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9 ,大小:80.50KB ,
资源ID:12011117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注册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201111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平台协调中心        【在线客服】        免费申请共赢上传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0574-28810668;投诉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天王送分】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天王送分】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doc

1、古代文学史——先秦两汉 绪论 l 三古、七段(P12) 上古期:先秦两汉(公元3世纪以前) 第一段:先秦 第二段:秦汉 中古期:魏晋至明中叶(公元3世纪至16世纪) 第三段:魏晋至唐中叶(天宝末) 第四段:唐中叶至南宋末 第五段:元初至明中叶(正德末) 近古期:明中叶至“五四”运动(公元16世纪至20世纪初) 第六段:明嘉靖初至鸦片战争(1840) 第七段: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 先秦 l 先秦文学的范畴 z 广义的先秦文学指秦统一之前直至远古。 z 狭义的先秦文学指春秋战国之时,春秋以前文学作品遗留不多。 l 先秦文学的分期 1、原始社会时期(20万

2、年前到五千年前) 原始社会的文化:远古神话传说与歌谣 2、奴隶社会时期 (公元前21世纪-771年) 包括夏、商、西周(公元前21世纪-771年) 3、奴隶制瓦解和封建制度初步确立时期(春秋战国) 前770年(平王东迁)- 前475年 -前221年 [春秋时期] [战国时期] 历史背景:奴隶制衰落,王宝衰败、诸侯兼并、大国争霸 士阶层空前的壮大与活跃、处士横议,百家争鸣 文化: (1)历史散文:《春秋》(前772-前481) 《左传》(前772-前468)

3、 《国语》(前1000-前440) 《战国策》(前460-前220) (2)哲学散文(诸子散文) 百家争鸣的产物、影响最大四家:儒、墨、道、法 诸子散文的发展: 第一阶段(春秋战国之交):《论语》、《墨子》 第二阶段(战国中期):《孟子》、《庄子》 第三阶段(战国末期):《荀子》、《韩非》 (3)诗歌:《诗经》、《楚辞》 l 上古神话 一、什么是神话 1、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马克思)。 2、神话是远古人民创作的另一种口头文学,它们幻想的形式反映自然界和社会生活。 二、

4、神话的产生与记录 1.出土的远古资料:神形刻绘、岩画中神像、出土帛书等。 2.文献资料 ①诗经:《商颂·玄鸟》、《大雅·生民》 ②楚辞:《离骚》、《天问》、《九歌》 ③史书:《左传》、《国语》、《逸周书》 ④诸子:《庄子》、《穆天子传》 ⑤《山海经》 ⑥秦汉时成书的《吕氏春秋》、《淮南子》。 三、中国神话的内容: 1. 创世神话-探索宇宙自然,对人类自身力量的肯定《盘古开天地》 2. 始祖神话-探索人类起源,母系氏族社会的反映《女娲补天》《女娲造人》

5、 3. 自然神话-人类解释自然与自然作斗争的传说关于自然神的故事。洪水神话 4. 战争神话-解释社会现象反映古代的社会斗争(部落之间的战争与融合)《黄帝擒蚩尤》 《炎黄之战》炎、黄二帝之争,华夏民族形成 5. 英雄神话-反映古代的发明创造、勇气与理想 《后羿射日》:弓箭的发明、为民除害 《夸父逐日》:奋力拼博 《精卫填海》:与自然抗争 《刑天舞干戚》:反抗天帝,顽强抗争 四、神话中的民族精神 1. 深重的忧患意识 2. 厚生爱民意识 3. 先民的反抗精神 五、

6、上古神话的散失、演化与影响 1. 神话的历史化,史家对神话的采用与删削 2. 儒道两家对神话的改造 道教改造神话为仙话 3. 古代神话的价值及对后世的影响 ①神话成为后世文学创作的素材→“土壤”,浪漫主义之源。 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 ②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永久的魅力” 思想上英雄主义、乐观主义。 艺术形式上对浪漫主义创作的启发:屈原、李白、李贺、苏轼、小说、神怪小说、戏曲。 l 诗经 一、关于诗经 1. 名称由来: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诗三百¡±。共有305篇。 2. 时间:

7、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 3. 产生地域:多数(其余十三国风)产生黄河流域: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少数产生于长江、汉水流域:《周南》、《召南》 4. 编集成书: ①献诗说 采诗说 可信 ②孔子删诗说 不可信 二、诗经的分类: 风、雅、颂 风(160篇):各诸侯国的地方土乐。 十五国风 雅(105篇) :朝廷正乐,王畿地区正声雅乐。 大雅(31) , 小雅(74) 颂(40篇) :宗庙祭祀之乐 ,舞曲歌辞。 周颂(31) 鲁颂(4) 商颂(

8、5) 三、诗经的用途 ① 用于典礼、讽谏、娱乐 ② 乐官(太师)用乐语教国子 从孔子起把《诗三百》作为政治、伦理的教科书,“教诗明志” ③ 用于政治与外交场合--《左传》多有记载。 赋诗言志 献诗陈志 四、流传与研究――“诗经学” 《诗经》虽遭秦火,但由于学者讽诵,口耳相传 汉代:齐、鲁、韩、毛四家(P62) 齐之辕固(齐诗)、鲁人申培(鲁诗)、燕人韩婴(韩诗)—以上三家今文(用汉代通行隶书) 鲁人毛亨、赵之毛苌(毛诗) ―古文(用战国时东方各国通行的大篆) 五、《诗经》的内容 (一)宗庙祭祀诗 祭

9、祀、歌颂祖先为主,或叙述部族发生、发展的历史。保存在《大雅》和《颂》中 (二)周民族的史诗 大雅中 《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三) 农事诗 记录周人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宗教活动及农业生产生活。 (四)燕飨诗 反映宫廷及贵族的欢聚饮宴。《小雅·鹿鸣》 天子宴群臣、嘉宾,贵族宴宾客 (五)怨剌诗 反映丧乱、针砭时政、揭露统治阶级黑暗腐朽。主要在大、小雅与《国风》中 (六)战争徭役诗 反映战争与徭役的诗篇 (七)婚恋诗 反映爱情、婚姻与弃妇等内容的诗篇 六、诗经的艺术特色 (一)富有观实主义精神,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

10、实的传统。 (二)以赋、比、兴为主的艺术表现手法 赋:铺陈直叙 朱熹云:“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比:比喻 “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 兴:触物兴词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三)以四言为主的句式、重章叠句为主的章法结构和以双声叠韵为主的语言形式。 (四)形象生动、丰富多彩的语言 七、《诗经》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一)开辟以抒情言志为主的诗歌形式。 (二)关注现实、强烈的政治性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风雅”精神 (三)创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 先秦叙事散文 | 从甲骨卜辞到《尚书》——《春秋》——《左传》——《国

11、语》——《战国策》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首先成立。 重要作品: 《尚书》 原名《书》,后称《尚书》,意即“上古之书”。 ①性质:周代以前的中国历史文献汇编,记言的古史。 ②内容:包括《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 ③特点:质朴古奥,佶屈聱牙 《春秋》 ①性质:本是周王朝和各诸侯国历史的通称,后特指孔子修订过的鲁国的编年史。 ②纪年范围:鲁隐公元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前772-前481) ③体例: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 ④《春秋》的特点: 一、具有鲜明的倾向性,以维护周

12、礼,反对僭越为主要思想倾向。 二、于字里寓褒贬之义的“春秋笔法”、“微言大义”。 三、是叙事极简明扼要,但严谨有方。 《左传》:《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 1、性质:先秦一部记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 2、范围:起自鲁隐公元年(722)—迄于鲁哀公 二十七年(468)比《春秋》多十三年。 3、 成书:成书于战国早期。 4. 思想倾向: ① 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② 进步的历史观:揭露春秋社会中落后反动的人和事,赞扬进步的政治家和忠良正直之士。 ③ 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5. 《左传》

13、艺术成就: ① 叙事详密完整:把春秋中的简短记事,发展成完整的叙事散文。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② 尤善于描写战争。(过程、因果;戏剧性情节) ③ 描写了大量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④ 富有行人辞令之美。而叙述语言亦简洁含蓄,词约义丰。 《国语》 1.性质: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以记言为主。分记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语,。 2.成书:战国初年 3.思想倾向:儒家崇礼重民思想为主。 4.艺术成就: ①重在记言,亦长于记言,语言生动形象。 ②情节生动曲折,也有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 《战国策》 1. 性质:《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记载战国

14、时期军政大事。凡33卷。分十二策。 2. 时间: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六国,包括了约240年(前460-前220)的部分历史 3. 成书:西汉刘向整理编校成书,定名《战国策》。 4. 思想倾向: ①宣扬战国纵横家的人生观与崇实尚利、进取有为的价值观。 ②重视士人作用,反映了战国时代“士”阶层的崛起与 士人精神的张扬。 ③歌颂爱民重民的思想,救危扶困的天下之“士”。 ④揭露批判统治者残暴丑恶的面目。 5.《战国策》艺术成就: ①塑造了战国时期社会各阶层的人物形象。传神的形态和细节描写。如 “冯谖客孟尝君” 波澜起伏的情节; 个性化的

15、言行; ②辩丽横肆的文风,记言(游说、议论)上夸张渲染、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显示出纵横家的语言特色 ③ 善用比喻和寓言说理,如《庄辛说楚襄王》 ④行文夸张铺陈,大量运用对偶排比。 先秦说理散文 一、先秦说理散文是百家争鸣的产物。 影响最大的有儒、墨、道、法四家,其代表著作: 儒家:《论语》、《孟子》、《荀子》 墨家:《墨子》 道家:《老子》、《庄子》 法家:《韩非子》 二、孔子与《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人。我国古代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生平事

16、迹见《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学说的主要内容:仁义礼乐 《论语》 1. 性质与成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纂录而成。成书出于战国初年。 2. 特点: ①短小简约的语录体。。 ②在简约的对话中展示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与性格。 ③语言近旨远、含蓄隽永。 三、《墨子》 墨子(约前480-前420),名翟(dí),约生于孔子之后。战国初期的思想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墨子》:墨子后学对墨子讲学之辞的记录。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等。 四、孟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一、关于孟子 孟子(前372-前2

17、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在孔子去世后一百多年出生,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宋元以后被尊为“亚圣”。 主张: “仁政”、“王道” 二、《孟子》 1. 成书:《孟子》七篇,三万五千余字。主要记录孟子的谈话,是孟子及其弟子共同所著。 2. 散文特点 ① 长于论辩 ② 长于譬喻 ③ 气势浩然 ④ 语言明白晓畅、精练准确。 三、庄子、老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思想,同为道家学派的代表,并称“老庄”。 老子:李耳,字聃,春秋末楚地苦县人。年辈略早于孔子,道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曾问老子问礼。 《老子》主

18、要是老子自撰,少数语句后学增补,成书不晚于战国初期。《论语》、《墨子》中已见引用。《老子》上下卷,上卷以讲“道”始,下卷以讲“德”始,故又称为《道德经》、《老子五千文》。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今河南商丘县东北)。其哲学思想源于老子,又有发展,同为道家学派。鄙弃功名利禄,力图在乱世中保持独立的人格,追求逍遥无待的精神自由,隐居终生。 《庄子》33篇,分为内篇(7),外篇(15),杂篇(11)三部分。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子所作,外篇、杂篇是庄子门人及后学所作。唐代奉为《南华经》。 1. 庄子思想的主要方面: ① 逍遥无待的精神境界 《逍遥游》

19、 ②“齐物论”的哲学 ③ 顺应自然的生活态度 ④ 在政治态度上愤世疾俗,批判现实,主张“绝圣弃智”。 2.《庄子》的艺术成就 “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① 运用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体现了哲理与诗意的交融,是哲理抒情散文。 ② 寓言与比喻中大胆超常的想象力,构成了奇特的形象世界,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③ 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音调和谐,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 四、《荀子》与《韩非子》的议论文 (一)荀子,名况,又称荀卿或孙卿。战国末期赵国人。继承孔子学说,是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荀子》共32篇,

20、从《劝学》至《赋》26篇为荀子自著,其余为荀子学生所辑录。多为长篇的专题学术论文,涉及面很广。 1. 荀子思想 ① 继承发展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天道观,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天道观。) ②“性恶论”,主张用礼义、刑法限制人的欲望。 ③ 既尊崇礼义,又提倡法制。主张“法后王”,兼尚“霸道”、重“人治”。 2. 散文成就 ①文章独立成篇,论辩透辟,说理周密。 ②多用比喻,形象具体。 ③多排比、对偶句式,韵散间出。 (二)韩非(约前280-前233),战国末期法家学派代表。 《韩非子》55篇,基本为韩非自著,(有少量窜入的篇章)。为先秦说

21、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1. 韩非思想 ① 其学说的核心以法为中心,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 ② 反对复古、主张革新的历史观。 ③ 主张君主集权,崇尚功利、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2. 散文成就 ① 其文峻峭犀利、锋芒毕露,切中时弊。 ② 论证严密,尤以驳论见长。首创以驳论为主的“难”体论说文。 ③ 大量运用取材于历史与现实的寓言、故事。 屈原与《楚辞》 楚辞的产生 一、楚辞产生的文化政治背景 1.楚辞是南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的产物。 2.楚辞是楚国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受到楚国

22、地方风物与文化习俗的影响。 3. 战国晚期楚国政治形势与社会矛盾的反映 二、“楚辞”含义 1、以具有楚国地方色彩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是诗经之后由屈原,宋玉为代表的楚国作家创造的新诗体―楚辞体。亦称“骚体”,“屈赋”。(由于楚辞与汉赋间渊源关系) 2. 西汉末年,刘向辑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编成《楚辞》一书,成为继《诗经》之后又一部诗歌总集。 屈原的生平及作品 一、屈原生平 屈原(前339—277),名平,字原。与楚王同宗。 生平:曾任怀王“左徒”、“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举贤授能,对外主张联齐抗秦。遭排挤。怀王时曾流离汉北,顷襄王时放逐江南,两次漂泊

23、顷襄王二十一年,屈原不忍心看到楚国亡国,自投汨罗江(在湖南湘水旁)而死,年六十二岁。 二、屈原的作品 《离骚》 、《九歌》(11)、《天问》、《九章》(9)、《招魂》(司马迁肯定)基本可确定以上23篇 。 《远游》《卜居》《渔父》《大招》有待进一步考察。1.九歌(11篇)2.九章(9篇):记事、抒情、写景;3.天问(对天发问)提出172个问题,四言为主;4.招魂(为招怀王之魂) (一)《离骚》解题 (司马迁:遭受忧患) (二)写作时间:怀王时被谗离郢都往汉北时。 (三)思想内容 1、鲜明的政治倾向: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报国无门的悲痛,对邪恶势力毫不妥协的斗争

24、精神。 2、与祖国同休戚、共存亡的深挚的爱国主义情感。 3、对“美政”理想的热烈追求 三、艺术成就 1.《离骚》塑造了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多以内心独白方式抒写思想感情。 2.“香草美人”的比喻象征手法——对赋比兴的发展。 3. 运用神话与历史传说,构成五彩斑斓的神奇意境,表现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4. 创造性的文学形式―“骚体”及精美绝伦的语言。 四、楚辞其他作家与屈原的地位 (一)宋玉等楚辞作家 宋玉 代表作:《九辩》等 (二)屈原的影响 精神影响 忧愤

25、深广的爱国情怀 特立独行的高洁情操 坚持理想、反抗黑暗的精神 艺术影响 ① 创造了一种自由而富于变化的新诗体— 楚辞体 ② 突出表现了浪漫的精神气质 ③ 象征的手法对后世文学创作的重大影响 秦汉 秦代散文 一、《吕氏春秋》 秦统一前写成,又称《吕览》 二、李斯的散文 李斯,战国末楚国上蔡人。 为秦客卿时作《谏逐客书》 为秦始皇巡游各地所写的碑文 汉代散文 一、西汉政论散文 (一)西汉初期 1. 贾谊(前200-前168),著《新

26、书》,洛阳人。 作品分三类: ① 专题论文 《过秦论》上、中、下三篇 ② 疏牍文 《论积贮疏》《陈政事疏》 ③ 杂论 2.晁错(前200-前154) 汉初政论散文家,名作《论贵粟疏》 3.《淮南子》 又称《淮南鸿烈》 淮南王刘安 汉代景帝时淮南王刘安召集门客编成,共21篇,十几万字。以道家思想为主,杂以孔、墨、申、韩之说。 (二)西汉中期 董仲舒 西汉大儒,《贤良对策》三篇《春秋繁露》 (三)西汉后期(宣帝

27、成帝时) 刘向 经学家、散文家,目录学家。著作多种,在古代典籍的整理编辑上作出突出贡献。《说苑》《新序》 二、东汉政论散文 (一)东汉前期 —— 王充的《论衡》 王充(27-96),东汉大哲学家,作《论衡》。从唯物的自然观出发,反对迷信及对汉代俗儒的批判。 (二)东汉后期 以揭露社会时弊为主 1.王符 《潜夫论》 2.崔寔 《政论》 3.仲长统 《昌言》 东汉政论散文三大家:王充、王符、仲长统 重点:司马迁与《史记》 、《汉书》 司马迁和《史记》 一、《史记》:鲁迅评史记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①

28、宗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报任安书) ② 性质:第一部纪传体的通史 ③ 体例: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 ④ 时间:上自黄帝、下至西汉武帝时3000年的历史 二、《史记》的叙事艺术 三、《史记》的人物刻画 四、《史记》的风格特征 五、《史记》的地位和影响 《汉书》 1、作者:班固,字孟坚。父班彪为儒学大师。明帝时为兰台令史,奉诏著史书。和帝时受窦宪牵连死狱中,年61岁。其妹班昭续作“八表”,马续奉诏补《天文志》。 2、性质: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3、时间:起自汉高祖,讫于王莽。共229年断代史。

29、 4、体例: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共一百篇。 汉代辞赋 汉赋的发展演变分为三个阶段: 一、西汉初期——以骚体赋为主的开创期代表作家: 1、贾谊:代表作《吊屈原赋》、《鵩鸟赋》 2、枚乘:代表作《七发》: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二、西汉中期至东汉中期——汉代大赋的全盛期 代表人物:汉赋四大家 1、司马相如(西汉武帝时):《子虚赋》、《上林赋》、《长门赋》、《大人赋》 2、扬雄(西汉末成帝时):《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 3、班固(东汉前期):《两都赋》 4、张衡(东汉中期):《二京赋》 三、东汉后期——以抒情赋为主 1、纪行赋:

30、班彪《北征赋》 班昭《东征赋》蔡邕《述行赋》 2、述志赋:张衡《思玄赋》《归思赋》赵壹《刺世疾邪赋》 汉赋:用铺陈方式描绘事物的文体。 特点:一是铺陈,二是不歌而诵 两汉乐府诗 1、乐府: 两汉乐府是朝廷掌管音乐的机关。在汉武帝时得到扩充和发展,使民歌得以保存与流传。魏晋后把汉代乐府机关所采集的合乐歌辞亦称为“乐府”或“乐府诗”。后代把凡袭用乐府诗旧题或模拟乐府体裁的作品,不论入乐与否,均称“乐府”诗。 2、乐府诗的搜集与分类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集汉至唐乐府诗分十二类。 两汉乐府主要保存在郊庙歌辞、鼓吹曲辞,相和歌辞和杂歌谣辞中, 以相和歌辞数量最

31、多。 l 汉乐府的主要内容:1、表现贫富悬殊的社会现实 2、表现战争与徭役之苦 3、反映爱情婚姻 4、慨叹人生短促,抒写乐生恶死愿望生活 l 汉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l 1、以叙事为主,标志着中国古代叙事诗的成熟 ①“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精神 ② 善于选取典型的生活镜头 ③ 故事情节完整曲折 2、通俗质朴的语言 3、灵活多变的诗歌形式 东汉文人诗 一、东汉文人诗 班固《咏史》 现存最早的文人五言诗 张衡《同声歌》 五言诗 《四愁诗》 改造骚体而形成的七言诗 秦嘉《赠妇诗》三首 ——文人五言抒情诗成熟的标志 古诗十九首 1、由来:梁代萧统编《文选》,收入东汉无名氏五言诗十九首, 定名为。 2、《古诗十九首》内容:以抒写游子思妇情怀为主。 3、《古诗十九首》成就:⑴古代抒情诗的典范;⑵情景交融的手法;⑶炉火纯青的语言。 9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