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与运行机制 陶华坤 著 作者简介 陶华坤:安徽蚌埠人,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在不同地市任20年中学校长,曾任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教育学院中学校长培训客座教授,现从事教育科学研究。2000年由市政府通过并报省政府《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全国教育科研先进个人。著作10部:《校魂》《校长谈治校》《校长发展学》《电视剧本-校魂》《“规范+特色”办学模式》《区域教育发展战略与运行机制》《新教育学校全面质量管理》《学校教育力》《走进名校:构建以学为基点的组织发展新模式》《教育第二次飞跃:“质量-效益”型教育》等;入选《世界优秀专家名典》《世界名人录》《世界人
2、物辞海》等;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教育电视台等报道其事迹。 前言 据国际经验表明,走出低收入国家并向中等收入国家迈进的时期,即人均GDP从1000美元到3000美元的时期,可能出现两种前途:一种是进入“黄金发展时期”,保持一个较长时期的经济增长,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另一种是进入“矛盾凸显时期”,因为经济社会不协调,各种经济社会矛盾不断显露出来,如果处理不当,矛盾激化,经济社会发展就会停滞不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和倒退. 一、区域经济发展快慢从表象上看是一种经济行为,其实质是一个思想意识和观念的问题.特别是要强化现代市场经济观念与知识的教化,在广大干部群众中树立开放、竞争、创新、法治、诚
3、信等观念.加快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事业发展,能进一步开启民智,提高全民的综合素质,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首先,必须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充分发挥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构筑多层次、广覆盖的终身教育体系,不断提高全民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其次,必须深入实施科技创新战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保障体系,推进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 再次,必须不断繁荣文化事业,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编制文化事业发展规划,集中力量改建和新建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备的文化设施,巩固基层文化阵地。 二、推进城乡一体化就是要促
4、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使农村和城市共享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的文明成果.我们的农村新社区将是传承历史文化、巧借山水景观、反映地方特色、体现田园风光、融合现代文明的现代农居和农民新生活区. 培育人文精神,关键是要淳化民风.坚持用科学理论教育引导群众,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崇尚法制、崇尚创业、团结互助精神,树立起共同理想和精神文明支柱,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 三、《区域教育发展战略及运行机制》研究,是浙江省教育厅2004年重点规划课题, 著作者2004年先期研究的课题《从农村教育走向城市教育》获浙江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5、上篇七章主要阐述了“教育应当领先于变革、农村教育是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教育、如何实现优质教育的扩张、怎样构建纵横贯通的学习‘立交桥’、教育与城市精神的塑造、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区域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对策”等. 下篇四章是著作者培训教育理论干部以及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讲稿,从“分粥”的启示中我们可以悟出:“机制和规则是管理的杠杆,我们应遵循‘无为教育,大有作为’的教育规律,对如何构建学习型组织,引燃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动机’”等方面作了探索。 强调:四大发展战略。 第一,坚持内涵发展。内涵发展最关键的点,就是要把提高质量放在重要的位置。在提高质量的同时,要进一步改善结构、协调发展,增强
6、教育的合力; 第二,坚持人才强教。大家都知道教育质量最根本的还是要靠教师,教师质量水平的高低决定着教育质量的高低,因此今后的一个重点就是要大力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特别是要吸引培养一批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第三,坚持资源统筹。统筹规划、科学配置、合理利用教育资源,为建立终身教育体系和建立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第四,坚持开放创新。大力推进教育思想观念的创新,机制的创新,教育教学的创新和知识技术的创新。 四、《区域教育发展战略及运行机制》,在研究、撰写的过程中参阅了大量的资料、文献,汲取了许多专家学者的智慧。得到了杭州市余杭区教育科学研究所,杭州市余杭区教育局,人民日报出版社等单位领导的大
7、力支持,谨此致谢! 限于著作者水平有限,加之时间仓促,缺点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陶华坤 2004年12月 目录 上篇 第一章 教育应当领先于变革 第一节 教育应当领先于变革 第二节 农村教育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变量 第三节 弱势群体不是“包袱”,而是未开发的“富矿” 第二章 农村教育是动态发展的教育 第一节 农村教育是一种区位概念,是与城市教育相对应的教育 第二节
8、农村教育是动态发展的教育 第三节 工农商科教有机结合 第三章 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扩张 第一节 开发教育产业思想 第二节 扩大服务半径 第三节 “质量效益型”教育 第四节 以改革推动发展 第四章 构建纵横贯通的学习“立交桥” 第一节 “教育卷”的启示 第二节 启动各种学习载体 第三节 创设学习化社会 第五章 教育与城市精神的塑造 第一节 通过学校加强升迁性的社会流动,提高城市化水平 第二节 农村城市化是社会转型的重要标志 第三节 推进学校现代化建设 第六章 教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第一节 教育投资的个人收益率高于1
9、0% 第二节 教育对经济增长具有长期“推动”和短期“拉动”的双重作用 第三节 教育投资是生产性投资 第七章 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行动对策 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教育 第二节 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趋势 第三节 区域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策略 下篇 第八章 机制和规则是管理的杠杆 第一节 学校管理有序化 第二节 学校管理的新追求 第三节 变则通,不法古 第九章 引燃教师专业成长的发动机 第一节 念好科研工作十字经 第二节 重视教育研究的过程 第三节 教育论文的评价 第十章 学习是组织的建筑师 第一节 学习型组织是一种“美好的、和谐的、自由的”心灵反映 第二节 “大学”者,有大师之谓也 第三节 “发展”的人,才能适应变化的社会 第十一章 无为教育,大有作为 第一节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第二节 学习上的“边际效用” 第三节 无为教育,大有作为 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新华书店发行 联系方式:Email:th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