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呼和浩特: 合理布局 突出重点 加快我市高效特色农牧业发展步伐 近年来,我市农牧业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把握城郊型农业发展特点,遵循城郊型农业发展规律,以保障农产品供给、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努力提高单位面积产出率和商品率,通过采取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进一步推动了我市高效特色农牧业发展步伐。 一、农业基本概况 (一)概况 呼和浩特市土地总面积1.7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848万亩。在耕地面积中,有效灌溉面积293.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34.6%,旱地面积为554.6万亩,占耕地面积
2、的65.4%,我市的气候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年平均气温8℃左右,年日照时数2800-3000小时,有效积温2700-3000小时,年平均降水量350-53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6-8月份,且雨热同季,对农作物生长非常有利。年蒸发量为1500-3000毫米,无霜期为110-150天,总的气候条件是干旱少雨,有“十年九旱,年年春旱”之说。 (二)农牧业生产情况 2011年农作物的播种面积达到676.5万亩,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达到559.75万亩,在粮食作物中,玉米、马铃薯两大主栽作物种植面积分别为282.27万亩、143.7万亩;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108.77万亩,在经济作物中
3、蔬菜、油料作物播种面积分别为17.68万亩、73.96万亩,;饲料及其它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98万亩。经济类作物种植比重增加,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市粮食产量可达125.8万吨。 养殖业保持稳步发展态势。牧业年度,全市牲畜总头数达450.4万头(只),同比增长9.45%。其中,奶牛存栏100万头;羊存栏297.6万只,同比增长10.1%(基础母羊172万只,同比增长13.9%);生猪存栏43.1万头,同比增长5.4%。预计全年肉类总产量达10.32万吨,同比增长4.77%;奶类产量430万吨,同比增长0.47%;禽蛋产量3.1万吨,同比增长4.03%;水产品产量10500吨,同比增长
4、4.1%。 农牧业经济稳中有升。由于种养业全面发展,全市农牧业经济稳步增长。据统计,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0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38元,比上年增长14.8%。初步分析,农民人均纯收入来自畜牧业的占54%,来自种植业的占23%,来自政策性收入的占4%,来自工资性收入的占19%。 二、当前农牧业生产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基础薄弱,旱作比例较高。全市有效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4.6%,现有农田水利灌溉设施不配套、不完善,设施农业的硬件建设面积较小等因素导致农牧业生产水平较低且不稳定;二是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比较粗放。种植业集约化经营水平不高,标准化
5、规模养殖还处于起步阶段;三是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亟待提升。四是土地流转滞后于农村劳动力转移。近年来年富力强、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不断加大,但是土地流转还没有建立一套成熟、有序的体系和流转平台,规模化、机械化、高效化种植模式还没有大面积形成,从而造成了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素质下降,新技术推广难度加大,农牧业投入明显乏力。 三、今后我市农牧业发展思路和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市农村经济发展的思路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产业层次,壮大产业规模,加强水利基础建设和生态建设,突出抓好以蔬菜为主的设施农业、以千头以上规模化养殖为主的奶业、以旅游休闲为主的设施观光农
6、业,抓重点,攻难点,加快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为此,制定全市2012年现代农牧业发展重点项目实施方案。要求2012年抓好设施农业、奶牛规模化养殖和休闲观光农业三个重大项目,全面实现农牧业的产业升级,产品提质,效益提升,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的目标。 (一)加大“菜篮子工程”建设力度,扩大蔬菜保护地面积 2012年-2015年全市新建蔬菜保护地16万亩,每年建设3万亩以上。其中高效日光温室占70%,建设占地面积10万亩,塑料大棚占30%,建设占地面积6万亩,同时建设7个育苗中心。按照规模化、产业化和科技化的要求,有利于集
7、中管理、统一销售。新建的蔬菜保护地要以1000亩为单元,每个单元的距离不能超过一公里,鼓励发展蔬菜种植专业村和专业乡,对专业村和专业乡要适当加大补贴力度。基地要相对集中,要把新建的16万亩保护地规划到5-6个区域内建设,每个区域形成2-3万亩以上的建设规模,形成万亩种植区。建设的主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企业为主,同时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外地的种植大户,采取返租倒包的形式,把农民的土地集中租赁回来,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建成温室以后可以租给农民经营,建设者也可以直接经营。 为了有效、快速推进,调动各方面建设的积极性,同时保证种植规模,保障菜篮子产品供应,对集中连片建设1000亩以
8、上的项目采取以奖代拨方式进行财政补贴。各级政府通过提供奖励补贴资金和协调贷款,对建设者给予补贴。补贴标准为:一个(一亩的标准)高效日光温室补贴3万元,其中市级财政补贴2万元,旗县区财政补贴1万元。一个(一亩的标准)塑料大棚补贴6000元,其中市级财政补贴4000元,旗县区财政补贴2000元。每个高效日光温室提供贴息贷款3万元。总的资金预算是:市级财政(包括自治区补贴)安排2.5亿元,协调贷款5亿元,贷款期限为3年期,利息由市财政解决。旗县区负责土地流转、通路、通电、通水和平整土地等。 (二)继续推进奶牛规模化养殖,提高质量和养殖效益 当前我市奶牛养殖业的发展重点是通过实施奶牛规模化
9、饲养,提升奶牛的品质,提高奶牛单产。计划到2015年奶牛规模化养殖水平达到100%,基本取消散养户。今后的四年中,政府主导以千头以上牧场为建设重点,每年纯增入区奶牛不低于7万头,加上原散养奶牛继续入区,4年共入区饲养奶牛40万头。各旗县区要以千头牧场为基础,按各自的实际可调整建设规模,但必须提高集中度,保证规模化养殖的数量。 要建成标准牛舍、奶牛运动场地、现代化挤奶站、奶牛配料设备、奶牛监控系统、防疫设备、检化验设备、粪便处理设施等。各旗县区要做好规划,建设要符合环保要求,建设成绿色、环保、安全的高标准养殖牧场。 奶牛牧场的建设以伊利、蒙牛等龙头企业,奶联社、圣牧高科等奶牛养殖的专
10、业化公司,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通过招商引资,吸纳社会资金参与奶牛牧场的建设和经营。在新建大型养殖牧场的同时,对老旧小区进行升级改造,引导散户奶牛向园区集中,提高全市规模化水平。提高冻精补贴标准,引进优质冻精,逐步改良现有奶牛,提高单产和品质。 补贴按建设规模和入区奶牛数量来补贴,市财政对每头入区奶牛补贴2000元。旗县区财政可根据财力确定配套补贴数量。市财政补贴资金在年初按计划一次性借拨到旗县区财政,旗县区财政要做好使用计划,按建设进度和需求拨付。旗县区要切实保证资金的安全,防止资金的挪用、占用、不合理使用。千头以下、百头以上的牧场由建设者自己建设,可享受国家、自治区的补贴政策,市政府不
11、再补贴。市财政计划安排1.5亿元用于补贴,并协调适当贷款。 (三)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牧业,拓宽农民增收新渠道 根据首府的特点,我们要加大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设力度,一是大青山前坡到高速公路以北的区域,建成生态公园,要重点打造成农业休闲观光区;二是除新城区外的其他8个旗县区分别建设2个试点,建设内容主要是水果采摘,花卉种植、观赏,特色养殖,农家乐,休闲体验,餐饮娱乐等,建设一批富有浓郁田园风情,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现代气息的村镇。为城市发展增加新的亮点,为调整农业结构找到突破口,为提高农民收入拓宽领域。 四、采取综合措施,为发展现代农牧业提供保障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全市成立推
12、进农牧业产业化发展重点项目专项推进领导小组,组长由秦义市长担任。9个旗县区也成立了由党政主要领导为组长的推进领导小组。市政府主要领导与各旗县区党委或政府主要领导签订责任状,明确建设任务和目标,各旗县区、乡镇党委政府必须强力推进,按计划完成建设任务;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的选择上,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招商引资,鼓励企业或者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特别是牧场园区建设投入资金大,旗县区政府要积极同伊利、蒙牛等乳品加工企业和奶联社、圣牧高科等养殖企业沟通,引进资金进行建设,并在土地供应、园区道路、水电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支持;三是多渠道争取资金项目,整合各方面资源,明确职责,合力推
13、进。在设施蔬菜基地建设中,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各旗县区政府,对项目建设给予大力支持。进一步明确了农牧业局、水务局、产业办、发改委、扶贫办、农业综合开发办、交通局、林业局、土地局、科技局、金融办、财政局、商务局、旗县区政府的职责;四是加强资金和设施的管理。市财政、农牧业局要会同各旗县区政府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拨付、管理和监督办法。旗县区政府要与投资经营主体签订资金补贴合同,督促、监督资金的使用,保障资金的按时拨付、合理有效使用,坚决防止资金的流失和挪用;对资金补贴后,没有按设计规模投入使用的项目,依法追偿补贴资金;五是加大考核力度。市委组织部把设施农业、奶牛规模化养殖、休闲观光农业的建设列入对旗县区的考核范围内。为加快推进农业的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种养,促进全市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