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湖北鄂州市2025-2026学年历史高三上期末调研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生
2、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先秦诸子百家争鸣时间很长,问题很多,情况很复杂。但简要一点,也可以概括为三场大辩论:第一场是儒墨之争;第二场是儒道之争;第三场是儒法之争。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儒家学说成为各派众矢之的 B.争鸣涉及人生和治国方面 C.各家流派矛盾尖锐不能调和 D.儒法之争实质是显学之争 2.下列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的是 A.“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B.“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C.“史家之绝唱,无韵
3、之《离骚》” D.“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 3.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早期,大量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经济发达的英格兰各地的工业城市,1801年至1845年,英格兰的爱尔兰移民从几万人迅速增长到一百多万人。这反映了 A.移民潮促进了英国农业近代化 B.爱尔兰圈地运动导致农业破产 C.英国的工业化改变了社会结构 D.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工业革命 4.据《梦溪笔谈》记载,张咏任崇阳知县时,因“民不务耕织”而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有人入市买菜,他怒斥:“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这反映出,宋代 A.官府垄断茶利,商业环境恶劣 B
4、.农副产品较少,货币使用率低 C.地方官员固守重农抑商的思想 D.商人社会地位较以往愈加低下 5.地图可以反映政治形势,如图是某时期的一幅世界地图 这可以凸显出20世纪 A.50年代两大阵营的形成 B.60年代两大军事组织的对抗 C.70年代南北对话的启动 D.80年代第三世界的迅速壮大 6.1929年4月,给中共中央的信中指出:“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是)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这反映出 A.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已转向农村 B.初步形成了新的革命思想 C.“工农武装割据"得到全党认同 D.中国革命摆脱了苏联道路的束缚 7.耶
5、鲁大学历史学教授迈克尔·霍华德敏锐地指出:“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不是社会制度以外的独立部分,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方面。”材料评价的是 A.1871—1918年的德意志 B.1852—1870年的法国 C.1861—1922年的俄罗斯 D.1945—1972年的日本 8.如表是15、16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运动中一些知识分子的论述或做法。如表这反映出当时 A.对艺术的人文价值有了新的认识 B.对艺术家的赞美成为新时尚 C.对人文主义的内涵有了新的理解 D.对人生的目标有了新的追求 9.晚清时期有人说:“火轮一开,震动龙脉,害我国体。”以下时人观点与上述材料观点在本质上相一致的是
6、 A.(火轮诸事)是补漏缝缺之谋,非再立堂构之规 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C.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 D.徒维坚船利炮之是务,是舍本而图末也 10.以下是《武乡六个村土改后人口和土地的变化表》 富裕中农 中农 贫农 1948年 1950年 1948年 1950年 1948年 1950年 人口比例(%) 0.7 3.6 88.4 94.8 2.9 1.6 土地比例(%) 0.9 4.2 88.8 94.8 9.0 1.0 人均土地(亩) 5.37 4.9 4.32 4.1 4.37 2.6 据表格可知,土地改革 A.
7、推动了农业合作化运动 B.提高了人均土地占有量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D.地改变了农村的经济结构 11.2019年英国首相约翰逊提出议会休会五周请求,得到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批准。但是随后最高法院判决约翰逊此举违反法律,认为这是在英国“脱欧”之前的关键时期“阻止议会履行职责”,裁决要求议会上下两院议长自行决定下一步行动。这说明英国 A.最高法院是最高权力机关 B.政府权力已经高于议会 C.国王仍然掌握着行政实权 D.政府方案需经议会批准 12.有学者指出,从1688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英国国家政权。从中央到地方,从枢密院、内阁、议会两院到军队
8、把持权力的主要是各级贵族和他们的子弟。这反映了,英国当时 A.封建色彩异常浓厚 B.现代民主制度尚未建立 C.民主改革需要深化 D.社会贫富差距日益扩大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 材料 1941年12月是已经变成全球战争的这次大战的第二个重要转折点。当月苏联在莫斯科周围开始的反攻证明,闪电战至少在这里是失败了。而且,尽管日本在太平洋战争头六个月内的辉煌战果严重打击了同盟国,但是失去的领土(甚至是新加坡或菲律宾)从总战略的角度讲实际上都并不真正极为重要。更重要的是,日本的行动以及希特勒无必要的对美宣战,最终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参战了。诚然,单单工业
9、生产力并不能保证军事实力——尤其是德国的作战能力说明,简单地人对人和美元对美元的比较是很荒唐的——但是,大同盟(丘吉尔喜欢这么叫)比起轴心国来在物资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并且它的生产基地也远离德国和日本武装部队,因此它拥有建立一支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所需的资源和机会,而任何一个早期的法西斯侵略对手都不可能拥有这样的力量。实际上,在第二年,托克维尔在1835年关于出现两极世界的预言最终即将实现。 ——摘编自(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41年12月成为“第二个重要转折点”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美国参战给二战和战后世界带来的影响。
10、14.(20分) 材料 1938年,奥地利被纳粹德国吞并,后作为德国的组成部分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1945年,奥地利作为战败国被苏、美、英、法四国分别驻军占领。此后,苏联一直企图将奥地利纳入社会主义阵营,这威胁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斯大林逝世后,赫鲁晓夫采取了对西方国家较为缓和的外交措施,释放出了愿意就奥地利问题进行协商的信号。而自二战以来,奥地利本国的政党体系并未崩溃,奥地利的政治家们一直试图避免国家像德国那样被分裂,因而力争美苏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奥地利问题。最终,奥政府与苏、美、英、法四国的外交代表于1955年签署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国家条约》,条约规定,奥地利恢复领土与主权完
11、整,必须成为永久中立国,既不能加入北约,也不能加入华约。 ——摘编自方连庆、王炳元主编《国际关系史(战后卷)》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奥地利获得独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奥地利获得独立对世界和平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根据题干结合所学可知,儒墨道法的争论实质反映了不同流派基于本阶层的利益,对宇宙人生、社会现实,阐述自己的主张,故B项正确;“各派”一说过于绝对,排除A项;材料不能反映各派思想不能调和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
12、儒法之争实质上是治国策略之争,排除D项。故选B。 2、C 【解析】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鲁迅先生对司马迁《史记》的评价,体现司马迁治史抱负,故C正确;“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司马迁总括自己修《史记》的目的和意义,不是司马迁的治史抱负,排除A;“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语出《资治通鉴》,即以历代兴亡的历史作为镜子,来考察当今的利弊得失,不符合题意,排除B;“文章经世之业,立言亦期有补于世”出自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即学问必须与社会人事相结合,必须为社会人事问题服务,不符合题意,排除D。 3、C 【解析】 根据材料“大量爱尔兰和苏格兰的农村劳动力转移至经济发
13、达的英格兰各地的工业城市”并结合所学,当时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农村劳动力转移,城市化进程加快,社会结构开始改变,故选择C选项;材料并不是说明农业近代化,故排除A选项;材料主旨并不是侧重于圈地运动的影响,故排除B选项;材料重点是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并不是城市化进程加快推动工业革命,故排除D选项。 4、C 【解析】 材料“唯以植茶获利,遂下令将茶树全部砍掉,改种桑麻”“汝村民皆有土田,何不自种而费钱买菜?”表明当时宋朝地方官员比较重视耕织,阻碍了商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政府对茶利垄断,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农副产品和货币的使用情况,故B项排除;材料主要体现的是对农民不
14、种粮食的呵斥,没有体现出商人地位的变化,也没有与以往进行比较,故D项排除。 5、B 【解析】 地图中信息反映的政治形势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北约”和以苏联为代表的“华约”两大军事对峙集团的国家组成及分布形势,故B与材料相符;两大阵营对峙初步形成于二战结束后,A说法不准确;C、D与材料无关。 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政治形式”,考查的是学生对20世纪两大阵营对峙的特点及时间的掌握,1955年华约的建立,两大阵营对峙局面形成。 6、B 【解析】 材料中的“农村斗争”“红色政权”“红军"包含了武装斗争和根据地建设,这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革命道路新思想的初步形成,故B正确;材
15、料信息只体现了个人的观点,而不能说明中国共产党革命重心的变化,排除A;材料信息没有反映党内对“工农武装割据”的态度,不能说明得到全党认同,且与史实不符,排除C;当时党内的城市中心论仍存在,苏联道路的束缚仍然存在,排除D。故选B。 7、A 【解析】 材料信息“一个国家的军事制度不是社会制度以外的独立部分,而是整个社会制度的一个方面”说明军事制度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了军事制度的重要性。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871年德意志帝国建立,保存了普鲁士的专制制度和浓厚的军国主义传统,军人在德意志拥有崇高的地位,故A项正确;1852—1870年的法国属于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军事制度有所强化但远逊于
16、德国,故B项错误;1861—1922年的俄罗斯包含着苏俄时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1945—1972年的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造,故D项错误。 8、A 【解析】 表格中知识分子的论述和做法都强调了绘画中“人的非凡能力”,A符合题意;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当时的新时尚,而对艺术家的赞美是人文主义的具体表现之一,B不是材料主旨;材料未体现“新的理解”,C错误;D与材料无关。 材料中的关键词是“论述或做法”,考查的是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 9、C 【解析】 “火轮一开,震动龙脉,害我国体。”是封建落后观念的体现,“以忠信为甲胄,礼义为干橹”体现的是封
17、建的忠君思想,伦理道德,二者本质上是一致的,故C项符合题意;A项是维新派康有为提出的,虽然不赞同学习西方的技术,但是他主张学习西方的制度,都学习西方,故A项不符合题意;B项是洋务派的主张,D项也主张学习西方的技术,故CD不符合题意。 10、C 【解析】 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947年土地改革后,从1948年到1950年可以看出成为富裕中农和中农的人口比例逐步上升,而贫农的人口比例呈下降趋势,说明土地改革后人民的收入提高,表明土改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故选C;农业合作化运动从1953年开始,不符合题意,A错误;表中数据不能体现人均土地占有量提高,B错误;农村经济结构是农村中各主要经济成分或要素
18、的构成情况及其相互关系,材料中无从体现,D错误。 11、D 【解析】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英国首相提出议会休会五周,但是被最高法院判决违反法律,因为按照规定政府是对议会负责的,因此政府方案要经过议会批准,故答案为D;最高权力机关是议会,A错误;根据材料内容可知B错误;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女王是象征性的国家元首,没有实权,C 错误。 12、C 【解析】 根据材料“从1689年光荣革命到19世纪前期,以上院贵族为核心的土地贵族始终控制着英国国家政权”可知英国的政权被土地贵族把持,说明英国的民主改革需要深化,C选项符合题意。光荣革命后英国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A选项排除。《权利法案》颁布后,英国确
19、立了君主立宪制政体,确立了现代民主制度,B选项排除。材料与社会贫富差距扩大无关,D选项排除。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苏联最终取得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宣告了德军“闪电战”的破产;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大战;增强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力量,促成了反法西斯同盟的形成。 (2)改变了战争总体力量的对比,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美国的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从保持中立到走向全球扩张的霸权主义道路;二战后,美国成为超级大国,与苏联对抗,形成两极格局。 【解析】 (1)原因:依据材料中“当月苏联在莫斯科周围开始的反攻证明,闪电战至少在这里是失败了。”、“日本的行动以及希特
20、勒无必要的对美宣战,最终使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参战了。”、“大同盟(丘吉尔喜欢这么叫)比起轴心国来在物资方面占有很大优势”等信息结合所学从莫斯科保卫战的胜利、德军“闪电战”的破产、美国卷入战争、反法西斯同盟力量的增强等方面说明这一原因。 (2)影响:依据材料中“大同盟(丘吉尔喜欢这么叫)比起轴心国来在物资方面占有很大优势,并且它的生产基地也远离德国和日本武装部队,因此它拥有建立一支压倒优势的军事力量所需的资源和机会,”、“托克维尔在1835年关于出现两极世界的预言最终即将实现。”等信息结合所学从战争总体力量对比的变化、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程的影响、美国对外政策的变化、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等
21、方面说明美国参战给二战和战后世界带来的影响。 14、(1)原因:美苏进行冷战,争夺势力范围;苏联采取较为缓和的外交措施;各方势力博弈妥协的结果;奥地利政治家采取了正确的策略;奥地利同意不加入北约或华约。 (2)意义:奥地利获得独立地位,避免民族与国家的分裂;使欧洲局势相对缓和;美苏之间获得缓冲地带,冲突隐患减少;奥地利的中立地位有利于国际矛盾;奥地利永久中立,是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的聚集地,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解析】 (1)依据材料“苏联一直企图将奥地利纳入社会主义阵营,这威胁到美国在欧洲的利益”来看,美苏进行冷战,争夺势力范围;依据材料“赫鲁晓夫采取了对西方国家较为缓和的外交措施”来看,苏联采取较为缓和的外交措施;依据材料“奥地利的政治家们一直试图避免国家像德国那样被分裂,因而力争美苏双方通过谈判解决奥地利问题”来看,奥地利政治家采取了正确的策略;依据材料“奥政府与苏、美、英、法四国的外交代表于……必须成为永久中立国,既不能加入北约,也不能加入华约”来看,奥地利同意不加入北约或华约,而且这也是各方势力博弈妥协的结果。 (2)依据奥地利的独立并结合当时的国际局势来看,奥地利获得独立地位,避免民族与国家的分裂,使欧洲局势相对缓和,二期美苏之间获得缓冲地带,冲突隐患减少;奥地利永久中立,是许多重要的国际组织的聚集地,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