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及管理,2014年,主要内容,传染病的基本知识,传染病疫情信息上报的基本要求,一、传染病的基本知识,2,、传染病的特点,1,)由活的病原微生物引起的。,2,)有传染性、可以传播。,3,)传染病的发生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4,)具有一定的流行病学特性: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和周期性。,5,)人体感染传染病后,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的特异性免疫。,(,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传染病在人群中发生、传播和终止的过程,即病原体从传染源排出,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到达新的
2、易感者、形成新的感染,并且不断发展的过程。,传染病流行过程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环节,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源,传染源:,体内有病原体生长、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人和动物。,病人,病原携带者,受感染的动物,1,、,病人,作为传染源,传染病患者是重要的传染源,传染病的病程经过,一般分为,潜伏期、临床症状期和恢复期,。各期作为传染源意义不同,主要取决于是否排出病原体及其数量和频度。,传染病患者排出病原体的整个时期称为传染期。传染期是决定患者需要隔离多长时间,(,隔离期,),的重要依据。,2,、动物作为人类传染病传染源的重要性,取决于人们与受染动物的接触机会、接触的密切程度、是否存在传播
3、该病的适宜条件,以及动物传染源的种类、密度、动物的年龄、携带病原体时间长短等,主要传播途径:,空气传播;,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接触传播。,(三),传染病预防控制策略,1,、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降低人群易感性,管理、控制、消灭传染源,加强疫情监测,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切断传播途径是防制传染病传播的重要环节,依不同传播途途径的传染病分别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保护易感人群,免疫预防,主动免疫,被动免疫,药物预防,霍乱,-,强力霉素、四环素,流脑,-,磺胺嘧啶,健康教育,二、传染病,疫情,信息,报告工
4、作,基,本,要,求,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第三章 疫情报告、通报和公布,第三十条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及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发现本法规定的传染病疫情或者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时,应当遵循,疫情报告属地管理原则,,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或者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内容、程序、方式和时限报告。,第三十七条 依照本法的规定负有传染病疫情报告职责的人民政府有关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隐瞒、谎报、缓报传染病疫情。,传染病疫情报告流程,1、门诊部、住院部,等有关科室接诊传染病患者时,首先进行,门诊,登记,,,同时,在传染
5、病登记本上,进行登记,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然后做好处置工作。,门诊日志填写要求与处方数相符合,符合率达,85%,,且应该包含所有最终诊断为法定传染病的病人记录。,传染病报告卡要填写规范,投到传染病疫情收集箱内。,法定传染病报告病种(共计,39,种),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共计,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6、甲型,H1N1,流感。,丙类传染病(,11,种,),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根据其暴发、流行情况和危害程度,需要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的,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并予以公布。,信息报告-报告时限,(,1,)、甲类传染病、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有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肺炭疽、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病原携带者或疑似病人,应于,2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及时通知疫情管理人员,。,(,2,)、乙、丙类
7、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于,24,小时,内填写传染病报告卡,投入到疫情收集箱内,。,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1,、姓名、性别(,14,岁以下儿童必填家长姓名,),内容真实;登记规范,2,、时间填写,出生日期:填写公历时间;,发病日期:,填写病人在本次就诊疾病开始出现症状的日期。,不明确时,填就诊日期。,病原携带者填写初次检出日期或就诊日期。,乙肝?,诊断日期:本次发病的诊断日期,具体到小时;,死亡日期:死因为该病的日期;,填卡日期:医生填卡时间,具体到小时;,收卡日期:防保人员收卡时间;,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3,、年龄,可以填实足年龄,也可以填写出生日期(公历),4,、职业填写一定要符合实
8、际情况,避免出现逻辑错误;,职业填写应填写可能与该疾病发生有关系的职业,即疾病相关职业。一些特殊职业的传染病发病可能有暴发疫情的暗示,比如“飞行员”等。,若病人的职业同时符合卡中一种以上职业时,选择原则是:选择主要职业;选择与该病发生和传播关系较密切的职业。如食品厂工人、熟食店售货员都应填写餐饮食品业,而不填工人或商业服务。,职业选择中没有的,如警察、飞行员、军人等,可填在“其他”项中并在备注中详细注明;,有些特殊人群如劳教人员、和尚、道士和乞丐等,虽不属职业,也可填写在“其他”项中,须在备注中注明;,个体经营者应根据其经营活动的行业,选择相应的职业;,幼托儿童:目前在幼托机构学习的儿童,年龄
9、一般介于,3-7,岁间。,散居儿童:尚未进入幼托机构的儿童,一般指,3,岁以下儿童。,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5,、现住址,现住址清晰填写的目的:方便流行病学调查和传染源追踪。,现住址是病人发病时的居住地址,(不是户藉所在地址),,是反映病人日常生活活动范围的指标。,医务人员应对传染病病人进行详细的问诊,获得尽可能详细的现住址信息。,现住址应详细填写到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村(社区居民委员会)、自然村(小区)门牌号(楼栋、单元、门洞等)。,格式:,省,市,县,(,市区,),乡,(,镇、街道办事处,),村(社区居委会),组(自然村、小区),门牌号(楼栋、单元、门洞等)。,如果病人发病时没有固定的
10、居住地点,则可填写病例临时居住地,比如宾馆(房间号)或者病例的收治医院;,如出入境检疫机构的病例,其现住址填写病例收治医疗机构(病房和床位号);,或者旅游者发病时填写病人所住宾馆或集中隔离场所。,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7,、病例属于,本省、省内其他地市、港澳台,8,、填卡医生,诊断传染病的医生,传染病诊断的首诊负责制,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9、疾病名称:病人同时患两种或两种以上传染病时应分别报卡,传染病报告卡填写要求,10,、备注,备注是为补充卡片信息不足而需填写的内容,主要内容如下。,卡片中不详问题说明:职业、现住址不详;,卡片订正或删除原因;,卡片集中补报原因;,其他疾病的疾病名称;,重点疾病流行病学联系:发生甲类、按甲类管理传染病、以及恶性疟、登革热、脊灰(,AFP,)、白喉、血吸虫病、包虫病、黑热病、丝虫病、麻风病、不明原因肺炎等我省发病较低的疾病,输入性疾病:查明病例来源;,重点疾病的二代病例:暴发疫情描述出流行病学联系;,重点关注疾病的可能传播途径;,疾病诊疗、转归信息:甲型,H1N1,、手足口病重症、好转、死亡、痊愈、住院、门诊等。,注意事项,备注的信息要简明扼要,汉字不超过,40,个字;,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