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麻风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与结核病、梅毒一起被称为三大慢性传染病。,主要侵犯皮肤和周围神经,抵抗力差的病人晚期可侵犯深部组织和内脏,可致残,1,一、病因,麻风分枝杆菌,G,+,抗酸染色红色,传代时间长,1213,天,对外界抵抗力强,离体自然干燥时存活,29,天,煮沸,8,分钟或阳光直射,23,小时可使其丧失繁殖力,2,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麻风患者是麻风杆菌的天然宿主也是唯一传染源,3,二、流行病学,-2,2.,传播途径:不确定,飞沫,密切接触,不同类型传染性不同,排菌的瘤型传染性最强。,不
2、胎传不遗传。,4,二、流行病学,-3,3.,易感人群:,人类对麻风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易感性,是否发病及发病的过程与表现主要取决于被感染者的抵抗力,健康人群接触麻风患者后,大多建立了特异性免疫从而以亚临床感染的方式终止感染而不发病,5,二、流行病学,-4,4.,流行情况:,由于麻风杆菌的生物学特征和人群免疫状态的特殊性,呈不均匀簇集性分布和地方性流行,我国主要流行在云南、贵州、四川,6,大家有疑问的,可以询问和交流,可以互相讨论下,但要小声点,7,三、临床分型,5,级分类法,又称免疫光谱分类法,结核样型,TT,界线类偏结核样型,BT,中间界限类,BB,界限类偏瘤型,BL,瘤型,LL,排菌及传染性,
3、LL,BL,BB,BT,TT,细胞免疫反应强度则呈相反排列,多菌型和少菌型,8,四、临床表现,潜伏期长,平均,25,年,由于免疫力的不同,表现差异大,症状多种多样,几乎涉及临床各科,9,四、临床表现,-2,1.,皮肤及附属器损害:,多形:斑疹、丘疹、结节、斑块、水疱、溃疡、萎缩,毛发脱落,闭汗、皮肤干燥,10,特点,(,1,)局部浅感觉障碍,(,2,)出汗障碍,(,3,)找到麻风杆菌,11,四、临床表现,-3,2.,周围神经症状,麻风根本上是周围神经疾患,几乎所有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周围神经受累,甚至只有神经症状而无皮损,神经形态改变:粗大,神经功能障碍:包括感觉障碍和运动障碍、营养障碍及循环障
4、碍和出汗障碍,12,四、临床表现,-4,浅感觉障碍是麻风最早、最常见的表现之一,出现顺序为温、痛、触觉,运动障碍是由于肌肉萎缩或瘫痪所致,常见于手、足和面,尺神经受累 “爪形手”(小指无名指弯曲,小鱼际群及骨间肌萎缩),正中神经受累 “猿手”(大鱼际瘫痪萎缩,拇指内收),13,四、临床表现,-5,3.,眼部症状:,因疾病本身、麻风反应或三叉神经及面神经受累,形成睑裂闭合不全,“兔眼”,严重者可失明,14,四、临床表现,-6,4,鼻部症状:,主要见于瘤型,鼻粘膜充血、肿胀、糜烂、溃疡甚至鼻中隔穿孔,15,四、临床表现,-7,5.,口腔及咽喉症状:,6.,淋巴结无痛肿大,7.,内脏症状:肝脾肿大、
5、睾丸附睾肿大,8.,骨关节症状:,特异性:蜂窝状骨囊性化、骨膨胀,非特异性:广泛脱钙、骨吸收,16,四、临床表现,-8,9.,麻风反应,lepra reaction:,型:细胞免疫型,慢,轻,型:血管炎型,快,重,17,五、实验室检查,1.,组织病理:,TT,型小血管及神经周围上皮杨细胞浸润,LL,型真皮内泡沫细胞肉芽肿,大量抗酸杆菌,表皮真皮间可见无浸润带,2.,麻风杆菌检查,3.,麻风菌素试验:,TT,强阳性,,LL,阴性,4.,组胺试验,5.,出汗试验,18,六、诊断和鉴别,1.,皮损伴有感觉障碍及闭汗,或有麻木区,2.,周围神经症状,3.,组织切片或组织涂片找到麻风杆菌,4.,特征性病理改变,除第三条可确诊,其他两条或以上可确诊,应与寻常狼疮、结节性红斑、,T,淋巴细胞瘤、环状肉芽肿、体癣等鉴别,19,七、预防和治疗,1.,联合化疗(,MDT,),多菌型:,RFP0.6qm DDS0.1qd B,663,0.1qm,共两年,少菌型:,RFP0.6qm DDS0.1qd,共半年,完成治疗后每年,1,次临床及细菌学检查,随访,5,年,2.,麻风反应的治疗:激素或反应停,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