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药品适老化研究报告中国药品适老化课题组中国药品适老化课题组自 2000 年进入到老龄化社会以来,人口老龄化逐步成为影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截至 2022年末,中国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达到 2.8 亿人,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 19.8%;65 岁及以上老年人 2.1 亿人,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 14.9%。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长,带来了老年人医疗健康需求的迅速增加。作为健康领域的基本构成要素,药品是满足老年人疾病治疗需求、维持老年人健康状态、改善老年人健康水平、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性物质。人口老龄化将是伴随中国整个 21 世纪发展的基本国情。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的过程,同中国人口
2、老龄化的持续深化紧密交织、相互影响。从这一背景出发,研究规模日渐庞大的老年人用药的基本状况、当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提出推动老年人用药高质量发展的相关建议,不仅同亿万老年人及其家庭的基本福祉息息相关,也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和健康中国战略两大战略的成功实施紧密相联,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助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2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一、人口老龄化和迅速增长的健康需求健康长寿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追求。进入 19 世纪之后,在生产力快速提升带来的生活改善以及科技革命带来的医疗技术进步的共同推动下,人类首次迎来了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按照国际社会惯用标准1,
3、中国在2000 年进入到老龄化社会。2021 年,随着 65 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 14.2%,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到老龄社会。(一)老年人是我国当前的主要健康风险人群,健康需求变化和人口老龄化发展紧密相联迄今为止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风险,经历了从瘟疫、饥荒到传染病再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退行性疾病的变化。在生活水平提升、饮食结构变化、医疗技术进步、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等多重因素推动下,我国居民的主要疾病负担也逐步转化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2016 年,我国全人群中死因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脑血管病、缺血性心脏病、COPD、肺癌、肝癌、高血压心脏病、胃癌、道路交通事故、糖尿病和1虽然近些年
4、中国国内对于人口老龄化阶段的划分有着不同的定义,但从最严谨的人口学定义看,研究界对于老龄化社会划分标准依次为:65 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 7%,为进入老龄化社会(agingsociety);65 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中占比达到 14%,为进入到老龄社会(aged society);65 岁及以上人口在总人口占比达到 21%,为进入到超老龄化社会(super-aged society)。3食道癌2。当前,由主要慢性病引发的死亡人比占比超过了 88%。从健康风险人群分布看,进入 40 岁后我国居民有各类健康问题的比例明显增多,当前的健康风险主要集中在中老年人群特别是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
5、群体中。调查显示,进入 40 岁之后,居民中有各类健康问题的比例超过 10%;进入 60 岁之后,人群中有各类健康问题的比例超过四成;进入 70 岁以后,这一比例增长至六成(图 1)3。在慢性病成为主要疾病负担的大背景下,老年人成为我国的主要健康风险人群,也是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需要关注的重点人群。图 1 分年龄看我国居民的健康风险(%)2 数据来源:中国死因数据集 2016。3 数据源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民生调查入户问卷部分,调查每年在全国 12 个省随机抽取 12000 户居民进行入户调查,涉及到的家庭成员数量超过 40000 人,详情参照:冯文猛,“十四五”养老工作需关注三个重点问题,国
6、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调查研究报告,2021 年 3 月。4(二)人口老龄化将迎来更为迅猛的发展,带来了健康需求的继续快速增加人口出生状况以及人均预期寿命情况是决定人口老龄化发生以及进展快慢的两个基本要素。在人口出生方面,中国的总和生育率4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发生了显著变化。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总和生育率高达6 左右,之后经历了起伏波动,高峰期的 1963 年超过了 7,进入 1980 年代之后随着独生子女政策在全国范围的实施迅速进入下降轨道,到 1990 年代初期跌破2.1 的更替水平后继续下降,到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降至 1.3 的水平。在预期寿命方面,随着战乱结束后国民经济迅速转入恢复
7、增长轨道,中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在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了快速增长。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 40.8 岁增至 1982 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时的 67.8 岁,2000 年进一步增至 71.4 岁,到 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增至77.9 岁。生育率和人均预期寿命的变化相互叠加,共同导致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生。2000 年第五次人口普查4总和生育率是指按照当前的生育状态,一位女性一生中所生子女的数量。2.1 被称为总和生育率中的更替水平,是指维持当前的人口总量和结构所需的生育子女的数量。当总和生育率高于 2.1 时,人口总量将保持增长;当总和生育率低于 2.1 时,人口总量将步入下降空间。5时,65 岁及以
8、上人口占比达到 7.1%,标志着我国正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经过 21 年的发展,中国便从人口老龄化社会进入到老龄社会,不仅 2.67 亿老年人的规模已超过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的老年人口总和,且老龄化速度在迄今为止的各国中也是最迅速的5。生育率的快速变化,带来了年度出生人口数量的剧烈变化。新中国成立至今,从年度出生人口数量的增减可以看出,中国先后经历了三次大的人口生育高峰(图 2)。不同时期的出生人口在经过 60 年后都会进入老年阶段。2022 年到 2035 年,恰恰是我国第二次生育高峰期出生人口将陆续进入老年阶段的时期。从历史上的出生状况不难推断出,到 2035 年前,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将会迎来
9、更为迅猛的发展。到 2050 年前,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期出生人口将相继进入老年阶段,老年人口规模和在总人口占比会进一步增长。预测显示,到 2050 年,我国 60 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规模将达到 5.2 亿人,在总人口中占比增至 39%。老年人口规模的持续增长,将带来医疗健康需求的进一步攀升。5国际上衡量一国老龄化发展的速度,常用从人口老龄化社会(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 7%)到老龄社会(65 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 14%)的时间衡量。依照这一原则,中国用了 21 年,比迄今为止最短的日本的 24 年还少三年。6图 2 历年出生人口数量:1949-2021 年(万人)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
10、三)高龄老人规模和占比进一步增加,将引发健康需求的更快增长向现代化迈进的过程,也是我国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升和医疗技术继续改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国居民的人均预期寿命还将迎来进一步增长。更多长寿人口的出现,将导致老年人口规模整体增长同时,群体中 80 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的数量和规模迎来快速增加。近三次人口普查显示,2000 年、2010 年、2020年我国 80 岁以上人口规模分别为 1199 万人、2099 万人以及 3580 万人,在总人口占比分别为 0.96%、1.57%和 2.54%,增长态势迅猛。在过去的 20 年间,我国高龄老年人口年平均增长率约为 5.6%,增速高于 60 岁
11、7及以上老年人口年均 3.6%的增速。预测显示,80 岁以上的老年人规模,到 2035 年将增至 6905 万人,到 2050年增至 1 亿 2600 万人,在 60 岁及以上人口中所占比例达到 25.3%。与低龄老年人相比,高龄老年人自理能力更低、疾病和残疾风险更高,需要得到更多的医疗保障与照料服务。高龄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将导致我国健康需求迎来更快速度的增长。(四)乡村人口老龄化更为严重,对医疗资源分布产生深刻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发展一直滞后于城镇。在考虑如何满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健康需求时,老年人的城乡分布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因素。同很多国家的老龄化中出现的“
12、城重乡轻”的现象不同,我国人口老龄化自发生之日开始就存在着比较明显的“城乡倒置”现象。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随着城市改革加速以及户籍制度对人口流动限制的逐步缓和,农村家庭中大量年轻成员进入城镇务工经商,青壮年从农村的大量外流导致我国乡村人口的老龄化程度以比城镇更快的速度发展,人口老龄化发展中的“城乡倒置”现象逐步显现。从人口年龄结构上看,城镇老龄化程度明显低于乡村。以中青年为主的乡-城人口流动,在为城市经8济建设带去活力的同时,也加快了乡村人口老龄化的进程(图 3)。图 3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全国人口普查结果。1982 年之后,中国城乡之间的老龄化程度出
13、现差异,随着农村青壮年人口外流的持续,老龄化中的城乡倒置现象逐步加剧,到 2020 年差距最大,城镇和乡村人口老龄化程度相差接近 8 个百分点。要指出的是,一直以来在老年人口分布上,农村占主要部分,但到2020 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时,城镇老年人口规模 1.43亿人,首次超过了农村老年人口 1.21 亿人的规模,54%的老年人口生活在城镇。老年人口分布趋势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程度在城乡间的差异,对更精准地布局医疗资源更好地满足老年人群的健康需求具有重要的影响。截至 2021 年末,中国城镇化率为 64.72%,从国际经验看仍处在城镇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随着人9口乡城流动的继续,未来老年人口的分布和
14、人口老龄化的城乡差异仍将继续变化,需要引起持续关注。(五)独居空巢老人持续增加,对医疗健康服务提供带来影响随着生育率的持续降低,我国家庭规模不断缩小,平均家庭户规模已从 2010 年的 3.10 人下降至 2020的 2.62 人6(图 4),家庭养老基础和养老功能日渐薄弱。同时,随着人口流动和居住意愿的转变,空巢独居老人的数量和比例也在逐步增加,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中,我国空巢老人已超过 1亿人,超过半数的老年人独居或仅与配偶同住7。2020年的第七次人口普查中,我国独居户的规模已经达到1.25 亿,在家庭户中占比达到四分之一,其中相当一部分是老年人。6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
15、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编:2020 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中国统计出版社 2021 年版,第 8 页。7 党俊武等: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报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8 年版,第 25 页。10图 4 从历次普查看我国家庭规模的变化(%)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规模和占比的增加,将对老年人健康需求满足产生影响,依托社会化方式更好地对处于空巢或独居的老年人实施更加充分的健康管理,将在我国未来老年人健康需求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二、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特点及老年健康服务体系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会进入衰老的阶段。在生物层面上,衰老以循序渐进、终生积累的分子和细胞损伤为特点,这些损伤引起身体上很多渐
16、进而广泛的功能损伤,增加老年人面对环境挑战的脆弱性,导致疾病和死亡风险增加8。8 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老龄化与健康的全球报告,见http:/apps.who.int/iris/bitstream/handle/10665/186463/9789245565048_chi.pdf?sequence=9。userid:414195,docid:148702,date:2023-12-18,11(一)我国老年人健康面临多重挑战2017 年,我国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死因中,排在前十位的依次为:心脏病 25.83%、脑血管疾病24.88%、恶性肿瘤 20.09%、呼吸系统疾病 14.01%、伤害 3.
17、95%、内分泌/营养代谢疾病 2.85%、消化系统疾病 1.91%、神经系统疾病 1.18%、泌尿生殖系统疾病0.98%、传染病 0.71%。除上述十种疾病外,其他因素构成的死因占比合计占到 3.62%9。从疾病负担上看,老年人的疾病负担主要是慢病性。慢病流行是当前我国老年人健康面临的最突出问题。中国居民营养和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中高血压患病率59.2%,糖尿病患病率 24.6%10。近年来,受膳食结构不合理、运动不足等多重因素影响,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呈现出持续走高态势。基于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对健康领域目标值未来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分析显示,到203
18、0 年我国重大慢性病合计早死概率为 13.2%,高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确定的 12.2%的目标值,慢性病在我国未来健康风险中的挑战依然巨大11。慢病流行同时,老年人健康当前面临的另一突出9 资料来源:中国疾病控制中心。10 资料来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11 资料来源:昆山杜克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中国落实联合国 2030 年健康相关可持续发展目标:机遇与挑战,2018 年。12问题是共病多发。一项对北京三甲医院 80 岁以上住院老人的研究显示,这些老年人中患有疾病的种类平均达到 9 种12。老年人中多病共存的问题,对既有的医疗卫生体系服务
19、模式和用药模式都提出了挑战。对患有多种疾病且生理机能有所下降的老年人进行诊治和用药,无法简单适用针对只患有一种疾病患者的分科诊治模式。更需要将老年人作为一个整体,综合考虑存在的各种疾病,据此制定系统性的诊疗方案。在慢病流行和共病多发基础上,我国老年人健康当前还面临一些新的风险因素。新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症、帕金森病等带来了全球性挑战,中国的诊断率和治疗率更低,亟需有效治疗手段。由于生活习惯等带来的差异,中国老年人疾病谱与医药产业发达国家有所不同,需要疾病防治体系与医药产业共同做出努力,特别是在肝癌、胃癌和食管癌等方面,中国老年人的发病概率远高于美日等发达国家。近些年,我国老年人的肺癌疾病负担状况也
20、超过了美日等国家,上升明显。此外,受急剧社会转型,城镇化、收入分配差距、人口快速流动、家庭规模和结构变化等因素影响,老年人面临的精神压力越来越大,但由于社会偏见等因素影响,精神健康类疾病的就诊率、治疗率都明显偏12 资料来源:中国疾病预防和控制中心。13低,以抑郁为主的老年人精神健康问题需要特别引起关注。在疾病负担变化同时,中国老年人未来健康还面临着人群结构变化带来的影响。鉴于年龄增长和失能半失能比例之间存在的关联,高龄老人数量的增加将不可避免地带来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数量的快速增加。如果按照当前趋势发展下去,到 2050 年,我国的半失能老人数量超过 1 亿人,失能老人也将达到 2000 万人
21、13。随着现代化建设进程的不断推进,环境风险更为多元,人群面临的健康风险也在逐渐增大,将老未老人群未来面临的健康风险会更为复杂。日趋复杂的健康风险以及老年人群特别是高龄老年人数量的增加,将会显著增加居民未来对医疗健康服务的需求。最大程度地延长老年人的健康余寿,促进功能残障期的扩张模式转为压缩模式,提升老年人的健康预期寿命,不仅是解决中国未来养老负担的关键,也成为中国未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二)近些年老年健康的政策建设和服务体系不断完善疾病负担模式的变化以及老年人口规模的不断增13 资料来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健康老龄化:政策与产业双轮驱动,中国发展出版社,201
22、9年 11 月。14加,为社会中强化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形成共识提供了基础。在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合力推动下,近些年我国持续完善老年健康政策体系,并加大了对相关服务模式的探索。1 1.老年健康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政策体系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政策体系具有跨学科性质,涉及养老和健康两个大的领域。实践中这一政策体系的完善主要体现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和人口老龄化应对制度建设的不断发展完善以及近些年的相互交叉上。2009 年,中国启动了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经过几年努力,医疗卫生系统的服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改革过程中,随着疾病负担转向慢性病、健康风险人群更多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以及老年人增加带来的医疗健康需求
23、的进一步增长,对老年人医疗健康需求的关注逐渐增多。2010 年后,中国老年医疗卫生相关政策出台的频率越来越高。“十二五”期间,相关政策文件达十七项,包括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等。“十三五”时期,更多关注老年健康的政策文件颁布,包括“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等,老年医疗卫生政策逐渐趋于完善。152019 年 12 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医疗卫生与健康促进法,其中明确提出了“国家制定并实施老年人健康工作计划”的要求。在政策密集出台过程中,政策关注重点
24、也在发生变化,从重视病后治疗转向病前预防。除总体规划外,专项领域规划也陆续出台。“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 年)、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规划(2014-2020 年)和“十三五”健康老龄化规划等文件,重心都是从普及健康生活知识、加强健康教育、塑造健康行为、做好慢病预防和提高身体素质等方面积极推进政策引导。2016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中央宣传部、中央综治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 22 部门印发 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强调关注老年人心理健康。2019 年 6 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实施健康中国行动的意见,并颁布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 年),成立
25、健康中国行动推进委员会,重申转变观念,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老年健康促进行动被确定为十五项重大行动之一。这一行动将针对老年人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定期体检、慢病管理、精神健康以及用药安全等方面给出个人及家庭行动建议,并16分别提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社会和政府主要举措。2022 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国民健康规划,在全周期保障人群健康部分提出促进老年人健康的任务,从强化老年预防保健、提升老年医疗和康复护理水平、提升医养结合发展水平三方面提出了具体举措。在具体目标上,提出到 2025 年,65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达到65%以上,二级以上综合医
26、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达到 60%以上。人口老龄化应对相关制度建设中对老年健康支撑的重视,主要体现在对养老服务模式顶层设计的调整上。随着对老年健康重要性认识的深化,养老服务体系的顶层设计从 21 世纪初提出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在十八届五中全会调整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此次调整中的一个重要变化,就是引入了医养结合的提法,以加大在发展完善养老服务体系过程中对强化老年医疗健康服务的重视。在此基础上,2019 年 11 月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17题的决定,对养
27、老服务体系的整体设计进一步提出“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的要求。2020 年 10 月 29 日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成为养老服务未来建设中的两个重点之一。2021 年 1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在第三部分明确提出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的任务,并从提高老年人健康服务和管理水平、加强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和保障、深入推进医养结合三方面列出具体要求和举措。2022 年 2 月,国
28、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第六部分明确提出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的目标,从加强老年人健康教育和预防保健、发展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服务、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强化老年人疫情防控四个方面做出部署,并提出了老年健康促进工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建设工程、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医养结合示范行动四个专项行动。2 2.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探索持续深入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探索持续深入18在相关政策推动下,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在实践中不断深入。2018 年政府机构改革中,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新设老龄健康司,直接推动了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快速发展。2019 年 10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八部委联合发
29、布关于建立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指导意见,从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和护理服务、长期照护服务和安宁疗护服务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相关要求。2020 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印发关于开展建设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工作的通知,推动医疗机构在文化、管理、服务、环境等方面建设成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同年,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国家中医药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推动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的发展。2022 年 3 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 15 部门联合发布 “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进一步提出推动老年健康服务高质量发展,增量与提质并重的要求,并提出了一系列新
30、任务14。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的相关实践,遵循指导意见提14 这些任务包括:强化健康教育,提高老年人主动健康能力;完善身心健康并重的预防保健服务体系;以连续性服务为重点,提升老年医疗服务水平;健全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的失能老年人照护服务体系;深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发展中医药老年健康服务;加强老年健康服务机构建设;提升老年健康服务能力;促进健康老龄化的科技和产业发展。在全社会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树立积极老龄观。引导老年人将“维护机体功能,保持自主生活能力”作为健康目标,树立“自己是健康第一责任人”的意识,强化“家庭是健康第一道关口”的观念,促进老年人及其家庭践行健康生活方式。普及营养膳食、运动
31、健身、心理健康、疾病预防、合理用药、康复护理、生命教育、应急救助等老年健康知识,宣传维护感官功能、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的预防措施,不断提高老年人健康核心信息知晓率和健康素养水平。19出的六个方面都在进行积极推进。在健康教育方面,以传统媒体、新媒体等为平台,各类旨在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的健康信息传播相继丰富,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社区定期举行针对老年人的健康知识讲座也在多数一线城市基层社区逐渐成为常态。为提升老年人健康素养,国家卫生健康委先后印发老年健康核心信息老年失能预防核心信息阿尔茨海默病预防与干预核心信息等,制作老年健康科普系列视频,组织开展全国老年健康宣传周活动,宣传老年人健康政策和健康知识
32、,结合“世界精神卫生日”及心理健康相关主题活动,指导各地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等渠道,广泛开展老年人等重点群体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科普宣教活动,提升老年人心理健康意识。同时,针对高血压、糖尿病、老年痴呆等老年人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知识宣传,也逐步成为各养老驿站和老年大学中组织活动的重要内容。在一些地区,还出现了一些专门针对上述病症预防宣传的志愿者组织等专业团队。在预防保健方面,重点依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拓展做实对社区老年人的健康服务。2019 年起,将原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计划生育项目中的老年健康服务和医养结合纳入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强20化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同
33、时,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 6 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分别针对 6 方面危险因素开展老年人失能预防和干预项目,部署 13 个省份开展老年人失能(失智)预防干预工作;在全国 1600 个城市社区、320 个农村行政村实施老年人心理关爱项目,为 50 余万名老年人提供心理评估、随访和心理干预服务。结合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探索开展抑郁症、老年痴呆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提高老年痴呆、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和常见精神障碍的筛查识别、处置能力。截止目前,全国各地 65 岁及以上老年人的每年定期体检已实现了常态化。同时,借助家庭医生签约、设置老年人服务专门窗口等模式,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老年人的能力
34、进一步增强。在常见疾病干预方面,以疾病控制中心和各地卫生健康部门为平台,一些区域针对高血压、糖尿病人管理和痴呆人群的照护体系建设等做了重点探索。中国疾控中心先后开展老年健康服务机制与策略研究、阿尔茨海默病和帕金森病的干预试点、老年心理关爱项目、失能预防干预项目等工作并取得有效进展。2020年 11 月,中国疾控中心与苏州市疾控中心联合建立“快乐与长寿研究合作中心”,针对老年身心健康影21响因素与重点疾病发病机制等方面开展基础性研究。进入 2021 年之后,包括重新定义健康老年人标准、推动主动健康发展的研究等也在部署推进。疾病诊治方面,面向老年人的医疗健康服务机构建设、老年用药和老年就医服务改善
35、等方面均取得了明显进展。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相关部门,依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等在老年疾病领域布局建设 6 家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9 年,中国医学科学院成立中国医学科学院老年医学研究院,寻求为健康老龄化提供科技支撑。截至 2020 年底,全国设有 1个国家老年医学中心和 6 个国家老年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推进国家级老年健康机构建设同时,全国范围内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置老年医学科建设也在积极推动。截止 2020 年底,2642 个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了老年医学科。强化老年人用药保障成
36、效逐步凸显。2021年8月,为满足老年人慢性病患者的长期用药需求,国家卫健委办公厅联合国家医保局办公厅联合引发关于印发长期处方管理规范(试行)的通知,对高血压、糖尿病等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病建立了长期处方制度,大22大方便了老年人的用药需求。为提升用药依从性,多地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下借助智慧手段,对老年人用药使用进行监测,加强老年人用药指导。为充分发挥中医治疗未病服务老年人健康管理的独特优势,全国大力推进国医馆、中医堂等建设,截止目前,全国几乎所有的街道/乡镇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都设置了国医馆区域,积极推进开展社区和居家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改善老年人就医服
37、务在多方面取得了明显服务。在全国全面落实老年人医疗服务优待政策指导下,医疗机构普遍建立老年人挂号、就医绿色通道,探索优化老年人就医流程、为老年人看病就医提供便利服务的有效做法。有条件的医疗卫生机构在积极探索老年友善机构建设,山东全境、北京部分地区在探索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为居家失能老年人提供家庭病床、巡诊等上门医疗服务。此外,推进医保异地直接结算工作进展显著,截止 2022 年底,住院费用跨省直接结算已覆盖全国所有省份、所有统筹地区、各类参保人员和主要外出人员,全国几乎所有的县至少有一家定点医疗机构能够跨省直接结算普通门诊费用,大大方便了老年人的异地就医。康复和护理方面,以充分发挥康复医疗在老年医
38、23疗服务中的作用,为老年患者提供早期、系统、专业、连续的康复医疗服务为导向,从机构建设、服务能力提升、人才培养等多方面进行了积极推进。实践中,通过鼓励医疗资源丰富的地区将部分公立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康复医疗机构,鼓励二级及以上综合性医院设立康复医学科,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支持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利用现有富余编制床位开设康复、护理床位等方式,康复、护理机构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护理人才队伍也显著增加。2020 年底,全国注册护士总数 470 余万人,较 2015年增幅达 45%。每千人口注册护士数达到 3.34 人。在人才培养上,在北京大学、山东大学等高等院校大力强化新型护理学
39、院创建同时,一些职业院校以实操性人才培养为导向,积极进行康复护理人才的培养。长期护理这一时期取得了明显进步。一方面,自2016 年开始,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在全国积极推进。2020 年 9 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医保局会同财政部印发 关于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城市增至 49 个。另一方面,长期照护服务也在积极发展。在养老实践基础上,各地对长期照护内容形成了不同版本,并根据情况发展持续进行调整。2021 年 7 月,国家医保局办公厅会同民政部24办公厅联合印发了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试行),从三方面 17 个指标对长期护理失能进行了界定,将长期护理发展带入了新阶段。
40、在实践中,针对居家、社区专业机构的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服务模式探索不断丰富。上海、北京等多地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支持社区嵌入式为老服务机构发展。一些地区还积极推进了长期照护服务内容的不断拓展。安宁疗护是为疾病终末期患者提供疼痛及其他症状控制、舒适照护等服务,对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人文关怀。2017 年 1 月,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印发安宁疗护实践指南(试行)、安宁疗护中心基本标准(试行)和安宁疗护中心管理规范(试行),专项启动安宁疗护相关工作的推进。其后的实践中,按照患者“充分知情、自愿选择”的原则,国家积极推进医疗机构的安宁疗护科室建设,并先后启动两批市(区)国家安宁疗护试点。截止 20
41、20 年末,全国设有安宁疗护科的医院 510 个,安宁疗护试点扩大到 91 个市(区)。除医疗机构外,实践中不少养老机构也在根据需要积极推进安宁疗护专区的相关设置,探索机构内提供安宁疗护的有效做法。在分领域专项推进同时,国家还从综合和系统角度全面推进老年健康服务发展。在国家卫生健康标准25委员会增设老年健康标准专业委员会同时,将老年医学人才纳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卫生健康紧缺人才培养项目,并建成运行全国老龄健康信息管理系统。结合扶贫工作推进,部署做好建档立卡失能贫困老年人照护工作,确认 74.6 万失能贫困老年人,其中 71.4 万人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构建老年友好社会角度,推进全国示范性城乡
42、老年友好型社区创建,2021 年动创建工程后,同年完成 992 个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命名,2022 年相关工作也如期完成。尽管近些年老年健康支撑体系建设已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以及老年人口不断增长的健康需求相比仍存在明显不足。目前,在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所涉及的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这六个环节的发展中,都存在一些有待改善的部分。医养结合发展、老年人就医整体环境、老年人的医疗负担等多个方面也面临着诸多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同人均预期寿命相比,当前我国居民人均健康预期寿命比人均预期寿命要低 10 岁,表明老年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仍处于
43、带病生存状态,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整体上,我国老年人的健康素养依然停留在一个较低的水平上。2020 年全体居民的健康素养水平为2623.15%,老年人水平仅为居民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健康知识的匮乏,使得多数居民还缺乏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知识,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痴呆等在内的各类慢性病近些年仍呈快速上升势头。在健康服务体系构建上,65 岁及以上老年人城乡社区规范健康管理服务率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设立老年医学科的比例仍然不高,老年医学科人才整体匮乏的局面仍没有改变。此外,康复和护理发展不足,长期护理服务内容缺乏和覆盖面有限,安宁疗护整体进展不快发展仍受多重因素制约。在医养结合领域,虽然近些年进展明显,但
44、仍存在部分地区机构积极性不高、服务协同效率有待提升、部分规章制度制约机构内服务有效满足需求等多方面问题。此外,对于满足绝大多数人需求的社区层面的医养结合服务发展,仍有待做出探索和突破。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老年用药,既有的政策和服务基本停留在加大对老年人常见病、多发病用药的基层保障以及推动老年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两个维度上,对于当前老年用药在研发、生产、使用、效果评估等各个环节,均没有开展针对性的研究。近些年,在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在老年用药使用中的问题开始引起注意,但对于全链条的研究依然有待启动,整体27上,我国老年用药的研究仍处于相对空白的状态。三、我国老年用药的发展及面临的突出问题(一)从用
45、药角度看老年人健康具有一些显著特点随年龄增长,老年人各脏器生理功能减弱且疾病较多、用药多而复杂、依从性相对较差。不仅如此,老年人的心理脆弱性和行为不便性也对用药带来了干扰。在诊治老年疾病、满足老年人健康需求过程中,如何安全、有效、合理地使用药物,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是医药行业人员和政府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的问题。整体看,影响老年人用药的维度包括老年人群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特征三个方面。1 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老年人的生理特点从药品包装设计看,随年龄增长,人类的生理从外到内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从老年群体的感知能力考虑,首先,是视力的下降。对光的感知能力下降,表现在图像上不易区分明度对比
46、较弱的图形。对字体的辨别能力下降,国际印刷的标准字体对老年人来说不易分辨。对图形的辨析度降低,对于细节较多、较复杂的图形不易辨别。其次,是记忆力的下降。忘记事情变得越来越普遍,给日常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大28大影响生活质量。最后,是身体的衰弱。细胞再生能力变弱,与成年人相比老年群体的细胞数量减少,外在表现为皮肤变得脆弱、毛发变得细软等,触碰较硬的材质容易受伤15。从药品进入身体后的生理反应看,老年人对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均是用药安全需要考虑的重要特点。在对药物的吸收上,老年人胃肠血流量减少,加之消化黏膜上皮细胞减少,胃排空延缓,导致药物吸收速率常数 K 和血药峰浓度下降。老年人胃酸分泌随
47、增龄逐步下降,80 岁左右的老人平均胃酸缺乏可达35%-45%,胃液的pH值升高,改变了药物的溶解和解离度,导致酸性药物解离增多吸收减少16,诸如口服药物的被动吸收药物几乎不受影响,以主动转运方式吸收的药物如维生素 B1、维生素 B6、维生素 B12、维生素 C、维生素 D、铁剂、钙剂等吸收减少17。以上因素均可影响药物吸收,导致达不到治疗最佳效果。此外,老年人脆弱的消化功能极易受药物的影响导致消化功能障碍18。在药物分布上,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与身体组成成分的水分、肌肉、脂肪等有关。老年人口随着年龄15段胜男.OTC 药品包装的适老化设计研究D.上海工程技术大学,2020.16周云云,郭桂芳.
48、社区老年人用药管理的调查分析J.护士进修杂志,2002,(07):557-559.17高晓空.由老年人用药现状及药代动力学特点浅谈老年人合理用药J.黑龙江医药,2013,26(04):635-636.18李旭,于军.老年人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39(07):1789-1791.29增长,机体结构成分发生变化。80 岁的老年人与 20 岁的青年人相比,体内水分绝对量与相对量下降10%-15%19。在使用解热镇痛抗炎药时,如不减少剂量,按照成人常规剂量给药,很容易引起大量水盐丢失、水盐代谢紊乱、酸碱平衡失调、机体出现虚脱现象,严重的情况还会危及生命。一些老年人身体“发福”,主要
49、是脂肪增加所致。从 18 岁到 85 岁,男性脂肪在体重中占比从 18%增至36%;女性从 33%至 48%20。脂肪含量的增加,使脂溶性较大的药物在老年人脂肪组织中分布较多,然后慢慢释放进入血液当中,表现为缓慢、温和而持久的作用。若按青壮年的成人剂量对老年人给药,则容易发生药物蓄积,可能引起慢性中毒。此外,老年人的血浆蛋白浓度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致使游离药物浓度增加,药物作用增强21。如华法林的蛋白结合率高,老年人服用常规用量就会有出血危险;普奈洛尔造成肝性脑病,则是因为血浆中游离的普奈洛尔多而造成心输出量减少,引起大脑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昏迷等症状22。药物的代谢主要经过肝脏,通过各种酶类的
50、活性,19郭华.用生物药剂等的观点浅谈老年用药问题J.美国中华健康卫生杂志,1999,11(2):103.20王浴生.老年用药与药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2-13.徐叔云.现代实用临床药理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236-252.21周菊林.老年医学理论与实践M.沈阳:白山出版社,2002.22高晓空.由老年人用药现状及药代动力学特点浅谈老年人合理用药J.黑龙江医药,2013,26(04):635-636.30促使药物的生物转化,通过肝脏血流藉以决定药物代谢排泄率,经过肝内代谢,自肠或肾脏而排出体外。老年人肝脏比年轻人减轻 15%,酶的合成减少,酶的活性降低,药物转化速
©2010-2024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4008-655-100 投诉/维权电话:4009-65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