积和洪水宣泄起了分担作用。,90/128,中国文化概论,千年以前,黄河流域作为我们祖先定居生息地方,它浇灌了亿万亩农田,它和它支津有几千里通航路线,那时候黄河是利多害少。,91/128,中国文化概论,黄河为患严重只是近千年来事。,公元10世纪以后,也就是从唐末五代开始,黄河情况发生重大改变,它已不再是一条安稳平静大河,而以决徙为常态,安流为变态了。而且决徙频率和破坏程度伴随时间推移而日益增加。,92/128,中国文化概论,东汉至唐末八百多年中,黄河仅有四十个年份有决溢记载,,唐末至近代一千多年中,大小决溢达
33、一千五百余次,,清代二百六十九年中即达六百次,,辛亥革命后1912至1933年二十二年中,决口达九十二次。,93/128,中国文化概论,这主要因为人为原因。,94/128,中国文化概论,首先,从唐代后期开始,黄河上中游大片原始森林,遭到盲目滥伐,广大牧场被垦为耕地,自然植被遭到破坏,引发严重水土流失。,95/128,中国文化概论,唐以后气温也有了显著而连续下降,普通平均气温比现在约低1左右,也影响了植物生长,,96/128,中国文化概论,再加上五代以后,封建统治中心东移,上中游渠道逐步湮废,泥沙毕集于黄河。,97/128,中国文化概论,统治阶级不知治本,只知治标,硬想用堤防来处理一切,于是两岸
34、支津全被堵塞。与这些支津相沟通天然湖泊也日渐淤废。既无支津湖泊来分泄洪水,堤防尽管逐步加高,河床填高得更加快,洪水一到,终不免溃决。而每次决徙、改道,河水所挟带泥沙大量淤积。尤其是到了元、明以后,黄、淮两大流域合成一处出口,更易发生壅塞溃决,这也是促使后期黄河决徙愈益严重原因。,98/128,中国文化概论,历史时期黄河长久决口、泛滥和改道,对下游华北平原地域地貌和社会经济生活造成巨大影响。,99/128,中国文化概论,首先,黄河决口和泛滥,在北至津沽南达江淮二十五万平方公里广大范围内,曾制造了无数次田园、城镇和人口被吞噬惨剧。,100/128,中国文化概论,据历史记载,三千多年来因黄河决口而造
35、成普通性水灾,共五千九百六十三次,平均每一年半即有一次。,101/128,中国文化概论,西汉武帝元光三年(前132年)瓠子决口,洪水泛滥所及达十六郡,相当今豫东、鲁西南、淮北、苏北等广大地域,历时二十余年,“城郭坏沮,稸积漂流,百姓木栖,千里无庐。”直至元封二年(前1),始堵住决口。,102/128,中国文化概论,西汉末,王莽始建国三年()一次决口,洪水在河、济之间泛滥达六十年之久,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能够想见。,103/128,中国文化概论,北宋大观二年(11)一次河决,河北巨鹿整个城市被泥沙埋入地下,直至19当地人民掘井时,才在地下六米处发觉这座古城。,政和七年(11)一次水灾,仅河间、沧
36、县被淹死居民即在一百万以上。,104/128,中国文化概论,明、清两代河患愈演愈烈,统治阶级不但不重视河防,有为了维护其统治,甚至扒开河堤,以水代兵,制造人为惨剧。,105/128,中国文化概论,如明末崇祯十五年(1642年),李自成起义军围攻开封城。河南巡抚高名衡扒开河堤,想淹起义军,结果开封全城被淹没,仅露钟鼓楼、相国寺顶及周王府紫金城,全城三十七万八千余人,被淹死者达三十四万人。,106/128,中国文化概论,其次,黄河决口还带来严重沙灾。,107/128,中国文化概论,因为每次决口都将大量泥沙沉积于土地上,水退沙留,以至沙岗遍地。,如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河决大洪口,泛滥二十余府县
37、没田数十万顷”。水退以后,留下大量泥沙和潭坑。,108/128,中国文化概论,黄河每次改道后留下枯河床和自然堤上沙质沉积物,经长久风化作用,形成绵延不绝沙丘。一些沙滩地因长久排水不良而引发盐碱化,严重破坏了农业生产。,109/128,中国文化概论,黄河不停决口和改道,还破坏了黄淮平原上原有水系面貌。,古代黄河下游平原上河网交织,湖泊群立自然景象,因为黄河大量泥沙输入,而发生了根本改变,它淤塞了河流,填平了湖泊。近代黄河自洛口、沁口以下,两岸都是大堤,几乎无支流存在。黄河流沙不但破坏了黄河水系本身,而且还给淮河和海河造成了严重灾害。,110/128,中国文化概论,(五)气候:,111/128
38、中国文化概论,中国气候有三大特点,,一是季风气候显著;,二是大陆性气候强;,三是气候类型多样。,112/128,中国文化概论,依据以竺可桢先生为代表学者物候温度曲线研究以及近数十年来天文学界进行九星会聚地心张角研究,近50来,我国气温大致经历了四起四落。,113/128,中国文化概论,公元前,为高温期,,年平均气温高于现在2左右,其中,一月份平均温度高于35。,114/128,中国文化概论,公元前左右,为低温期。,人文学家们首先依据九星运动对地球气候影响规律,推论出了距今40前,应有一个低温期,以后搜集到资料不停地证实了这一推论。对上海附近孢粉分析表明,当初年平均气温比现在要低12,较之55
39、前,下降了35,这一时期,非洲撒哈拉地域由草原变成沙漠,中国北方地域也发生了严重植被萎缩与土壤沙化。,115/128,中国文化概论,公元前10前后,又是一个低温期。,116/128,中国文化概论,大约在公元前8左右,温度升至高于当前气温12,又进入了一个新温暖期。,这一温暖期连续了10左右。,117/128,中国文化概论,到公元2左右,气温陡然下降,进入严寒期。,这次严寒期,至公元4前后到达最低点,年平均气温低于当前快要2,较之公元前后,下降了23,这期间,西北沙漠扩张,楼兰古城被风沙淹没。,118/128,中国文化概论,大约在公元6世纪后,气温复又攀升,到公元8左右,到达高点。较之4世纪,高
40、出23。,119/128,中国文化概论,大约在公元10左右,气温又趋转寒,至12左右降至低点。,120/128,中国文化概论,今后,气温慢慢回升,到公元17世纪,又下降至低于今天12气温。,121/128,中国文化概论,假如把竺可桢先生等所研究出这种气候改变还原到中国历史朝代中,便会得出下述结论:,夏商为温暖期,西周为严寒期,,春秋战国至秦汉为温暖期,魏晋南北朝为严寒期,,隋唐为温暖期,两宋为严寒期,,元与明前期是温暖期,明后期是严寒期。,122/128,中国文化概论,二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作用与影响,123/128,中国文化概论,1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形成和延续影响:夏商周中心地域是当初自然
41、条件最优越地域。,124/128,中国文化概论,2 在中国占主导地位传统文化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文化。,中国农业区自然条件稳定,为中国文化延续提供了稳定物质基础。,125/128,中国文化概论,3 中国和西方文明中心地理障碍,保护了中国文化延续。,126/128,中国文化概论,4 地理环境对中国文化多样性影响:,中国地理环境展现出多样性特征。不一样地理环境,使各地产生不一样社会、政治、行政制度,形成不一样生活方式与思想观念,也使各地受外来文化影响程度也不相同。,127/128,中国文化概论,5 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影响:,要辩证地分析中国地理环境对开放与封闭影响,,中国历史上确实长久缺乏开放动力,但根本原因并不是地理障碍阻隔,而是中国地理条件过于优越。,128/1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