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6届云南省陆良县八中高三历史第一学期期末经典模拟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关于商鞅变法,历史上争议颇
2、多。朱熹从儒家传统出发,评价商鞅的改革说:“欲致富强而已,无教化仁爱之本,所以为可罪也。”以下商鞅变法的措施中,为儒家传统所能接受的是( ) A.废井田,开阡陌 B.重农抑商,奖励耕织 C.奖励军功 D.“燔诗书而明法令” 2.马丁·路德曾提出过两个政府的理论,他认为基督徒不仅生活在上帝统治的宗教国度里,而且生活在凭法律治理的世俗国度里。教会不应享有世俗的行政、司法权力,不能干涉国家事务。在国家的管理上,国王的权力是唯一合法的权力。对这一理论认识正确的是 ①沉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 ②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 ③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 ④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A.①②
3、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表中国乡镇企业行业分布表(单位:万个) 年份 农业 工业 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 商、饮、服务业 1482 1.28 2.42 3.38 4.38 5.01 1488 6.28 7.32 43.38 9.33 66.6 表中的数据变化说明,这一时期我国 A.农村剩余劳动力大量转移 B.城乡一体化逐步实现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建立 D.工业结构趋于合理 4.下表列举了中法建交过程中的一些重大事件。表中信息折射出 1950年1月 法国准备承认新中国,美国政府坚决反对 1950年6月 法国决定暂时
4、放弃对承认新中国的考虑 1963年12月12日 中法双方在瑞士举行建交谈判 1964年1月21日 美国政府照会法国政府,反对法国同中国建交 1964年1月27日 法国与中国签署建交公报 A.北约组织逐渐解体 B.西欧向政治一体化迈进 C.美国冷战政策破产 D.西方集团内部发生分化 5.让北宋中期统治者忧叹“二虏之势所以难制者,有城国,有行国……比之汉、唐,最为强盛”的“二虏”是指 A.辽和西夏 B.辽和金 C.金和西夏 D.金和元 6. “……请允许一个奴隶来把你歌颂 / 快用你的激情来燃烧我的心胸 / 使出你雷霆万钧的力气奋起一击 / 将黑暗的奴隶制化为光明! / 行使
5、你的权力吧 / 沙皇会因你的声音而战栗大惊。” 下列最符合诗中俄国作者感情的是 A.流露出对沙皇制不满 B.歌颂奴隶的斗争精神 C.强烈地反对农奴制度 D.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7.下列与图中数字标示(1-4)的古代文明顺序相吻合的是 A.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罗马 B.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希腊、古代印度、古代罗马 C.古代希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罗马、古代印度 D.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希腊 8.20世纪30年代,在江西和广东边界地区的市镇上,可以买到英美烟草公司的哈德门牌卷烟。1934年,一名中国记者写道:“许多村民不知道孙中山,但几乎没有地
6、方不知道‘大英牌’香烟的”。这反映当时 A.辛亥革命对农村的影响有限 B.底层农民是外国烟草的消费主力 C.英美加强对中国的烟草倾销 D.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 9.下图是1842年刊载在《伦敦图画新闻》上道光皇帝画像。该画像 A.直接源自对清朝皇帝的采访和记录 B.仅代表鸦片贩子和侵华士兵的态度和立场 C.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英国民众对清朝的认识 D.透视出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对清朝统治者的鄙视心态 10.著名的历史学者李慎之在《“封建”一词不可滥用》一文中说道:“历览前史,中国的封建时代恰恰是人性之花开得最盛最美的时代,是中国人的个性最为高扬的时代”,文中的“封建
7、时代”指的是 A.先秦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11.一位学者回忆自己的一生,说:“我出生时,宗教法庭刚废除,小时候见到国内第一条铁路通车,后来目睹各地工人的抗议及暴动。我曾参与过几次战争,亲眼见到国家统一。我从事科学研究时,结合物理医学,才会有生理光学的著作。”这位学者应当是 A.德国科学家赫姆霍兹(1821—1894) B.波兰裔法国科学家居里夫人(1867—1934) C.意大利科学家马可尼(1874—1937) D.德国科学家爱因斯坦(1879—1955) 12.朱熹认为:“格物致知,便是要知得分明。诚意、正心、修身,便是要行得分明。若是格物致
8、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主张:“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据此可知,二者 A.都主张加强自身修养 B.都强调经世致用 C.求理途径上相互矛盾 D.都提倡“灭人欲” 二、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32分) “上帝的脚盆” 地中海宛如一个水槽镶嵌在亚、欧、非三大洲之间,有人戏称它为“上帝遗忘在人间的脚盆”,她浸润过许多古老的文明。地中海的地理意义在于它将欧洲和非洲分隔开来;就文明的传承而言,古代地中海区域的文明奠定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基础。 问题: (1)地中海“浸润”过哪些古老的文明? (2)造成地中海区域早期文明呈
9、现不同特色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古代地中海文明在哪些方面“奠定了近代西方文明的基础”? 14.(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国古代历次教育变革(除了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兴起而外)均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国家的意志,都以国家行政命今的方式推行。这样,实际上古代每一次教育变革都是一次政治变革。古代教育变革的“化民成俗”、“以法为教”、“独尊儒术”、“一宗朱子之学”等思想都强调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注重对受教育者的道德伦理进行培养。这就导致过分夸大了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的影响力,对教育促进科技和杜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较少。也正因知此,才有了焚毁书籍、修订图书和“文字狱”等有碍教育及社
10、会正常发展的事件发生。古代教育变革主要在管理体制、教育思想、教学内容和学制等方面做文章,而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却关注不多,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育的发展. ——摘编自刘瑛《中国古代教育变革大事、特点及启示》 材料二 伴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英国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基数变大了。而这时的英国基础教育仍是沿袭工业革命前的教育体系,主要包括宗教团体兴办的慈善学校和私立的文法学校。1743年,约克大主教指出他管辖的教区有四成没有学校。牛津主教的辖区则有70%没有学校。根据哈蒙德的研究结论,有人认为:新的专业化方法甚至不能为工人空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在这个体系中,教育更足没有地位。一直到1
11、833年,教育才得到了来自公共资金的带助。” ——摘编自霍振宇《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墓础教育水平研究》 材料三 1983年国庆前夕,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教育变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基础教育落后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三个面向”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B 【解析】 儒家思想最大的特征就是强调民本,商鞅变法中的奖励耕
12、织最符合儒家思想,B正确;A是承认土地私有,排除;C是军事上的措施,排除;D是思想上的措施,排除。故选B。 2、B 【解析】 马丁·路德认为基督徒应该生活在凭法律治理的世俗国度里,肯定了世俗政权的地位,打击了罗马天主教会的教权,①符合题意;马丁·路德认为教会不应该干涉国家事务,否定了教会高于国家的思想,②符合题意;因信称义思想使人们获得了灵魂自救的自主权,但是材料未涉及,③不符合题意;马丁·路德对世俗国家权力的肯定,有利于促进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④符合题意。结合上述分析可知B正确,ACD排除。故选B。 3、A 【解析】 表格数据反映了1482年到1488年我国乡镇企业发展中,工业、建
13、筑业、交通运输业等非农产业迅速增加,这一变化说明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故A符合题意。材料反映不出城乡一体化的信息,B不正确;1442中共十四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C与史实不符;材料只是反映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情况,不能得出整个国家工业结构是否合理,D不正确。 点睛: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为主题,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学生对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等问题的理解。解答图表类选择题一般将历史事件、历史现象以图表形式呈现,较直观地从不同的角度折射出了历史的本质。解答该类试题要先分析图表信息,将其转化为文字信息,然后联系所学知识,解答问题。 4、D 【解析】 根据材料,因为
14、美国的反对而一度停止的中法建交活动,终于在1964年取得突破,实现了中法建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西方集团内部在60年代出现了分化,D选项符合题意;北约组织至今仍然存在,A选项错误;西欧向“政治”一体化迈进,在材料里无从体现,B选项不符合题意;美国冷战的主要对象是苏联,中法建交不能表明其冷战的破产,C选项错误。 5、A 【解析】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北宋中期与北宋并立的两个朝代分别是辽和西夏,故选A项;金建立于北宋末期,排除BC项;元是灭亡南宋后建立,排除D项。故选A。 6、C 【解析】 由材料“将黑暗的奴隶制化为光明”可知此诗表达了作者反对农奴制,故C正确;材料主要是反对农奴制,不
15、是反对沙皇制,故A错误;材料未体现歌颂努力斗争精神的内容,故B错误;诗中表现的是对农奴制的反对,号召农奴起来推翻奴隶制度,并未体现对自由的向往,故D错误。 7、D 【解析】 根据图片中的信息可以看出,图中的顺序是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古代希腊,故D项正确。 8、D 【解析】 据材料“买到英美烟草公司的哈德门牌卷烟”“许多村民不知道孙中山,但几乎没有地方不知道‘大英牌’香烟的”可知,在较偏远农村地区都知道英美的香烟,本质上反映了中国与世界市场的联系日趋紧密,故D选项正确;材料内容没有涉及辛亥革命的影响,故A选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逐渐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无法得出底层农民是外
16、国烟草的消费主力的结论,故B选项错误;英美加强对中国的烟草倾销是材料表象,不是本质,故C选项错误。 9、D 【解析】 该图片具有明显的贬低和讽刺意味,结合材料时间可知,鸦片战争结束后,英国对清朝统治者的鄙视心态,选项D正确;鸦片战争时期,道光帝并未和英国接触,排除A;材料无法看出代表哪一群体,排除B、C。 10、A 【解析】 材料中“封建社会”就是分封建邦时代,也就是是先秦时期,尤其是春秋战国阶段,政治言论自由,学术思想自由,故A项正确。秦汉时期思想统一时代,故B项错误。唐宋时期是封建社会时期,不符合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明清时期是思想受到压制时代,故D项错误。 11、A 【解析】
17、 德国的工人起义是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等,“参与过几次战争”是指德意志的王朝战争,“国家统一”是1871年德意志的统一。故A正确;居里夫人出生的时间与材料中“参与过几次战争,亲眼见到国家统一”信息不符合,排除B;“铁路通车”属于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成果,马可尼和爱因斯坦经历的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排除C和D。故选A。 12、A 【解析】 依据材料中“诚意、正心、修身”、“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等信息可知,这体现的是朱熹和王阳明都重视人的自身修养,因此A选项正确;B选项是顾炎武提出的,排除;二者只是求理方法不同但并不矛盾,C选项错误;D选项只是朱熹的主张,排除。 二
18、非选择题(2小题,共52分) 13、(1)文明:古代希腊文明(或爱琴文明)、古代罗马文明,迈锡尼文明、古代埃及文明、犹太教文明、腓尼基文明、波斯文明、两河文明等)(说明:希腊、罗马文明是核心知识,其它任一) (2)原因:主要与其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地形、气候)有关,古代希腊和罗马位置濒临海洋,陆地狭小;古代埃及位于地中海之南、尼罗河河谷地带和三角洲,雨水充沛,土壤肥沃。(说明,若从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文明特征表述,也可给分) (3)古希腊文明:民主政治,人文精神(文史哲艺)等;古罗马文明:罗马法治精神与制度,城市建设,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等(任二);基督教文明:契约精神、
19、平等意识、博爱思想等;或回答西欧中世纪成就:西欧中世纪城市建设(复兴与自治)、基督教与大学所创建的契约、自由与平等思想与制度(说明:本题赋分,可从不同层面或把握。空间,概述希腊、罗马;时序:希腊、罗马、中世纪;按照不同视角:政治、法律、思想、文化;但是一定要论述如何奠定近代西方文明基础) 【解析】 (1)文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围绕地中海地区形成的古代文明有古代希腊文明、古代罗马文明,迈锡尼文明、古代埃及文明、犹太教文明、腓尼基文明、波斯文明、两河文明等) (2)原因: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古代希腊罗马临近海洋,属于海洋文明,其陆地狭小;而古代埃及临近地中海,同时其具备尼罗河河谷地带和三角洲,
20、雨水充沛,土壤肥沃,属于大河文明。 (3)古希腊文明: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中海文明以古希腊和古罗马为代表,其对西方的主要影响体现在民主政治,人文精神(文史哲艺)以及罗马法治精神与制度,城市建设,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等、基督教文明中的契约精神、平等意识、博爱思想等。 14、(1)以行政方式推行;教化为先;政府对教育控制严密;轻视教育对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不重视教师培养;注重管理体制、教育思想等改革。 (2)人口增长过快;教育体制僵化;教育基础设施滞后;工厂制对人们受教育时间的挤占;政府对教育的不重视;发展教育资金匾乏。 (3)从国际国内、现实与未来的战略高度对教育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它
21、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确立了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推动了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 【解析】 第(1)小问,根据材料“都以国家行政命今的方式推行”可知以行政方式推行;“都强调教育的社会教化功能”可知教化为先;“对教育促进科技和杜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关注较少”轻视教育对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对教师的选拔和培养却关注不多”可知不重视教师培养;“古代教育变革主要在管理体制、教育思想”可知注重管理体制、教育思想等改革等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 第(2)小问,根据材料“英国人口快速增加,人口基数变大了”等信息可知人口增长过快;“而这时的英国基础教育仍是沿袭工业
22、革命前的教育体系”可知教育体制僵化;“宗教团体兴办的慈善学校和私立的文法学校”等信息可知教育基础设施滞后;“新的专业化方法甚至不能为工人空余出一个小时的时间来满足他们的需要”可知工厂制对人们受教育时间的挤占;“在这个体系中,教育更足没有地位”可知政府对教育的不重视;“一直到1833年,教育才得到了来自公共资金的带助”发展教育资金匾乏等角度结合材料分析回答。 第(3)小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个面向”从国际国内、现实与未来的战略高度对教育提出了目标和要求,它为新时期教育改革确立了战略目标和正确方向,推动了我国教育观念的更新和教育改革的蓬勃发展,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长足发展等角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