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陕西省渭南中学2025年历史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题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无效。 4.考
2、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有学者说,作为清政府对外交往体制的“广州体制”,其内容至少包括这几个方面:一口通商;“公行”垄断贸易;拒绝与外人平等交往;限制外人自由。这一体制被打破始于( ) A.乾隆年间 B.道光年间 C.咸丰年间 D.同治年间 2.词“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匡庐一带不停留,便向潇湘直进”描述的是 A.北伐军进军湖南 B.八一南昌起义 C.湘赣边秋收起义 D.红军第五次反围剿 3.三大改造完成后,陈云提
3、出: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这一思想 A.促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 B.改变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策略 C.摆脱了计划经济思想的束缚 D.契合中共八大制定的经济方针 4.汉初,丝织品专供贵族消费。到汉朝中后期,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奴仆婢妾皆可衣丝文绣。这一变化反映了 A.贫富差距进一步缩小 B.等级观念的消亡 C.先进纺织技术的推广 D.平民政治的发展 5.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统治者到处开山凿窟,形成了许多石窟艺术,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和敦煌莫高窟。这反映出当时 A.绘画技术
4、先进 B.社会动荡不安 C.佛教广泛流传 D.经济繁荣发展 6.《红星画报》是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第一份画报。如图是该报曾刊登的一副宣传画《支部应成为游击队中的火车头》。画面上是一列行进中的火车,车头或车厢分布写着“支部”和“游击队”,意味着党支部建在连队上。该宣传画反映了 《支部应成为游击队中的火车头》 A.中共在敌后战场艰苦抗战 B.中共注重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 C.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D.工农武装割据政权的广泛建立 7.如表为中国1949—1965年间《人民日报》苏联体育报道统计数据,表中信息反映了 A.中苏由同盟关系走向冷战对抗 B.政治影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5、 C.国人对体育态度出现摇摆不定 D.苏联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曲折 8.1357年法王约翰二世被英军俘虏,王太子查理为筹巨额赎金可能采取的行动是 A.强迫教会缴纳贡金 B.直接要求城市加税 C.要求农奴增加地租 D.请求三级会议帮助 9. “在‘新政’期间,国家不再干预劳资纠纷,而是以‘总资本家’的身份,在激进劳工运动的配合下,迫使垄断资产阶级承认劳工组织工会、进行集体谈判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劳工处境。”美国政府的根本目的是 A.摆脱经济大危机的困境 B.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C.挽救垄断资本主义制度 D.缓和资本主义劳工矛盾 10.唐玄宗开元21年,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以“
6、六条”监察非法行为,剑南节度使王昱以剑南道采访使身份巡边姚州,笞杀姚州都督府所属羁縻越析州的不法豪酋。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采访使制度 A.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 B.增强了地方行政权力 C.注重维护君主的权威 D.加强了对边疆的统治 11.下表是清代前期民间年画中所塑造的女性形象(部分)。这反映出,清代前期 年画名称 主题 《女子自强》 妇人携带两名幼子向教书先生请教,年画上文字大意为:女性只有自强,才能与男子共同生存下去 《庄稼稼穑难》 妇女已经大量迈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 《妻打男挨》 妻子是一副“悍妇”形象,丈夫则被打得跪地求饶 A.底层女性地位上升 B.女性自
7、主意识日益凸显 C.女性维权意识强烈 D.封建礼教内容与时俱进 12.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C.“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D.“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19世纪(中期),俄罗斯和中国社会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和欧美军事力量的碰撞显示出农业社会在军事上要远远弱于工业化国家。所
8、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从欧美模式中汲取灵感以解决……统治危机。 ——杰里·本特利等《新全球史》 材料二 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才有革命。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威权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特俄国之革命党之聪明厉害,又百倍过于彼辈(指俄之反革命派)耳。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以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孙中山《中国之现状及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20日) 材料三 中、苏两国经济发展对比简表
9、 材料四 经过长期的高速发展,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苏联这座庞大的国家机器似乎因为太疲惫、太僵化而突然不能有效运转,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1991年解体。苏联的失败不是败于技术和军事,而是败于政治经济制度。 领导的第二次革命给中国带来根本性的变化,一个贫穷的国家正在变得富强,而根本原因则是制度变迁和制度创新。中国的经济改革表明,在有效的制度安排下,同样的技术会带来更大的社会产出。 ——综述自杨光斌《制度的形式与国家的兴衰》等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19世纪中期,中、俄两国面临的“双重挑战”有什么相似性?19世纪六十年代,两国统治集团“改革计划”的侧重点又有什么不同? (2)据材料
10、二和所学知识,孙中山谈到的“中国革命”和“俄国革命”的成果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孙中山认为“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基于上述认识,他的革命策略发生了怎样的改变? (3)据材料三,概括苏联和中国经济在上述时期发展的相似特点,并指出影响中国经济出现这一特点的的外部因素。 (4)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如何理解“苏联的失败不是败于技术和军事,而是败于政治经济制度”?开创的“第二次革命”给中国带来了怎样的制度创新? (5)综合中俄、中苏两国历史的比较探究,你得到了怎样的认识? 14.(20分)西学东渐 在中西文明的交流、碰撞中,近代中国社会各层面都发生了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
11、9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在通事(注:翻译)、买办、商人中逐渐形成了以汉字注音为特点的洋泾浜英语。下列表格是洋泾浜英语示例: 英语 Sandwich Beer Telephone Engine Dollars ommission 洋泾浜英语 三明治 啤酒 德律风 引擎 大拉斯 康密兴 词义 肉加面包 麦制酒 电话 发动机 外币 佣 金 材料二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这种大反映在中国人选择翻译的西方书籍的类别有了改变。在1850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著作在数量上超过
12、了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 (1)从材料一的表格中,你能获取这一时期中国社会变化的哪些信息? (2)依据材料二,指出1902年前后两个时期中国学习西方的侧重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说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呈现的特点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广州体制”是指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只允许广州一地
13、对外通商的对外交往体制。鸦片战争清政府失败,签订《南京条约》,开放五口通商,“广州体制”被打破。鸦片战争发生在道光年间,故选B项。乾隆年间广州体制尚未打破,A错误;咸丰年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不是最早,C错误;同治年间是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不符合题意,D错误。 2、C 【解析】 秋收起义时的军队是工农革命军,所以材料描述的历史事件只能是湘赣边秋收起义而非北伐军进军湖南、八一南昌起义、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等选项,所以本题只有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点在于要搞清备选项的内涵与题干的关系,找出符合题目要求和历史事实的备选项。 3、D 【解析】 由材料“对经济建设与物
14、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可以得出其强调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规模,应该要与实际相结合,与中共八大提出的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方针相符,D符合题意;A与题干“三大改造后”的时间信息不符;三大改造后中国经济依然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计划经济体制没有改变,BC不正确。 点睛:本题考查了新中国经济建设的相关知识,解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对经济建设与物力国力的适应要有一个长远的计划;考虑到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建设规模必须限制在农业所能承受的限度内”的理解,结合中共八大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 4、
15、C 【解析】 汉代丝织品从专供贵族消费到人人可用,反映出纺织技术的发展和丝织品产量的增加,C项正确;人人可以衣丝不能说明汉代中后期的贫富差距缩小,A项错误;汉代社会等级观念并未消亡,B项错误;丝织品应用的增多不能说明平民政治的发展,D项错误。 5、C 【解析】 石窟艺术是--种宗教文化.取材于佛教故事。这-时期大量石窟的修建,表明统治者对佛教的推崇和宣传,这是佛教盛行和广泛流传的反映,C正确;材料并未涉及石窟艺术的水平,不能体现技术先进,排除A;石窟艺术的繁荣不能证明社会动荡,两者之间不存在因果联系,排除B;魏晋时期社会动乱,经济并不繁荣,排除D。 6、B 【解析】 “党支部建在连队
16、上”意在强调党对军队的领导,故选B;《红星画报》是红军总政治部编辑出版的画报,可确定时间为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故排除AC选项;D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7、B 【解析】 建国后,中苏关系经历了结盟到分歧再到不结盟,苏联解体后与俄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1956年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成为中苏两国关系的转折点。此后,分歧渐大,影响两国关系走向,进而影响两国经济文化交流,B项正确;中苏分歧扩大后有对抗,但不是冷战,排除A;建国后,同志提出“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对于体育一直高度重视,排除C;体育报道数量与实际发生情况不是一回事,排除D。 8、D 【解析】 要筹巨额赎
17、金就必须征税,结合所学可知,法国三级会议的主要职能之一是批准国王征收新税,因此题干中王太子查理为筹巨额赎金可能采取的行动是请求三级会议帮助,故D正确;A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为筹巨额赎金”,联系法国政治的特点分析解答。 9、C 【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限定词“根本目的”,美国国家改善劳工的处境,表面看是缓和阶级矛盾,根本目的在于维护“总资本家”的利益,维护垄断资本主义制度,C正确;AD是目的之一,但其根本目的是雏护资本主义制度,排除;B是为达到目的而采取的手段,排除。故选C。 10、D 【解析】 “在全国十五道置采访使”“巡边、羁縻州”说明唐朝时期加强了对边疆
18、地区的管理,故D正确;“埋下了藩镇割据隐患”不符合这一时期的事实,属于以后的影响,排除A;唐玄宗设“采访使”加强了中央集权和对地方的控制,采访使是监察权、不是行政权,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君主权威问题,排除C。故选D。 11、B 【解析】 材料中的“女子自强”“妇女已经大量迈出家门,参与社会生产实践活动”“妻打男挨”等信息凸显了当时女性的自主意识,故选B项;材料未体现底层妇女地位和女性维权意识,故排除A、C两项;材料没有涉及封建礼教内容的变化,故排除D项。 12、B 【解析】 根据题干和解读选项可知,A项是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状况区分开来,与题干意思不符,排除。B项是指尖
19、兵利器这些不祥和的东西,不是君子所常使用的东西,万不得已而使用它,与墨子提出的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主张意思相近,正确。C项是韩非子的以法治国主张,与题干不符,排除。D项是指军事问题是国家的重要问题,他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不可以对军事问题忽略,与题干不符,排除。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B。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内部: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外部:对外战争失败。 不同:洋务派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近代工业;俄国废除封建农奴制度,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2)相似: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不同:俄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成功原因:俄国革命党策略得当,方法良
20、好。 改变: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特点:在较短时期内经济实现快速增长;重工业发展迅速,轻工业、农业发展发展相对缓慢。因素:帝国主义国家的包围和威胁;中国还受到苏联经济发展模式的影响。 (4)理解:二战后,苏联在技术和军事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军事实力强大),例如1949年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1957年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卫星等;导致苏联最终解体的根源是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长期未能纠正,严重阻碍经济和社会发展。 中国的制度创新:坚持改革开放,探索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例如:学习借鉴经验教训,坚持改革创新等。 【解析】 (1
21、相似性一问,根据材料一“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结合所学知识,注意从19世纪中期中、俄两国的内部农民起义和外部的对外战争失败两个角度回答。不同一问,根据所学知识,中国的洋务运动主要是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发展近代工业;俄国主要是废除封建农奴制度。 (2)相似和不同一问,根据所学知识,相似,主要是都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不同,主要是俄国经过十月革命,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原因一问,根据所学知识,主要从俄国的政党的领导来思考。改变一问,主要是从孙中山把旧三民主义改为新三民主义,提出“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3)相似特点一问,根据材料中两国的图表数据,可以从经济增长速
22、度、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来概括;外部因素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以从帝国主义的侵略、苏联的影响角度思考。 (4)理解一问,注意理解题干,“不是败于技术和军事”,根据所学知识,苏联技术和军事上取得过辉煌的成就,举例说明即可;“败于政治经济制度”主要是指斯大林模式的影响。制度创新一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主要是坚持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大贡献。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经验教训的借鉴、要改革创新等角度思考,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4、(1)信息: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中外交往加强;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外商贸活动发展。 (2)由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到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和
23、制度。原因:甲午战争、洋务运动的失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3)中国学习西方文明呈现出由浅入深过程;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层次多,范围广。 【解析】 (1)信息:根据洋泾浜英语与词义对应可以看出,三明治、啤酒等出现,可以看出生活方式受到西方的影响;根据“引擎”可以看出,当时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根据外币、佣金可以看出,当时中外商贸活动发展;整体上看,当时中外交往加强。 (2)变化:根据材料“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向西方学习由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到注重学习西方的先进思想
24、和制度。原因:根据题干涉及的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可知,这一时期在政治上甲午战争中国失败、洋务运动的失败使得中国人改变了学习西方技术的路径;从经济方面看,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根据材料“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可知,这一时期西方民主思想得到传播。 (3)特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有技术向制度,再到文化,可见中国学习西方文明呈现出由浅入深过程;从西方对中国的影响来看,这一时期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影响层次多,范围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