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49 ,大小:123.50KB ,
资源ID:1201110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注册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201110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平台协调中心        【在线客服】        免费申请共赢上传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0574-28810668;投诉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18个虚词的练习.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18个虚词的练习.doc

1、 2011高三18个文言虚词练习 文言虚词练习(一 )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 2、温故而知新 3、 图穷而匕见 4、 余闻而愈悲 5、 庄宗受而藏之 6、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7、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8、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9、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10、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11、至於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12、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1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 14、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15、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 17、盛以锦囊,负而前驱 18、 徐而察之 19、 夫诸侯而骄人则失其国 20、 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21、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22、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23、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24、 既而儿醒,大啼 二、判断“而”在文段中的意义。 兵者,危道也。须戮力同心,切勿如蟹六跪1而二螯,否则,何以胜?故冯婉贞曰:“诸君2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氏虽小,然青,取之于蓝3而青于蓝,更胜其父

3、婉贞博学4而日参省乎己,非只效书生终日5而思也。三思6而后行,故有抗敌之大捷。非7而所谓小女子也,乃巾帼英杰8而 文言虚词练习(一)答案 一、解释句中“而”字的意义和用法 1—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示目的;7连词,表承接 8—9连词,表并列;10—12连词,表转折,“却”;13—15连词,表递进,“而且”; 16—18连词,表修饰;19—20连词,表假设,“如果”;21—22连词,表因果; 23代词,通“尔”,“你的”;24时间副词词尾,助词。 二、答案:1、 连词,并列关系 2、 连词,假设关

4、系,可译为如果 3、 连词,转折关系,可译为然而 4、 连词,递进关系 5、 连词,修饰关系 6、 连词,承接关系 7、 代词,同“尔”,可译为你 8、 语气助词,放在句末,表示劝告或感叹语气,可译为“吧”“啊” 文言虚词练习(二) 一、解释句中“何”字的意义和用法。 1.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 3.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 4、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5.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6、其间旦暮闻何物?(《琵琶行》) 7.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

5、之战》) 8.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9.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李白《古风十九首?其三》) 10.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11.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石壕吏》) 12.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13、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五人墓碑记》) 14、何以哉?(《曹刿论战》) 15.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 16.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鸿门宴》) 17.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二、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1何能及君也”本谬也,懂其理者,2何可

6、胜道也哉?然其妻如此言者,3何也?其所据4何为?原其理,当为爱之深也。可见,情之误,5何其大也!然6何人能忘情耶?7何以除此弊,望君以良策教我,8何如? 文言虚词练习(二)答案 (1)、(2)疑问代词,单独用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带有语气助词 “哉”“也”。译作“为什么”、“什么原因”。 (3)、(4)疑问代词,用作前置的宾语,问处所或事物,译作“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 (5)、(6)疑问代词,用作定语。译作“什么”“哪” (7)、(8)疑问代词,用作状语,常表示反问。译作“为什么”“怎么”。 (9)、(10)、(11),副词:表程度,常用在形容词前。译作“怎么”“多

7、么”“怎么这样”。 (12)、(13)“何如”即“如何”,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译作“怎么样”“什么样”。 (14)、(15)“何以”即“以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译作“拿什么”“凭什么”。 (16)、(17)“奈何”,常用于疑问句中作谓语或状语。译作“怎么办”“为什么”。 二、1、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2、 疑问代词,可译为怎么 3、 疑问代词,可译为为什么 4、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5、 副词,可译为多么 6、 疑问代词,可译为什么 7、 可译为凭什么 8、 可译为怎么样 文言虚词练习(三) 一、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8、《陈涉世家》) 2、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 3、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4、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殽之战》) 5、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至是蛇者乎!(《捕蛇者说》) 6、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屈原列传》) 7、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8、恢恢乎,其于游刃有余地矣!(《庖丁解牛》) 二、判断“乎”在文中的意义。 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1乎?然吾曾见一人,其家世代捕蛇,已多人死2乎是,然其仍从此业,吾问其故,其曰:“以此可塞赋敛。”可见,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3乎!而王胡为4乎如此好乐?若恢恢5乎王

9、于理事必有余,则王之所为,宜也。臣之驽顿,所言多谬,王能谅之6乎? 文言虚词练习(三)答案 解释句中“乎”字的意义和用法 1助词,表反问,“吗” 。 2助词,表疑问,“呢”。 3—4助词,表测度,“吧”。 5助词,表感叹,“啊”。 6—7介词,相当于“于”。 8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二. 1、 助词,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2、 相当于“于” 3、 助词,感叹语气,可译为啊、呀 4、 助词,用在句中表停顿 5、 助词,词尾,不译 6、 句末语气助词,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 文言虚词练习(

10、四)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曹刿论战》) 2、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石钟山记》) 3、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 (《项羽本纪》) 5、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 6、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赤壁之战》) 7、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8、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9、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欧阳修《伶官传序》) 二、判断“乃”在文中的意义。 尝闻放翁志节,毕现《示儿》,1乃读之。至

11、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望告2乃翁”一句,大为感佩,其真3乃忠贞之士也!然亦有人不齿,4乃曰:“此徒沽名耳。”众人质之以理,其辞穷,5乃不得已而谢。 文言虚词练习(四)答案 一、解释句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 1.副词,表示顺承,“于是”;2、3.副词,表示转折,“竟然”;4、副词,表示顺承,“于是;副词,表示限制或条件,“才”“仅”。5.副词,表示限制或条件,“才”“仅”。6、7.副词,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是”“就是”。8、9.代词,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 二.、1、 副词,表承接,可译为于是 2、 代词,可译为你的 3、 副词,相当于是 4、 副词,可译

12、为竟然,却 5、 副词,可译为才 文言虚词练习(五)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4、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5、 童微伺其睡 6、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7、 独其为文犹可识 8、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9、 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 10、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11、距其院东五里 12、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13、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14、其信然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15、其

13、皆出于此乎? 16、子其勉之 17、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18、国无主,其能久乎? 19、如吾之衰者,其能久存乎? 20、其竟以此而陨其生乎? 21、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22、吾其还也 23、其极刑,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24、 将比今之诸侯而诛之乎?其教之不改而后诛之乎? 25、 天其弗识,人胡能觉? 26、既见君子,云其何忧 27、入之愈深,其进愈难 28、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文言虚词练习(五)答案 一、解释句中“其”字的意义和用法 14表选择,“是……还是……”;15表推测,“大概”;16—1

14、7表祈使,“应当”、“一定”;18—21表反问,“难道”;22表商量,“还是”;23表假设,“假如”;24表选择,“还是”;25表让步,“尚且”; 26、27助词,不译;28、助词;指示代词,那个 文言虚词练习(六) 一、解释句中“且”字的意义和用法 1、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2、 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 3、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4、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5、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6、 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 7、 不出,火且尽 8、 驴一鸣,虎大骇,以为且噬己也,甚恐 9、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10、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15、 二、下列加点的“且”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 B.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C.吾攻赵,旦暮且下 D.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E.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F.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六) 一、1—2连词,表递进“况且、而且”3—4连词,表并列7—8,副词,“将要”   二、9.CEF(A将近-几乎 B暂且,姑且 C将要,马上 D尚且 E将要,马上 F将要,马上)   文言虚词练习(七)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2、 曾不若孀妻弱子 3、 亦使之若何? 4、

16、国其若之何? 5、 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 6、若属皆且为所虏14、爱以身为天下,若可以托天下 15、必有忍也,若能有济也 16、若使烛之武见秦君 17、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18、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19、叔父若能光裕大德 20、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21、以万人若郡降者,封万户 22、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 23、舍之,吾不见其毂觫,若无罪而就死也 24、有退之之志若祭文在 25、夫晋之乱,吾谁使先,若夫二公子而立,以为朝夕之急 2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二、下列句中加点的“若”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 ②视之,形若土狗

17、③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④天若有情天亦老 ⑤若属皆且为所虏 ⑥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 ⑦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 ⑧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A.①②/③⑤/⑥⑦⑧/④ B.①②⑥/③④/⑤⑦⑧ C.①②⑥/③④/⑤⑧/⑦ D.①②⑥/③④⑦/⑤⑧ 文言虚词练习(七)答案 一、解释句中“若”字的意义和用法 1 “如同、像、相似”;2.比得上;3—4“怎么样”,与“何”配用,有处置的意思;5—6“你、你的”; 14—15“才”;16—19表假设“假如,如果”;20—21或、或者;22—23表近指,“这样、如此”;24“与、和”;25表选择;26助词,用在形容词之后,表“……

18、的样子”; 二、C(①如,像 ②如,像 ③假如 ④假如 ⑤你 ⑥像,如 ⑦及,比得上 ⑧你) 文言虚词练习(八)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2、 某所,而母立于兹 3、 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4、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5、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6、 余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 7、 则以兵围所寓舍 8、 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 9、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10、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11、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12、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3、所以遣将守关者 14、所以游目骋怀 15、师者,所以

19、传道受业解惑也 16、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 17、父去里所,复还 18、离宫别馆,三十六所 二、判断“若”在文中的意义。 “吾1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此言,足使之为天下2所钦。以其3所居位,能如此,岂他人可及?察其言,观其行,可见其4所言非伪饰耳。与之相伯仲者,信陵君也,其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5所过之时,前访朱亥,其度岂常人哉?此二人皆6所以教人向上者也。 文言虚词练习(八)答案 一、解释句中“所”字的意义和用法 2—3名词,场所、位置;4—6“所”加动词,构成名词性词组;7—8“所”字结构做定语;9—11“为……所”表被动;12—13“所以”,表

20、原因;14—16所以,表示手段或凭借;17左右;18“座、套”。 二、CD(A地方 B助词,与“为”合起来表被动 C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D助词,与后面的动词构成名词性短语) 三、1、可译为……的原因 2、表示被动 3、“所+动词”后面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作用 4、“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5、“所+动词”构成所字结构 6、可译为用来……,靠他来……,……的方法(途径、手段) 文言虚词练习(九) 一、解释各句中“为”的意义以及用法。 2、君家妇难为。 3、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4、能以经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 6

2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8、古人以俭为美德。 9、霓为衣兮风为马。 11、君既为府吏。 12、十七为君妇。 13、自名为鸳鸯。 14、冥有鱼,其名为鲲。 17、非为织作迟。 18、为秦宫人。 19、为仲卿母所遣。 20、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22、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29、如姬为公子泣。 30、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文言虚词练习(九)答案 一、解释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 1名词,作为、政绩;2动词,做、干;3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做、干;4—5动词,制

22、作;6第一个动词,治理,第二个,被;7动词,治理;8—10动词,当作、作为;11—12动词,身为、成为;13—14动词,叫做;15动词,算作;16第一个介词,替、给,第二个动词,算作;17动词,是;18动词,成为;19—20介词,表被动;21助词,表诘问;22语气助词,呢;23—24动词,帮助;25—26介词,替、给;27介词,为了;28—29介词,向、对;30—31连词,因为。 文言虚词练习(十) 一、解释各句中“焉”的意义以及用法。 ⑴于是余有叹焉。 ⑵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⑶万钟于我何加焉。 ⑷君何患焉。 ⑸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 ⑹盘盘焉,囷囷焉。

23、⑺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⑻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⑾非曰能之,愿学焉。 ⑿而人之所罕至焉。 ⒀吴人焉敢攻吾邑。 ⒁且焉置土石。 ⒃风雨兴焉。 文言虚词练习答案(十) 一、解释句中“焉”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末语气词,一般可不译;3—4语气助词,反诘“呢”;5—6语气助词,形容词、副词词尾,“……的样子”;7—8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9—10代词,用于形容词后,指代比较的对象;11—12代词,相当于“之”;13—14疑问代词,“哪里”“什么”“怎么”;15—16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17—18连词,相当于“乃”“则

24、就” 文言虚词练习(十一) 一、解释各句中“也”的意义以及用法。 1.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2.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3.死生,昼夜事也。 4.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5.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6.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7.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8.古之人不余欺也。 9.昔人云:"将以有为也。" 10.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1.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 1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13.公子畏死邪?何泣也? 14.攻之不克,围

25、之不继,吾其还也。 15.当相与共谋之,勿令姊有穷途之虑也。 16.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17.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18.是说也,人常疑之。 19.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20.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2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师说》) 22.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23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 24.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25.岂独伶人也哉! 26.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7.《史记?太史公自序》:“是余之罪也夫!是余之罪也夫!” 二、判断“也”在文中的意

26、义。 “师道之不传1也久矣,汝何以能复之2也?”“吾将劝勉督责以行之3也。”“汝之言,金玉4也。汝之心胸,吾辈何能及5也!” 文言虚词练习(十一)答案 一、一、解释句中“也”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句末语气词,表示判断。 4-5.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 6-9.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 10-13.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 14-1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 16-17.表示感叹语气的。 18-21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以舒缓语气。。 22.【……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 23-25【也哉】语气助

27、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 26.【也欤】表疑问,相当“么”。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27.【也夫】表肯定兼感叹的语气。相当于“啊”、“呀”。 二、A、B(A助词,表判定语气 B助词,表判定语气 C表停顿 D助词,表疑问语气) 三、 1、 助词,句中表停顿,舒缓语气 2、 句末语助,表疑问语气 3、 句末语助,表肯定语气 4、 句末语助,表判断语气 5、 句末语助,表感叹语气 文言虚词练习(十二) 一、解释各句中“以”的意义以及用法。 3、 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4、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5、 忠不必用矣

28、贤不必以 8、 农民以鬻子者 9、 无以,则王乎! 10、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11、 不赂者以赂者丧 12、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13、 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14、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 16、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17、请其矢,盛以锦囊 18、 方其系燕父子以组 19、余船以次进 20、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21、高祖以圣武定鼎 22、以相国守代 23、以资政殿学士行 24、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25、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6、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 27、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 28、木欣欣以向荣 29、 作《师说》

29、以贻之 30、 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31、背晋以归梁 3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二、下列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赵亦盛设兵以待 B.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D.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E.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F.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G.今以钟馨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H.以至晋鄙军之日北乡自刭 三、判断“以”在文中的意义。 “秉烛夜游,良有1以也。”若2以己美于潘安,则出无伤;否则,3以如吾之容现于当衢,则恐惊人。故自当4以书卷为伴,弃夷5以近则随众而游,险以远则独不敢至之怯,慕“凌九霄6以闹天宫”之勇,从而

30、可醉乎“木欣欣7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之美…… 畅游书海8以极夫天地之乐,如此,9以帝位予我,亦弃之也,岂10以一冕之故而弃心神之逸?11以吾有如此之意,故方能长享逸乐。 吾虽12以康熙六年至京师,然终未13以权贵交,14以上乃吾心之剖白,希汝能察之,故不必有“贤不见用,忠不见15以”之叹。 文言虚词练习(十二)答案 一、 解释句中“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1—3动词“以为”“认为”;4—5动词“使用”;6动词“做”;7动词“率领”;8动词“有”;9动词通“已”,“停止”;10—12介词“因为”“由于”;13—14介词“在,从”;15介词“在……的时候”;16—18介词“拿,用,把,凭”

31、19—20介词“按照”;21介词“依靠”;22—23介词“凭借……的身份”;24连词,表并列;25—27连词,表因果;28连词,表修饰;29—30连词,表目的“来,用来”;31表承接;32副词,通“已”,已经。 二、BG(A目的连词 B把 C并列连词 D顺承连词 E因为 F凭借 G把 H在) 三、 1、 名词,可译为原因 2、 动词,可译为认为 3、 介词,动作行为所用或所凭借、依据的工具、方法馺其他,可译为凭借 4、 介词,可译为把 5、 连词,相当于而,表并列或递进关系 6、 连词,相当于而,表承接关系 7、 连词,相当于而,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 8、 连词,

32、表目的关系,可译为“来” 9、 介词,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 10、介词,可译为因 11、连词,表原因,可译为“因为” 12、介词,可译为在 13、介词,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跟、和 14、连词,表界限或范围 15、动词,可译为用 文言虚词练习(十三)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②变法者因时而化。 ③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④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 ⑤不如因而厚遇之。 ⑥因击沛公于坐。 ⑦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⑧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⑨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⑩因拔刀斫前奏案。 ⑾相如因持璧却立…… ⑿

33、于今无会因。 (13)蒙故业,因遗策。 文言虚词练习(十三)答案 一、解释句中“因”字的意义和用法 2句“依照、根据”;3、4句“依靠、凭借”;5、6句“趁着,趁此”;7句“通过,经由”;8、9句“因为,由于”;10、11句“于是,就;因而”;12句“原因,缘由,机缘”;13 “沿袭,继续”。 文言虚词练习(十四)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①乃设九宾礼于庭。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③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 ④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 ⑤业精于勤、荒于嬉。 ⑥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 ⑦鲁肃闻刘表卒,言于孙权曰……

34、 ⑧君幸于赵王。 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⑩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⑾燕王欲结于君。 ⑿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 文言虚词练习(十四)答案 一、解释句中“于”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句“在,从,到”;3、4句“在……方面,从……中”;5句“由于”;6、7句“向,对,对于”;8、9句“被”;10、11句“与,跟,同”;12、13句“比”。 文言虚词练习(十五) 一、解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 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4、 诸侯惟得衣食税租,不与政事。 5、 与尔三矢。 6、 往借,不与,归而形诸梦。 7

35、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8、 始而相与,久而相信,卒而相亲。 9、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14、季父不吾与,我起,先取季父矣。 15、恐年岁之不吾与。 16、日月逝矣,岁不我与。 18、当与秦相较。 19、遂与之俱出。 20、与战胜而得者。 22、与风水相吞吐。 23、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文言虚词练习(十五)答案 一、释句中“与”字的意义和用法 1表疑问;2表反诘;3—4动词,参加;5—6动词,给予;7动词,亲近;8动词,交往;9—10动词,赞同;11—12动词,对付;13—14动词,帮助;15—16动词,等待;17副词,全、都;18—20介词,同

36、跟;21—23连词,和、与。 文言虚词练习(十六) 一、解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2、合散消息,安有常则? 4、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5、此则寡人之罪也。 8、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9、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10、然则诸侯之地有限。 11、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 12、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13、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14、入则孝,出则悌。 15、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16、欲速则不达。 文言虚词练习(十六)答案 一、释句中“则”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名词,准则、法则;3名词,等级;4—5副词,

37、就是、乃;6副词,仅仅、只;7动词,效法;8—10连词,就、那么,表承接;11—12连词,假使、如果,表假设;13—14连词,就,表并列;15—16连词,却、可是,表转折让步;17助词,无实意;18助词,表疑问,“呢”。 文言虚词练习(十七)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 而记游者甚众。 2、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3、 将藏之于家,使来者读之,悲予志焉。 4、 用实者成实时采 。 5、 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6、 此三者,吾遗恨也。 7、 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8、 陈涉者,阳城人也。 9、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

38、冢也。 10、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11、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12、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13、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二、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者”字与例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命“蟹壳青” A.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B.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而诏之 C.今者项庄舞剑,其意常在沛公也 D.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文言虚词练习(十七)答案 一、解释句中“者”字的意义和用法 1—4代指人、物、事、时间、地点,可译作“的、的人、的事情”等;5—6用在数词之后,“个、样”;7用在“今、昔”等时间用语后,“

39、的时候”8—10放在主语之后,表判断;11—12主语之后,引出原因;13—14定语后置的标志。 二、B(A判定语气 B……的人 C附在时间词后面,不译 D判定语气) 文言虚词练习(十八)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2、 辍耕之陇上。 3、 奉之弥繁。 4、 侵之愈急。 5、 子孙视之不甚惜。 6、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7、 汝识之乎? 9、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10、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1、余之力尚足以入。 12、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

40、下。 1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1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15、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16、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17、顷之,烟炎张天。 18、蚓无爪牙之利。 19、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0、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2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2、夫晋,何厌之有。 二、下列加点的“之”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 A.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C.佯狂不知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E.

4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F.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 三、判断“之”在文中的意义。 一僧欲1之南海,询于唐僧,唐僧不2之应。久3之,此僧以箪食瓢饮4之助至南海,夸5之于唐僧:“此何难6之有?”唐僧曰:“汝7之百折不挠,实可钦佩。然汝8之言亦过矣,君将骄而笑9之乎?” 文言虚词练习(十八)答案 一、解释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 1—2动词“到……去”;3—7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8—9指示代词“这”;10—12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13用在中心语和补语中间;14—16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17用在时间副词后,补足音节;18—20定语后置的标志;21—22宾语提前的标志。 二、BF(A这 B助词,提前宾语 C往,到……去 D助词,不译 E取独 F助词,提前宾语) 三、 1、动词,可译为到、往 2、代词,可译为他 3、助词,调节音节,用在时间词后,不译 4、指示代词,可译为这样 5、代词,可译为这件事 6、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7、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8、结构助词,可译为的 9、人称代词,可译为我 49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