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27 ,大小:103KB ,
资源ID:12011090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注册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开通VIP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zixin.com.cn/docdown/1201109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开通VIP折扣优惠下载文档

            查看会员权益                  [ 下载后找不到文档?]

填表反馈(24小时):  下载求助     关注领币    退款申请

开具发票请登录PC端进行申请

   平台协调中心        【在线客服】        免费申请共赢上传

权利声明

1、咨信平台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所展示的作品文档包括内容和图片全部来源于网络用户和作者上传投稿,我们不确定上传用户享有完全著作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权、权益或隐私,请联系我们,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2、文档的总页数、文档格式和文档大小以系统显示为准(内容中显示的页数不一定正确),网站客服只以系统显示的页数、文件格式、文档大小作为仲裁依据,个别因单元格分列造成显示页码不一将协商解决,平台无法对文档的真实性、完整性、权威性、准确性、专业性及其观点立场做任何保证或承诺,下载前须认真查看,确认无误后再购买,务必慎重购买;若有违法违纪将进行移交司法处理,若涉侵权平台将进行基本处罚并下架。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用户上传,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已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虚拟产品一经售出概不退款(未进行购买下载可退充值款),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4、如你看到网页展示的文档有www.zixin.com.cn水印,是因预览和防盗链等技术需要对页面进行转换压缩成图而已,我们并不对上传的文档进行任何编辑或修改,文档下载后都不会有水印标识(原文档上传前个别存留的除外),下载后原文更清晰;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PPT和DOC文档可被视为“模板”,允许上传人保留章节、目录结构的情况下删减部份的内容;PDF文档不管是原文档转换或图片扫描而得,本站不作要求视为允许,下载前可先查看【教您几个在下载文档中可以更好的避免被坑】。
5、本文档所展示的图片、画像、字体、音乐的版权可能需版权方额外授权,请谨慎使用;网站提供的党政主题相关内容(国旗、国徽、党徽--等)目的在于配合国家政策宣传,仅限个人学习分享使用,禁止用于任何广告和商用目的。
6、文档遇到问题,请及时联系平台进行协调解决,联系【微信客服】、【QQ客服】,若有其他问题请点击或扫码反馈【服务填表】;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意见反馈和侵权处理邮箱:1219186828@qq.com;也可以拔打客服电话:0574-28810668;投诉电话:18658249818。

注意事项

本文(义门陈氏宗谱第五卷陈氏帝王.doc)为本站上传会员【仙人****88】主动上传,咨信网仅是提供信息存储空间和展示预览,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咨信网(发送邮件至1219186828@qq.com、拔打电话4009-655-100或【 微信客服】、【 QQ客服】),核实后会尽快下架及时删除,并可随时和客服了解处理情况,尊重保护知识产权我们共同努力。
温馨提示:如果因为网速或其他原因下载失败请重新下载,重复下载【60天内】不扣币。 服务填表

义门陈氏宗谱第五卷陈氏帝王.doc

1、 27 - 义门陈氏宗谱第五卷陈氏帝王 第五卷 陈氏帝王 陈氏自上古黄帝、舜帝等血缘亲祖以来,陈氏子孙先后在中国版图上建立过周代陈国、齐国,汉代新朝、南陈朝,以及远在越南的古安南国陈朝。如果不以成败论,还有秦末张楚王陈胜、齐王田儋、胶东王田市、济北王田安和元末的汉帝陈友谅。 一、炎 帝 据《精装二十六史》、《史记》载:上古的炎帝和黄帝,同出于少典氏。约在五千年前,少典国君娶有蟜氏之女安登为妃,生二子,长子炎帝;次子则世嗣少典国为诸侯,传至第九代而生黄帝。 传说安登感神龙而生炎帝,故身似龙形。生于烈山石室,故名石年,又号烈山氏。育于姜水,故以姜为姓。以火德而王天下,故称炎帝。都于陈

2、今河南淮阳),迁都曲阜(今山东曲阜县)。 古时民茹草木之实,食禽兽之肉。炎帝思禽兽有限而人民众多,一旦禽兽食尽,民将无以为生。若草木一年可生一次,源源不穷,而草木之可养人者,莫如五谷。乃因天时,相地宜,教民树艺五谷,而农事兴矣,故称神农氏。炎帝教民治麻为衣,而衣服起矣。时民有疾病,未知药石,故多死亡。炎帝始尝百草,察其温平寒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宜,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方书,以疗民疾。炎帝南巡狩,崩于茶乡(今湖南茶陵县)。 炎帝纳莽水氏之女听诐,生帝临魁,在位80年。临魁生帝承,在位60年。承生帝明,在位49年。明生帝宜,在位45年。宜生帝来,在位48年。来生帝里,在位43年

3、里生节茎,节茎生克及戏,俱不在位。克生帝榆罔,在位55年。自炎帝至榆罔共传十世、八帝,俱称炎帝神农氏。其后世逐渐形成“齐、吕、申、许”四大胞族,即四大姓氏。 炎帝榆罔,居于空桑,为政苛急,务乘人而斗其捷,法多酷民,群臣怨望,诸侯反叛。其臣蚩尤,乃姜姓,炎帝石年之裔也。好兵喜战,作大弩刀戟,以兼并诸侯。俞罔不能制,命居少颢以临四方。蚩尤益肆其恶,出洋水,登九淖,以攻榆罔于空桑,榆罔逊居涿鹿。轩辕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蚩尤作大务,军士昏迷,不能取胜。轩辕乃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杀蚩尤于中冀。榆罔仍不改前非,轩辕乃修德治兵,与榆罔战于板泉之野,三战而后胜之,诸侯遂推轩辕为天子,是为黄

4、帝。 二、黄 帝 少典国君之妃安登生二子,长子为炎帝石年。次子则世嗣少典国为诸侯,传至第九代的少典国君之妃名附宝,见大电绕北斗枢星,意有所感而怀孕,二十四月生黄帝于轩辕之丘(今河南新郑县),故名轩辕。本姓公孙,因长于姬水,又以姬为姓。生而神灵,弱而能言,长而敦敏,聪明绝世。国于有熊,故号有熊氏。都于涿鹿,代炎帝榆罔为天子,以土德王天下,故号黄帝。 黄帝始制阵法,内行用刀锯,外行用甲兵,设旌麾,有不顺者则征之。拔山通道,未尝宁居,虽都涿鹿,而迁徙无常,以兵师为营卫。 黄帝设灵台,立五官以叙五事。命羲和占日,常仪占月,鬼臾占星,车区占风。命大挠探五行之情,占斗纲所建。始作甲子,干支相配,而

5、定之以纳音。命容成作盖天以象天,以占日月星辰,而定气运。造神历,积邪分以置闰,于是时惠而辰从矣。命仓颉制文字,时有灵龟负书,出于洛水之纳,丹甲青文,仓颉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以指画掌,而创文字。至是以六义制字:象形、指事、谐声、会意、转注、假借,而天下文字备矣!又命隶首作算术,伶伦造律吕,大容作承云之乐,宁封为陶正,赤将为木正。作杵臼,而谷粟始凿。作釜灶,而民始粥。作甑,而民始饭。命挥作弓,夷牟作矢,歧伯作鼓吹、铙角,以扬武德。命邑夷作车,以行四方。命共鼓化狐,刳木为舟,剡木为楫,以济水。 黄帝始立宫室之制,遂作合宫,祀上帝,接万灵,布政教。始范金为货,制金

6、刀,立五币,为轻重以制国用。黄帝以人之生也,负阴而抱阳,食味而被色,咨于歧伯而作《内经》,复命俞跗、歧伯、雷公,察明堂、究息脉,巫彭、桐君处方饵,而人得以尽年。命元妃西陵氏之女嫘祖,教民育蚕、治丝,以供衣服。 黄帝画野分州,得百里之国万区。置左右监,监于万国。又分田亩为井田之制,定经界以杜争端。于是民不习伪,市不预价,见利不争。风雨时若,有瑞草生于庭,见佞人即指之,名曰屈轶。凤凰巢于阿阁,麒麟游于范囿。称极治之世焉! 传说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八月望日,鼎成,有龙华髯下迎,黄帝骑龙上天,群臣后宫从者七十余人。小臣不得上,悉持龙髯,髯拔弓坠,仰攀莫及,乃抱弓而号,后因名其地曰鼎湖

7、弓曰乌号。群臣葬黄帝衣冠弓剑于桥山(今陕西黄陵县桥山),在帝位一百一十年。 黄帝娶四妃:元妃西陵氏嫘祖、二妃方累氏、三妃肜鱼氏、四妃嫫母,共生二十五子,受封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箴、任、荀、僖、姞、儇、依十二姓。所谓得姓,以德居官。而初赐之姓谓十四人,其中二人为姬,二人为己,故十二姓。 三、舜 帝 舜,字都君,因目有双瞳,故名重华、重明、玄景,黄帝之九世孙。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颛顼生穷蝉,穷蝉生敬康,敬康生句望,句望生桥牛,桥牛生瞽叟。瞽叟娶握登氏,于帝尧四十一年戊申(公元前2293年),生舜于姚墟(今山东冀州荷泽县东北),故以姚为姓。居于虞(今河南虞城县北)故号有虞

8、氏。继帝尧为天子,以土德王天下,建都蒲坂(今山西永济县西蒲州),史称舜帝或虞帝。 舜母握登贤而早丧,舜父续娶后妻壬女而生象。舜父性顽,后母性嚣,弟象性劣,舜父惑后妻而宠象,三人常欲杀舜。舜多次巧而避之,而又不失为子之道,逆来顺受,孝亲友弟,且恨己孝敬不足,长未尽责,以德感化父母,素行孝义,宽厚温良,不失亲亲之道,为中华传统美德修身齐家之典范。古之圣帝明君行孝者甚多,独称舜为大孝,若亲慈子孝乃是常道,不足称扬;若父母不慈,子仍尽孝,将名垂千古。 舜为父母所逼,曾耕于历山,陶于河滨,渔于雷泽,艺于寿丘,商于负夏。舜化民以德,使民耕者让地,陶者让窑,渔者让居;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内外有别,行者让

9、路,市井安然,道不拾遗,夜不闭户,舜所到之处,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舜年二十,以孝义闻名于天下。年三十,帝尧闻其贤,亲顾于河滨,谓舜曰:“何谓天下大治?”舜对曰:“孝悌仁义而矣”。帝尧大悦,遂将娥皇、女英嫁舜为妻,以观其内;又使九男与处,以观其外。舜居妫汭(妫水转弯处,在今山西永济县南,源出历山,西流入黄河),内行弥谨,二女皆守妇道,不以富贵骄事舜之亲戚,九男皆益笃。帝尧认定舜能治理天下,乃试舜五典百官,皆治。又历试诸多艰难之事,舜皆能胜任,帝尧遂与舜以相位。 时帝鸿氏有不才子浑沌,即驩兜;少昊氏有不才子穷奇,即共工;颛顼氏有不才子祷杌,即鲧;缙云氏有不才子三苗;天下谓之四凶。帝

10、尧未能去,舜皆投之四裔。高阳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谓之八恺;高辛氏有才子八人,天下谓之八元,此十六族世济其善,帝尧未及举,舜于是举之。 舜居相位二十八年,帝尧游于阳城,忽沾疾而崩。舜终帝三年之丧,避尧子丹朱于河南之南,天下之人不归丹朱而归舜。舜不得已,乃至文祖之庙即天子位,建都蒲坂。封尧子丹朱于丹渊,以奉尧祀,谓之虞宾而不臣。 舜明目达聪,广天下视听为视听,咨于十二诸侯之长。命鲧子禹治水,禹出外治水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水害皆息,告成功于舜。舜大悦,心服禹之功,后来禅位之命基于此矣!又命禹为司空,宅百揆(管理百官);弃作后稷,播百谷;契作司徒,敷五教(即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教);皋陶作

11、士,明五刑(古代的墨、劓、剕、宫、大辟五种刑罚);垂作共工,理百工;益作虞,治山泽;伯夷作秩宗,典三礼(指祭天、地、宗庙的礼节);芟典乐,教胄子;龙作纳言,出纳帝命。此九人,是为九官。 舜爱好音乐,弹五弦之琴,歌南风之诗,作九韶之乐,而凤凰来翔。还善长词赋,其词曰:“南风之薰兮,可解吾民之恤;南风之时兮,可阜吾民之财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中充满大一统后国富民强的自豪感,颇具帝王之气。 舜妻娥皇美而无子,女英生商均、季重,虽不曾失德,但不足以承天下。于是,舜荐禹于天,使之代己。禹受命于神宗帝尧之庙,率百官若帝之初。 舜以仁德治理天下,至孝笃亲,百姓安居乐业,史

12、称太平盛事。舜即帝位二十二年,禹摄行天子事。三十九年(公元前2206年),南方三苗(今湖南)作乱,自恃地势险要,不服朝命。舜带兵巡狩南讨,携娥皇、女英前往。巡至苍梧之野(今湖南宁远县东南),忽染病疾而逝,葬于九嶷山,寿87岁(有说在位50年,寿100岁或110岁)。娥皇、女英悲泪成血,泪洒于竹,竹生斑,谓之湘妃竹。 舜帝崩,禹终帝三年之丧,避舜子商均于阳城,天下之人不归商均而归禹,共请禹还朝即位。禹封商均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西南)为诸侯,后改封商(今陕西商城)。 四、周朝陈国 陈国是周朝诸侯国,辖今河南东部及安徽西部地区,都城在今河南淮阳。淮阳,古称太昊之墟、宛丘、陈州,是上古太昊伏羲氏和

13、炎帝神农氏建都之地、陈丰氏部落的居住地和舜后虞遂的封地。 周武王灭商建周,为巩固其统治地位,将同姓、功臣和元圣之后封建诸侯国,以兼治天下。舜后胡公妫满,受封于宛丘,立国号陈,侯爵。后世以国为氏,陈胡公成为陈氏得姓之始祖;都城淮阳,成为陈氏人的发祥地。 (一)周武王封建诸侯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以姜尚为元帅,周公旦、毕公高为大将,亲帅兵车三百乘、虎贲壮士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及蜀、庸、羌、微、卢、彭、濮等诸侯国皆率兵至麾下听令,伐殷纣于商都朝歌之郊牧野(今河南汲县北)。殷纣王兵败,自焚而死,商朝灭亡。诸侯奉周武王即天子位,建都镐京(今西安市),追封其父西伯侯姬昌为文王。 周

14、朝初建,为巩固其统治,实行封侯建国制。周武王将殷地分为四国,封殷纣王之子武庚为殷侯,以统治殷民。封弟叔鲜于管、叔度于蔡、叔虔于霍,此三国将殷地包围其中,以监视武庚行为,谓之“三监”。 封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胡公妫满于陈,以奉舜祀,以备三恪,谓之周宾而不臣(恪,尊敬之意。周武王将黄帝、帝尧、帝舜三位元圣之后,视为周朝的贵宾,不与臣子相待)。封神农之后于焦、少昊之后于莒、大禹之后于杞、祝融之后于邾、四岳之后文叔于许。封姜尚于齐、周公于鲁、召公于燕、毕公于毕、叔绡于滕、泰伯之后周章于吴、仲雍之后于虞。封兄弟之国十五、姬姓之国四十、功臣及元圣之后十六,凡七十一国,以兼治天下。周之子孙

15、不狂惑者,俱为诸侯。 封建诸侯,按公、侯、伯、子、男五品爵位,三等封地: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五十里为别国附庸。“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天子直接管辖之地,谓之王畿。王畿以外之地封给诸侯,王畿以内之地封给三公六卿,谓之采邑。采邑内的农民纳租,作为三公六卿的薪水;采邑外的农民纳租给天子,作为全国用度。诸侯将部分封地赐给卿大夫作采邑,卿大夫又将部分采邑赐给属下作“食地”。这种制度,是因为那时钱币不流通,只能将土地作为官吏的俸给。 (二)周朝的宗法制度 周朝的官爵分为公、侯、卿、大夫等。最高官职是太师、太傅、太保、谓之三公。其次是少师、少傅、少保、谓之三孤。

16、再其次是豕宰、宗伯、司徒、司马、司寇、司空,谓之六卿。 商代君主传位,多是兄终弟及,立储无固定的宗法,彼此争夺,导致商朝在祖甲以后,大乱七世。周朝吸取了这一血的教训,周公制定了“父死子继、立储以嫡、无嫡立长”的传位宗法。何谓嫡?正妻所生子为嫡子,妾生子为庶子,长幼有序,如有嫡长子,嫡次子和庶子无权争夺王位,可以受封为诸侯。诸侯的嫡次子和庶子同样无权争夺君位,可以在国内为卿大夫。 诸侯称国不称氏,即以国为氏。诸侯的嫡长子为储君,称太子或称世子;嫡次子和庶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公孙之子以其祖父的字为氏,故陈氏就分衍出众多的姓氏。 由此又有大宗和小宗之别:天子既然是嫡长子、为王,是大宗;诸

17、侯是嫡次子、庶子,是小宗。诸侯对大夫而言,诸侯是嫡长子,为君,是大宗;大夫是嫡次子、庶子,为臣,是小宗。 四海之广,亿民之众,都受制于天子。天子统三公,三公督诸侯,诸侯率大夫,大夫治庶民。诸侯由天子分出,大夫由诸侯分出。犹如树干分出树枝,树枝又分出树叶。这种大宗和小宗的封建宗法制度,是由上而下的严密组织,而乡遂制度则是由下而上的严密组织,这两种组织交互着象藤蔓一般,盘绕着周王朝的统治根基,使周朝统治八百年,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三)西 周 周朝分西周和东周两个时代,周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伐商建周,至周幽王于公元前771年被犬戌所杀,这一时期为西周。幽王子平王即位,东迁洛邑(今河

18、南洛阳市)以后为东周。 周武王建周两年后病卒,成、康继之,都是守诚令主。又有周公、召公、毕公、史佚等贤臣辅政,文修武偃,物阜民安,是周朝最强盛时期。自武王八传至夷王,觐礼不明,诸侯国逐渐强大。到九传至厉王,暴虐无道,为国人暴动所杀,此乃千百年民变之始。又亏周、召二公同心辅政,称为“共和”,立太子靖为王,是为宣王。宣王英明有道,任用方叔、召虎、尹吉甫、申伯、仲山甫等贤臣,复修文、武、成、康之政,周王朝赫然中兴。宣王在位四十六年卒,太子宫涅嗣位,是为幽王。幽王暴戾寡恩,动静无常,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幽王娶褒姒,宠幸无比,生子伯服。褒姒虽有专席之宠,却从未开颜一笑,若一笑嫣然,媚人肠胃,幽王百计诱

19、之而不能得。先王曾设烽火台,与诸候有约,若寇至则举火,诸侯各引兵来援。幽王欲使褒姒笑,乃无故举烽火,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幽王置宗法于不顾,废申侯之女申后入冷宫,废太子宜臼为庶人,并遣往申国。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申侯闻之,上疏谏曰:“昔桀宠妹喜而亡夏,纣宠妲己而亡商。王今宠褒姒,废嫡立庶,既乖夫妇之义,又伤父子之情。桀、纣之事,复见于今;夏、商之祸,不在异日。望吾王收回乱命,庶可免亡国之殃也”。幽王览奏,拍案大怒曰:“此贼何敢乱言”!虢石父奏曰:“申侯见太子被逐,久怀怨望。今闻后与太子俱废,意在谋反,故取暴王之过”。幽王曰:“如此,何以处之?”石父奏曰:“申侯本无他功,因

20、后进爵,今后与太子俱废,申侯亦宜贬爵,仍旧为伯,发兵讨罪,庶无后患”。幽王准奏,下令削去申侯之爵,命石父为将,欲举伐申之师。 申侯进表后,派人在镐京探信,闻知幽王命石父为将,不日领兵伐申,星夜奔回,报知申侯。申侯大惊曰:“国小兵微,安能抵敌王师?”大夫吕章进曰:“天子无道,废嫡立庶,忠良去位,万民皆怨,此孤立之势也。今西戌兵力方强,与中国接壤,主公速致书戌主,借兵向镐,以救王后,必要天子传位于故太子,此伊、周之业也,语云先发制人,机不可失”。申侯曰:“此言甚当”。遂备金缯一车,遣人致书犬戌借兵,许以破镐之曰,府库金帛任凭搬取。戌主阅书大喜曰:“中国天子失政,申侯国舅召我以诛无道,扶立东宫,此

21、我志也”。遂发戌兵一万五千,申侯亦起本国之兵,出其不意,将王城围困。幽王闻变,急遣人举烽火征兵,诸侯之兵无一人一骑入者。皆因前被烽火所戏,此时又以为诈,故皆不起兵也。幽王兵败,逃往骊山,心胆俱裂,再令举烽火,烽烟透入九霄,救兵依旧不到。犬戌兵追至骊山下,将幽王、伯服及郑桓公杀死,并掳褒姒及周室财宝,焚烧宫室而去。 秦襄公、卫武公和、晋文侯仇等将兵救周逐犬戌。郑桓公太子掘突,收父散兵,从诸侯迎故太子宜臼于申,归即王位,是为平王。平王以镐京(今西安市,周朝都城,乃王业所基,故称宗周,亦称西都)逼近犬戌,乃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市,是周朝建成后修建的新都,故称成周,亦称东都)以避之。秦襄公以兵送平王

22、平王始封秦为诸侯,赐以岐、丰之地,秦于是始大。命卫侯和为公,赐晋侯仇以河内为附庸,而晋始大。自武王建周立国,至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幽王被犬戌所杀,这段历史时期称为西周,凡十二王,二百七十五年而东。自平王东迁洛邑,至秦始皇并吞六国,天下一统,称为东周。 (四)春 秋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孔子作《春秋》,自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幽王被犬戌所杀,至周敬王三十九年(公元前476年),鲁西狩获麟而终止,历时二百九十五年为春秋。 春秋时期,是国与国吞并,人与人残杀的时代。自周夷王之世,周王室渐衰。卫国康叔七世孙顷侯,首坏王制,吞并庸国之地,周夷王无力控制,诸侯效法,转相吞

23、并。至平王东迁洛邑,周王室更衰,而诸侯齐、楚、秦、晋始大,诸侯强并弱、大吞小,数百年间列国耗尽。据《列国志》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成、汤之时,有三千余国。武王观兵,有千八百国。平王东迁初,尚存一千二百国。迄获麟之末,于春秋经传者,一百二十四国,其子、男附庸之属,以九州异裔,皆参错于列国之中。其见于征伐会盟最显著者为鲁、齐、晋、秦、楚、陈、卫、蔡、曹、郑、燕、宋、谓之春秋十二国。这十二个强国都想争夺霸主之位,以挟天子而令诸侯。大国争霸,成为春秋时期的主要特点。因此,先后出现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谓之春秋五霸。亦说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国阖庐、越王勾践为春秋五霸。

24、 至春秋末期,晋灭十二国、楚灭二十一国、齐灭四国、秦灭十六国、吴灭二国、越灭二国。春秋之世,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七,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 (五)战 国 春秋之后为战国时期,战国始于周元王元年(公元前475年),止于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 春秋末期,周王室已完全衰落。诸侯国之间相互吞并,连年征战。诸侯国内,一些卿大夫(诸侯国中,国君以下设卿、大夫、士三个等级爵位的官职),拼命扩大自己的封地。晋国大夫赵籍、魏斯、韩虔,势力强大,废掉晋国国君哀公,三家分晋,各自独立为君,史称“三晋”。周威烈王面对既成事实,不敢有异意,遂封三家为诸侯。 齐国丞相田和,

25、是陈完的九世孙,亦号太公,专齐政,其封地已占去齐康公的百分之九十。田和迁其君于海上,而夺其国,请为诸侯,周安王亦许之(史称田齐)。 齐(田齐)、楚、燕、赵、韩、魏、秦,称为战国七雄。七雄之间,展开长期激烈征战。为了富国强兵,打败别国,各国先后实施变法,对旧的奴隶制经济、政治、法律等进行封建化改革,致使从夏朝以来的奴隶社会,逐渐过渡为封建社会。 七国争雄,你方唱罢我登场,连年征战,长达二百多年。周王室自身难保,名存实亡。先时,王子朝之乱,余党多在王城东都,周敬王避都成周,考王封其弟揭于王城,以续周公官职,因在成周之西,亦称西周。三传而至惠公,别以巩邑(今河南巩县),封少子班于王城之东,亦称东

26、周。其后郝王徙都西周,西周武公依焉,至是并亡。唯东周君尚存,传子杰,又七年(公元前249),东周君与诸侯共谋伐秦,秦使相国吕不韦灭之,迁东周君于阳人聚,周遂不祀,至此而亡,但尚有七邑。东周自平王辛未,至东周君壬子,凡传二十五王,通西周共三十七王,历时七百九十八年。 (六)陈 国 陈国,是周朝的诸侯国。都城在今河南淮阳,古称宛丘,因其地处丘上,形状似碗而得名;为远古太昊伏羲氏、炎帝神农氏建都之地,故称太昊之墟;陈丰氏部落随黄帝部落东迁,留居于此,故称陈地;商汤灭夏,封舜后虞遂之裔于此,国号陈,被周武王所灭。秦朝以后改称陈州,即今淮阳市,是陈氏发祥之地。 商朝末年,舜后虞思之裔遏父,又称阏父

27、投附西伯侯姬昌(周文王),受封陶正(官名,管理制陶业)。周文王死后,其子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将其长女太姬嫁遏父之子妫满为妻,并封妫满于陈,以奉舜祀,以取代亲商的虞遂之裔的陈国封地,国号仍叫陈、侯爵。因为他们都是舜之后裔,同宗共祖,易于接受统治,这种“以夷治夷”的治国之术,至今仍被广泛使用。妫满,字少汤,舜帝34世孙,谥号胡公,史称陈胡公或胡公满,其后世子孙遂以国为氏,陈胡公成为陈氏得姓之始祖。 陈胡公是周武王的乘龙快婿,倍受周武王和后来的康王、昭王所宠信,拥有方园百里的封地及周边诸多子、男附庸国。陈国领地辖今河南淮阳地区及安徽西部地区,位于豫东大平原,土地平坦而肥沃,渠泽纵横,气候温和

28、物产丰富,占天时、地利,且与邻国和睦相处。因此,发展很快,国富民强,至春秋时期,已跃居十二强国之列。 在春秋纷争数百年中,本应成为诸侯之首的陈国,因后期政治腐败、君庸臣佞、民气不振和数次宫廷内乱,导致陈国逐渐衰败,处于被动挨打、备受强国凌辱的地位。 公元前719年,陈、蔡、卫、宋四国联合伐郑,拉开了春秋纷争的序幕。公元前707前,四国联军在周桓王率领下伐郑取得胜利。同年,陈国国君陈桓公病逝,国内因之暴发夺位内讧。桓公之弟陈佗,杀太子免而自立为厉公。厉公在位七年,又被蔡国所杀,国内大乱。蔡国以强凌弱,立桓公次子陈跃为君,是为利公。利公在位五个月而卒,其弟林立,是为庄公。庄公在位七年卒,其弟

29、杵臼立,是为宣公。宣公十七年(公元前676),周惠王娶宣公之女陈嫣为王后,陈国与东周宗主国之关系非同一般,此时的陈国仍处于兴盛时期。 公元前673年,陈宣公宠妃生子陈款,宣公欲立款为君,便杀太子御寇而立款。御寇与厉公之子陈完要好,陈完惧祸,与颛孙奔齐避难,改陈为田姓,成为田氏之始祖。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陈国国情每况愈下时,陈完血统这一支却在齐国兴旺发达,日后篡齐称王,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公元前667年,陈宣公因齐恒公称霸,陈国被迫跟随齐国打楚国。后来,楚国日益强大,陈国又臣服于楚。至公元前626年,陈共公因晋国称雄,陈国便进入晋国的联盟。随之,陈国变成晋、楚两个大国争夺的焦点,两边都不敢

30、得罪,朝晋暮楚,惶惶不可终日。 然而,在陈国危亡之际,荒淫的陈灵公却与大夫孔宁、仪行父等一般佞臣不问国事,终日寻欢作乐,君臣三人皆与夏姬通奸。大夫泄冶进谏曰:“君臣淫乱,民何效焉?”灵公告之孔、仪,孔、仪请杀泄冶,灵公不禁,遂将泄冶杀之。公元前599年,灵公与孔、仪君臣三人淫于夏姬家。灵公戏孔、仪曰:“征舒似汝”。孔、仪亦戏灵公曰:“征舒似公”。征舒乃夏姬之子,已袭父职为陈国司马,闻而耻之转为怒,遂射杀陈灵公,自立为陈侯。孔、仪逃楚,灵公太子陈午奔晋。第二年,楚庄王借口平叛,出兵攻入陈国,擒征舒车裂于陈国都城宛丘粟门之地,把陈国建为楚国的县。后听大臣申叔之言,迎立太子陈午为成公。将夏氏下属的

31、乡邑,每乡取一人迁往楚国夏州(今夏口,在汉口之东)。陈国经这次内乱后,元气大伤,从此一蹶不振。 公元前568年,陈哀公参加晋国为首的盟会,遭到楚国的重兵围困。陈国大夫庆虎、庆寅暗通楚国,让楚国抓走哀公之弟公子黄,然后放出谣言,说楚国要立公子黄为国君,吓得陈哀公离开以晋国为首的盟会,再次与楚国言好。 公元前550年,陈哀公到楚国朝贡,公子黄乘机向楚诉说庆虎、庆寅两面三刀的罪行。楚康王召二庆,二庆不敢赴楚,便派族人庆乐前往,被康王所杀。二庆自知罪责难逃,乘哀公在楚之机据陈都叛乱。楚遣屈建率兵送哀公归国,并围攻陈都。二庆驱逼工役赶筑城墙,以备防守。因工役消极怠工,被二庆所杀。众工役怒而袭杀二庆,

32、导致陈国第四次内乱。至此,陈国已衰微到奄奄一息的地步。幸亏各国在中原争夺战中都已疲惫不堪,于公元前545年在虢国召开弭兵之会,陈国似乎遇到一个痛定思痛、休养生息、百废待兴的良机。 陈哀公并未引起重视,机会还是白白地放过了。哀公娶元妃郑姬生太子偃师、次妃生公子留、三妃生公子胜。次妃善媚得宠,既生留,哀公极宠爱,欲立为太子,因偃师已立,废之无名。乃以其弟司徒公子招为留太傅、少弟大夫公子过为留少傅,并嘱咐招、过曰:“异日偃师当传位于留”。公元前534年,哀公病废在床,久不视朝。招、过与大夫孔奂密谋,袭杀太子而立留。哀公闻变大怒,欲诛招、过,反被招、过发兵围禁,哀公愤恙自缢而死。司徒招自立为君,公子

33、留惧祸奔郑。公子胜奔楚,哭诉陈变之由。楚灵王正欲寻机灭陈,遂于公元前533年,遣公子弃疾发兵伐陈,楚灵王御驾亲征。司徒召畏罪,嫁祸于公子过,乃杀过,枭其首,献于楚灵王,迎楚师入陈。楚灵王杀其元凶孔奂,与过首悬于城门示众,将司徒招发配越地东海为民,改陈国为县,命弃疾驻守陈地,将陈氏宗室及文武百官遣归楚国。 公元前529年,公子弃疾用夏啮(夏征舒之玄孙)为将,弑楚灵王而自立为平王。楚平王初立,欲和诸侯,乃复陈、蔡,命夏啮立偃师之子公孙吴为陈侯,是为惠公。陈亡五年得以复国,但内政外交皆受制于楚,实为楚国的附庸。 春秋形势是你方唱罢我登场,楚国称霸不久,吴国又日益强盛。陈惠公二十八年(公元前506

34、吴王阖闾与伍子胥大败楚军,攻破楚国都城郢都(今武汉市)。同年,惠公卒,太子柳即立,是为怀公。吴破楚后,称霸诸侯。怀公元年(公元前505),吴召怀公会盟,怀公欲往。众臣谏曰:“吴新得意,楚虽败而未亡,况与陈有故,不可背楚”。怀公乃以疾谢吴。怀公四年(公元前502),吴复召怀公,怀公恐惧而入吴。吴怒其前不往,而杀之。太子越即立,是为闵公。 吴国好景不长,楚国又死灰复燃,再次强大。陈国便处在吴、楚两大强国的夹缝中求生存。 闵公六年(公元前496),吴王夫差伐陈,取三邑而去。十三年(公元前490),吴复伐陈,陈告急于楚,楚昭王救陈,军于城父,吴师去。十六年(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伐齐,败之

35、艾陵,使人召陈闵公。闵公恐,背楚入吴,楚又伐陈。二十一年(公元前481),齐国田常弑齐简公,立其弟赘为平公,田常为相,专国权。二十二年(公元前480),楚伐吴,深入到吴境桐汭(今安徽广德县)。不久,越灭吴。二十四年(公元前478),楚惠王乘机伐陈,激战三个月,闵公被杀,陈亡,陈氏宗室遍避四方。 陈国自陈胡公受封立国,至陈闵公失国,传二十世,二十六君,历时568年。 五、田齐王国 田齐,本陈姓。陈厉公之子完奔齐(姜尚的封国),改姓田氏,侍齐桓公为工正。其后八代为卿相大夫,至九代田和代齐,周安王命为诸侯。从此,姜姓齐国易主,田氏为君,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史称田齐。共传八君,至十七代齐王田建为秦

36、所灭,历时168年。 周桓王十五年(公元前705),陈厉公宠姬姜氏生公子完,谥号敬仲。时年,周太史过陈,厉公使太史为陈完占卜,卦得《观》之《否》,卦曰:“是为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此其代陈有国乎,不在此而在异国,非此其身,在其子孙。若在异国,必姓姜,姜姓者,四岳之后也,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也”。 陈完五岁时(公元前700),厉公被蔡人所杀。蔡国以强凌弱,立陈桓公次子跃为君,是为利公,在位五个月卒。其弟林立,是为庄公。庄公在位七年卒,其弟杵臼立,是为宣公。宣公元妃吴氏生太子御寇,嬖姬生公子子夏、子仲、子楚,朱氏生公子庆,房氏生公子款。房氏善媚得宠,宣公即宠其母,便爱屋及乌,欲立款为太子。

37、而御寇已立,又无劣迹,废之无名。宣公二十一年(公元前672),宣公诬御寇谋反而杀之,立款为太子。陈完侍宣公为大夫,素与御寇亲善。御寇被诛,陈完惧祸及己,避难奔齐。齐桓公欲使陈完为卿,陈完推辞曰:“羁旅之臣,幸得免负担,君之惠也,不敢当高位”。齐桓公封陈完为工正,并赐采邑于田,遂改陈为田氏,成为田氏之祖。 齐懿仲欲使其女嫁陈完为妻,又为陈完占卜,卦曰:“凤凰于飞,和鸣锵锵,有妫(陈)之后,将育于姜(姜姓齐国),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与京(无人相比)”。于是,遂婚焉。 陈完之后,四代皆为齐大夫。至五代孙田乞,初为大夫,施惠于民,收赋税以小斗进之;以粟于民,以大斗出之。由此深得齐国民

38、心,田氏宗族日益强盛。齐景公卒,齐相高昌子、国惠子,立景公宠姬生子宴孺子为君。田乞与景公他子阳生友善,宴孺子即立,阳生奔鲁。田乞伪侍二相,以计离间诸大夫,逼国惠子奔莒,返杀高昌子和宴孺子。田乞使人至鲁迎回阳生,计立于家,是为悼公。田乞为相,专齐政。从此,田氏世代为相,垄断齐国政权。 田乞卒,其子田常袭父职为相。齐简公四年,田常发动政变,尽诛齐国卿族鲍、晏、阚及公族之强者,杀简公而立其弟骜,是为齐平公。齐国之政,皆归田常。还将齐国安平以东至琅邪之地作为封邑,其封地大于齐平公食地数倍。田常欲使子孙兴旺,选身高七尺的美女数百为姬妾,生子七十余。 田常卒,其子田盘袭父职为相。田盘使兄弟宗人尽为齐国

39、各城邑大夫,将齐国地方政权揽于田氏之手。 田盘卒,其子田白袭父职为相。田白卒,其子田和袭父职为相。田和专齐政,其封地占去齐康公食地的十分之九。公元前391年,田和将齐康公放逐于海滨,仅给一城作食地。公元前388年,田和会魏文侯于浊泽,魏文侯请命周安王封田和为诸侯,列名于周室,田氏开始用元年纪事。从此,齐国易主。齐国自姜尚于公元前1046年受封立国,至齐康公亡国,历时658年,史称前齐。田和以后,史称田齐、亦称后齐。田和代齐方两年,于公元前386年卒,谥号太公。 太公卒,其子剡立,是为齐侯。齐侯卒,其弟午立,是为恒公。恒公卒,其子因齐立,是为威王。威王初,不问国事,委政于卿大夫。九年间,诸侯

40、并伐,国人不治。威王六年,鲁伐齐,至阳关。晋伐齐,至博陵。七年,卫伐齐,取薛陵。九年,赵伐齐,取甄城。于是,威王励精图治,起兵西击赵、卫,败魏于浊泽,魏惠王请献观泽以和解,赵还长城。诸侯闻之,不敢致兵于齐二十多年,并相继与齐通好。齐国跃居霸主之位,自称为王,以令诸侯。 威王卒,其子辟疆立,是为宣王。宣王二年,魏伐赵,赵、韩共击魏,五战不胜,求救于齐。齐宣王命田忌、田婴为将,孙子为军师,率兵救赵、韩以击魏,大败魏军于马陵,杀魏将庞涓,虏魏太子申。其后,韩、赵、魏三国之君皆朝拜齐宣王于博望,结盟而去。 宣王卒,其子地立,是为湣王。公元前286年,湣王灭宋,持强而骄。南侵楚,西伐韩、赵、魏、燕。

41、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合五国之兵反击,大败齐军于济水西岸,乐毅攻破齐都临淄,尽取齐国财宝。湣王先后逃往卫、邹、鲁等国避难,因傲慢无礼不肯收容,而隐居莒城。楚国不满燕国独吞齐地及财宝,命楚将淖齿率兵救齐,遂为齐相。不久,楚、燕议杀湣王,平分齐地。淖齿乃刎湣王脚筋,倒吊三日而死。 湣王被害,太子法章隐于莒城太史殷家,并与其女凤娇私通。齐将公子贾率兵袭杀淖齿,与莒人及齐亡臣相聚,寻得法章即位,是为襄王。并立凤娇为后,是为君王后。以保莒城,布告天下。襄王在莒城五年,田单在即墨攻破燕军,收复全部失地,至莒城迎襄王入临淄。田单功高,受封安平君。 襄王卒,其子建立,史称齐王建,亦称末王建。齐王建即位初

42、其母君王后辅攻,与诸侯诚信相交,六国联合抗秦。秦攻赵,破赵于长平,围邯郸。齐、楚合兵救赵抗秦。君王后死后,用后胜为相,后胜受秦国间谍贿赂,私通于秦。后胜多使宾客入秦,秦又多给贿金,宾客回国为反间,劝齐王建放弃六国合纵抗秦,而朝拜秦王。齐王建听信奸言,不修攻战之备,不助五国抗秦,坐山观虎斗。致使秦国于齐王建十六年(公元前249)使相国吕不韦灭周、三十五年灭韩、三十七年灭越、三十九年灭燕、四十年灭魏、四十二年灭楚、四十四年伐齐。齐王建又听信齐相后胜之计,强大盛极一时的田齐王国,在秦军兵临城下时不战而降。秦虏齐王建,迁于共邑(在太行山下),悔恨误信奸言而亡国,不数日哀极而卒。齐王建之子孙,为避秦害

43、而隐居改姓。长子田升,升子田安,于楚汉纷争时,被项羽封为济北王,其后世改田为王氏,意为王室之裔,即汉代新朝皇帝王莽之祖,称元城王氏。次子田恒,亦改姓王,成为北海、陈留王氏之祖。三子田良,奔大梁,复陈氏归宗。 初,周大史为陈完占卜,能算到十代以后,“物莫能两大,陈衰,此其昌也”。至陈完奔齐,懿仲又为陈完占卜,算到五世齐昌为正卿,八世之后称王无人相比。田乞、田常之所以接连杀害两位国君,独专齐政,田和代齐为诸侯,并非形势发展造成,也许是遵循冥冥意志,符合占卜之预言吧。 六、张楚王陈胜 陈胜,字涉,秦末河南阳城人,年轻时给人当长工。一天,在田垄上休息,对同伴说:“以后要是谁富贵了,不要忘记大家。

44、同伴们笑他:“我们受雇给人耕田,哪里来的富贵?”陈胜长叹一声说:“小雀子哪里知道鸿鹄的志向啊!”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被征发去屯渔阳(今北京密云县西南),任屯长。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市东南刘村集)时遇大雨连绵,道路泥泞不通,自感到不能如期赶到渔阳。依秦朝严酷的军法当将全部戌卒斩首。陈胜和副屯长吴广一起袭杀押解戌卒的将尉,率同行戌卒九百人揭竿而起,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军以“伐无道,诛暴秦”为号召,天下群起响应,各地皆杀郡县守令以从陈胜。起义军进入陈国故土陈县(今河南淮阳县)时已有战车七百乘、骑兵千余、步兵数万,陈胜被拥推为王,国号张楚(意即张大楚国,实即大楚

45、 陈胜在陈国故土称王后,便派兵攻取越、魏之地,派吴广西攻荥阳,又命周文进取关中。当周文行军到戏(今陕西临潼县东戏河)时,遭到秦将章邯军队反扑,终因孤军深入而失败。秦军进逼张楚的都城陈县,陈胜被逼撤出,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部下庄贾所杀。 陈胜虽然被害而死,称王仅一年,但他所封的侯王将相最后还是灭亡了秦朝。所以,汉朝建立后,汉高祖刘邦安置了三十户人家作为陈涉墓的守墓户,历年祭祀。 七、楚汉相争中田齐诸王 陈国和田齐王国相继退出历史舞台,使陈氏子孙陷入悲壮的迁徙之中。陈胜的崛起,田氏齐国的复辟努力,陈平的丰功伟绩,却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很深的痕迹,给陈氏的发展兴旺和再次崛起打下

46、了良基。 陈国灭亡后,陈氏子孙散居各地,其后秦灭六国,陈氏之裔田姓齐国也被秦灭。从此,陈氏进入衰落期。十五年后,陈胜在大泽乡揭竿而起,点燃了推翻秦王朝的熊熊烈火,陈氏子孙如影随形,纷纷响应,田儋杀县令,据地称齐王。田儋战死后,齐地百姓拥戴齐王田建之弟田假为王。田儋之弟田荣不服,率兵赶走田假,立田儋之子田市为齐王。后来楚霸王项羽改封田市为胶东王,田市的部将田都为齐王,项羽自己的部将田安为济北王。田荣又不服,发兵与项羽对抗。田荣兵败身死,田荣之弟田横自立为齐王,统领重新集结的兵团与项羽展开游击战。 陈胜称王后,陈平六出奇计辅佐汉高祖定天下,受封曲遂侯,后为文帝、吕后、惠帝三朝丞相。项羽被刘邦逼

47、死乌江之后,韩信将兵破齐,田横率五百士兵逃往海上,羞为汉臣,而全部自杀,演出了一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田横五百壮士的悲歌。尽管田齐不复再有天下,但齐地田氏为了强宗大族,令汉高祖刘邦念念不忘。立国后,为防止田氏子孙再度崛起,故将田氏“先徙阳陵(今陕西咸阳市东红旗乡),后徙北平”。 八、新朝皇帝王莽 王莽,字巨君,生于汉元帝初元四年(公元前45年),祖籍东平陵(今山东历城县东),陈氏之裔齐王田建八世孙。从五世祖田遂起,改王姓。曾祖父王贺在汉武帝时做过绣衣内史,祖父王禁做过廷尉史。王莽的姑母王政君,是汉元帝的皇后,王莽出世时,王政君已当了四年皇后。 王莽的父亲王曼,虽是王政君的同母弟,由于死得

48、早,没有得到封爵,寡居的母亲在宫中侍候太子,所以王莽自小没有荣宠。但他刻苦攻读礼经,用孝悌忠信等思想约束自己。在家中,他恭谨地侍奉母亲和嫂嫂,精心培育亡兄留下的孩子;在社会上,广交贤俊之士,对执掌朝廷大权的叔伯们,恭敬备至。 汉成帝阳朔三年(公元前22年),伯父大将军王凤得重病,王莽侍奉汤药,不离病榻左右,一连数月不解衣带,蓬头垢面,竭尽孝心,深得王凤好感。王凤临终时,特意将王莽托付给元后和汉成帝,让他做了黄门郎(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的郎官),后升为射声校尉(掌管善射武士的军官)。这年,王莽年方24岁。 永始三年(公元前16年),元后让成帝追封王曼为新都哀侯,由王莽袭爵为新都侯,于是有了15

49、00户的封国,在南阳新野(今河南新野县)的都乡,并晋升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皇帝的宿卫近臣)。 刚到而立之年的王莽,声名已超过同宗同辈的贵族子弟和叔伯父们,但王莽依旧如昔,毫无骄矜之色。王莽曾私下买了一个俊俏的侍婢,欲为己用,但闻他人有议论,便解释说:后将军朱元无子,听说此女善于生子,特为朱将军买下。当天,将侍婢送到朱府。于是,王莽颇受人称赞。 随着岁月的推移,王莽的声望愈来愈高。到汉平帝死时,他一身领受五大荣宠:爵为新都侯,号为安汉公,官为宰衡、太傅、大司马。他以体恤元后健康为名,把州、牧、二千石官吏的考核、任命权全部掌握在手中。他还上书愿出百万钱、献田三十顷,交大司农官,救赈贫苦;每逢

50、水旱灾荒,他就宣布改吃素食。同时,他制订了一系列笼络知识分子的措施,网罗国中有特异本领的人才。 汉宣帝死后,外戚势力除王氏这一门外,还有许、丁、傅、卫等几家,彼此斗争十分激烈。在同丁、傅外戚集团斗争中,王莽失利,丢掉了大司马大将军的官位。为此,王莽蛰居南阳长达三年之久。这期间,他的次子王获,杀了一个奴婢,王莽却煞有介事地予以训责,并下令让王获自杀偿命,为此赢得朝野赞赏。 元寿二年(公元前2年),汉哀帝被迫下诏让王莽重返朝廷。第二年,哀帝死,丁、傅两太后亦相继亡,且无后。元太后便将所有大权全部交给王莽。接着,王莽便在宫内外清除异己。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之女立为皇后,王莽取得了“宰衡

移动网页_全站_页脚广告1

关于我们      便捷服务       自信AI       AI导航        抽奖活动

©2010-2025 宁波自信网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客服电话:0574-28810668  投诉电话:18658249818

gongan.png浙公网安备33021202000488号   

icp.png浙ICP备2021020529号-1  |  浙B2-20240490  

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    抖音    微博    LOFTER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