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2026学年湖北省“荆、荆、襄、宜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三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桦尺蠖体色由一对等位基因控制。为研究环境对桦尺蠖体色的影响,选择大量消耗燃煤的工业污染区和非污染区,对不同体色的桦尺蠖进行两次捕
2、获和统计。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本研究中采用样方法进行调查来获得相关的数据 B.位于两个不同区域的桦尺蠖的浅体色基因频率相近 C.结果支持桦尺蠖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逃避天敌 D.结果可以说明地理隔离是产生新物种的重要原因 2.下图表示三个通过突触相连接的神经元,电表的电极连接在神经纤维膜的外表面。刺激a点,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点受刺激时膜外电位由正变负 B.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 C.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 D.该实验不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 3.下丘脑在人体部分生命活动的调节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下图所示,其
3、中①②③代表化学物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B细胞接受的化学物质①是葡萄糖 B.下丘脑通过突触小体释放②作用于垂体可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 C.甲状腺分泌的激素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②③的合成和分泌 D.血糖浓度下降,胰岛A细胞分泌激素作用于骨骼肌细胞,促进其糖原分解 4.油料种子萌发时,油脂水解生成脂肪酸和甘油,然后在多种酶的催化下形成葡萄糖,最后转变成蔗糖,并转运至胚轴供给胚生长和发育(如下图所示)。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由油脂储存能量不利于胚的生长和发育 B.琥珀酸在线粒体内转变为苹果酸的过程形成了大量ATP
4、 C.油料种子萌发初期(真叶长出之前),干重先增加,后减少 D.1分子蔗糖由2分子葡萄糖组成 5.图1为一只果蝇(2n=8)体内细胞分裂过程中染色体组数目变化示意图,图2所示为该果蝇体内某一细胞分裂图像中部分染色体的情况。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据图1判断,曲线HI段时该果蝇体内发生了受精作用过程 B.据图1判断,曲线EF段会出现图2所示细胞,名称为极体 C.图1中BC、FG和LM段染色体组数目减半的原因不同 D.图2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全部异常 6.如图为突触结构示意图,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物质①与受体结合,使下一个神经元兴奋 B
5、.突触后膜上产生的小电位能传播 C.②与神经递质结合会引起突触后膜的极化 D.突触上的兴奋传递过程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 7.下图为原核生物细胞内色氨酸的合成机制示意图。色氨酸操纵子是指编码色氨酸生物合成所需酶的一段DNA。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色氨酸操纵子的转录和翻译是不会同时进行的 B.色氨酸和阻碍蛋白形成的复合物会阻止相关酶基因的转录 C.基因“开启”和“关闭”的调节机制属于反馈调节 D.色氨酸的这种合成机制避免了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 8.(10分)一个生态养殖大棚里,一半沙土一半水域,水底养着虾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蔬菜,漂浮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
6、来自虾蟹的排泄、排遗物,沙土中种了一种特殊辣椒起驱虫作用。下列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 A.该生态养殖大棚中的生物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B.特殊辣椒驱虫导致该害虫种群密度降低属于生物防治 C.蔬菜从虾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属于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补充维持其相对稳定 二、非选择题 9.(10分)AQP2是存在于肾脏集合管细胞上的水通道蛋白,集合管在基础状态下对水的通透性较低,集合管管腔的细胞膜上存在数量较多的AQP2时,对水的通透性增强。在抗利尿激素的作用下,集合管细胞发生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两种调节反应,ADH表示抗利尿激素。请据图分
7、析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刺激表示的是__________,ADH由[B] __________释放后通过体液运输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导致尿量__________,机体对尿量的这种调节方式属于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图可知,在ADH的作用下集合管细胞进行短期调节时,会促进________________,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集合管细胞的长期调节较慢,当机体内的ADH水平持续增高时,体内控制AQP2合成的基因通过__________过程合成的AQP2增多,从而使水的运输增加。 10.(14分
8、根据微生物分离和培养的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室中常用的凝固剂是____________ (2)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____________,因此需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___________处理。 (3)在纯化微生物的过程中,进行平板划线时,划线结束后仍然要灼烧接种环,目的是___________。若用稀释涂布平板法进行接种,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的量一般不超过1.1mL,其原因是____________。 (4)甲、乙两同学在接种完成后,先将平板倒置,然后再放入培养箱中培养,倒置培养的目的是___________。 (5)若
9、要从土壤中分离纤维素分解菌,常用刚果红(CR)染色法进行筛选。培养基中纤维素分解菌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的原因是____________。 11.(14分)我国干旱、半干旱区占国土总面积的47%,这些区域水资源贫乏,植被稀疏,生态环境脆弱,加之多年来人为活动(过度放牧、开荒种田等)的干扰,使得本来就脆弱的生态系统遭到了更为严重的破坏。为了恢复生态,内蒙古锡林郭勒在三种典型草原地带进行为期17年的封育政策,群落变化如表所示: 典型草原地带不同植l物群落封育变化 群落类型 本氏针茅群落 大针茅群落 百里香群落 坡向 NE
10、 SE N S 生长年限 第1年 第18年 第1年 第18年 第1年 第18年 第1年 第18年 第1年 第18年 封育 植物种数/种.m-2 6 15 5 13 5 19 8 9 1 18 覆盖度/% 25 95 20 80 20 65 20 35 20 55 草层高/ m 10 54 5 55 8 52 5 18 3 9 产草量/kg. hm-2 750 6 050 500 4 500 550 4 200 550
11、 1 550 750 2255 对照 植物种数/种.m-2 5 6 5 6 5 7 3 5 8 9 覆盖度/% 25 30 20 30 20 30 20 20 20 25 草层高/ m 9 7 5 6 7 7 5 5 3 9 产草量/kg. hm~2 700 450 450 430 490 460 500 510 550 420 注:NE、SE、N、S分别代表朝向东北、东南、北、南 (1)封育是恢复生态学的常用手段,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充分依靠生态系统
12、自身的能力尽快恢复。锡林郭勒部分地区实行封育而非发展单一的人工林,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原理。 (2)用样方法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调查,应注意_______________,目的是______________。 (3)坡向NE的本氏针茅草群落生产力最高,应该是该区域__________________这一自然因素相对充裕。研究发现,封育措施较大地改良了土壤,这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价值。 (4)在半干旱区,草原生态系统比农田生态系统抵抗干扰的能力____________(填“强”或“弱”或“差别
13、不大”),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某研究性学习小组进行实验,将某植物的叶片放入密闭系统中,保证各实验组温度相同,在不同光照强度下观测系统内CO2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结果如图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光照强度280lx时,密闭系统中的CO2浓度不断上升原因是_______;最后密闭系统中的CO2浓度达到最大值并保持稳定,原因又是__________。 (2)光照强度为300lx时,曲线保持平直,可以得出CO2浓度为0.03%即此条件下的 __________。 (3)小组同学进行该实验的
14、目的是探究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 1、C 【解析】 依题文可知,在非工业污染区,树干呈浅灰色,浅色的桦尺蛾能适应环境而生存,深色的桦尺蛾不适应环境而不能很好的生存;在工业污染区,树变黑,深色的桦尺蛾能适应环境,而浅色的桦尺蛾不能适应环境,以此相关知识做出判断。 【详解】 A、对桦尺蠖进行两次捕获和统计应是采用标志重捕法获得相关的数据,A错误; B、依题表数据可知,非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蠖的浅体色基因频率大于工业污染区的桦尺蠖的浅体色基因频率,B错误; C、实验结果支持“桦尺蠖借助与环境相似的体色逃避”,C正确;
15、D、依题文分析,实验结果不能说明“地理隔离是产生生殖隔离的重要原因”,D错误。 故选C。 本题文结合柱形图,考查生物进化及生物多样性的形成,意在考查学生的识图能力和理解所学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2、D 【解析】 神经纤维未受到刺激时,K+外流,细胞膜内外的电荷分布情况是外正内负,当某一部位受刺激时,Na+内流,其膜电位变为外负内正.由于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作用于突触后膜,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因此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详解】 A、a点受刺激时,Na+内流,导致膜外电位由正变负,A正确; B、由于兴奋在神
16、经元之间的传递,依次经过两个电极,所以电表①会发生两次方向不同的偏转,B正确; C、由于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只能是单向的,兴奋不能传到最右边的神经元上,所以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C正确; D、由于电表①能偏转,电表②只能发生一次偏转,所以该实验能证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是双向的,D错误。 故选:D。 3、C 【解析】 1、下丘脑地位和功能: ①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降,维持水代谢平衡。 ②传导:可将渗透压感受器产生的兴奋传导至大脑皮层,使之产生渴觉。 ③分泌:分泌促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之分泌相应的激素或促激素。在外界环境温度低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在
17、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促使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 ④调节:体温调节中枢、血糖调节中枢、渗透压调节中枢。 2、题图分析:①表示神经递质,②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③表示促甲状腺激素。 【详解】 A、图中在血糖平衡调节过程中,胰岛B细胞接受的化学物质①是神经递质,A错误; B、下丘脑通过神经分泌细胞释放②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于垂体,使垂体通过分泌③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才能调节甲状腺的分泌活动,B错误; C、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会反馈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抑制②③的合成和分泌,以维持内环境中激素水平的稳定性,C正确; D、血糖浓度下降,胰岛A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细胞,促进
18、肝糖元分解,D错误。 故选C。 本题考查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理解人体血糖调节的具体过程,理解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的过程,对相关生理过程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解析时要把几个调节过程以下丘脑的作用为纽带进行归纳整合形成知识网络,便于掌握和应用。 4、C 【解析】 本题为脂肪转化为葡萄糖的糖异生途径,糖异生又称为葡糖异生。由简单的非糖前体(乳酸、甘油、生糖氨基酸等)转变为糖(葡萄糖或糖原)的过程。糖异生不是糖酵解的简单逆转。虽然由丙酮酸开始的糖异生利用了糖酵解中的七步进似平衡反应的逆反应,但还必需利用另外四步酵解中不曾出现的酶促反应,绕过酵解过程中不可逆的三个反应。糖异生保证
19、了机体的血糖水平处于正常水平。 【详解】 A、大多数植物种子以贮藏油脂为主,这是因为与糖类相比,相同质量的油脂彻底氧化分解释放出的能量比糖类多,因此油脂是更妤的储能物质,所以油脂储存能量利于胚的生长和发育,A错误;B、琥珀酸在线粒体内转变为苹果酸的过程中没有形成大量ATP,B错误;C、早期由于大量油脂转变为蔗糖,蔗糖的氧元素含量高于油脂,导致干重增加;之后大量蔗糖用于细胞呼吸等异化作用,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等代谢废物,导致干重减少,C正确;D、1分子蔗糖水解产物为1分子葡萄糖和1分子果糖,D错误。故选C。 5、C 【解析】 分析图1:图1表示A-H表示减数分裂染色体组数目的变化过程,H
20、I表示受精作用,lM表示受精卵细胞进行有丝分裂。 分析图2:图2细胞不含同源染色体,且着丝点分裂,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 【详解】 A、据分析可知,曲线HI段时该染色体组数由体细胞的一半恢复与体细胞相同,表示受精作用过程,A正确; B、图2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均等分裂,可能为第一极体或次级精母细胞,对应图1的EF段,B正确; C、图1中BC、FG和LM段染色体组数目减半的原因都是因为细胞质分裂,染色体被均分到两个子细胞中,C错误; D、图2细胞产生的子细胞所含染色体数目一个多一条,一个少一条,D正确。 故选C。 6、D 【解析】 兴奋在两个神经元之间传递是通
21、过突触进行的,突触由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三部分组成;分析题图可知:①为神经递质,②为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 【详解】 AC、不同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可以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物质①),有的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②)结合后,引起后膜去极化(兴奋);有的化学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使后膜极化作用反而加大,即引起超极化(抑制),A、C错误; B、小电位不能传播 ,当电位加大达到一定阔值引起动作电位才传播到肌纤维内部,引起 肌肉收缩,B错误; D、递质经突触前膜释放到突触间隙,该过程可体现细胞膜的流动性,D正确。 故选D。 本题考查突触结构,要求学生识记和理解突触结构,掌握神
22、经递质的类型及作用特点,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7、A 【解析】 基因表达是指将来自基因的遗传信息合成功能性基因产物的过程,基因表达产物通常是蛋白质。基因表达包括转录和翻译。转录过程由RNA聚合酶进行,以DNA为模板,产物为RNA。RNA聚合酶沿着一段DNA移动,留下新合成的RNA链。翻译过程是以信使RNA(mRNA)为模板,指导合成蛋白质的过程。 【详解】 A、原核生物的转录和翻译是同时进行的,A错误; B、从图中可知,色氨酸足量时,色氨酸和阻碍蛋白形成的复合物会阻止相关酶基因的转录,从而使色氨酸不能合成,以此维持色氨酸的平衡,B正确; C、基因“开启”和“关闭”的调节
23、机制属于负反馈调节,维持色氨酸的平衡,C正确; D、色氨酸的这种合成机制避免了细胞内物质和能量的浪费,维持色氨酸数目的稳定,D正确。 故选A。 本题重点考查基因表达及反馈调节,通过示意图让学生了解色氨酸如何维持数量恒定。 8、C 【解析】 根据题意,该生态系统是人工建立的,人的作用是关键的,不仅需要太阳光能,还需要人为的能量输入才能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是利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的功能,该生态系统中蔬菜和黄瓜是生产者,据此分析。 【详解】 A. 该生态养殖大棚中的生物群落存在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A正确; B. 特殊辣椒具有驱虫作用是因为辣椒能释放某种化学物质,属
24、于化学信息,特殊辣椒驱虫导致该害虫种群密度降低属于生物防治,B正确; C. 蔬菜属于生产者,C错误; D. 能量的流动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故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需要不断得到来自系统外的能量,D正确。 二、非选择题 9、血浆(或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垂体 减少 神经——体液调节 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融合 一定的流动性 转录和翻译(或表达) 【解析】 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
25、生渴觉(主动饮水)。 【详解】 (1)图中刺激表示的是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由[B] 垂体释放ADH后通过体液运输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发挥作用,导致尿量减少,这种调节方式属于神经—体液调节。 (2)据图可知,在ADH的作用下,集合管细胞进行短期调节时会促进储存水通道蛋白的囊泡向细胞膜移动、融合,此过程体现了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3)据图可知,当机体内的ADH水平持续增高时,集合管细胞的长期调节使体内控制AQP2合成的基因通过转录和翻译过程合成的AQP2增多,从而使水的运输增加。 本题考查水平衡调节过程及机制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获取信息能力,能根据所学
26、知识结合题意答题。 10、琼脂 防止外来杂菌的入侵 灭菌 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留的菌种,避免污染环境和感染实验操作者 避免培养基表面的菌液出现积液,导致菌体堆积,影响分离效果 避免培养基被污染和防止培养基水分过快挥发 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因而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解析】 1.筛选纤维素分解菌需要使用以纤维素为唯一碳源的选择培养基。刚果红和纤维素结合能形成红色复合物,纤维素分解菌可以产生纤维素酶而分解纤维素使菌落周围出现透明圈,所以可以用刚
27、果红培养基鉴别纤维素分解菌。 2.微生物常见的接种的方法: ①平板划线法:将已经熔化的培养基倒入培养皿制成平板,接种,划线,在恒温箱里培养。在线的开始部分,微生物往往连在一起生长,随着线的延伸,菌数逐渐减少,最后可能形成单个菌落。 ②稀释涂布平板法:将待分离的菌液经过大量稀释后,均匀涂布在培养皿表面,经培养后可形成单个菌落。 【详解】 (1)实验室中常用的凝固剂是琼脂。 (2)在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过程中,获得纯净培养物的关键是防止外来杂菌入侵,因此需要对培养基和培养皿进行灭菌处理。 (3)进行平板划线时,在划线结束后,由于接种环上残留部分菌种,所以要灼烧接种环,及时杀死接种环上残
28、留的菌种,以避免污染环境和感染实验操作者。若用稀释涂布平板进行接种,为避免养基表面的菌液会出现积液,导致菌体堆积,影响分离效果,应注意在涂布平板时,滴加到培养基表面的菌悬液量不宜过多,一般不超过1.1mL。 (4)接种完的平板倒置培养的目的是避免培养基被污染和防止培养基水分过快挥发。 (5)刚果红能与纤维素形成红色复合物,当纤维素被纤维素分解菌产生的纤维素酶分解后,刚果红—纤维素红色复合物就无法形成,因而会出现以纤维素分解菌菌落为中心的透明圈。 本题考查微生物的培养和分离,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 11、群落演替 物种多样性 随机取样 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
29、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 水分 间接 强 草原生态系统的组分更多,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 【解析】 1、样方法注意事项:(适用范围:植物种群密度,昆虫卵的密度,蚜虫、跳蝻的密度等。) (1)样方应随机选取 (2)样方面积大小要合适 (3)样方数目:总体面积大要多取,总体面积小可少取。 (4)样本统计:位于样方边线上的植物计数相邻两边及其交点上的植物;不同生长期的个体都应统计。 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使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
30、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 3、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能力大小由生态系统的组分和食物网的复杂程度有关,生态系统的组分越多和食物网越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强。但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自我调节能力限度的干扰会使生态系统崩溃。 【详解】 (1)恢复生态学主要利用的是生物群落演替理论,特别强调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与生物的适应性,充分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能力,并辅以有效的人为手段,从而尽快使生态系统从受损的退化状态恢复到正常的健康状态。锡林郭勒部分地区实行封育而非发展单一的人
31、工林,这遵循了生态工程的物种多样性的原理。 (2)用样方法对植物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为了确保所选择的样方具有代表性,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使统计的结果(估算值)能更接近真实的情况,因此应注意做到随机取样。 (3)根据题意可知,内蒙古锡林郭勒在三种典型草原地带区域水资源贫乏,封育后坡向NE的本氏针茅草群落生产力最高,说明该区域水分这一自然因素相对充裕。封育措施较大地改良了土壤,这属于生态功能,因此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 (4)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有关,草原生态系统的组分更多,食物网更复杂,自我调节能力更强,而农田生态系统物种单一,食物网较为简单,自我调节能
32、力较差,因此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强于农田生态系统。 本题以内蒙古锡林郭勒在三种典型草原地带封育实例为背景考查生态学的知识点,要求学生掌握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和封育依据的原理,把握样方法的操作过程和注意事项,识记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实例,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因和自我调节能力之间的关系,这是该题考查的重点。 12、植物叶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 由于前段时间植物叶片呼吸作用大于光合作用,密闭系统内CO2不断增多而氧气不断消耗,呼吸作用逐渐下降直至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密闭系统的CO2量达最大且保持不变 CO2补偿点 光照强度对CO2补偿点影响
33、 【解析】 密闭系统中,由于二氧化碳浓度有限,故光合作用强度先上升后下降,最终等于呼吸强度。据图可知:随着光照强度增强,二氧化碳浓度逐渐降低,最后都趋于平衡。 【详解】 (1)在光照强度280lx时,由于植物叶片呼吸作用释放的CO2量大于光合作用固定的CO2量,密闭系统中的CO2浓度不断上升。随着密闭系统内CO2不断增多而氧气不断消耗,呼吸作用逐渐下降直至与光合作用强度相等,密闭系统的CO2量达最大且保持不变。 (2)在光照强度300lx时,密闭系统中的CO2浓度维持不变,原因是叶片的光合速率与呼吸速率相等,因此0.03%CO2浓度为此光照条件下的CO2补偿点。 (3)当CO2的浓度不再改变时对应的浓度即为CO2补偿点,据图可知光照强度越强,CO2浓度不再改变时对应的浓度越低,由此可知本实验探究的目的是光照强度对CO2补偿点影响。 本题结合图形主要考查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意在考查考生对图形的分析与理解,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