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5-2026学年山东省青岛市开发区历史高三上期末学业水平测试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美国一位历史学家说:“共产党的大多数领导人被蒋介石杀害,但也有些人逃进了华南山区。他们的领导人之一是,无视莫斯
2、科的第三国际,制定出新的革命策略。”材料中“新的革命策略”指 A.开展武装起义的策略 B.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 C.实行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 2.19世纪末,日本学者称李鸿章为世界五大伟人,中国却称他为“当世秦桧”。对此认识最恰当的是( ) A.这是日本的阴谋,离间清廷 B.李鸿章出卖主权,被日推崇 C.评价人物的视角和立场不同 D.因时代不同对人物看法不一 3.1980年,珠海是一个普通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珠海发展成为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城市,并获得联合国“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珠海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 A.毗临港澳
3、B.政策扶持 C.科技领先 D.资源丰富 4.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在接收敌伪产业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纺织建设公司”、“中国纺织机械公司”、“中国蚕丝公司”、“中国石油公司”、“中央造船公司”等一系列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这反映出 A.政府践行了“节制资本”思想 B.经济中“国进民退”现象突出 C.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 D.政府大力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 5.梭伦将地产收入达到500斗的公民确立为第一等级,叫“富豪级”;收入达300斗的公民确立为第二等级,有养马能力者,叫“骑士级”;收入达200斗的、有牛耕田者,确立为第三等级,叫“牛轭级”;收入在200斗以下的公民,不得
4、不为他人做雇工,称为“雇工级”。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A.梭伦根据收入多少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 B.公民所属等级决定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 C.一定程度上改变雅典贵族专权政治局面 D.发展了民主制并造就了新兴工商业阶层 6.以下词组可以用来概括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要关节点,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A.五四起风雷遵义定决策卢沟燃烽火挺进大别山 B.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挺进大别山卢沟燃烽火 C.五四起风雷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挺进大别山 D.挺进大别山卢沟燃烽火遵义定决策五四起风雷 7.封君与周王室之间,除军事与经济联系外,还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通婚、封赏等方式加强
5、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周人统治的机制从而取得了道德的意义。这反映出西周 A.王室强化对封君的垂直管理 B.推行儒家以德治国的政治理念 C.礼乐制度是西周政制的核心 D.宗法关系成为维系王权的纽带 8.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商人参与政治,出将入相的现象,如管仲有身为齐相的权势,子贡有与诸侯“分庭抗礼”的礼遇,乌氏保有位比封君的地位。这反映了 A.商人阶层壮大瓦解宗法体系 B.专制王权形成依赖商业发展 C.经济发展冲击传统等级秩序 D.农商并重思想得到广泛认可 9.下列一组图片是以二战著名战役为题材的电影宣传海报。其中描写太平洋战争历史进程的是 A. B
6、. C. D. 10.从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召开起,短短5年里我国密集召开高等教育、工农教育、中等教育、中等技术教育、初等教育和师范教育、民族教育等全国会议,会议文件大都转化为教育政策。这表明新中国 A.重视教育发展的顶层设计 B.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确定 C.形成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 D.确立优先发展教育的国策 11. “一方面,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鲁迅的小说、梁启超和胡适等人的著作实质上都是‘传统的创造性转化’”。据此可知
7、新文化运动 A.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B.传承并且创新了传统文化 C.在东西文化间举棋不定 D.对国人思想解放作用有限 12.某校研究小组制作题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的网页时,设计了“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经济改革的硕果”等并列的栏目,请你帮助再续一个同层次的栏目,最合适的标题是 A.重返联合国的风雨 B.思想解放的历程 C.世贸组织的接纳 D.上海世博会的召开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 “中学”与“人学” 材料一 中国最重三纲,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国亲亲,而西人尚贤;中国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国尊主,而西人隆民;中
8、国贵一道而同风,而西人喜党居而州处;中国多忌讳,而西人众讥评。其于财用也,中国重节流,而西人重开源;中国追淳朴,而西人求欢娱;其接物也,中国美谦屈,而西人务发舒;中国尚节文,西人乐简易。其于为学也,中国夸多识,而西人尊新知。其于祸灾也,中国委天数,而西人恃人力。 ——严复《论世变之亟》1895年2月 材料二 非为天地人三学,则无以尽事理之悠久博大与蕃变也,而三学之中,则人学为尤急切。 ——严复《原强》1895年 材料三 曩者吾人以西人所知,但商业耳,火器耳,术艺耳,星历耳。自近人稍稍译著,乃恍然见西人之所以立国以致强盛者,实有其盛大之源。
9、 ——严复《英文汉诂》1904年 问题 (1)材料一中“三纲”是指什么? (2)从材料一中概述西方是从哪些方面重视“人学”的? (3)结合上述材料,指出严复所言的西方“盛大之源”是什么? (4)基于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严复所持观点的看法。 14.(20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周王当时所能统治的只有王畿之地,以镐京和洛邑为两个焦点。王畿之外,周室先后封立了很多诸侯国,其主要目的在于作为王室的助手,以监视被征服的各族人民,实际上它具有武装部落殖民的性质。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二 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
10、其丞相皆以宰执行处省事系衔。其后嫌于外重,改为某处行中书省,成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此制大体上为明、清所承袭。 ——据钱穆《国史大纲》整理 (1)阅读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王朝“封立了很多诸侯国”的主要类型,并概括诸侯对周天子的义务。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代行省制度形成过程中的特点,并简述行省制度设立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新的革命策略”指要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即采用了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
11、确;武装起义不属于新的革命策略,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新的革命策略”指农村包围城市而非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以及遵义会议上取得领导地位等,选项C、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C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史学理论与历史素养相关知识点,旨在考查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世界五大伟人”、“当世秦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之所以出现题干所述现象,是因为两国学者对李鸿章所持立场不同,C项表述准确,符合题意,正确;A项说法具有片面性,其说法没有依据,排除;B项与题意明显不符,排除;D项“时代不同”的说法错误,题干揭示的都是“19世纪末”,排除。故选C。 考点:史学理
12、论与历史素养·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不同视角和立场 【名师点睛】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应该注意以下方面:1.注意特定的历史背景。历史背景是历史人物活动的大舞台,人物同样的活动如果处于不同的历史背景,那就可以做出不同的评价。2.确定评估标准。要看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统一等。3.防止以偏概全。对历史人物要考虑他的阶级性和时代性。4.克服英雄史观。历史上有作为的人物是时势造就出来的,同时也要承认人物的个性特点对事物的一定影响力。 3、B 【解析】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城市定为经济特区,加大政策支持和投入,使这些地区的经济迅速发展。
13、 4、B 【解析】 “节制资本”是为了防止垄断组织发展影响民生和政治,而材料中则是阐述了建立垄断性组织,这与“节制资本”的思想不符合,故A选项错误;材料中“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垄断性组织”为官僚资本,依据所学它们利用政治优势阻碍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故B选项符合题意正确;材料中的主要信息是官僚资本主义企业的成立,而无法直接体现出其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影响的程度,依据所学官僚资本的膨胀是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的原因之一,官僚资本膨胀加《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及滥发纸币等共同导致民族资本陷入绝境,故C选项错误;材料体现出官僚资本的发展而非民族工业的发展,故D选项错误。 5、D 【解析】 梭伦按照地产
14、收入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适应了新兴工商业阶层的要求,奠定了民主制的基础,而不是发展了民主制、造就了新兴工商业阶层,D项符合题意 ;按财产将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所属等级决定其相应的权利与义务,一定程度上改变雅典贵族专权政治局面等说法属实,ABC三项不符合题意。 6、A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史实,1919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1935年召开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7年卢沟桥事变揭开了全国性抗日战争的序幕,1947年刘邓大军挺近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转入战略反攻的序幕。故答案是A。 考点: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5、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红军不怕远征难;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内战烽火 7、D 【解析】 根据材料“还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节,以朝贡、通婚、封赏等方式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结合所学可知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成为维系王权的纽带,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故选D;A是分封制,与题意不符,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儒家治国理念和礼乐制度,排除BC。 8、C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
16、化的理解和认识。依据材料中的“商人参与政治……位比封君的地位”等处可以看出商人地位的提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因为该时期的经济发展冲击了传统的等级观念和秩序,故C项说法正确;宗法体系遭到破坏与商人阶层壮大没有必然联系,故A项说法错误,排除;专制王权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而不是商业发展,故B项说法错误,排除;当时重农抑商的思想尚处在形成时期,不可能广泛认可农商并重思想,故D项说法错误,排除。 9、B 【解析】 A是《血战阿拉曼》电影海报,阿拉曼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北非战场上,轴心国德国司令埃尔温·隆美尔所指挥的非洲装甲军团与英国伯纳德·蒙哥马利将军统领之英联邦军队在埃及阿拉曼进行之战役,
17、不符合题意,排除;B是《中途岛海战》海报,中途岛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战役,也是美国海军在太平洋对日军作战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符合题意,故选B;C是《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海报,反映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纳粹德国为争夺苏联南部城市斯大林格勒而进行的战役,不符合题意,排除C;D是《伦敦上空的鹰》,反映的是不列颠之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至1941年纳粹德国对英国发动的大规模空战,不符合题意,排除D。 10、A 【解析】 材料表明新中国成立以来,多次召开全国性的教育大会,可见国家对教育的重视,故A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具体的方针,故B错误;材料不能体现国民教育体系的形成,排除C;材料只涉
18、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并不能说明是优先发展教育,排除D。 11、B 【解析】 根据材料“不登大雅之堂的白话小说成了中国文学史的重要内容,作为传统文化组成部分之一的民间文学,第一次真正进入了大学的学术殿堂。另一方面中国现代学术文化几乎都是以这一时期为开端的”可知新文化运动继承了传统文化,使之焕发生机,在内容上提倡新文学,白话小说的发展,是一场文化转型运动,故选B;AC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新文化运动对国人起到较大的思想解放运动,D错误。 12、B 【解析】 试题分析:《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巨变》的“开放格局的形成”、“一国两制的成就”、“经济改革的硕果”主要涉及经济、政治的成就,根据全面
19、的要求需要“思想文化”方面的栏目。故B正确。 考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拓•改革开放•改革开放后的社会转型 【详解】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社会政治、经济习俗、为学、自然与个人(对灾祸看法) (3)社会科学,或人学。 (4)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答案1:能对材料进行抽象提炼,并结合材料进行多维度论述。 能提炼出正确观点,并能对该观点产生的背景从不同角度进行阐释和评价。 (如:对观点本身的认识;对观点产生背景的认识;对观点影响的评价) 示例:提出要革新图强,必须重视社会科学,尤其重视人的作用。产生
20、该观点是基于对西方的接触、观察、比较;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及实践的认识;是基于对中西方的国情的比较。 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 论述:论述充分。 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 答案2:能从两个线索与材料之间建立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充分。 视角:提炼观点较正确,能从两个纬度进行阐释和评价,但不能建立有效联系。 如:纬度一,基于对西方“人学”学习的进步性认识 纬度二,基于中国国情与西方比较的认识 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 论述:论述较充分。 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 答案3:使用多个线索和材料,进行单一纬度的解释。 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少材
21、料。 视角:只单一纬度如基于对西方先进文化接触、观察、认识论述严复观点。 叙述:仅能列举。 答案4:观点不太明确,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 答案5: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参考范例: 综述上述材料,严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现中西差异和盛衰之源在于社会和人文,反映了其远见和卓识。 首先,严复先生向西方学习,重视社会科学的观点在当时是具有超越性的。他了不起的地方是通过与西方的深入接触与全面观察,突破洋务运动所认为的西方优势不过“商业耳,火器耳,术艺耳,星历耳”,发现西方值得学习的不仅是科学技术等器物之用,透过现象发现本质,知晓了西方“立国以致强盛
22、者”另有盛大之源,发现社会科学对国家强盛的巨大贡献,这在当时是一种远见。 其次,严复先生的认识并非仅依靠其理论的思维,而是基于对中国国情及实践的认识,基于对中西方的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比较。他知道国家富强必建立于本国固有之基础,故对中国社会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在《论世变之亟》一文中,揭示了中国崇权威、讲亲情、重传统、美谦屈的保守特点,通过自我认识,发现本民族的优点与不足。同时,从观察中国人与西方人价值观、生活方式和处世态度等方面的比较入手,发现了西方社会的长处:讲平等、民主与公正;崇尚竞争、发展和创新;并且重视人才、鼓励个性等等。以此为据,推断出对国家富强更急迫关键的是“人学”。认为改变人与制度才
23、是国家富强的根本,发人深省,见识深远。 当然,严复先生毕竟受时代所限,其观点亦有不足之处。他虽已看出中国落后的关键在“人学”,但如何在中国重视“人学”,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如何借鉴西方成功之经验,如何处理人和社会关系等有失偏颇或绝对化。 在晚清权威尚存的世纪之交,严复先生能认识到社会科学的价值,尤其推崇人的作用,经过对中西方社会理性的比较,寻求变革求强的道路,是进步而可贵的;是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时代精英知识分子推动新旧交替的较理性选择。 【解析】 (1)“三纲”指的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2)根据“西人首明平等”“西人以公治天下”“西人喜党居而州处”“西人重开源
24、西人乐简易”“西人尊新知”“西人恃人力”可知,西人从社会政治、经济习俗、为学、自然与个人等方面总结。 (3)“自近人稍稍译著,乃恍然见西人之所以立国以致强盛者,实有其盛大之源”表明是社会科学,或人学。 (4)本题属于观点论述题,做此类题。应先表明观点,然后找出论据,最后做出总结。严复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发现中西差异和盛衰之源在于社会和人文,反映了其远见和卓识。首先,严复先生向西方学习重视社会科学的观点在当时是具有超越性的。其次,严复先生的认识是基于对中西方的国情的深刻认识和比较。严复先生能认识到社会科学的价值,尤其推崇人的作用,寻求变革求强的道路,是进步而可贵的,是精英知识分子推动
25、新旧交替的较理性选择。 14、(1)主要类型:王族、功臣、先代贵族。 义务: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 (2)特点:由不常设到常设。 意义: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国省制的的开端,影响深远。 【解析】 (1)一问主要类型结合所学可知,西周分封制分封对象主要为王族、功臣、先代贵族;二问结合所学可知,分封诸侯国对周王室具有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和力役的义务。 (2)一问根据材料二“,因事设官,不必备……其后嫌于外重……成为地方常设行政机构”可知元代行省制度由不常设到常设;二问结合所学知识从加强中央集权及地方管理、对后世体制影响进行回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