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本幻灯片资料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如有不当之处,请参考专业资料。谢谢,上编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第1页,上编内容提要:,第一章 中国诗歌发展三大源头诗经、楚辞、汉乐府,第二章 中国诗歌内容和体制拓展两汉魏晋南北朝诗歌,第三章 唐音与宋调中国诗歌发展高峰,第四章 中国诗歌发展衰变期元明清,第2页,第一章 中国诗歌发展三大源头,诗经、楚辞、汉乐府,上编: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第3页,教学内容:,一、中国诗歌发展远源上古歌谣,二、中国诗歌史发韧及现实主义创作源头诗经,三、中国诗歌史浪漫主义源头楚辞,四、中国诗歌
2、发展民间文学渊源汉乐府,第4页,第一节 中国诗歌发展远源上古歌谣,什么是诗?,辞海“诗歌”条:,“它要求高度集中地概括、反应社会生活,饱和着作者丰富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炼而形象性强,并含有一定节奏韵律,普通分行排列。”,尚书虞书舜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礼记乐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第5页,“言志论”和“缘情论”,言志论,汉代诗大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讲话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多故嗟叹之了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缘情论,晋 陆机文赋:“诗缘情而绮靡”命题,,刘勰文心
3、雕龙明诗:“诗者,持人性情。”,钟嵘诗晶:“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至于吟咏性情,亦何贵乎用事里”,南宋严羽,沧浪诗话:“诗者,吟咏性情也。”,金人刘祁:夫诗者,本发其喜怒哀乐之情,如使人读之无所感动,非诗也。予观后世诗人之诗,皆穷极辞藻,牵引学问,诚美矣,然读之不能感人,则亦何贵哉?故尝与亡友。王飞伯:唐以前诗在诗,至宋则多在长短句,今之诗在俗间俚曲也。(归潜志卷十主),第6页,一、上古劳动歌谣,原始诗歌起源于生产活动,与劳动节奏相配合,与音乐飞舞蹈产生有亲密关系。,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一日“载民”,二日“玄鸟”,三日“遂草木”,四日“奋五
4、谷”,五日“敬天常”,六日“建帝功”,七日“依地德”,八日“总禽兽之极”。,吴越春秋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归妹上六:,女承筐,无实;,士圭 羊,无血。,易经屯卦六二爻辞“:,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明夷初九:,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第7页,二、原始祭歌与咒语,祭歌和咒语是原始歌谣基本组成部分。,尚书尧典:“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孙家寨扮兽舞蹈纹彩陶盆,第8页,礼记郊特牲录“蜡辞”:“土及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山海经大荒北经:“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特征:,突出特征是诗歌、音乐、舞蹈三位一体有机结合综合性
5、诗歌是经过歌与舞而表现出来,其时,诗歌还没有独立存在条件。,集体口头创作。,第9页,第二节、中国诗歌史发韧及现实主义创作源头诗经,一、诗经内容特色、成本过程,1、诗经内容特色,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大类。,“风”是地方乐调。诗经中有周南、召南、邶、庸、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也就是十五个不一样地方乐调。,“雅”分为“大雅”、“小雅”,其作品产生于西周王畿地域。“雅”是正意思。周人把王畿地域音乐视为雅乐、正声,即典范音乐。“大雅”中大部分作品产生于西周初年。,“颂分为“商颂”、“周颂”、“鲁颂”,是用于宗庙祭奠乐歌。颂诗原本是带有饰演、舞蹈祭歌与舞歌
6、第10页,诗经在内容表现和思想倾向方面,也含有自己鲜明特色。,诗经中作品除少数几篇外,其它都是以现实生活为题材,“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争”,其抒情写志都是从日常生活、日常经验中生发出采,表现着鲜明现实性特征。,在表现现实生活内容时候,诗经也显示了它显著政治与道德色彩。诗人以严厉创作态度表现着他们对人生对社会深刻体验与强烈关心。雅与国风中那些直面现实政治,批判统治者举措失当和道德败坏诗篇,尤其反应出诗人们主动地面对现实,关心国家命运,重视民生疾苦严厉创作态度。,诗经在内容表现与思想倾向上这些显著特色,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诗史。它被看成一个标准,不停纠正着以后诗歌创作中情感浅浮,流于游戏或唯美主义
7、创作倾向,使诗歌发挥出它社会功效。,第11页,2,、成本过程,诗经作者基本不可考。就作品本身看,它大部分是各地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产生地域也十分辽阔,它包含了今陕西、甘肃、山西、山东、河北、河南、安徽、湖北等省全部或一部分地域。,关于它集中,除掉王朝乐官、贵族自己创作以及公卿、列士进献乐歌外,普通都认为,其它民间歌谣是经过采集而来。采诗是周王朝派专门官员到各地去采集。,诗经编定,经孔子删汰编选而后形成这部诗歌总集。,史记孔子世家:“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论语:孔子自道“吾自卫返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今人比较一致看法,诗选定、整
8、理、编辑应该是周王朝乐官(也是音乐教授)太师约在公元前六世纪左右所为。,第12页,诗经也遭到了秦火焚毁,但因为它一直为士人所熟悉、记诵,所以到了汉代又得到了流传。,汉初传授诗经共有四家,也是四个学派:,齐人辕固所传称为“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称为“鲁诗”,,燕人韩婴所传称“韩诗”,,鲁人毛亨所传称“毛诗”。,第13页,二、诗经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地位,(一)诗经艺术特色,1、诗经抒情特色,诗经给中国文学奠定是以抒情传统为主发展方向,它是以后中国诗史一直以抒情诗为主流开端。,诗经大多是歌唱瞬间感受抒情诗,在情感表现上,尽管浑朴自然,真挚感人,但基本上是平和、抑制。,诗经抒情,绝少表现张
9、扬个性强烈愤恨和强烈欢乐,绝少喷涌而出、一泄无余情感宣泄,常见是因为抑制,因为防止个人与社会冲突而生发出那种忧伤之情,在其表示上,多是委婉波折,情致隽永。,诗经奠定了情感抒发,尤其是男女爱情表现在中国诗史中位置。,第14页,2、语言形式与表现手法,诗经在形式上成就和特点,为中国诗歌在形式上发展奠定了基础。,就章法上说,诗经大量采取是回环复沓形式。,在一首诗几章里,只将少数词进行更换,使全诗一唱三叹,重复歌咏,借此来到达情感抒发不停深化,含有其感人力量,同时,也便于记诵、传输。这一形式,更多地表达了民歌特色。,诗经句式基本是整齐四言,其中也有少数二至八言。,唐代成伯药毛诗指说评:“三百篇造句大抵
10、四言,而时杂二、三、五、六、七、八言。意已明则不病其短,旨未畅则无嫌于长。短非蹇也,长非冗也。”,第15页,在语言利用方面,诗经那种精深表现力也到达了很高成就,深为后世所瞩目。,刘勰文心雕龙:,“灼灼状桃之鲜,依依尽杨柳之貌,呆呆为日出之容,漉漉拟雨雪之状,喈喈逐黄鸟之声,哽哽学草虫之韵。皎日”嘈星一言穷理;参差”沃若两字穷形。并以少总多,情貌无遗矣。虽复思经千载,将何易夺?”,诗经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语汇,不只含有声韵上美感效果,而且也穷形尽相地表现出波折幽隐情感与清新漂亮自然。,诗经还成功地利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都为后世诗歌创作所继承、发扬。,诗经用韵是“矢口成韵”,自然友好,但
11、其中又有它规律。,清顾炎武日知录中指出过它三种基本形式:,一个是首句押韵。如关雎首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其中“鸠”、“洲”、“逑”为韵脚,同属上古幽部韵。这种押韵方法“凡汉以下诗及唐人律诗之首句用韵者源于此。”,第二种是次句押韵。如卷耳首章,“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置彼周行。”其中“筐”、“行”为韵脚,同属上古阳部韵。“凡汉以下诗及唐人律诗之首句不用韵者源于此。”,第三种是句句押韵,“凡汉以下诗若魏文帝燕歌行之类源于此。”,第16页,在艺术上突出贡献,为后世诗歌创,作带来深远影响,还有诗经“赋”、“比”、“兴”表现手法。,“赋”本质特征是铺张直叙,是诗经主要表现
12、方法。,诗经对“赋”利用有两种基本情况,一是局部用赋体,二是全诗从头至尾用赋。,“比”,朱熹解释为“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地方很多,而且灵活多变。,“兴”则是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手法。朱熹:“兴”是“先言它物以引发所咏之辞。”在诗经中,它普通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开头,以发端起韵。,第17页,(二)诗经地位与影响,诗开创现实主义对后世文学创作有深远影响。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杜甫“别裁伪体亲风雅”,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尚著”,诗要“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他们都写了大量反应现实诗,宋以后,风雅更是诗歌创作特征。,诗经表现手法,尤其是比兴,愈传愈新、愈用愈妙。屈原突破
13、了日常时物作比范围,引进了虚拟之物。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发端豪迈,推陈出新。,诗四言体,也对后世影响深远,魏晋时流行四言,到唐代王维、柳宗元也有不少四言诗。直到今天成语、日惯用语有很多来自诗经,“逃之夭夭,雨雪霏霏,辗转反侧,七月流史,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美女如云。”,第18页,第三节 中国诗歌史浪漫主义源头楚辞,一、楚文化与楚辞,楚国曾走着自己独特历史与文化发展道路。,第19页,在文学史上,楚辞这一概念是发展,概括地说,楚辞这一名称包含三个方面内容:,1、楚辞是战国时代以屈原为代表楚国人创作诗歌。楚辞从字面上讲,就是楚国文辞,楚国诗歌。,2、汉代,人们把摹仿楚辞形式写
14、诗也称为楚辞。故楚辞又指如屈原等人创造一个新诗体(凡用这一诗体创作都叫楚辞,作者不一定都是楚国人),3、西汉末年,刘向整理古代典籍把屈原、宋玉,及汉代摹仿作品编辑成书,书名叫楚辞,故楚辞又是一部诗集书名。,第20页,楚辞产生受到四个方面影响:,1、楚民歌,楚巫音影响,楚民歌不是整齐四言,而是有五言、六言、七言较长,而且在句末、句中都加“兮”字,,楚国巫风盛行,他们常祭神、招魂,不论是祭神、招魂,他们都要唱歌、跳舞。他们所唱诗歌就是“巫音”,这些巫音对楚辞产生也有一定影响。,2、楚国地方音乐影响,“乱曰”、“倡曰”、“少歌曰”,3、楚国方言影响,4、北方文化影响,北方民歌;北方散文,第21页,二
15、屈原与离骚,屈原(前340年前278年),芈姓屈氏,名平,字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后代。,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任左徒,常与怀王商议国事,参加法律制订。同时主持外交事务。主张楚国与齐国联合,共同抗衡秦国。,因为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谗言与排挤,屈原逐步被楚怀王疏远。前305年,屈原反对楚怀王与秦国订立黄棘之盟,被楚怀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汉北。,流放期间,屈原心中郁闷,开始文学创作。,前278年,秦国大将白起挥兵南下,攻破了郢都,屈原在绝望和悲愤之下投汨罗江而死。,第22页,离骚题旨,,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引刘安说:“离骚者,犹离忧也。”班固释“离”为“罹”,以“离骚”为“
16、遭忧作辞”,就是表现一个抑郁不平情感,亦即司马迁所说“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内容:,由前后两大部分组成。,从篇首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一部分。这是诗人对已往历史回溯,它侧重于对现实生活中实际情况描述。,后一部分是描写诗人对未来道路探索,它主要经过幻想方式,更深一层次地表现了现实情况可悲及自己理想破灭痛苦。,第23页,离骚这篇卓越政治抒情诗,涵纳着丰富内容。它表现了对真理与“美政”理想执著追求,对高尚人格顽强修持和对祖国深厚热爱之情。诗篇处处闪耀着光芒异彩。,屈原所追求“美政”理想,详细说来,就是以民为本、举贤授能和修明法度。,离骚所表现高尚人格,含有着丰富内容。它展示了高洁品行、卓越学养与
17、见识、独立不迁气节、超拔世俗气质和为国家竭忠尽智,坚持真理,宁死不屈斗争精神。这种高尚而完美人格追求使诗篇主人公形象显得无比光芒,它是屈原留给后世伟大精神遗产。,离骚全篇又贯通着强烈而深厚爱国主义思想与情感。诗人政治理想直接导源于他爱国思想。他念念不忘楚国兴亡,对楚国前途抱有深刻忧虑。,第24页,就作品内容深刻性与丰富性而言,离骚堪称我国诗歌史上最伟大诗篇。在艺术上,离骚也显示出了极高造诣和独特格调。,离骚在诗歌史中第一次展示了纯洁高大、富有鲜明个性主人公形象,展示了作者丰富多彩人生经历与情感世界。,广泛利用比兴手法而使诗篇含有孤诣独到艺术成就是离骚在艺术上又一特色。,离骚扩依诗取兴,引类比喻
18、继承了诗经比兴传统而又深入发展了它。诗中用鲜花、香草比喻人品质高洁善美,用臭物萧艾比喻无耻小人,用鸷鸟比喻忠贞之士,用鸩鸠比喻奸宄之徒。诗人自比为女子,由此出发,他以男女关系比君臣关系;以众女妒美比群小,嫉贤;以求媒比求通楚王人;以婚约比君臣遇合等等,长诗以这么系统一个接一个比兴表现了它内容。,离骚浪漫手法也在艺术创造上取得了卓越成就。,第25页,三、楚辞地位及其影响,第26页,第四节 中国诗歌发展民间文学渊源汉乐府,一、“乐府”涵义演变,乐府这一名词含义是改变,其改变大约有以下几个过程:,1、两汉“乐府”指音乐机关。乐府即掌管音乐官府,其职责为搜集民歌、谱曲、演唱(祭奠、宴会时唱)。汉代
19、乐府机关所唱歌,汉人称之为“歌诗”这是两汉时涵义。,2、魏晋南北朝把汉代乐府机关所唱“歌集”称为“乐府”,于是乐府便由机关名称变为一个带音乐性诗体名称。这是魏晋六朝时涵义。,3、唐代把内容属于批判现实讽刺诗称为乐府。这些诗已与音乐没什么关系,纯从内容上说。,4、元以后,有人把入乐词、曲都称为“乐府”。如苏轼词集称为东坡乐府,这是宋元以后涵义。距离汉魏涵义已经很远了。,第27页,二、汉乐府民歌分类,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收汉代到唐代文人,民间乐府诗,将这些乐府民歌分为十二类,汉乐府保留在相和歌辞、鼓吹曲辞、杂曲歌辞这三部分,共四十多首,大部分是东汉,西汉因为年代久远,大都失传了。,相和歌辞:是用“丝
20、竹相和”“人声相和”都是汉时街陌讴谣,歌辞多为江南楚地民歌之辞。,鼓吹曲辞:是用短箫饶鼓军乐。,杂曲歌辞:杂曲内容,有写心志、抒情思,叙宴游,发怨愤,言征战行役。,第28页,三、汉乐府诗体制特点,沈约:宋书乐志,两汉乐府在体制上特点:,第一,汉乐府诗与基本上是四言体诗经不一样,从句式上说,三言、四言、五言、七言都有,完整五言体已不少见,但普通是杂言。,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说:“诗之新制,亦复蔚起。骚、雅遗声之外,遂有杂言,是为乐府。”,汉乐府鼓吹曲汉铙歌有所思:,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用玉绍缭之。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摧烧之,当风扬其灰。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21、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妃呼稀秋风肃肃晨风飓,东方须臾高知之。,相和歌古辞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第29页,第二,汉乐府诗都是入乐歌辞,所以就往往形成重声不重辞情况。乐工们在取辞配乐时候,为了方便,有时就把一些不一样篇章歌辞,或随意拼凑在一起,或加以分割、截取,以至相互插入。,陇西行:,天上何全部?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道隅。凤凰鸣啾啾,一母将九雏。顾视世间人,为乐甚独殊。好妇出迎客,颜色正敷愉,伸腰再拜跪,问客平安不?请客北堂上,坐客毡氍毹。清白各异樽,酒上正华疏。酌酒持与客,客言主人持。却略再拜跪,然后持一杯。谈笑
22、未及竟,左顾敕中厨,促令办粗饭,慎莫使稽留。废礼送客出,盈盈府中趋,送客亦不远,足不过门枢。取妇得如此,齐姜亦不如。健妇持门户,亦胜一丈夫。,步出夏门行:,道逢赤松俱,揽辔为我御,将吾上天游。天上何全部?历历种白榆,桂树夹道生,青龙对伏跃。,第30页,第三,乐府曲调在音乐上往往分为若干段落,每一段落称为“解”,所谓“解”是指音乐曲调上一个重复。,比如陌上桑诗分为“三解”,善哉行诗分为“六解”等等,“解”,普通用小字注明在歌辞段落下边。,另外,有乐府曲调除了正曲本身以外,还有所谓“艳”、“趋”、“乱”等部分。“艳”在正曲前边;“趋”或“乱”在正曲后面。如乐府诗集载乐府古辞陌上桑(又名艳歌罗敷行)
23、篇末注明“前有艳曲,后有趋”。但这首诗“艳”、“趋”,或原来有曲无辞,或对辞未加统计。,乐府古辞病妇行则是有“乱辞”例子:,妇病连年累岁,传呼丈人前一言。当言未及得言,不知泪下一何翩翩。属累君两三孤子,莫我儿饥且寒,有过慎莫笪笞,行当折摇,思复念之。,乱曰;抱时无衣,襦复无里。闭门塞牖,舍孤儿到市,道逢亲交,泣坐不能起。从乞求与孤买饵,对交啼泣泪不可止。“我欲不伤悲不能已!”探怀中钱持授交。入门见孤儿,啼索其母抱。徘徊空舍中,行复尔耳,弃置勿复道!,第31页,第四,乐府诗原既属于配有乐调歌诗,所以,最初在统计歌辞时,往往把声,即乐调中衬声也用一些文字记写下来。普通是用大字表辞,小字表声。这种
24、声、辞合写,在日后流传时候,有时就会产生声辞相混同在一起现象,以至不易分清。这也是造成一些乐府诗难读原因之一。,据后人研究,乐府古辞中表声辞有各种各样,如汉鼓吹曲铙歌朱鹭中“朱鹭,鱼以乌。路訾邪鹭何食?”巫山高中“我欲东归,害梁不为?”杂曲歌辞中蜨蝶行中“蜨蝶之遨游东园,奈何卒逢三月养子燕?接我苜蓿间。持之我入紫深宫中,行缠之傅槽栌间。雀来燕,燕子见衔哺来,摇头鼓翼何轩奴轩。”这三首中“路訾邪”、“梁”、“之”、“奴”,就都是有声无义表声词。,另外,其它诗中还有“妃呼稀”、“羊吾夷”、“伊那阿”等等,都是无关文义乐调里衬音。,除此之外,在乐府诗里还有一些无关文义、大同小异词语,如“今日乐相乐,
25、延年万岁期”,“今日乐相乐,延年寿千霜”,“吾欲竟此曲,此曲愁人肠”,“吾欲竟此曲,此曲悲且长”之类,是属于乐师随意凑合上去套语,与正文意义是不相连。,第32页,第五,古乐府命题多用歌、行、曲、引、吟、谣等来名篇。,姜白石诗说:,“遵法度日诗,载始末曰引,体如行书曰行,放情曰歌,兼之曰歌行,悲如蛩蜇曰吟,通乎俚俗曰谣,委曲尽情曰曲”。,徐师曾文体明辨:,“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盖自琴曲以外,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低长短,委曲尽情,以道其微者曰曲;吁嗟口既 歌,悲忧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因其立辞之意曰辞;本其命篇之
26、意曰篇;发歌曰唱;条理曰调;愤而不怒曰怨;感而讲话曰叹;又有以诗名者,以弄名者,以章名者,以度名者,以乐名者,以思名者,以愁名者。”,第33页,三、汉乐府诗对中国诗歌发展影响,1、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现实主义精神对后代影响。,“缘事而发”(汉乐府民歌)“借古体写时事”(建安曹操诸人古体乐府)“即事名篇,无复依傍”(杜甫创作新题乐府)“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提倡新乐府运动)清末,黄遵宪哀旅顺、台湾行等乐府诗。,2、汉乐府对创造新诗歌形式影响,汉乐府民歌有杂言、五言两种,曹操、李白杂言诗;东汉末年“古诗十九首”,建安时代“五言腾跃”;汉代以后,五言诗成了中国古典诗歌主要形式。,3、在叙事
27、诗写作技巧方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很大影响。,如用人物行动,对话塑造人物形象,人物心理描写,细节刻画等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第34页,乐府诗对中国诗歌发展影响很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乐府诗形成了一个独特诗体。,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乐府:,今略区乐府认为四种:一乐府所用本曲,若汉相和歌辞,江南、东光乎之类是也。二依乐府本曲以树辞,而其声亦被弦管者,若魏武依苦寒行以制“北上“魏文依燕歌行以制“秋风”是也。三依乐府题以制辞多 而其声不被弦管者,若子建、士衡所作是也。四不依乐府旧题,自创新题以制辞,其声亦不被弦管者,若杜子美悲陈陶诸篇、白乐天新乐府是也。从诗乐同类之说,则前二者为有辞有声之乐府,后二者为有辞无声之乐府,如此复与雅俗之诗无殊。要之乐府四类,惟前二类名实对应,其后二类,但有乐府之名,无被管弦之实,亦视之为雅俗之诗而已矣。,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乐府之范围,有广狭之二义多由狭义言,乐府乃专指入乐之诗歌,故文心雕龙,乐府篇云:“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而由广义言,则凡未入乐而其体制意味多直接或间接模仿前作者,皆得名之日乐府。,第二是由乐府诗创建了一个“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风,也就是一个面向现实,贴近生活精神。,杜甫“三吏”、“三别”,第3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